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梅下毛瘿螨[Acalitus phloeocoptes(Nalepa)]为害造成的杏芽瘿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室内研究。用石蜡切片法对受害芽组织形态进行了观察描述,采用蒽酮比色法、考马斯亮蓝G-250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受害芽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过氧化氢酶活性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所调查杏树栽培品种中杏芽瘿普遍发生,10个品种,在甘肃省兰州市秦王川地区发生最严重时病情指数为48。梅下毛瘿螨主要侵染杏树幼芽,受害芽增生畸变,形成大小不等的刺状瘿瘤。瘿瘤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受害芽解剖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芽轴自下而上膨大,木质化程度由内向外逐渐加剧,外侧幼叶木质化程度高,尤其是靠近芽轴的基部已完全木质化并且明显增厚,叶片外张,内层幼叶外露;幼叶表皮细胞大小不一49.85%,受害芽的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升高,最高分别上升9.85%、96.87%和69.44%,过氧化氢酶活性亦增加,最高增加106.82%。 ,表皮显著增厚并且完全木质化,叶肉细胞排列乱而松弛,后期解体。受害芽与正常芽相比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最大降幅为包括意大利杏、双仁杏、金太阳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2010年来连续3年的调研,发现甘肃省杏园病害主要有杏疔病、杏细菌性穿孔病、杏芽瘿病和杏疮痂病,虫害主要有梨小食心虫、朝鲜球坚蚧、桑白蚧、桃蚜.对杏园主要病虫害症状识别、发生规律、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省杏园主要病虫害无公害防控的原则、综合防控要点及关键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3.
1 受害症状 枣叶壁虱又名枣锈壁虱、枣树锈瘿螨、枣瘿螨、枣锈螨、枣壁虱、枣灰叶、灰叶病等,属蛛形纲,蜱螨目,瘿螨科。在宁夏灵武枣区主要以成螨和若螨刺吸危害枣、酸枣、桃、杏等树种的芽、叶、花、蕾、果及绿色嫩梢,尤以芽、叶、果受害最重。枣芽受害后,常延迟展叶抽条;叶片受害初期无症状,展叶后20天左右基部和沿主脉部分先呈现灰白色、发亮,约40天后扩展至全叶,叶肉略微增厚,叶片质脆变硬,叶缘两侧沿主脉向叶面纵卷合拢,使光合作用减退,严重时叶表皮细胞坏死,失去光合能力,整叶焦枯脱落,甚至造成二次萌叶。花蕾受害后不能开花,  相似文献   

4.
2011—2013年对甘肃省庆阳市杏园杏疔病的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庆阳市山坡地杏园杏疔病发病率为60.6%92.0%,平原地杏园杏疔病发病率为25.0%92.0%,平原地杏园杏疔病发病率为25.0%37.0%;纯杏园杏疔病发病率为59.6%37.0%;纯杏园杏疔病发病率为59.6%97.0%,混栽杏园杏疔病发病率为17.0%97.0%,混栽杏园杏疔病发病率为17.0%29.0%;管理粗放的杏园杏疔病发病率为73.0%29.0%;管理粗放的杏园杏疔病发病率为73.0%94.0%,管理较好的杏园杏疔病发病率为12.0%94.0%,管理较好的杏园杏疔病发病率为12.0%17.0%。发病严重的杏园减产30%17.0%。发病严重的杏园减产30%67%,果实失去商品价值。经3年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甘肃省庆阳市杏园杏疔病的危害现状,分析了杏疔病发生严重的原因,总结提出了无公害防治措施,以期为生产上大面积防治杏疔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杏疔病,又叫黄病、红肿病,仅危害杏树。主要危害新梢、叶片,受害严重时危害杏花和果实,影响杏树的正常生长和果实品质。1病原及发病规律该病病原菌属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疔痤菌科,杏疔座霉菌。病菌以子囊壳在病叶或芽体内越冬。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杏树萌芽时遇雨后,病叶中的子囊孢子即从子囊壳中放射出来,借助风雨或气流传播到幼芽上,很快入侵芽体萌发危害(或芽体内的病菌直接萌发),随着芽子的萌发,菌丝在新梢幼叶上发病蔓延,5月份开始表现症状,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在逐渐干枯的叶片上形成子囊壳越冬(85%以上  相似文献   

6.
柑桔芽瘿蚊[ContariniaSp]又名桔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以蛆状幼虫钻入柑桔树刚萌动嫩芽取食,形成虫瘿。柑桔芽瘿蚊仅在广东发现,其他省(区)尚未见有报道。赣粤边界全南县境内的江西长城企业集团的太和林场凹上桔园,1995年春季首次发现柑桔芽瘿蚊。当年受害面积0.0hm2有100余株温州蜜柑春芽受害,受害树减产愈9成。1995~1997年笔者对此虫进行了观察。一、生活习性形态特征与张权炳在《中国柑桔技术大全》描叙相同(除卵表面密生亮点外)。在全南每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以第4代老熟幼虫从被害芽中弹跳下地结茧化蛹,在表土浅层…  相似文献   

7.
杏仁蜂(Eurytoma samsonoui Wass.)幼虫蛀食杏仁造成近成熟期大量落果,在鲁南杏产区发生普遍,近年来部分杏园受害严重,虫果率高达59%。笔于1998—2000年进行了3年的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梅下毛瘿螨(Acalitus phloeocoptes Nalepa)是世界广布种,在中国李上为首次报道,主要为害芽苞,包括花芽和叶芽。若、成螨群居在幼嫩的鳞片间隙取食和繁殖,被害芽异常增生畸变,芽苞周围的芽丛不断增多,芽体变大、变短,多个畸形芽簇生在芽的基部,形成大小不一的球状瘿瘤,不能正常萌发和展叶,影响开花结果,给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后期瘿瘤逐渐木质化,并且造成节间缩短。  相似文献   

9.
枣顶冠瘿螨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枣顶冠瘿螨又称枣叶锈螨,是我国枣树上的主要害螨。近年鲁西北圆铃枣树被害株率达80%以上。受害叶片灰白、增厚、卷曲、变脆,严重影响鲜枣产量和品质。该螨在鲁北一年发生9-10代,以成虫群集于枣芽鳞片间越冬。翌年4月下旬枣芽萌...  相似文献   

10.
<正> 1989年在青海省化隆县甘都镇发现杏实象甲(Haplorhynchites coerulens)为害杏果实极严重,据调查,当地一些杏园的虫果率达90%以上。杏实象甲在当地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杏树主干及大枝的粗树皮裂缝、翘皮下越冬。4月上旬后出  相似文献   

11.
以18年生"兰州大接杏"为试材,研究比较了树行间自然生草和清耕(CK)2种不同的果园生草处理对果园土壤地温、土壤水分、土壤理化性状及杏园病虫害和杏果实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海拔冷凉干旱地区杏园生草可使林间温度比清耕园温度变幅小,升温慢,降温也慢,表层土壤温度的变幅比清耕地小;生草杏园果实品质明显提高,使主栽培品种"兰州大接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0.7个百分点、平均单果重增加11.8g;同时杏园生草能减少病虫害发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  相似文献   

12.
树瘿螨从2003年开始为害连城县油。笔者从2005年开始在省果树站的指导下对瘿螨为害进行观察、调查,并于2010年开始进行防治试验。提出人工摘除受害枝(芽)、适时防治和合理用药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枣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俗称枣蛆、卷叶蛆,枣芽蛆。该虫广泛分布于华北、西北、华东等各个枣区。 1 发生危害 该虫每年发生多代,在陕西关中东部每年约发生5~6代,以幼虫为害尚未完全展开的幼叶嫩芽。受害嫩叶呈浅红色或紫红色肿皱的筒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有幸参加了在陕西省蓝田县召开的全国李杏资源研究与利用第四次学术交流会议,并参观了该县华胥乡大杏基地、冯家村乡牛家口村新建杏园、巩村乡坡头村鲸鱼沟杏园和李后乡幼树丰产园,听取了他们的经验介绍。现就对蓝田县的大杏生产如何再上一个新台阶的问题,结合与会代表们的意见谩以下对策: 第一,在品种构成方面,要早、中、晚搭配,鲜食、加工兼有;在树种选择上应以大杏为主体,配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五莲县杏树栽培历史悠久,现有杏园面积1700hm2。多年来,由于杏园投入少,管理粗放,致使病虫害发生较重,影响了杏树产量和杏果品质。为此,近年来对本县杏树主要病虫害进行调查,发现全县杏树病害有20多种,其中危害比较严重的有流胶病、杏果实斑点病、锈病、杏裂果病、杏疔病  相似文献   

16.
1 发生规律 栗瘿蜂又名栗瘤蜂 ,主要为害板栗树。一年发生 1代 ,以初孵幼虫在芽内越冬 ,翌年栗芽萌动时幼虫开始活动为害。 5月上旬幼虫在虫瘿内老熟化蛹 ,6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 ,成虫羽化后需在虫瘿内停留 10~ 15天 ,出瘿后行孤雌生殖。每头雌成虫产卵 2 0 0粒左右 ,卵产于芽内及第 2幼叶的主脉内。幼虫孵化后在芽内为害 ,形成较虫体稍大的虫室 ,但在年前芽外并不出现组织变形。第 2年 4月中旬寄主幼枝出现小虫瘿 ,4月下旬虫瘿形成。虫瘿多为椭圆形 ,表面光滑 ,绿色或红绿色。栗芽受害后枝条不能抽出 ,严重时全树布满虫瘿 ,不能开花结实…  相似文献   

17.
杏树在迁安市北部山区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目前全市杏树面积达5.8万hm2,年效益530万元以上.品种以麦黄杏、银白杏、大香白杏等老品种居多.由于管理粗放,虫害发生严重,受害果率一般都达50%以上,严重年份达90%,果实大量脱落,经济损失严重.从1994年起,我们对石梯子沟和杏山两大杏园进行观察并有针对性采取防治措施.1997~2000年调查两地受害果率,已由原来的50%降低到1%~3%,虫害基本得到防治.  相似文献   

18.
柑桔芽瘿蚊(conchuriniusp)属双翅目、瘿蚊科柑桔害虫,近几年来在我地橙园发生为害,是柑桔花芽的主要害虫。被为害的嫩芽枯萎脱落,严重地影响了柑桔的正常生长和结果。据我场农科所病虫测报站连续三年的观察:1988年被害柑桔面积300亩,为害率3.5%,产量损失8%;1989年被害面积1100亩,为害率9.4%,产量损失达15%;1990年被害面积增加到3000亩,为害率16%,产量损失达25%。受害面积和经济损失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9.
2005年以来,在福建产区发现一新病症,表现为:春梢抽生期新梢与新叶不能正常伸展发育,枝条侧芽丛生大量芽体,芽体不发育为枝条或花芽,新梢与新叶皱缩呈球团状,最终枯死,导致树势衰退与减产。该病症暂称为"缩枝症"。通过对患部组织进行解剖观察发现:丛生芽体为典型的枝芽结构,寄生性瘿螨导致的螨瘿是造成缩枝症的直接原因。经初步鉴定,寄生瘿螨为桃下毛瘿螨(Acalitus persicae)。建议生产上防治对象为瘿螨。  相似文献   

20.
梨瘿蚊(Contarinia pyrivora(Riley),也叫梨蚜蛆,属于双翅目瘿蚊科,寄主植物目前只发现危害梨。主要以幼虫危害芽叶,在梨叶正面刺吸汁液,致使嫩叶呈筒状卷曲不能展开,影响梨树正常生长;也危害花和幼果,被害的花和幼果不能正常发育而早落,影响产量。目前,梨瘿蚊在广西梨的种植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尤其是南方早熟梨主栽区的桂林,受害较重。有的果园嫩梢受害率达100%。主要原因之一是广大梨农对该虫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