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内蒙古栽培纤维亚麻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80年代末开始深入研究.经过科研人员的选择、培育,筛选出适合于本区种植的"黑亚六号"品种,育成了"内纤亚一号"新品种以及一系列优良品系服务于农业生产.但由于主客观原因,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纤维亚麻原料生产停滞,供给严重短缺.因此,重点应从加大企业改革和政府支持力度、开发功能产品,开展亚麻增值技术的研究以及加强亚麻种质资源评价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促进亚麻发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盐碱土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结合纤维亚麻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盐碱地纤维亚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的研究”田间试验。探讨各栽培模式对盐碱土地区纤维亚麻产、质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建立盐碱地亚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3.
亚麻纤维特点及其与产量、品质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亚麻纤维发育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亚麻纤维细胞发育、植物激素与纤维细胞壁关系以及环境、栽培因子对亚麻纤维发育、产质量影响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亚麻纤维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高亚麻的纤维产质量,满足亚麻纺织工业的需要,是亚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纤维的产质是与环境条件、栽培措施、品种等有着密切关系。本文选取主要栽培措施,作为试验的主要因素;选用优良新品系“82~2068”(平均增产15%)为试验用种。采用旋转设计,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纤维亚麻栽培历史悠久,而我国却只有八十几年的历史。我国纤维亚麻没有古老的地方品种,国外品种的引进和鉴定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品种经过长期的种植和自然、人工的选择,形成了一些适于我国栽培的农家品种。5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有性杂交有种技术,把育种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有性杂交育种实践中,通过正确选择亲本,配制合理的杂交组合,积累了宝贵经验。本文通过有性杂交育种工作对各年度杂交组合的原始系谱、育成品种及正在生产上鉴定的优系材料45份和34个组合为分析主线,以组合号形式,建立起纤维亚麻育种的系谱图,从中我…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国纤维亚麻的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从中国纤维亚麻优势、中国亚麻的科研工作、问题与差距和对亚麻生产发展的建议四个方面对进行了论述。客观地分析了中国纤维亚麻所处的现状,对今后中国开展纤维亚麻的工作提出了建议,为中国纤维亚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云南亚麻生产优势及特点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杨光雁  黄纪文 《中国麻业》2003,25(3):143-145
本文作者从我国东北老区亚麻生产的发展历程,根据亚麻生态适应性,结合云南“立体气候”特点和亚麻生产现状,详实阐述了云南发展亚麻生产的有利条件以及种植特点。  相似文献   

8.
卫德林 《中国麻作》1984,(1):43-47,42
Schilling,Tammes和Plonka等学者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期间,为了鉴别亚麻的不同类型(野生亚麻、油用亚麻、两用亚麻,纤维用亚麻等)和品种,曾就亚麻的形态性状进行过各有侧重的和不同程度的研究,但未形成系统的鉴别标准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浅谈亚麻施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我国化肥生产的发展,亚麻施肥水平也逐步有了提高,这对进一步发展我国亚麻生产,提高纤维产量和品质将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亚麻施肥存在着有了化肥,忽视农家肥,施用化肥不够合理,出现“高投入、低效益”等问题。本文仅就上述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根据亚麻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选育早熟、丰产、抗逆性强、出麻率高、纤维品质好的亚麻新品种,是当前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满足各亚麻原料厂对亚麻良种的需求,在各县亚麻原料厂及良种场进行亚麻新品系区域试验,进一步鉴定近年来我省亚麻新品系的丰产性、抗逆性及纤维品质,促进亚麻种植业、原料加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以便为生产上推广良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2000-2006年纤维亚麻育种的重大进展,育成的8个纤维亚麻品种的长麻率比1991-1999年育成品种高1.5个百分点,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原茎产量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已成为黑龙江、吉林、内蒙、新疆、云南、湖南等十几个省区生产上主栽品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亚麻产业的快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2.
徐丽珍 《中国麻业科学》2007,29(4):177-178,203
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2000-2006年纤维亚麻育种的重大进展,育成的8个纤维亚麻品种的长麻率比1991—1999年育成品种高1.5个百分点,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原茎产量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已成为黑龙江、吉林、内蒙、新疆、云南、湖南等十几个省区生产上主栽品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亚麻产业的快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3.
亚麻新品种黑亚14号的应用效果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丽珍 《中国麻业》2006,28(1):21-23
黑亚14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高纤、抗倒、早熟的法国亚麻品种FANY为供体,以本所育成的高产亚麻品种黑亚10号为受体通过花粉管通道DNA导入选育的亚麻新品种。黑亚14号综合了亲本品种的优异遗传基因,具有高产、优质、抗倒伏、抗病性强等优点,2003-2005年在黑龙江省累计推广面积达到lO余万hm^2,增产亚麻原茎7万t,增加经济效益2.1亿元。黑亚14号不仅适宜于黑龙江省广大地区种植,还推广到吉林、内蒙、新疆、云南等十几个省(区),示范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大豆生产与品种选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十三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大力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促进了全区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总结“十三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与品种选育取得的成效,指出大豆种质资源利用现状和品种选育进展情况以及经验做法,为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大豆产业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新陆早48号在内蒙古西部棉花种植区域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皮棉产量分别为2901.75 kg/hm2和2874.90 kg/hm2,较对照增产极显著,且早熟、抗病、纤维品质好、适应性强,综合性状优良.作者概述了其在内蒙古西部棉花种植区域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为该品种在内蒙古西部大面积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甜菜制糖产业发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自治区从1955年包头糖厂建成投产开始,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甜菜制糖产业基地。近年来内蒙古甜菜制糖产业快速发展,甜菜制糖企业呈现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格局,共有13家糖厂在生产,日加工甜菜能力达5.35万吨,食糖年产能70万吨。内蒙古具有较强的甜菜生产技术优势,甜菜种植的比较收益突出,通过甜菜制糖企业合理布局,建立甜菜种植保护区,依靠科学技术,规模化种植提高了甜菜生产机械化水平,合理轮作,避免甜菜重迎茬,建立环境友好型甜菜生产方式,形成稳定的甜菜生产能力,为制糖企业提供充足原料。采用先进的制糖工艺技术,降低糖分工艺损失,加快新产品开发,延伸甜菜制糖产业链,以效益为中心,推动甜菜制糖行业可持续发展。2018/2019榨季内蒙古食糖产量达到历史高位的65万吨,占国内甜菜糖总产量的49.04%,成为我国最大的甜菜糖产区。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一直以栽培纤维型亚麻为主,进入21世纪后,国内外亚麻纤维市场需求发生较大变化,致使我省纤维亚麻种植面积逐步减少。为发挥我省亚麻产业资源优势,我省亚麻主产区用油用亚麻替代部分纤维亚麻种植,相继建设以亚麻籽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开发出亚麻油、阿尔法亚麻酸、亚麻胶、亚麻冲剂等多个新产品,销往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本文主要阐述黑龙江省油用亚麻栽培需要的生态环境,土壤、品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同时提出油用亚麻和纤维型亚麻不同的技术要求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旱地油用亚麻氮磷钾平衡施肥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构建旱地油用亚麻平衡施肥指标体系,采用农业部推荐的"3414"实验法,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山西省大同市和甘肃省白银市、平凉市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等4省6市同步进行了大田试验。依据实验结果,拟合了氮、磷、钾三元平衡施肥模型,确定了实现油用亚麻籽粒最高产量、最佳产量目标下氮、磷、钾肥最高施用量、最佳施用量及其配比。结果表明,6实验区配合施用氮、磷、钾肥均可提高油用亚麻籽粒产量,白银、鄂尔多斯、乌兰察布3实验区施用氮肥产量增幅最大,张家口、大同、平凉3个试验区施用钾肥产量增幅最大。所拟合的三元平衡施肥模型均达显著相关水平,可运用于油用亚麻生产实践。在张家口、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大同、平凉和定西6实验区,推行氮、磷、钾三元平衡施肥最大施用量及其配比,油用亚麻籽粒最高产量比基础产量(不施肥)分别增加40.53%、25.46%、71.15%、30.68%、16.21%和34.71%。推行氮、磷、钾三元平衡施肥最佳施用量及其配比,油用亚麻籽粒最佳产量比基础产量分别增加37.73%、23.47%、62.23%、26.07%、8.77%和24.68%。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膜下滴灌节水及生产效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探索膜下滴灌在马铃薯生产中应用的可行性,于内蒙古达茂旗进行了膜下滴灌试验。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比露地滴灌平均增产2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8.5%,灌水的平均生产效率提高26%,因此,膜下滴灌应该成为内蒙古西部地区马铃薯生产中有效的增产节水措施。一带双行滴灌模式下马铃薯平均产量显著高于一带一行处理,这种滴灌模式不仅节约管道设备,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生产效率,值得在生产中广泛推广。尽管露地滴灌条件下马铃薯产量与滴灌带的密度有关,一带一行灌溉方式下产量高于一带双行,但总体而言,露地滴灌在水分利用效率上显著低于膜下滴灌,因此在水分不足的内蒙古西部马铃薯产区,不建议广泛推广露地滴灌。  相似文献   

20.
坝亚13号是河北省高寒作物研究所以晋亚7号为母本,新品系89—46—884—90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单株系统选育而成的油用亚麻新品种。该品种2007~2009年参加张家口油用亚麻区域试验,六个试验点三年平均产量1659kg/hm2,较国家对照陇亚八号1531.5kg/hm2增产8.32%,较当地对照坝七号1320kg/hm2增产10.27%,增产显著。坝亚13号苗期长势好,田间群体整齐一致,分枝多,单株果数多,抗倒、抗旱、抗亚麻枯萎病。适宜在河北、山西、内蒙、宁夏、甘肃的高寒半干旱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