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检测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时空变化对气候变暖时空变化响应的已有观测事实及其变化规律性,汇总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未来发生趋势的已有预估结果,提出其影响的最新认知,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气候变暖可使大部病虫害发育历期缩短、危害期延长,害虫种群增长力增加、繁殖世代数可比常年增加1个代次,发生界限北移、海拔界限高度增加,危害地理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呈明显加重趋势。但也使一些对高温敏感的病虫害呈减弱趋势,致使小麦条锈病、蚜虫等病虫由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迁移危害。未来气候变暖将使中国大部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呈扩大、加重趋势。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诊断、发生与灾变的影响预估、风险评估及适应对策将是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5月份是麦蚜发生危害高峰期,6月份为棉花苗蚜发生危害高峰期,因此抓住麦蚜和棉花苗蚜危害盛期进行有效防治是确保小麦和棉花丰产丰收的关键。2006年暖冬气候有利于麦蚜越冬,预计2007年小麦蚜虫为中等偏重发生,最佳防治适期为5月20日前后。棉花苗蚜近几年发生偏重,预计棉花苗蚜2007年中等程度发生,最佳防治适期为6月上旬。因此广大农民朋友要充分认识到麦蚜和棉花苗期蚜虫危害的严重性,抓住有利时机及早防治。小麦蚜虫和棉花苗蚜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指导小麦蚜虫综合防控,减少麦蚜大量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危害,于2012-2013年度,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对唐山市小麦主产地玉田县、滦南县、丰润区小麦返青至乳熟期的小麦有蚜株数和百株蚜量进行了多地多点田间调查,研究了小麦返青期-乳熟期麦蚜发生情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唐山市麦蚜返青期-孕穗期有蚜株数和百株蚜量发生量很少,进入抽穗期时开始成量级增加,扬花期、灌浆期达到高峰。麦蚜发生呈跃变式、量级式的规律增加。唐山市麦蚜防治最佳时间为小麦营养生长末期到生殖生长始期,即小麦抽穗期或抽穗期-扬花期,扬花期后防治,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灌浆期后麦蚜数量大幅下降,不作为唐山市防治麦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农业对气候的敏感度要比其他产业高,气候的变暖对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影响.阐述了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以山东省为例,分析该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暖与林木害虫的适应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6个增温区的气温变化分析表明,气温变暖对我国林木害虫的发生、分布、危害有明显影响。气候变暖增加了林木害虫的年可利用积温,导致部分害虫的年发育代数增多;适宜害虫栖息的地理范围扩大,导致其分布区扩大;年均气温的增高,导致部分害虫春季出蛰期提前、秋季推迟越冬,进而使成虫提早出现,发生期延长,种群数量增加,危害加重。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一个公认的事实,对我国各个领域的影响逐渐增大。农业是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行业,气候变暖对其影响更加深远,其结果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文章综合了有关气候变暖与粮食生产的相关研究,从气候变暖对小麦生长发育、小麦产量以及病虫的发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期望能减缓气候变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暖和CO2浓度升高不仅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产量及品质等,同时也对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制度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CO2浓度升高以及气候变暖和CO2浓度升高交互作用对农作物物候期、光合作用、产量及作物安全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为气候变化对作物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暖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晓红  许彦平  姚新琪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315-11317,11444
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多因素配置组合,分析气候变暖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适宜气象条件,单因子作用并不显著,以马铃薯7月开花并地下块茎形成期降水量与降水日数的配置组合影响最大;8月上旬地下块茎速生膨大期阴寡高湿天气气候条件次之;6月分枝至花序形成期大气湿润条件影响最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全球性气候变暖,主要影响因子配置组合值明显增大,尤以马铃薯开花期降水量与降水日数、地下块茎速生膨大期大气湿润度与日照时数配置组合值增幅更大,进而导致马铃薯晚疫病病田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气候变暖无论是对人类社会还是对自然界来说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这里主要研究了气候变暖对农产品生产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影响春小麦蚜虫消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和天敌.本文通过对麦蚜田间系统调查,明确了春小麦蚜虫消长动态及天敌与麦蚜的跟随关系,分析了麦蚜种群消长规律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提出了防治麦蚜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1.
由于全球化的气候变暖,致使我国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自然生态系统也有较为严重的影响,导致我国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危害农作物的再生。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农作物病虫害越来越严重,抑制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一些病害虫会由于气候变暖的原因,使虫害能够越冬以及危害期延长。目前,病虫害问题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基于此,从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概况为出发点,对生长季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微山湖区小麦蚜虫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近年来微山湖区小麦蚜虫为害特点,认为其危害在于麦蚜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田间的初始种群数量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交错影响,提出了优化农田生态条件、选用抗耐性品种和加强田间管理等综合控制麦蚜发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1气候变暖对农业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的影响气候变暖使我国年平均气温上升、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从而导致种植区成片北移。当年平均温度增加1℃时,大于或等于10℃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约15d。气候变暖还将使我国作物种植制度发生较大的变化。据计算,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候概况及变化趋势,气候变化对生物物种及繁衍的影响,气候变暖导致山区植物向顶峰迁移,气候变暖促使喜暖热森林类型向北迁移,气候变暖使冻土退化,覆盖与永久性冻土之上的针叶林带状分布受到破坏,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发生演替。促使危害林木的昆虫大量繁殖,降影响林木生长,导致荒漠化加剧及对水资源和海岸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害虫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提升害虫发生预测及研发新的防治技术、提高现有防治技术,将近15年齐齐哈尔市玉米螟田间发生情况、春季剖杆调查玉米螟化蛹率与羽化率情况与近年的气象数据结合,分析气候变化对玉米螟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因素对玉米螟的发生量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温度升高导致的玉米螟发生量和发生期提前,致使田间出现二代玉米螟危害。发生期及危害情况需要进行系统的跟踪调查和分析,掌握二代玉米螟的发生情况对今后防治玉米螟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吡虫啉拌种后对小麦蚜虫超长持效期的控制机制,本试验采用测定小麦蚜虫存活时间,麦蚜蜜露排泄量及麦蚜刺吸次数的方法初步研究了不同剂量吡虫啉拌种对小麦蚜虫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拌种后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对麦蚜表现出不同的控制机制。从麦蚜存活时间和蜜露排泄量来看,拌种后的苗期植株对麦蚜表现出了较强的致死作用,接虫3h后植株上试虫的存活率为0;孕穗期和灌浆期,麦蚜在拌种植株上24h后,存活率分别为42.56%和77.33%,麦蚜蜜露分泌量仅为对照的7.86%和8.59%,麦蚜的存活率虽有明显增加,但其蜜露分泌量却很低,表明吡虫啉拌种在小麦孕穗期和灌浆期对麦蚜有拒食作用。从刺吸次数来看,灌浆期拌种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拌种植株明显减少了麦蚜的再刺吸行为,表现出较强的拒食作用。表明吡虫啉拌种在苗期对小麦蚜虫表现为胃毒作用,孕穗期对麦蚜表现为胃毒与拒食共同起作用,而灌浆期则以拒食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7.
春小麦蚜虫消长规律及与气象因素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影响春小麦蚜虫消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和天敌。本文通过对麦蚜田间系统调查,明确了春小麦蚜虫消长动态及天敌与麦蚜的跟随关系,分析了麦蚜种群消长规律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提出了防治麦蚜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暖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东北地区气候变暖的现状,分析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具体影响,并提出气候变暖对东北地区农业影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绥化地区玉米旱期栽培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绥化市干旱灾害频繁发生,且旱期长。春旱严重影响春玉米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生长发育;秋旱易发生"卡脖子",玉米不能正常灌浆成熟。直接影响玉米的质量和产量。采用抗旱栽培可有效减轻干旱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暖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结果,随着气候变暖,动、植物的生理生化反应,生长发育节律等生物学特性也会随之发生某些改变,这些改变对畜牧业生产而言存在着利与弊,但总体上弊大于利。充分认识气候变暖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防患于未然,对确保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