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以贵州喀斯特地区3种针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数据,对各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含量以及碳储量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天然林、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生物量分别为103.46、140.55、164.15 t/hm~2;林下植被及死地被物层生物量分别为7.762、6.994、8.622 t/hm~2。林木各器官含碳量:马尾松天然林0.427~0.530 g C/g、马尾松人工林0.443~0.574 g C/g、湿地松人工林0.444~0.466g C/g。3种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马尾松天然林678.025 t/hm~2、马尾松人工林777.11 t/hm~2、湿地松人工林834.135 t/hm~2。其中植被层分别为48.199、70.788、76.438 t/hm~2;死地被物层为0.667、0.659、0.742 t/hm~2;土壤层为629.159、705.664、756.955 t/hm~2。碳储量分布格局为土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研究结果可以为贵州喀斯特地区针叶林管理及运营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调查分析了不同林龄华山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含量和碳储量,测定了林地凋落物层和林下植被层及根系碳储量,并用生物量方程法估测了乔木层碳储量。结果表明:华山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在8、30和40年生华山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内,总碳储量分别为104.9 t·hm-2、136.67t·hm-2和176.89 t·hm-2,乔木层碳储量所占比重分别为5.9%、14.97%和28.48%,土壤层碳储量所占比重为90.73%、72.98%和68.01%。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的正向积累是导致不同林龄华山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逐年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对11 a 生香梓楠(Michelia hedyosperma)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素含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香梓楠各植物器官碳素平均含量的变化范围在450.98~514.45 g/kg 之间,各器官碳含量的排列次序为:干材>根蔸>粗根>枝>中根>细根>叶>皮。(2)香梓楠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82.32 t/hm2,其中土壤层所占比例最高,达77.62%,灌草层所占比例最少,仅占0.30%,各生物层次碳储量总体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灌草层。(3)香梓楠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为81.68 t/hm2,乔木层、灌草层和凋落物层分别占95.68%、1.45%和2.87%,表现为乔木层>凋落物层>灌草层。(4)香梓楠人工林分乔木层年净生产力和净固碳量分别为7.10和3.56 t/(hm2· a),具有较高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其生物量、碳含量、碳密度及其分配规律,为该地区人工林碳效益估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12年生刺槐人工林和12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生物量实测的方法,研究刺槐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乔木不同器官、灌草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以及刺槐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刺槐人工林乔木层平均碳含量(468.44 g·kg -1)低于油松人工林乔木层平均碳含量(512.77 g· kg -1);刺槐林乔木各器官碳含量为458.00~496.96 g·kg -1,不同器官碳含量表现为干>枝>叶>根>皮,油松人工林乔木各器官碳含量为503.83~536.27 g·kg -1,不同器官碳含量依表现干>叶>枝>皮>根;刺槐林草本层、灌木层及枯落物层平均碳含量分别为390.52,398.72和402.82 g·kg -1,油松林草本层、灌木层及枯落物层平均碳含量分别为413.17,436.85和414.03 g·kg -1;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刺槐林和油松林土壤碳含量依次降低,0~10 cm土层土壤含量显著高于10~20,20~30和30~50 cm土层;刺槐林0~50 cm 土层土壤平均碳含量(4.96 g·kg -1)高于油松林(4.45 g·kg -1);刺槐林植被层生物量为54.80 t·hm -2,乔木层、草本层和灌木层分别占95.88%,2.65%和1.46%;油松林植被层生物量为24.37 t·hm -2,乔木层、草本层和灌木层分别占93.43%,5.17%和1.40%;刺槐林枯落物层生物量和碳密度分别为1.36和0.55 t·hm -2,分别是植被层的2.48%和2.12%,油松林枯落物层生物量和碳密度分别为0.92和0.39 t·hm -2,分别是植被层的3.78%和3.09%;刺槐林和油松林土壤层碳密度分别为31.15和24.35 t·hm -2,0~10 cm土壤层碳密度较高,分别占0~50 cm土层土壤碳密度的40.19%和38.73%;刺槐林植被层生物量(54.80 t·hm -2)高于油松林植被层生物量(24.37 t·hm -2);刺槐林和油松林生态系统总碳密度分别为57.60和37.38 t·hm -2,且均表现为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结论】刺槐林和油松林植被层生物量表现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生物量均以树干占比最大,分别为40.02%和37.29%;2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主要分布在土壤和植被中,且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江西省九连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选取木荷、青冈栎、苦槠栲三种代表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进行样地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根据生物量和植被有机碳含量计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根据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计算土壤碳密度与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九连山自然保护区样地内木荷、青冈栎、苦槠栲三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的有机碳含量非常接近,其含量在0.477~0.491之间;森林植被层平均碳密度为6.88kg/m~2,其中乔木层的碳密度为6.43 kg/m~2,灌木层为0.23kg/m~2,凋落物层为0.16kg/m~2,草本层为0.06 kg/m~2;木荷林碳密度最高为7.91kg/m~2,青冈栎林碳密度为7.3kg/m~2,苦槠栲林碳密度为5.41kg/m~2。九连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地内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平均碳密度为117.02t/hm~2,木荷林、青冈栎林和苦槠栲林土壤碳密度分别为86.51t/hm~2、121.86 t/hm~2、99.81t/hm~2;被调查的木荷林、青冈栎林、苦槠栲林标准样地的碳储量分别为14.9049t、17.5374t、13.8519t。  相似文献   

6.
在2011—2012年江苏省样地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201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结果,计算出江苏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截止到2012年,江苏省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79.16Tg C。其中乔木层、灌草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分别为57.95,6.90,14.44,99.87Tg C,占总碳量的32.44%,3.85%,8.05%,55.66%。江苏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均碳密度为143.00T/hm2。各层的碳密度大小为:土壤层(83.65 T/hm2)乔木层(51.43T/hm2)凋落物层(5.24T/hm2)灌草层(2.66T/hm2)。林分类型不同,其碳储量和碳密度存在很大差异,其中落叶阔叶林碳储量最大为102.03Tg C,竹林碳储量最小为3.90Tg C;常绿阔叶林碳密度最大为170.97 T/hm2,落叶阔叶林碳密度最小:109.99 T/hm2。从龄组看,全省森林碳储量主要集中10a以下林、10~20a林,分别为11.36,27.92Tg C,两者占全省总碳储量25.07%,61.63%。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特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含量、氮含量与植被地上生物量均呈正相关,其中氮含量与地上生物量有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3),各土层含水量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在外业样地(乔木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土壤)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乔木生物量模型,研究了秦皇岛市海滨林场森林碳密度与碳储量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海滨林场森林平均碳密度为132.19 t·hm~(-2),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乔木层(113.55 t·hm~(-2))>土壤层(21.68 t·hm~(-2))>林下灌草层(1.07 t·hm~(-2))>枯枝落叶层(0.88 t·hm~(-2))。总碳储量为105 224 t,其大小顺序与碳密度一致,乔木层(87 094.4 t)>土壤层(16 632 t)>林下灌草层(822.7 t)>枯枝落叶层(674.9 t)。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是海滨林场乔木层碳储量的主体,占乔木层总碳储量的89.46%。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探讨恢复模式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方法]利用定位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皆伐后2种恢复模式(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20年时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自然恢复植被层碳储量明显大于人工恢复,自然恢复的乔木层碳储量比人工恢复的高22.56%。自然恢复的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的分配比为干﹥枝﹥根﹥叶﹥皮,而人工恢复为干﹥根﹥枝﹥皮﹥叶。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所占比例非常小,自然恢复的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分别为人工恢复的3.99、5.94、1.14倍。(2)自然恢复的土壤层碳储量比人工恢复的小;自然恢复表层(0 10 cm)土壤碳含量和碳储量均比人工恢复的大,但其它土层则相反;2种恢复模式的土壤碳含量、碳储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恢复土壤各层碳储量所占分配比差异明显。(3)自然恢复各组分碳储量为乔木层﹥土壤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而人工恢复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结论]自然恢复模式更有利于伐后林地植被层碳储量的恢复,而人工恢复模式更有利于伐后林地土壤层碳储量的恢复。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看,杉木人工林皆伐后林地自然恢复模式固碳能力高于人工恢复模式,恢复模式对碳储量在生态系统各组分的分配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9.
豫南35年生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库特征及其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豫南35年生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分层切割法和相对生长方程计算乔木层生物量和林下植被生物量,C、N元素分析仪测定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35年生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平均为228.6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占88.9%,灌木层占7.7%,草本层占0.1%,凋落物层占2.7%;马尾松林生态系统总碳库为218.11 t.hm-2,其中植被总碳贮量为127.69 t.hm-2,土壤有机碳库为90.42 t.hm-2;乔木层碳库(115.52 t.hm-2)占生态系统碳库的52.96%,灌木层占3.80%,草本层占0.28%,现存凋落物层占1.50%,矿质土壤层碳库占生态系统碳库的41.46%。  相似文献   

10.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是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和碳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样地测定方法对广西天峨县林朵林场12年生光皮桦人工林的碳素含量、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光皮桦不同器官碳素含量为411.3~477.6g/kg,各器官碳素含量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干材、干皮、树根、树枝、树叶。灌木层碳素含量为455.4g/kg,草本层为427.2g/kg,凋落物层为427.1g/kg。0~80cm土层碳素含量为15.8g/kg,其中表土层(0~20cm)的碳素含量(31.0g/kg)明显高于其他土层。(2)光皮桦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201.45t/hm~2,其中乔木层为51.86t/hm~2,占25.74%;灌木层为1.02t/hm2,占0.51%;草本层为0.51t/hm~2,占0.25%;凋落物层为1.81t/hm~2,占0.90%;土壤层为146.26t/hm~2,占72.60%。(3)光皮桦12年生人工林年净生产力为11.22t/(hm~2·a),年净固碳量为5.06t/(hm~2·a),折合成CO2的量为18.56t/(hm~2·a)。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林——三峡库区最主要的森林类型之一,对维持区域碳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新田林场40 a~45 a生马尾松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铁山坪林场46 a~51 a生马尾松林文献资料,探讨了三峡库区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碳分配格局。结果表明:马尾松林的总生物量约为140.00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所占比例大于80.00%。新田林场和铁山坪林场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总碳储量分别为206.28 t.hm-2和197.78 t.hm-2,其中植被层约占1/3,土壤层占2/3。植被层中,乔木层碳储量占绝对优势。土壤层的碳储量主要集中于表层,土壤层碳储量呈现出随深度而降低的规律。与其它地区关于马尾松林的研究相比,年龄相近的林分,三峡库区的马尾松林碳储量偏低。因此,对三峡库区的马尾松林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可能增加其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广州市黄埔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木荷(Schima superba)风水林群落为对象,用样地生物量法对乔木、灌草、凋落物、细根和土壤层的碳库储量进行计量,并用碳税率法参数估算了群落碳库价值.结果表明:(1)3个样地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密度在138.00~176.56 t C·hm-2之间,平均为155.34±11.30 t C·hm-2,但与地带性顶级群落碳储量密度相比,该风水林还具有较大的增汇空间;(2)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细根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密度占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密度的比例分别为70.17%、2.74%、1.43%、0.88%、0.81%和23.97%,乔木层是生态系统碳库的主要贡献者;(3)广州市典型木荷风水林总碳资产价值平均为18.64万元 ·hm-2,其中植被层为14.17万元 ·hm-2,土壤层为4.47万元 ·hm-2,前者是后者的3.17倍,植被层碳是风水林碳汇价值的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13.
川西退耕还林地苦竹林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标准样方法研究了退耕还林地苦竹林碳素密度和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苦竹不同器官碳素密度波动在0.348 498~0.518 63gC0/g,按碳素密度高低排列依次为竹秆>竹蔸>竹鞭>竹枝>竹根>竹叶;枯落物碳素含量为0.341 655 gC0/g,土壤碳素密度由上至下呈下降趋势。碳贮量在苦竹不同器官中的分配以竹秆所占比例最大,为53.06%,其次为竹叶,占13.83%,占比例最小的是竹根,仅占3.14%;苦竹林生态系统中碳总贮量为135.808 110 t/hm2,其中乔木层为46.032 420 t/hm2,占33.9%,林下及其枯落物层为2.60 068 t/hm2,占1.91%。土壤层0~60 cm总计为87.175 0 t/hm2,占64.19%;退耕还林地苦竹林乔木层年固碳量约为8.142 t/(hm2.a)。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大青山森林植物群落与碳储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内蒙古大青山山地分布的天然林植被和大规模分布的人工林植被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分别就白桦次生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和虎榛子灌木林等4个主要森林类型进行了林分生物量与森林群落结构的调查。估算了大青山4种主要森林植物类型地上部分碳储量总量为305.25t/hm2,为大青山森林生态功能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森林生物量、碳储量是评价森林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及室内烘干称重等方法,研究了苏木山林场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以及乔木层净生产力、碳储量积累特点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平均木的生物量分别为26.41 kg、32.70 kg、107.81 kg;林分生物量分别为43.66 t·hm^-2、79.88 t·hm^-2、125.83 t·hm^-2;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之和分别为1.44 t·hm^-2、1.19 t·hm^-2、0.95 t·hm^-2;乔木层净第一生产力分别为2.56 t·hm^-2·a^-1、3.07 t·hm^-2·a^-1、3.40 t·hm^-2·a^-1,碳储量分别为22.20 t·hm^-2、40.55 t·hm^-2、63.80 t·hm^-2。苏木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碳储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各器官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干>根>枝>皮>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赤峰地区桦树、山杨、栎树、榛子、山杏、黄柳等6种树种不同器官碳含量测定,对乔灌木层碳密度的分析,结合赤峰市2017年森林资源统计数据,估算出赤峰市桦树、山杨、栎树、黄柳、榛子、山杏等天然林乔灌木层总碳储量为3497.27万t,以桦树、山杨、栎树为主的天然乔木林乔木层固碳价值为28810.73万美元,以黄柳、柠条、山杏、榛子为主的天然灌木林灌木层固碳价值为6546.58万美元。  相似文献   

17.
以河北太行山区4种典型水土保持林为研究对象,对混交林(栓皮栎-侧柏)、油松林、栓皮栎林和刺槐林的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含碳率以及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油松林、栓皮栎林和刺槐林生物量分别为51.94,86.40,90.19,18.08t/hm^2,栓皮栎林和油松林生物量高于4种水土保持林生物量的均值(61.65t/hm^2),而混交林和刺槐林生物量分别占生物量均值的84.25%,29.33%。不同林分各器官在乔木层生物量中分配顺序均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4种典型林分各器官含碳率分别为45.16%~58.93%,58.48%~64.61%,51.16%~58.37%,52.35%~62.30%。4种典型林分碳储量为10.10~53.85t/hm^2。不同林分类型各器官碳储量与生物量呈正比关系,与生物量趋势基本相同,碳储量大小表现为油松林>栓皮栎林>混交林>刺槐林。  相似文献   

18.
草原天然植被和草原造林固碳储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干草原区研究了草原天然植被和白榆人工防护林系统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草原天然植被和白榆人工防护林植被碳储量特征不同.草牧场防护林植被下总固碳储量为65.97t/hm2,天然草原植被为14.65t/hm2.人工林系统碳储量主要集中在树木和土壤碳库,分别占总储量81.33%和14.24%,而根系只占3.55%.草...  相似文献   

19.
Biomass, carbon content, carbon storag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32-year-old Phoebe bournei artificial forest were measured. The mean biomass of the forest stand was 174.33 t/hm2, among which the arbor layer was 166.73 t/hm2, which accounted for 95.6%. Carbon contents of stems, barks, branches, leaves, root, shrub layer, herb layer, lichen layer and litter layer were 0.5769 g C/g, 0.4654 g C/g, 0.5232 g C/g, 0.4958 g C/g, 0.4931 g C/g, 0.4989 g C/g, 0.4733 g C/g, 0.4143 g C/g, 0.3882 g C/g, respectively. The mean carbon content of soil was 0.0139 g C/g, which reduced gradually along with soil depth. Total carbon storage of the P. bournei stand ecosystem was 227.59 t/hm2, among which the arbor layer accounted for 40.13% (91.33 t/hm2), the shrub layer accounted for 0.17% (0.38 t/hm2), the herb layer accounted for 0.76% (1.71 t/hm2), the lichen layer accounted for 0.28% (0.63 t/hm2), and the litter layer accounted for 0.29% (0.66 t/hm2). Carbon content (0–80 cm) of the forest soil was 58.40% (132.88 t/hm2). Spatial distribution ranking of carbon storage was: soil layer (0–80 cm) > arbor layer > herb layer > litter layer > lichen layer > shrub layer. Net production of the forest stand was 8.5706 t/(hm2·a), in which the arbor layer was 6.6691 t/(hm2·a), and it accounted for 77.82%. Net annual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the P. bournei stand was 4.2536 t/(hm2·a), and the arbor layer was 3.5736 t/(hm2·a), which accounted for 84.01%.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8, 44(3): 34–39 [译自: 林业科学]  相似文献   

20.
利用旌德县第8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采取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分析了该县的乔木林总量及其年龄结构,依据建立的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估算了全县乔木林的碳储量及碳密度。结果表明:(1)旌德县乔木林总面积50190.7 hm2,乔木林总蓄积3624337 m3,以庙首镇森林面积最大。(2)乔木树种以杉类、硬阔和松类的面积和蓄积最大,乔木林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3)乔木林生物量为118.18万t,乔木林碳储量为591485.20 t,碳密度为11.78 t/hm2,不同森林类型碳密度差异很大,以柏类的碳密度最大,达到27.63 t/hm2,软阔、硬阔林的碳密度较小,仅为0.73 t/hm2.和0.17 t/hm2.。因此,在实施各重点造林工程的同时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提升现有林质量,促进林木生长,有效增加单位面积蓄积量,将会使旌德县森林的碳汇能力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