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漂移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漂移是影响育性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光温敏核不育系遗传异质性是产生温度漂移的基本原因。水稻对光温条件的适应性和遗传漂变可能是诱发温度漂移的机制之一。通过阐述核心种子法,花培在稳定光温敏核不育系,防止温度漂移上的作用。进一步展望了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化学物质辅助育性转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性遗传及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着重就经典遗传学方法在光温敏不育性研究中的适合性、遗传背景及环境条件对育性表达的影响、育性指标在光温敏核不育系遗传研究中的选择、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定位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遗传与定位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水稻的光温敏核不育性状是由核基因和环境条件共同控制的生态遗传性状。以光温敏核不育系为基础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因其配组自由,简化繁种程序等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特别是籼稻的育性表达与转换很大程度上受温度的影响,而温度在同一地区年度间有波动,导致光温敏核不育系在不育期间往往因温度低于临界温度而出现自交结实现象,降低杂交水稻种子的纯度,  相似文献   

4.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研究及利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邱振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28-5230,5243
概述了国内外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研究及利用进展。主要介绍了影响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不同因素及不育性遗传研究进展,综述了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策略、选育成果及利用情况,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问题正转变为两系杂交水稻发展的"瓶颈"。对15S多年的试验数据综合分析表明,15S的不育性稳定可靠,可以避免两系杂交种子生产中的不育系育性波动问题;其不育性在海拔1200m处可以稳定表达,15S可以作为两系不育系较好的不育基因资源。对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遗传基础与育性稳定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生态育种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家垦58S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遗传特点,长江流域对实用籼型光温敏偿育系的要求,利用我国丰富的光温资源,提出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生态育种法,已选育出一批较为实用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并发现光温敏核不育再生复育两用系新类型。  相似文献   

7.
Co27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利用转基因方法育成的新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温敏核不育基因来源于OsUgp1基因的共抑制表达。Co27在不育期内表现出不育性,在可育期内表现可繁性好。经测验,与目前我国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6个籼、粳类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基因均不等位。  相似文献   

8.
在本文第Ⅰ,Ⅱ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高世代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不同世代在一定的人工气候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研究,论证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不育起点温度漂移存在的事实、性质和原因,阐明并规范了核心种子概念及其控制“漂移”的具体技术和步骤,并对进一步控制或消除漂移的可能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机理研究在生态学、细胞学、遗传学及生理生化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重点概述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过程中氨基酸、酶活性 ,内源激素及蛋白质的变化 ,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机理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的遗传与育种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农垦58S,安农S-1,衡农S-1等光温敏核不育系及衍生不育系的雄性不育性进行了遗传与育种学研究。提出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遗传的“重复基因位点平行突变假说”,对影响光温敏雄性不育性表达的遗传背景进行了新的解释,并提出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生态遗传分类理论”和选育实用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原理与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选育出温光弱感型光敏核不育系“3088S”和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培两优288”  相似文献   

11.
选用7对SSR引物对7个水稻×玉米远缘后代不育株系及其双亲进行SSR分析。与母本扩增带型相比,共扩增出18条特异带,即表现为多态性。在检出的18条特异带中,13条的带型与父本相同,另5条的带型不同于双亲,即为变异带型。7个参试后代不育株系都检测到了SSR多态性标记,但各株系间检出多态性位点的数量存在差异,最多的一个株系ys-2同时检测到3个多态性标记。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很可能将玉米的某些DNA片段成功地导入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表明研究在籼稻两用核不育系的改良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农垦88S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遗传特点,长江流域对实用籼型光温散核不育系的要求,利用我国丰富的光温资源,提出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生态育种法,已选育出一批较为实用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并发现光温敏核不育再生复育(MSRF)两用系新类型.  相似文献   

13.
李梅  吴献强  奉志高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169-7171
[目的]了解几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特征特性和开花习性。[方法]在南宁自然栽培条件下,观察、分析香125S、安湘S、培矮64S、贺S共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特征特性和开花习性。[结果]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生育期由短到长依次为:香125S、安湘S、培矮64S、贺S;农艺性状各不相同且各有优势;育性表现均较好,不育花粉以典败为主,不育性稳定,花粉不育率高;开花时间较长,花时高峰明显,基本集中在10:00~11:00,午前开花百分率高;除香125S外,其他光温敏核不育系柱头外露率均达80.0%以上;张颖时间长,颖尖距离大,张颖角度较大;柱头生命力除香125S保持5d外,其他3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均能保持6d。[结论]该研究为香12S等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在南宁的生产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3个光温敏核不育系W7415S、安农S、培矮64S和4个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夜公胞质)、珍汕97A(野败胞质)、华农A(夜公胞质)和华农A(野败胞质)为材料,通过观察各不育系成熟胚囊结构,并对异交结实率进行调查,以明确水稻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率是否与胚囊育性有关.结果表明:不同水稻雄性不育系的胚囊育性与异交结...  相似文献   

15.
水稻花药培养技术在常规粳稻育种上有广泛的应用,育成了中花和龙粳系列品种。常规籼稻的花培育种品种不多且应用有限。近年来对籼粳交F1和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花药培养成为研究热点,其花培后代因所用材料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究水稻不育系的柱头特性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方法]以创5S、耘9S、培矮64S、P88S、Y58S等5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对其柱头外露率、柱头大小、柱头活力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以 R608为父本,测定了其异交结实率。[结果]研究表明,5个水稻不育系在柱头外露率、柱头大小、柱头活力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P88S的柱头特性总体较好,柱头外露率达到95.94%,柱头活力较强,活力系数为2.71,田间异交结实率达84.02%。培矮64S的柱头长度和柱头宽度最小,分别是2.41和1.10 mm,其柱头外露率93.04%,柱头活力最弱,其异交结实率仅65.47%。耘9S、Y58S、创5S 的柱头特性处于中等水平,耘9S的异交结实率比其他两个不育系高。相关分析表明,柱头外露率、柱头长度、柱头宽度、柱头面积、柱头体积与异交结实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7*、0.934*、0.934*、0.939*、0.937*;柱头活力系数与异交结实率之间相关不显著。[结论]依据不育系的柱头特性,采取合理的辅助授粉方式,有利于节省生产成本,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定位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讨论了应用形态标记、生化标记及分子标记的定位结果,指出了目前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定位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定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用15个粳型亲籼系分别与2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W9593S、GD-8S和2个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N5088S、N8819S进行了亲和性测定.结果表明,粳型亲籼系与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和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亲和性都较高.平均花粉育性分别为74.71%、79.21%、78.27%和84.66%,平均小穗育性分别为57.52%、72.43%、57.23%和51.86%.就花粉育性而言,粳型亲籼系与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亲和性略优于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就花小穗育性而言,粳型亲籼系与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亲和性略优于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IC3-5-2-1-2、IC3-11-2、IC9-9-1-1与W9593S亲和性高;IC2-1-1-3-3、IC3-5-2-1-1、G2417-2-1与GD-8S亲和性高;IC10-4、IC10-9-3-3与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亲和性高,说明粳型亲籼系与籼、粳光(温)敏核不育系还存在特异亲和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国内外应用分子标记定位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分子定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