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鸭瘟 1.1 流行情况鸭瘟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因常见发病鸭头颈肿大,故俗称“大头瘟”。该病不同龄期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发病多见于育成鸭和成鸭,近来10-15日龄的雏鸭亦有发病的。该病流行期较长,可达15—30d,发病死亡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2.
禽霍乱是鸡、鸭、鹅和火鸡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的特征呈现急性败血症和剧烈下痢,发病急、死亡快。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等综合诊断为鸭巴氏杆菌病。1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2000年5月,我市某鸭场饲养的肉食鸭,于45日龄时,突然发病,很快死亡,发病死亡鸭都是健壮肥大的。第1d发病死亡9只,其后,鸭群中不少鸭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渴欲增加,体温升高达43℃~44℃,排黄绿色稀粪,呼吸急促,鼻孔和口流出混有泡沫状粘液,鸭冠呈蓝紫色。2剖检变化 剖检6只发病死亡鸭,其皮下组织、腹膜、…  相似文献   

3.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危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3—5周龄的雏鸭也可感染发病,成年鸭能感染,但不发病,成为带毒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的传染源。2005年8月份修水县义宁镇芦塘村某养鸭专业户饲养的雏鸭发生一种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不久即抽搐而死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经过对发病鸭群的临床及剖检诊断,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鸭瘟 鸭瘟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的传染病。因发病鸭常见头颈部肿大,故俗称“大头瘟“。不同龄期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自然发病多见于育成鸭和成鸭,但近来10~15日龄的雏鸭亦时有发生,流行期比较长,可达15~30d,死亡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5.
2004年3月,泰安郊区某鸭场饲养的800只雏鸭,在16日龄时部分发病,两天后,发病的雏鸭逐渐增多,发病后2~3天内死亡,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雏鸭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许多鸭场,鸭疫里氏杆菌与大肠杆菌常同时存在,而仅从症状和剖检病变上很难将鸭传染性浆膜炎与鸭大肠杆菌病区别开。1999年,在一鸭场发现了两菌混合感染的病例,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1999年4月,重庆市郊一2.5万只规模的种鸭场的1~2月龄父母代樱桃谷鸭、番鸭和天府肉鸭死亡严重,每天死亡二三十只,最高达到八十多只,发病急,波及全场。其中两舍雏鸭未注射过任何疫苗,其它发病鸭已接种过鸭瘟、鸭肝炎弱毒疫苗、鸭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病二联蜂胶灭活苗。发病后以常用抗菌药物注射和拌料口服皆未能控制疫情。由于…  相似文献   

7.
2001年5月,安徽省肥东某地区许多养鸭户饲养的肉鸭发生鸭瘟。鸭群在17日龄开始发病,临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流泪和拉稀。发病后曾使用过多种抗生素和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治疗,均无明显好转。后送我所实验室经临床剖检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鸭瘟,并对发病鸭用鸭瘟弱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和康复鸭血清进行治疗,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现将诊断过程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发病疫区内的鸭群,最早于17日龄开始发病,附近的雏鸭普遍发病,死亡率最高达90%。发病后曾用过多种抗生素和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进行治疗,均无明显…  相似文献   

8.
鸭霍乱又称鸭出血性败血症、鸭巴氏杆菌病,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常表现为急性败血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但也有慢性型或良性经过的病例。2002年11月分宜县苑坑乡龙源村张某饲养的9月龄300羽麻鸭,部分发病,经诊断为鸭霍乱,现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2002年7月初,该鸭场存栏的9月龄300羽麻鸭开始发病,部分鸭表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随后陆续出现死亡,发病后3天内共有110羽鸭发病,死亡46羽,病死率为41.8%。有的个别病鸭转为慢性。2临床症状病鸭群表现产蛋率下降、体温升高,食欲减少,频频饮水,…  相似文献   

9.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烈性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各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多发于1-3周龄的雏鸭,尤其对1周龄以内的雏鸭危害性最大,成年鸭亦可感染但不发病,而成为此病的传染来源。该病以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为其特征。临诊表现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炎和出血。本病给养鸭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大大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1病例介绍某养鸭专业户于2010年4月份购进肉鸭3000只,4日龄前生长发育良好,但饲喂到5日龄,部分雏鸭陆续发病死亡。病鸭开始时症状不明显,后仰头踢腿,全身性抽搐,倒向一侧突然死亡,死后呈角弓反张,每天死亡几十只。发病后再饮水中加入几种抗生素都未见明显好转,于是禽主带病鸭和死鸭来我站就诊。  相似文献   

10.
刘霞  于申业  于阿芳  王妮 《中国家禽》2005,27(12):32-32
该养殖户于2004年10月初从某种鸭场购进1日龄的雏鸭20000只,使用某饲料公司生产的雏鸭料饲喂,3~4天后雏鸭上喙和鸭蹼逐渐出现水泡,7~8天后上喙开始上翻、缩短、变形,仅1周时间全群30%的鸭发病。由于本病发生后鸭采食困难,病鸭消瘦,少数鸭出现死亡,大群鸭采食减少,增重缓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调查,同期,周围养殖户饲养的雏鸭凡使用同一厂家生产的饲料都有发病,而使用不同厂家生产的饲料未见发病。  相似文献   

11.
2021年11月,贵州某蛋鸭场280日龄蛋鸭发病,发病率约70%,病死率约80%,为弄清发病原因,根据发病鸭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特点,结合细菌分离培养和疑似鸭的疾病病原核酸检测,最终将该病诊断为鸭的鸭瘟病毒感染,本研究旨在为临床鸭瘟病毒感染及其防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1998年6月-2000年10月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等12个地(市)的208例鸭病毒性肝炎病例的分析,结合种鸭场、养鸭户的调查,对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规律和发病原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黑龙江省鸭病毒性肝炎发病日龄以3-15日龄最多,发病日龄在逐年增大,发病月份以5-6和9-11月最多,而且混合感染病例增加。在病因的调查中发现,除了种鸭免疫和母源抗体影响外,多数的发病属于养殖户对传染病的认识不足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暴发不明病因的雏鸭肠肝炎90年4月俄罗斯索马地区一鸭场暴发一新临床综合症。120000只鸭,群体死亡率为19%,某些鸭群死亡率高达50-60%,病鸭多为20-30日龄,发病后期,10-11日龄雏鸭也可发病,农场自产蛋和购于市场的蛋孵化的雏鸭发病...  相似文献   

14.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菌病或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侵害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危害2—8周龄雏鸭,尤以2~5周龄的雏鸭最易感。其特征是引起雏鸭发生纤维素性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及脑膜炎等病变,可引起雏鸭大批发病和死亡。由于发病原因不同死亡率差异较大,一般死亡率在10%~90%,是养鸭危害较大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5.
鸭巴氏杆菌(Pasteurellaanatipestifer)病是多种禽类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疾病。因其急性或慢性败血症而使鸭群有高死亡率,是养鸭业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今年4月初,龙海市角美镇一番鸭养殖场发生急性传染病,造成数十羽成鸭发病死亡。经我局检验证实为鸭巴氏杆菌病。现将诊治结果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该场饲养的半番鸭和另一种杂交鸭同时发病,发病时为57日龄,体重约2.5千克,病鸭表现倦怠、昏睡、运动失调、脚软无力、不愿下水,部分病鸭有拉稀。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质脆、表面有许多黄白色针点状坏死灶;十二指肠有出血点和卡…  相似文献   

16.
鸭瘟是鸭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由于病程后期鸭头部肿大或下颌水肿,故鸭瘟俗称“大头瘟”或“肿头瘟”。鸭瘟的病原是一种疱疹病毒。自然条件下,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鸭对鸭瘟都很敏感。本病传播迅速、流行广泛,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本病主要通过病鸭和带毒鸭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的鸡、鸭,也可通过交配、呼吸道传染,吸血昆虫也是本病的传染媒介。1发病情况病鸭不思饮食,离群、喜饮、不愿下水、拉稀,粪便呈绿色或灰白色。给予庆大霉素和磺胺治疗无效,发病5~6d后相继死亡200多只。2临床表现患鸭精…  相似文献   

17.
广东部分地区发生"新型鸭瘟"的初步诊断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2月初,首先在广州市花都区发生一种以肿头、脚软、流泪、拉绿色稀粪及消化道泄殖腔溃疡、肝脏出血和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疾病。4月份该病在佛山、惠州、肇庆、湛江等地区多个鸭场暴发。发病多以20~30日龄的樱桃谷鸭或北京鸭为主,个别种蛋鸭(麻鸭)场也有发病。发病率50%~100%,死亡率60%~90%。成年鸭很少发病。常规的鸭瘟疫苗不能预防该病的发生,且发病后用鸭瘟抗血清治疗无效。因其临床症状和病变与鸭瘟相似,故命名为“新型鸭瘟”。现将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市某养鸭专业户饲养一群肉鸭1800只,于2003年10月25日龄开始发病,发病第3天开始死亡,鸭主自诊为传染性浆膜炎,曾用庆大霉素、恩诺沙星及鸭疫杀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发病第6天共死亡160多只,还有出现明显症状的病鸭500多只。通过了解发病情况、观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确诊为鸭副粘病毒与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后,迅速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9.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又称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家鸭、火鸡等多种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雏鸭。由于本病不仅导致大批幼鸭发病、死亡、生长迟缓及饲料报酬显著下降,而且在鸭场内持续存在,几乎使每批鸭子感染发病,因此被认为是造成养鸭业经济损失严重的疫病之一。  相似文献   

20.
1998年入秋以来,三水市大部分及我市部分养鸭户的雏鸭发生严重的鸭病毒性肝炎。此次雏鸭发病日龄小(2日龄已有发病)、发病急、死亡率高。某养鸭户应映,其饲养的l100多只雏鸭发生本病,当时仅应用抗生素治疗,最终存活不足60只。对本病有人曾尝试应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对雏鸭进行肌注作人工主动免疫,但是大部分应用此法的养鸭户反映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根据Hwang(1972)比较了肌注、口服、刺理和滴眼4种免疫途径,结果表明肌注产生免疫力最快,免疫后3天即可抵抗强毒攻击。但是此次雏鸭发病日龄小,用弱毒疫苗作人工主动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