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黑河九号大豆综合高产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质卿  马景瑞 《大豆科学》1993,12(2):175-182
本试验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黑河九号大豆主要栽培因子(密度、氮肥、磷肥和钾肥)与大豆产量的关系,建立了黑河九号大豆在本省第四积温带黑河地区土壤中等肥力条件下的高产栽培数学模型。通过微机对模型的解析,得出各因子对产量效应的主次关系,两因子搭配的产量效应以及等产量线图。通过边际产量分析了经济效益,并通过频数分析,得出指定产量水平下的最佳综合高产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黑河九号大豆大面积生产规范化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旱作条件下“黑农26”大豆高产综合技术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旱作条件下大豆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进行了探讨,并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参数,建立函数模型。使用微机及我所编制的程序,解析了播期(x_1)、密度(x_2)、氮肥(x_3)、磷肥(x_4)、钾肥(x_5)等主要因素间相互效应及与产量的关系,提出了大豆高产栽培最佳综合农艺措施,为旱作条件下大豆高产计划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试验方法,研究了由我所育成的湘春豆14号密度(x_1)、氮(x_2)、磷(x_3)、钾(x_4)基施和氮肥追施叶龄(x_5)等五个主要栽培因子与大豆产量的关系。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参数,建立了产量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解析得出各因子与产量的关系,以及各因子的增产速率;x_1和x_2、x_1和x_5、x_2和x_5互作效应与产量的关系;借助计算机模拟试验,提出了红壤旱土条件下栽培产量2000~2400kg/ha的优化农艺模式,为指导生产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应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试验方法,研究了夏大豆主要栽培措施(行距、密度、氮肥和磷肥)与产量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得出了各因素与产量的主次关系和双因素搭配的产量效应。根据模型求极值找到了亩产204公斤的最佳农艺措施(行距35厘米,密度2.3万株/亩,三料磷9公斤/亩,尿素9公斤/亩)。利用微机模拟仿真试验,得到了指定产量水平的最优农艺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5.
通过5年10项次的系列试验,研究了影响大豆产量的栽培因子的单因素、多因素对大豆器官生长发育和群体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栽培因子的实施效应。播期、密度、行株距配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夏大豆品种较早播种,生长稳健,分枝、有效荚数和单株粒重增加,有利于高产;不同株型类型品种的适宜密度有显著差异,主茎型>分枝紧凑型>分枝松散型,在适宜密度条件下均可达到较高产量水平;缩小行距,有利于增加群体数量,叶面积指数增加;适当增加株距,有利于改善单株生育状况和后期透光条件,提高单株生产力。因此,夏大豆产区实现田间最佳分布措施是缩小行距,扩大株距。  相似文献   

6.
试验三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对影响此区夏玉米产量的种植密度,N肥追施量及追肥时期三项农艺措施进行定量化的综合研究。通过微机计算,建立夏玉米高产栽培函数模型,解析试验因子的产量效应;优选了最佳农艺措施的组合方案,为黑龙港流域低中产田夏玉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豆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探讨大豆高产栽培措施,曾进行过如水分、肥料、密度、品种等单因素试验,以探讨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但是,大豆产量是受多种因素综合的影响。所以,只研究单因素的作用不能反映出大豆产量与各因素之间的综合关系。为此,我们在单因素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于1980~1982年研究水分、N肥、P肥和密度等四个主要栽培措施与大豆产量间的综合关系及其数学模型,为大豆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明喜  严换胜 《大豆科学》1993,12(2):123-130
甘肃渭河流域夏大豆种植区位于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最西端,海拔高,麦后无霜期短,单产低。本研究采用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研究与单因子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双目标”(产量、效益)筛选,提出了该生态区在灌水条件下夏大豆亩产165—200公斤(比习惯栽培增产25%以上)、技术性增投比2.5—6.5的优化栽培方案,经生产示范,实用有效。 本文并就密度、氮、磷对产量的影响与东北春大豆区、黄淮流域夏大豆区的低海拔地区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大豆农艺及产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大豆高产试验示范与配套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大豆诸多形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找出对产量影响较大的性状因子,为高产育种、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生产上运用的3个主栽大豆品种、4种施肥模式与用量、正常生产田密度条件下产生的形态指标及产量差异,分析了大豆植株形态性状指标的主成分,结合产量相关性分析,从中找出产量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在大豆植株18个农艺和产量性状中,4粒荚数和分枝数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70.15%和68.71%.认为通过更换品种、改善施肥等栽培措施,这些性状具有较大的改进余地,也可以作为育种选择的性状;而百粒重、主茎节数、每荚粒数和经济系数变异较小,其系数仅在3.82%~7.36%之间,改进余地较小;株高、结荚部位、有效荚数等其它性状变异中等,变异系数在11.54%~24.69%之间,也有一定的改进余地.产量与单株粒数、地上干重、有效荚数、3粒荚数、4粒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经济系数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将大豆植株18个性状指标通过SAS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性状可归纳为产量性状因子、株高性状因子、荚数性状因子和主茎节数性状因子等4个综合指标.这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6.85%,基本可以反映大豆在正常密度条件下,植株的生长和产量状况.育种上需加强生物量大、3粒荚和4粒荚数多、结荚节位低的性状选择;栽培上需注重采取相应的促进生物量增长、降低结荚节位的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大豆产量预测预控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芳 《大豆科学》1991,10(3):187-193
本试验采用四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了密度、氮、磷,钾肥四因素的综合效应产量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筛选出亩产225公斤以上的农艺措施组合方案,并通过主成分分析,评价了各因素对产量的贡献。还利用特定产区大豆的历史资料,经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相应产区的大豆气象趋势产量模型,并将气象因素引入栽培模型,建立了具体产地的大豆产量预测预控模型。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牡丰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栽培密度、施肥量及有效含量3方面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每个因素设置5个水平,采用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因子效应的大小依次为有效含量>栽培密度>施肥量,适当增加施肥量、减小栽培密度将获得牡丰7号大豆的高产。  相似文献   

12.
大豆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产量除与品种有直接的关系外,与密度、种植形式、施肥、田间管理等诸多因素也有密切关系。笔者在大豆常规栽培技术的前提下,于1997年进行了大豆超稀植高产栽培试验,旨在通过稀植达到大豆产量突破。一、试验过程试验地设在所内试验地,面积为1.8亩。土壤为沙...  相似文献   

13.
间作大豆的竞争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明忠 《大豆科学》1990,9(1):51-59
通过多因素和单因素试验资料的相关和回归分析,证明玉米和大豆对光照和肥料的竞争明显,但水分与间作大豆产量无显著相关。玉米通过株型、叶面积等影响大豆冠层光照度,光照度与大豆产量呈正相关。N肥降低间作大豆产量,NPK复合肥增加大豆产量。本文还提出了提高间作大豆产量的栽培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4.
重茬条件下黑农37大豆高产综合技术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立成  林蔚刚 《大豆科学》1996,15(2):130-135
本文对1994年重茬(一年)条件下大豆高产综合农艺措施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在哈尔滨田间试验测定参数,建立函数模型,利用计算机解析了密度、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等主要因素间相互效应与产量的关系,提出了高产栽培最佳农艺措施,为重茬条件下大豆高产计划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最优设计试验研究了基施氮、磷、钾肥与覆膜夏大豆产量、经济效益及成本的关系。结果表明,增施氮磷肥是覆膜夏大豆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关键。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明确了不同条件下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6.
根据“系统工程最佳模拟配合”原理。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在四川生态区条件下两热制早熟稻田连作秋大豆高产规范化栽培主要可控因子(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量)的优化组合技术。试验结果:1、建立了高产栽培数学模式;2、明确了3个可控因子的决策变量顺序及其与最高产量的关系;3、优选了秋大豆1500~1875kg/hm^2以及1875kg/hm^2以上的技术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17.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它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干物质重量是大豆高产的物质基础。为了研究大豆高产栽培,许多单位曾从栽培生理角度进行过单因素的试验研究。但水分、肥料、密度等因素与大豆干物质重量之间的综合关系研究得不多。为此,我们在单因素试验研究基础上,于1980—1982年研究了水分、施氮肥、施磷肥、密度等四个栽培因素与大豆产量间的综合关系及其数学模型(《中国油料》,1983年第3期),同时也研究了这些栽培因素与大豆干物质重量间的综合关系及其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8.
饶河县位于三江平原东部完达山脉的西部。土壤大部份为白浆土,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0%。大豆种植面积大,重迎茬重,每年全县有60%的豆田是重迎茬,平均亩产只有90公斤左右。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从中摸索出缓解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农艺措施。一、大豆重迎茬栽培与产量的关系1 对产量因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大豆重迎茬栽培株高降低56~202厘米,单株荚数减少20~48个,单株粒数减少76~97个,百粒重下降05~29克,虫食率增加06%~22%,灰斑病粒率增加8%~13%。2对产量的影响我们在大佳河乡、大通河乡、芦源乡及西丰镇试验表明,重茬较正茬分别减…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两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生长的影响,促进新型调节剂的实际应用,以大豆合丰5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梯度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AP_2和CGR_3浸种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调控效应。在大豆盛花期(R~2)和盛荚期(R4)通过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片胞间CO_2浓度,分析了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对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适宜的浓度下均可使大豆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其中100 mg·L~(-1)AP_2和50 mg·L~(-1)CGR_3浸种浓度处理使合丰50的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18.90%和11.30%。应用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了大豆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由此,初步推断AP_2和CGR_3使大豆增产可能与调节剂对叶片光合生理的调控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以异黄酮含量显著不同的栽培大豆和野生(半野生)大豆为试验材料,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研究大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气象因子对大豆异黄酮总含量的影响。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大豆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各气象要素对大豆异黄酮的影响不同,在大豆生长发育中日照时数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直接正效应排在第一位(野生大豆出苗-开花阶段除外);各生长发育阶段均存在0.5左右的剩余通径,表明还存在未分析的气象因子影响大豆异黄酮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