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改善生态环境,石佛寺水库于2009年进行生态蓄水,同时建立石佛寺人工湿地。2012年和2013年对水生植物进行了调查,调查方法为实地调查和遥感调查。将水生植物分为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调查结果表明:石佛寺人工湿地共有水生植物80种,隶属33科64属;比2009年有大幅度的增加,新出现了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增加了湿生植物和挺水植物种数;2013年与2012年对比,植物种数也有增加,优势种两年之间有所更替,这也是符合植物群落演替规律的。整个湿地生态系统处于健康有序发展状态。石佛寺人工湿地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可为其他湿地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湿地公园已占据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地位。植物在湿地公园的应用受到人们的重视,经过对锦绣湖城市湿地公园的调研发现植物布局分区不明确,植物种类和色彩配置单一,不能满足当地人对季节性植物景观的需求。基于对植物的调查研究后,设计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锦绣湖湿地公园的植物运用提出问题并进行合理设计,力求选择因地制宜的植物进行植物造景配置,充分发挥植物在湿地公园的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实用与美结合的要求,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对南昌市新老公园植物进行调查分析,结合植物生态学、园林美学和植物造景理论,评价南昌市公园植物结构配置,针对出现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湿地水环境恶化,有研究表明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吸收水中的有机质、氮等营养物质。本文是以水生植物对底泥中有机质、氮含量的变化影响进行分析,为改善湿地水环境提供依据。以石佛寺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将石佛寺湿地分为5个研究区(芦苇区、荷花区、蒲草区、沉水植物与浮叶植物的混合区、空白对照区),在5个研究区选取5个采样点,对5个采样点的底泥进行1年的采样(除去1,2月),测得有机质(OM)、氮(TN)的含量,通过OM、TN含量的变化,分析水生植物对底泥中OM、TN含量的影响。温度、降雨量、微生物、水流方向等因素都对底泥中OM、TN含量的变化产生影响,结果表明OM、TN含量的变化大多是由水生植物的生长消耗与微生物对植物死体的分解影响,5个研究区中芦苇区、荷花区的有机质、氮含量较高,蒲草区、混合区相对较少,高于空白区,不同的水生植物对有机质、氮含量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石佛寺人工湿地环境效应与生态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佛寺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石佛寺人工湿地主要环境效应包括湿地内物种多样性、对水质具有改善作用、对微气候及周围气候具有改善作用等。石佛寺人工湿地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正面影响,但新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还具有脆弱性,还需要加强管理,经分析主要生态管理对策如下:对芦苇、蒲草和荷花进行收割;对过渡生长的浮叶和沉水植物进行适当的控制与打捞,但要保证该物种不会消失;建立植物缓冲带;限制旅游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高通测序方法对大凌河流域五刺金鱼藻、格菱、狐尾藻、水蓼及芦苇5种水生植物不同季节的微生物群落进行试验分析,分析表明:藻类密度在沉水植物表层要高于浮叶植物表层,微生物群落在浮叶植物根部的结构与其表面存在明显差异.各水生植物的优势生物群落依次为变形菌、梭菌、柔膜菌、鞭脂杆菌、杆菌、疣微菌门,且各微生物群落在季节丰度...  相似文献   

7.
为了定量研究人工湿地集成工程的水质水生态作用,以深圳市洪湖公园人工湿地集成工程为例,系统监测了2006-2014年的人工湿地进出水水质、湖泊水质,以及湖泊水生生物状况,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工程出水水质较好,除NH3-N外,主要水质指标均可以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人工湿地出水经过洪湖公园内的多水塘系统、水生植物系统后,水质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浮游植物种类呈现下降的趋势,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物种数明显增加、结构呈现复杂化趋势;湖体内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呈现一定的时间差异性和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近年兴起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进行探究,由于这方面的不完善,致使功能分区处理模糊、植物造景欠缺,不能让使用者很好地明确该区域的功能性,也缺失了对景观美的感知。本文围绕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不明确以及植物造景的缺陷而带来的一系列生态、人类、社会等问题进行探讨和下一步的规划改造,研究的方法以实地考察、调查问卷和查阅文献的方式进行。从而使得该实例区域中的功能分区得以明确,植物景观变得丰富,主题得到明确,人流得到均衡,并提出城市公园的功能分区不仅要因地制宜,更要有相当的"适合度"使功能分区的功能性和植物景观协调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根据城市河湖不同水位不同污染程度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成果,建立了包括水力条件、水质改善、调水成本的多目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权重法进行求解,对城市河湖处于不同水位和水质状态时的多个不同生态调水流量方案进行比选,优选出了南昌市青山湖、象湖、艾溪湖、梅湖在不同水质水量状态下的生态调水流量;同时根据研究区域蓄水量在南昌城区蓄水量的占比,反推求得南昌市城市河湖不同水位和水质状态下每年的生态调水量,进而得出不同来水年平均每年的生态调水次数为11.5次。  相似文献   

10.
农村污水治理目前面临瓶颈,寻找投资少、易维护、净化效果好的治理方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利用水生植物的生理作用对污水进行治理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水生植物中的沉水植物因其独具的优点而备受关注,其中常用的沉水植物苦草属就是一类生命力强、生长迅速、净化效果好的品种。本文阐述水生植物、沉水植物以及苦草属在污水治理中起到的作用,旨在突出苦草属在环境治理中的优势,探讨将其运用在农村水污染治理中的优势以及实际工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广大农村污水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连续式引水冲污无法充分发挥清水的稀释和置换作用,而造成资源与经济严重浪费的问题,提出使用间歇式引水冲污来改善城市湖泊水质的理念。以南昌市艾溪湖为研究对象,使用MIKE 21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模拟了两种引水冲污方式下的多种不同工况,并从达标使用水量与所需天数两方面进行了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引水冲污所需的时间受引水流量大小影响,且随着引水流量增大,两种冲污方法的时间差逐渐减小;在所有工况中,当达到相同的水质改善目标时,歇式引水冲污所用清水量均小于连续式引水冲污,能够显著地节约水资源。所提出的引水冲污理念及采用的研究方法不仅适用于本研究湖泊,而且可为其他城市湖泊的引水冲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不同湿地植物系统对农田排水氮磷净化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分析不同湿地植物对农田排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以杂草和空白为对照,选取莲藕、白莲、藜蒿、茭白、水芹菜、菖蒲、水蕹等7种常见水生植物进行原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植物的湿地对TN、TP去除效果均好于无植物湿地,水力停留时间为9d时,与空白对照相比,种植植物的湿地的TN和TP去除率分别提高10.0%~34.9%和8.7%~18.4%,其中,莲藕、白莲、菖蒲、杂草等生物量较大的植物对TN、TP的净化效果优于其他植物。7种植物中,白莲和菖蒲TN去除性能较好,其TN去除率分别比空白对照提高33.4%和34.9%。综合分析,白莲、莲藕、菖蒲可以作为鄱阳湖流域净化农田排水的备选植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江西南昌大象湖湿地公园昌南大道以南湿地生态保护带景观建设工程(以下简称昌南大道湿地生态保护带景观工程)中的彩叶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后发现该项目中运用的景观植物共计220余种,其中彩叶植物73种,占工程景观植物总量35%。主要有春色叶、秋色叶、常色叶、双面叶及斑色叶5类,并用彩叶植物的造景原则、配植方法对昌南大道以南景观建设工程中彩叶植物运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4.
邛海湿地公园水体资源丰富,类型丰富,旅游形象颇优,具备开发特色亲水旅游项目的资源优势。然而在对邛海湿地公园亲水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开发水域物种不平衡、自然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文章分析了邛海湿地公园亲水运动旅游项目的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采用工程数据,研究了常规型表流湿地工程和复合型表流湿地工程对CODMn和NH3-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常规型表流湿地工程和复合型表流湿地工程对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2%和14%,对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8%和69%。湿地内植物系统对CODMn的去除效果有限,是去除NH3-N的主要动力,尤其是沉水植物系统。  相似文献   

16.
新兴绿色技术——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已成为当今世界性难题,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是调控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使其恢复自然、健康和稳定的水生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能力.水生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投资、维护和运行费用低,管理简便,处理效果好,可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回收资源和能源以及收获经济植物等优点,浮岛技术、人工湿地等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绿色技术,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相似文献   

17.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色植物集中的区域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进步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以沈阳市6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园为研究对象,包括中山公园、东陵公园、南湖公园、五里河公园、青年公园、沈阳植物园,理论结合实际,运用园林生态学、园林植物学等各科原理,对其植物景观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与分析,为沈阳市公园园林植物造景的建设及改善提供相应的数据和参考资料,并期望以此结合沈阳地域文化特色和植物区的特点,成功营造出沈阳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以解决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的问题,为公园园林景观建设中植物配置及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以山西省人工湿地系统中常用的3种挺水植物美人蕉、香蒲和茭白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一植物对农村生活污水、农田回水、村田混合水的生长适应性及其污水净化效果,旨在探明3种湿地植物的耐污能力及其在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农村污水中的应用价值。30 d静态试验的结果表明,在农田回水和村田混合水条件下,3种供试植物的生长特征和氮净化能力均无明显不同,茭白的磷净化能力最强。在农村生活污水条件下,美人蕉和香蒲均长势良好,茭白则全部死亡;对植物生物量研究发现,美人蕉的生物量显著大于香蒲,分别为112.5、80.04 g/株;挺水植物对农村生活污水净化能力为:美人蕉香蒲茭白,分别为57.09%、46.38%、19.11%。综合考虑植物的氮净化能力、生长特征和实际应用效果,美人蕉和茭白可以作为汾河流域利用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优选挺水植物。  相似文献   

19.
湿地植被需水量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湿地植被正常生长,保障湿地系统生态功能正常发挥所需的水量。选取鄱阳湖流域8种典型湿地植物:藜蒿、菖蒲、美人蕉、茭白、高秆灯芯草、西伯利亚鸢尾、白莲、莲藕,于2013年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人工湿地试验场开展试验,分析了不同湿地植物全生育期需水量及其生育阶段和日变化规律,得到不同湿地植物的作物系数。结果表明,在湿地植物需水高峰期的5-10月,8种湿地植被日均需水量变化范围为4.3~6.1mm,其中菖蒲最高为6.1mm,白莲最低为4.3mm。经测定,湿地日均渗漏量为1.3mm;全生育期湿地植被需水量变化范围为800~1 125.6mm,是平均值的0.86倍至1.21倍;8种湿地植物全生育期作物系数变化范围为1.8~2.4,其中菖蒲最高为2.4,白莲和莲藕最低为1.8,而藜蒿、高杆灯芯草和西伯利亚鸢尾的全生育期作物系数为2.0左右,对照处理作物系数保持在1.7。本文研究结果为鄱阳湖流域不同湿地植物需水规律分析及其计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灰色聚类法评价石佛寺人工湿地2009-2012年间4年间的进出口处水质级别。选取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作为评价指标,以国家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为评价标准将水质分为5个等级,水质评价级别的确定采用级别特征值,可较为精确的反映水质状况。评价结果表明:汛期湿地对水体的净化作用明显,因为汛期水生植物生长旺盛,微生物活跃,水体自净能力强。2012年湿地净化作用不明显,可能是水生植物腐解导致的,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