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白贝母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太白贝母资源分布、生态环境及蕴藏量情况,为太白贝母种质资源保护及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资料查询、样方调查、产地走访调查等方法。[结果]太白贝母的野生资源极少,蕴藏量仅为920.7 kg;栽培太白贝母主产陕西省和重庆市,面积约26.7 hm2,处于种源扩繁阶段。[结论]应采取措施保护野生太白贝母资源,以保证太白贝母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野生太白贝母的生境及根际土壤状况,对太白县等4个县域的野生太白贝母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太白贝母生于海拔2000~3300 m的山地草丛或林下,海拔是影响太白贝母生境适宜性最重要的生态因子,生境内植物分布具有明显的高海拔特征,乔木层多为落叶阔叶林,郁闭度较高,林下灌木层大多呈现稀疏状.不同产地太白贝母根际土壤...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万源花萼山太白贝母资源现状,为其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走访调查和实地调查对万源花萼山太白贝母资源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万源花萼山太白贝母野生资源被过度采挖,已濒临灭绝,蕴藏量仅约0.1 kg;该区有农户栽种,但面积小、管理技术落后、产量低。[结论]对太白贝母种源进行扩繁和工厂化生产是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太白贝母野生资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川贝母     
《天然产物分离》2006,4(1):36-36
川贝母植物来源于百合科贝母属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etK.C.Hsia)、卷叶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棱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同属植物大金贝母、浓密贝母、瓦布贝母、太白贝母、康定贝母和中华贝母也为重要的商品来源。别名为川贝、贝母;商品名分为松贝、青贝、炉贝等。以地下鳞茎入药,有润肺、止咳、化痰等功效,治阴虚燥咳、咯痰带血等症。  相似文献   

5.
利用水提醇沉得到太白贝母粗多糖之后,依次采用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吸附、透析袋透析、二乙基氨基乙基(diethylaminoethyl, DEAE)弱碱性阴离子交换纤维柱层析对太白贝母多糖进行纯化,之后利用葡聚糖凝胶G-100柱层析法测定太白贝母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利用硅胶薄层层析法,气相-质谱联用法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分析研究太白贝母多糖中单糖的组成类型以及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太白贝母多糖经过DEAE纤维素柱纯化洗脱后,至少得到3个分离的洗脱峰,其中NaCl洗脱液洗脱多糖葡聚糖凝胶G-100层析柱洗脱V_e/V_o的比值为1.07;薄层层析结果显示太白贝母多糖水解物的Rf值为0.39,与D(+)-半乳糖的Rf值(0.38)迁移率接近,并且显色接近一致(均为蓝色);太白贝母多糖水解物GC-MS出峰时间(1.522 min)与D(+)-半乳糖出峰时间接近(1.520 min),并且主要m/z碎片信息接近为147.1和75.0.红外光谱特性分析研究,显示其在1 100~1 010 cm~(-1)之间有3个强吸收峰(1 050 cm~(-1 ), 1 027 cm~(-1 ), 1 003 cm~(-1 )),此为吡喃糖苷的特征吸收峰;在827 cm~(-1 )处有吸收峰,而在890 cm~(-1 )处无吸收峰,此为α-型糖苷键链接特征.可见太白贝母NaCl洗脱液洗脱的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10~6,多糖的主要组成单糖类型是D(+)-半乳糖,属于α-型吡喃糖.  相似文献   

6.
贝母属6个新疆野生种质调查及其园林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母属植物是一类具有较高开发潜力的球根花卉,新疆是贝母属植物分布较集中的地区。通过对新疆塔城地区贝母属种质资源的考查,采集到6个贝母野生种质,分别为托里贝母、裕民贝母、小白花贝母、额敏贝母、伊贝母和新疆贝母。对其在新疆塔城地区的生长环境、分布状况、生物学性状等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贝母的园林应用价值。同时对该地区野生贝母资源的保护及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贝母属植物生物碱累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阐述了贝母属植物生物碱分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不同生长年限、不同生长环境对生物碱累积的影响,并从规范化种植技术、加强贝母属植物生理生态基础研究、喷施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面对提高生物碱含量的途径进行了叙述,以期为贝母属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响应面法优化水浴提取太白贝母粗多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太白贝母(Fritillaries taipaiensis)粗多糖提取工艺进行研究,采用水浴提取太白贝母粗多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为试验因素,采用3因素3水平响应面分析方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太白贝母粗多糖提取率的影响从大到小顺序为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通过典型性分析得出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4.2℃,提取时间为1.6 h,料液比为1∶16.3(g∶m L),得到的粗多糖提取率为1.267%。响应面法对太白贝母粗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是可行的,可用于实际预测。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去除太白贝母种子种皮的条件,实验采用低浓度的NaOH溶液浸泡法,探究种皮去除过程中NaOH溶液浓度、浸泡温度和浸泡时间对去皮效果的影响,进而选出最佳去皮条件。实验结果表明,NaOH溶液浓度为1.8%、浸泡温度为50℃,浸泡时间为10min时去除种皮的效果最好。NaOH溶液浸泡法是一种有效的去除太白贝母种子种皮的方法,实验为研究太白贝母种子休眠过程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蕨类太白七药的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为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野外实地采集,走访调查,标本鉴定,对太白山蕨类七药植物种类,药用部位,性味,植物形态,分布,生长环境,功效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蕨类太白七药共6科6属9种,占太白山蕨类科、属、种的约28.6%,15.4%,8.2%;性多苦寒,功效主要以清热解毒,利水通淋为主;多生长在林下、山谷或溪边。结论:蕨类太白七药植物资源丰富,民间用药历史悠久,采集方便,但开发利用程度还不够,可以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情况下,加大对蕨类太白七药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暗紫贝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Hsiao et K.C.Hsia)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为中药材川贝母(Balbus Fritillariae unibracteatae)的主要来源之一,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及散结等功效,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为了解近几年来对暗紫贝母的研究现状,从植物学、化学成分分析、药理学、分子生物等方面对暗紫贝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增施菌肥和错株种植对太白贝母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于2018-2019年在重庆巫山笃坪太白贝母种植基地进行田间小区试验,施用地表球囊霉、聚丛球囊霉两种菌肥,并进行错株种植,以常规对株种植作为对照组,共设7个不同处理小区。结果表明,太白贝母不同处理组所测各生长指标都比常规种植组高,差异均有显著性,其中错株种植+增施菌肥处理组(B4组)生长指标最高;不同处理组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比常规种植组(A1组)高,其中增施菌肥+错株种植(B4组)开花前20 d、开花期、开花后20 d分别较常规种植组(A1组)高出25.08%、23.25%、23.95%,叶面积指数较常规组高出100.32%、97.36%、98.52%,差异有显著性(P<0.05);太白贝母不同处理组光合参数均比常规种植组(A1组)高,其中错株种植+增施菌肥(地表球囊霉)(B2)、错株种植+增施菌肥(聚丛球囊霉)(B3)、错株种植+增施菌肥(地表球囊霉+聚丛球囊霉)(B4)处理分别较常规种植组(A1组)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分别高25.87%、43.59%、68.82%;11.49%、18.05%、30.13%;37.83%、44.68%、62.61%;15.33%、29.63%、44.10%;太白贝母不同处理组产量及品质均较常规种植组(A1组)高,其中增施菌肥+错株种植(B4组)总生物碱、贝母辛、西贝母碱苷、贝母碱甲和贝母碱乙的含量较常规种植组(A1组)分别提高41.73%、43.27%、26.32%、19.57%、30.58%,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说明错株种植能优化太白贝母植株群体光照条件,增施菌肥可以不同程度改善太白贝母生长,同时也说明,增施菌肥的情况下进行错株种植模式对太白贝母会产生积极影响,可为后续太白贝母优质高产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贝母属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培养条件、小鳞茎再生、种质低温保存、生物碱积累几方面综述了贝母属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结果,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和今后应努力的方向,展望了贝母组织培养的应用前景,这对解决贝母自然资源匮乏、扩大药用来源及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宁夏贝母主要生长在六盘山区,商品习称"盘贝",因其品质好、药效显著,是宁夏特色中药材。由于宁夏贝母对生长环境要求严格,加上市场长期供不应求,野生资源已濒临灭绝。为进一步保存现有野生资源、扩大人工栽培的规模,宁夏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特色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室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经过反复试验探索,成功突破了鳞茎球诱导、分化、增殖、壮苗、生根和试管苗移栽等技术难题,建立了完整的盘贝母离体快繁技术体系,为今后规模化、产业  相似文献   

15.
对暗紫贝母的应用历史、植物形态、生态环境、商品药材的鉴定、栽培与组织培养、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总结提出进一步对暗紫贝母进行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是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是小麦育种的天然基因库,药用资源植物雪莲、阿魏、肉苁蓉等多为新疆特有,尤其是甘草、贝母、麻黄等种类繁多。然而。由于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建筑公路、无计划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及掠夺式的采挖等,导致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日趋渐少,许多农业野生植物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暗紫贝母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鸿萍  杜晓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288-3290
[目的]优化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L36(42×32)对暗紫贝母中已知的活性成分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暗紫贝母中有效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样品粉末粒径200目,乙醇体积分数75%,提取时间90 min,提取1次。其中,提取次数对提取结果影响极显著(P〈0.01);样品粉末粒径对提取效果的影响显著(P〈0.05);提取时间和乙醇体积分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不显著。[结论]该研究可为暗紫贝母的制剂生产、质量控制、合理利用及开发贝母属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贝母的药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就贝母目前主要的药用品种及有效成分的多种药理作用,包括镇咳、祛痰、平喘、镇静、镇痛、心血管、抗溃疡、抗血小板聚集、抗肿瘤等进行了概述,为深入研究贝母属植物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疆贝母属8种药用植物地上部位叶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贝母属药用贝母主要药用成分在叶片中的分布及含量差异.[方法]采用植物解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新疆贝母属8种药用贝母叶片中生物碱及皂苷成分的分布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生物碱主要存在于新疆贝母属8种药用贝母叶片的叶肉细胞上,其总生物碱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伊犁贝母>新疆贝母≈裕民贝母≥托里贝母>黄花贝母≈大白花贝母≈滩贝母>小花贝母;皂苷主要存在于新疆贝母属8种药用贝母叶片的叶肉细胞上,其总皂苷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大白花贝母>托里贝母≈黄花贝母≥新疆贝母>滩贝母≥伊犁贝母>裕民贝母≥小花贝母,且在种间随着总生物碱含量的增加而总皂苷含量相应减小.[结论]活性成分含量与叶肉细胞占叶片横切面的百分比有一定联系,在选择药用品种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同时研究结果也可为合理采收及扩大新药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安徽贝母药用资源的分布及其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产11种、2变种、1变型贝母属植物,其中有7种、2变种、1变型为安徽特有的种质资源.其种质资源仅次于新疆和四川,居全国第三位。笔者认为,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是我国贝母群南方种系的重要分布和分化中心。这种分化与分布区边缘种系的基因因其所受环境负荷大而频发突变有关。文中还对安徽贝母的生产与药用现状及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