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易裂枣品种壶瓶枣为试材,在其果实发育期分别喷施生物防裂剂Ⅰ和防裂剂Ⅱ,同时喷施等量的清水作为对照,比较枣果实中内源激素、水杨酸(SA)含量变化的差异,以探究枣果实发育期间喷施生物防裂剂对枣果实内源激素、水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果实膨大期,防裂剂Ⅰ可显著提高果实生长素含量,降低果实脱落酸含量;但在果实成熟期,防裂剂Ⅱ会导致果实中的脱落酸含量显著上升。对水杨酸而言,防裂剂Ⅰ可使果实中SA含量增高,而防裂剂Ⅱ导致果实中游离SA含量降低;结合态SA含量在枣转色期间相对较高,但在成熟期相对较低。防裂剂Ⅰ可促进壶瓶枣果实膨大期生长素的合成,从而促进果实的膨大;防裂剂Ⅱ可促进果实成熟期脱落酸的合成,从而使枣果实中贮藏物质含量增加;防裂剂Ⅰ导致枣果实中游离SA增多,而防裂剂Ⅱ却导致转色期枣果实结合态SA增加。  相似文献   

2.
对设施内草莓白粉病的发生时期、品种抗性做了观察,结果表明,2~3月,草莓白粉病在叶片上发生一般,进入4月,白粉病明显加重,至5月上旬叶片发病达到高峰.同时看出3月之前,果实发病较轻,进入4月后果实发病明显加重.19个草莓品种中,8个高抗、5个抗病、3个感病、3个高感,品种间存在明显的抗病差异性.对9种药荆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己唑醇药剂的防效在80%以上,控制病害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日光温室草莓品种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选择适宜的草莓栽培品种,提高大棚栽培效益。[方法]比较6个草莓品种物候期、植株性状、果实性状、果实品质、产量、抗病性。[结果]唐莓1号口感香甜、细腻,香味浓郁,产量最高,为49 110.30 kg/hm~2,综合抗病性最好;九九果实VC含量最高,为0.97mg/g,栽培中需要适当稀植和精细管理;章姬综合抗病性较好,但果实较软,不耐贮运;丰香品种高感白粉病,栽培中应注意防治;甜查理比较早熟,童子一号较晚熟。[结论]在各供试品种中唐莓1号的各个指标均表现良好,优于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4.
云南高原区酿酒葡萄果实香气物质的积累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香气是衡量酿酒葡萄及葡萄酒品质的重要因子,地域条件显著地影响果实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开展云南高原区酿酒葡萄果实香气物质积累规律研究,有助于揭示高原气候区酿酒葡萄香气品质的形成机理,为云南高原区优质酿酒葡萄生产提供指导。【方法】以2010和2011年采自云南省德钦县梅里石(海拔约为2 300 m)和说日(海拔约为2 900 m)葡萄园的赤霞珠(Vitis vinifera L. cv. Cabernet Sauvignon)果实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直接提取葡萄汁中游离态香气物质,依次采用Cleanert PEP-SPE柱分离、糖苷酶AR2000水解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提取糖苷结合态香气物质,运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游离态和糖苷结合态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根据合成途径,将其分为脂肪酸来源、氨基酸来源和异戊二烯来源的香气物质,探究果实成熟过程中这3种来源的香气物质在年份及产地之间积累规律的异同。【结果】无论是梅里石还是说日,来自同一产地的果实pH值变化和可溶性固形物积累受年份影响较小,但香气物质受年份的影响较大。2011年的果实中,脂肪酸来源的游离态直链脂肪醇、酸和酯类,以及异戊二烯代谢产生的游离态、结合态降异戊二烯类和游离态萜烯类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2010年;对于氨基酸来源的香气物质,2010年果实中结合态芳香族类香气物质含量显著高于2011年,而游离态芳香族类香气物质则明显低于2011年。年份也影响果实中直链脂肪醛、直链脂肪醇、芳香族类和支链脂肪族类以及萜烯类物质的种类,结合2个年份气象参数的分析,认为较少的降雨量和较长的日照时数有利于降低直链脂肪醛含量、增加萜烯类物质水平。就产地而言,海拔较高的说日葡萄园的果实在成熟过程中脂肪酸来源香气物质总量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而梅里石葡萄园的果实则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010年果实采收期,说日果实中游离态和结合态直链脂肪醛类含量均显著高于梅里石葡萄,而游离态和结合态直链脂肪醇类物质含量则显著低于梅里石葡萄;此外,说日葡萄果实中降异戊二烯物质和吡嗪类物质总量也明显较高。【结论】年份间气候的较大变化对葡萄果实香气物质积累的影响比葡萄园海拔高度更为明显;随葡萄园海拔升高,葡萄果实应适当晚采,以降低吡嗪类和直链脂肪醛类物质含量,减少生青气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苦瓜品种果肉中游离态和结合态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差异。[方法]选用14个代表性的苦瓜品种,分析其果肉中的游离态和结合态总酚含量及其单体酚类的组成,采用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Ferric reducing/antioxidant power)、DPPH (1,1-二苯基-2-苦基苯肼自由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和ABTS+·(2, 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 2, 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 di-ammonium salt)自由基法测定其抗氧化能力差异,同时分析其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14 个不同苦瓜品种的游离态酚、结合态酚和总酚含量分别介于157.58~382.92、6.46~54和175.27~413.79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分别为23.50%、61.04%和21.58%,游离态酚含量占总酚含量的91.34%,结合态酚含量仅占总含量的8.66%;14 个品种的总黄酮含量介于8.97~18.22 mg CE/100 g DW,变异系数为22.80%;苦瓜中主要单体酚类物质香草醛酸、表儿茶素和芦丁含量亦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品种间的变幅分别为1.83~9.29、35.17~114.52 和0.91~4.53mg/100 g DW,变异系数分别为43.85%、26.97%、33.09%。FRAP抗氧化能力为 272.16~713.32 mg TE/100 g DW,变异系数为 27.67%;DPPH 清除能力的 IC50值为 11.43~34.14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为35.10%;ABTS+·清除能力的 IC50值为 21.57~119.71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为 63.75%。总酚含量与 FRAP 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DPPH和ABTS+·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14个不同苦瓜品种的游离态酚、结合态酚和总酚含量分别介于 157.58~382.92、6.46~54 和175.27~413.79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分别为23.50%、61.04%和21.58%,游离态酚含量占总酚含量的 91.34%,结合态酚含量仅占总含量的 8.66%;14个品种的总黄酮含量介于8.97~18.22 mgCE/100 g DW,变异系数为22.80%;苦瓜中主要单体酚类物质香草醛酸、表儿茶素和芦丁含量亦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品种间的变幅分别为1.83~9.29、35.17~114.52和0.91~4.53 mg/100 g DW,变异系数分别为43.85%、26.97%、33.09%。FRAP抗氧化能力为272.16~713.32 mg TE/100g DW,变异系数为27.67%;DPPH清除能力的IC50值为11.43~34.14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为35.10%;ABTS+·清除能力的IC50值为21.57~119.71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为63.75%。总酚含量与FRAP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DPPH和ABTS+·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温贮藏过程中游离态和糖苷结合态单萜组分和含量变化趋势,从更加全面的代谢物角度诠释玫瑰香气成分变化规律,为更好地研究贮藏期间葡萄风味品质的变化和最佳贮藏条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两个优新葡萄品种‘瑞都红玫’和‘瑞都早红’为试材,选取健康果实预冷至-1—0℃,放入PE葡萄保鲜膜中,封口入库((2±1)℃,90% RH)。每15 d取样一次,共取样3次,常规方法测定果实理化指标和外观品质指标;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测定果实中游离态和糖苷结合态单萜类组分和含量的变化。【结果】低温贮藏过程中,两个品种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可滴定酸含量变化趋势略有不同;失重率、烂果率、落粒率和果梗褐变指数随着低温贮藏时间延长而升高,果柄耐拉力随贮藏时间延长而降低。化合物分析结果显示,里那醇、β-月桂烯、β-cis-罗勒烯、柠檬烯、cis-呋喃型氧化里那醇和香叶醇等是两个葡萄品种的主要游离态单萜成分;而主要糖苷结合态单萜有里那醇、β-月桂烯、香叶醇、香叶醛、β-cis-罗勒烯和橙花醚等。低温贮藏过程中,总游离态单萜含量显著降低,28种游离态单萜的变化趋势聚为4类;相较于贮藏初期,大部分游离态化合物含量呈现降低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香叶酸(M28)、橙花醚(M14)、里那醇(M16)和4-松油烯醇(M17)等游离态单萜可以作为不同贮藏时间样品区分的主要贡献差异单萜成分。各个糖苷结合态单萜在贮藏过程中也表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总结合态单萜含量与游离态单萜呈现相反的趋势。结合态氧化玫瑰是区分两个品种的主要标记物。【结论】‘瑞都红玫’低温耐贮性优于‘瑞都早红’;低温贮藏会引起游离态单萜含量显著降低;游离态香叶酸、橙花醚等化合物可以作为不同时间贮藏样品区分的主要成分;结合态氧化玫瑰可作为品种区分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通过系统调查,初步掌握了日光温室草莓白粉病在10月中旬~11月上旬(草莓旺长期);12月下旬~1月下旬(果实膨大期);2月下旬~3月初(草莓换茬期);3月中旬~5月(草莓植株团棵期,郁闭)等不同时间段的发病规律.温室靠近后墙2m内的部分草莓白粉病发病程度最重,靠近温室前底角1m内的草莓白粉病发病程度次之,中间部分发病程度较次,在温室干燥的3月中旬后白粉病发病进入高发期.栽培管理水平不高,品种抗性不强也能促进白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以大果型砂梨品种'新高'(Pyrus pyrifolia cv.'Niitaka')和普通果型品种'丰水'(Pyrus pyrifolia cv.'Housui')为试材,分析了两个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5种游离态和束缚态内源多胺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游离态多胺含量在果实发育早期较高,而束缚态多胺含量则在果实发育后期较高,且'新高'比'丰水'果实中多胺含量高,说明游离态多胺含量变化与砂梨果实细胞分裂关系密切,而束缚态多胺含量变化对果实细胞体积的膨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红星、达赛2个草莓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其在立体栽培条件下的果实品质。结果表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总糖含量达赛明显低于红星,差异比较明显,红星的果实品质优于达赛。试验结果可为草莓果实品质改进和立体栽培下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生产上草莓品种的新旧更替提供新的种质资源,从而提高草莓产量与品质。【方法】以法兰地为母本、红颜为父本组配,杂交选育草莓新品种玉莓6号。【结果】草莓新品种玉莓6号平均产量2 678.6kg/667m~2,植株抽生匍匐茎能力中等,果实菱形,纵径5.3cm、横径3.7cm,果实表面中等红色,果肉、髓心橙红色,髓心空洞中等;果实硬度2.8kg/cm~2,第一、二级序果平均单果重31.1g,最大果重69.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85%,维生素C含量878.9mg/kg,总糖7.1%,总酸0.58%。【结论】草莓新品种玉莓6号丰产性强,抗炭疽病、白粉病,在云南省及类似生态区适合保护地或露地半促成栽培,果实11月初成熟。  相似文献   

11.
新梢内源激素变化对设施葡萄花芽孕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花芽分化进程中葡萄新梢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明确激素对设施促早栽培葡萄花芽孕育的影响,为解决设施葡萄促早栽培中“隔年结果”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年生贝达嫁接的‘京蜜’(V.vinifera cv. Jingmi,耐弱光品种,在日光温室促早栽培条件下不需采取任何措施即可连年丰产)与‘夏黑’(V. vinifera-V. labrusca cv. Summer Black,非耐弱光品种,在日光温室促早栽培条件下需采取更新修剪措施方能连年丰产)为试材,进行设施促早栽培(‘京蜜’和‘夏黑’)和露地栽培(‘夏黑’)处理。采集基部第1节粗度大于0.5 cm的葡萄新梢,选取其上2-3节冬芽主芽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石蜡切片法绘制取样时期-分化比率花芽分化进程图,观察其花芽分化进程;同时借助酶联免疫法测定新梢基部2-3节枝段赤霉素(GAs)、细胞分裂素(ZRs)、脱落酸(ABA)和生长素(IAA)等内源激素含量和比值的变化。【结果】新梢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成花极差的设施促早栽培‘夏黑’不同,成花良好的设施促早栽培‘京蜜’和露地栽培‘夏黑’自雏梢生长点的未分化期(新梢展5-7叶)至雏梢生长点的顶分期(初花期)新梢内源ZRs含量一直呈稳定上升趋势;自雏梢生长点的半球/平顶分化盛期(花穗分离期)至始原始体分化盛期(坐果期)新梢内源ABA含量迅速增加;自雏梢生长点的未分化期(新梢展5-7叶)至始原始体分化盛期(果实膨大初期)新梢内源GAs的含量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在整个花芽分化进程中新梢内源IAA的含量较高。新梢内源激素含量比值变化:与成花极差的设施促早栽培‘夏黑’不同,成花良好的设施促早栽培‘京蜜’和露地栽培‘夏黑’于花穗分离期(雏梢生长点半球/平顶期至顶分期)和果实膨大期(始原始体至花序主轴及各小穗原基形成期的分化盛期)新梢内源ZRs/GAs的比值显著增加;自花穗分离期(雏梢生长点半球/平顶期至顶分期)新梢内源ZRs/IAA的比值略微上升随后(半球/平顶期到花序二级轴分化盛期)保持平稳,且维持在较低水平;果实膨大后期(始原始体出现盛期至花序二级轴开始形成)新梢内源的ABA/GAs比值显著增加;果实膨大期(始原始体至花序主轴及各小穗原基形成期的分化盛期)之后新梢内源的ABA/IAA比值保持稳定,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果实膨大期(始原始体形成)之前是花芽分化调控的关键时期。果实膨大期之前新梢内源GAs含量缺乏变化、初花期前ZRs含量和花穗分离期至坐果期ABA含量迅速下降、花芽分化进程中新梢内源IAA含量低可能是设施葡萄不能形成良好花芽的重要原因。激素间通过特定时期的平衡互作调控设施葡萄的花芽分化。花穗分离期之后新梢保持较低且稳定的内源ZRs/IAA比值利于成花,花穗分离期和果实膨大期新梢内源ZRs/GAs比值的显著上升、果实膨大期之后较高的ABA/GAs比值和较低且稳定的ABA/IAA比值促进了始原始体及花序主轴发育和二级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HPLC法测定不同品种枣果中熊果酸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利军  王静  刘孟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66-17567,17595
[目的]了解枣果中的熊果酸含量分布情况。[方法]利用超声波法提取了53个枣品种果实中的熊果酸,采用HPLC法对枣中熊果酸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熊果酸在不同枣品种的果实中广泛分布,含量范围变化较大(7.75~420.10 μg/g),平均含量为164.79 μg/g;筛选出熊果酸含量最高的品种是榆次团枣,含量达420.10 μg/g;熊果酸含量大部分集中在100~200 μg/g;平均含量最高的是鲜食品种,为109.61 μg/g。[结论]该方法为枣果的功能性产品开发利用及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接种黑穗病菌后甘蔗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为揭示甘蔗对黑穗病的抗性机制及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蔗品种GT28和ROC22为材料,设接种黑穗病菌处理,以接种无菌水为对照,研究不同抗性甘蔗品种幼苗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受黑穗病菌侵染后,甘蔗幼苗叶片内源激素IAA和GA含量降低,ABA、SA和JA含量提高,IAA/ABA值下降且低于对照.与感病品种ROC22相比,抗病品种GT28有较低的IAA、ABA含量和较高的GA、SA含量,IAA/ABA值变化幅度较小,而抗感品种间内源JA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受黑穗病菌侵染后,甘蔗幼苗叶片IAA、GA、ABA、SA含量及IAA/ABA值变化与不同甘蔗品种的抗性密切相关,可作为甘蔗对黑穗病抗性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4.
田士林  李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2876-2876,2878
对晋麦47进行外源ABA的处理,用酶联免疫固相抗原吸附法测定ABA的含量,研究了外源ABA对内源AB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外源ABA处理的小麦较未处理的小麦叶片内的ABA含量明显增加.在同样环境下未处理的对照组叶片ABA含量为0.301 μg/g;经过处理的小麦叶片ABA含量为3.46 μg/g,内源ABA含量增加了3.16 μg/g,说明增加外源ABA可以大幅度提高小麦内源ABA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初步研究了双孢蘑菇固态发酵对燕麦中游离态多酚和结合态多酚含量的影响,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酚酸种类的变化。结果表明,燕麦经双孢蘑菇固态发酵后,游离态多酚含量从0.015 mg/g提高到5.782 mg/g,是对照的385.5倍;结合态多酚含量由0.335 mg/g减少到0.156 mg/g,是对照的46.6%;总酚含量由0.350 mg/g增加到5.938 mg/g,是对照的16.966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表明,经双孢蘑菇发酵后,燕麦中的酚酸种类发生了变化,且种类明显多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绿原酸含量(25.43%)丰富,而发酵后的燕麦中咖啡酸含量(16.79%)丰富。  相似文献   

16.
通生1号草莓是基于长白山野生深山草莓[Fragaria.orientalis var.concolor(Kitag.)Liou et C.Y.Li]选育出的草莓新品种,本研究以国内文献公开发表数据为基础,对通生1号草莓与其他草莓品种果实数量性状进行比较,为通生1号草莓区域推广栽培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通生1号草莓一、二级果序平均单果质量、最大单果质量分别为45、62 g,产量为31.28 t/hm2,显著高于其他参试草莓品种的均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9.0%,显著低于其他参试草莓品种;可溶性糖含量6.53%,与其他参试草莓品种无显著差异;可滴定酸含量0.57%,显著低于其他参试草莓品种;糖酸比11.46,高于其他参试草莓品种的均值;维生素C含量0.83 mg/g,显著高于其他参试草莓品种;果面硬度为2.16 kg/cm2,显著高于其他参试品种。以上结果表明,通生1号草莓新品种产量高、口味纯正、甜酸适口、维生素C含量高、营养丰富、果面硬度大、便于储运,适于在吉林省东部地区大面积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7.
生长素在植物果实发育与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生长素调控西瓜果实发育与成熟的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以含糖量低的野生西瓜PI296341-FR与含糖量高的栽培西瓜97103为试验材料,测定并比较了栽培与野生西瓜果实发育不同时期果实整组织游离态IAA的含量。结果表明:果实游离态IAA的含量随西瓜果实发育而上升,在授粉后18d达到峰值,后期逐步下降。含糖量高的栽培西瓜果实游离态IAA的含量在果实发育的各个阶段,均显著高于含糖量低的野生西瓜,说明果实游离态IAA的积累可能与果实成熟及含糖量积累相关。已有研究表明生长素酰胺水解酶(IAA-Leucine Resistant1-like Hydrolase,ILR1-like hydrolase,ILL)通过催化结合态生长素释放游离态生长素,是游离态生长素积累的限速酶。在西瓜全基因组上对ILL基因家族进行了系统进化树分析,通过qRT-PCR检测了西瓜各个组织的表达情况,发现西瓜果肉中只有4个ILL基因表达,并且栽培西瓜果肉中这4个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野生西瓜,其中,Cla017661在栽培西瓜果肉中的表达量最高,且与果实游离态IAA的含量变化趋势正相关,推测该基因对栽培西瓜游离态IAA的积累起关键作用,进而调控了西瓜果实的发育与成熟的进化。  相似文献   

18.
AM真菌和水杨酸对草莓耐盐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AM真菌与外源水杨酸SA提高植物耐盐性的协同效应。【方法】于温室盆栽条件下试验了丛枝菌根(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外源SA对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品种:哈尼)耐盐性的影响。【结果】接种摩西球囊霉、施加外源SA、或接种摩西球囊霉+SA处理都能显著增加草莓植株叶片和根内K和叶绿素含量、降低Na和丙二醛的含量,而以G.m+SA处理效果最佳。NaCl 6 g?L-1胁迫下,接种摩西球囊霉和外源SA处理能显著提高草莓叶片SOD、POD和CAT酶活性、促进植株生长。接种AM真菌配合外源SA处理提高草莓耐盐性的效果最明显。【结论】在一定条件下接种AM真菌配合施用外源SA能协同提高植物耐盐性。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草莓育苗主要采用常规露地育苗方式,花芽分化完全受当地气候条件的控制,使得草莓果实的前期产量受到很大影响[1-2]。在这种育苗方式下,草莓促成栽培,果实一般都在元旦前后上市,而半促成栽培的开始收获期为3~4月,露地草莓在6月开始采收,而四季草莓夏秋栽培,收获期为夏秋之间。因此每年的10~12月是草莓果实淡季。  相似文献   

20.
为优化重庆草莓品种结构,引入日本草莓新品种"香野",对照品种"红颜",开展了大棚设施栽培条件下2个品种的比较试验,主要针对草莓的植株、叶、花、果等植物学特性,果实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和抗病性等指标进行对比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香野"草莓在重庆9月种植,12月上旬即开始成熟上市,果实始熟期较"红颜"早16 d;可溶性固形物可高达15.43%,较"红颜"品质好;香味浓,固酸比可高达31.72,糖酸比可高达16.5,口感纯甜,适合本地人口感;丰产性好,产量达22445.8 kg/hm2,较红颜高14804.4 kg/hm2,丰产优势明显;较抗炭疽病、白粉病和蚜虫;种植效益高,产值为1432308.1元/hm2;表明"香野"草莓是一个熟期早、品质优、香味浓、风味甜、丰产性好、抗病性好、种植经济效益高的优良品种,对栽培管理技术要求也不高,适宜在重庆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