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技术交流     
正大鲵腹水病防治7~9月的高温季节,养殖大鲵易暴发腹水病,发病时大鲵摄食急剧下降,甚至完全不摄食,活动缓慢,反应迟钝,白天也出洞穴,几天后可见背部的疮点特别突出,头部、腹部手感有积水。发病7天后头部、腹部积水明显增多,身体失去平衡,漂浮于水层中,严重者腹部朝上,眼球向外突出,双眼有一层折膜覆盖。防治方法,用高锰酸钾进行池水消毒,每立方米水体用量20g,以后每隔15天用3.0mg/L的高锰酸钾定期消毒;用硫酸庆大霉素肌肉注射,一次量为2万国际单位/kg,每天一次,连用3天。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7月中旬,江苏淮安市五河口水产公司养殖的黄颡鱼苗种发生出血性水肿病,主要症状是病鱼摄食减少,离群独游,在水中不停旋转;体表(头部、鳍、鳃盖、腹部等)出现不同程度出血现象,有些鳍部有溃烂;解剖发现部分病鱼腹部膨大,有积水;肝脏失血发白,偶见肠内充  相似文献   

3.
近日,当地某养殖场暴发大鲵疾病,死亡率很高。在此,特针对治疗情况做简要介绍。 1.病症病鲵身体柔软,特别是腹部有积水感觉。病鲵反应迟钝,体表的疣点突出,少数死亡时体表大量分泌粘液。病鲵不动不吃,偶见呛水状。严重的腹部朝上.眼球向外凸出,眼球有一层白膜覆盖。体表无溃疡、糜烂等病灶。解剖腹腔,有积水,臭味,偶见头颈部有大量积水,积水呈黄褐色或淡绿色,心脏局部颜色变淡,肠内无食物,但粘稠积液较多,肠壁充血。  相似文献   

4.
乌鳢肿瘤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济宁市微山县鲁桥镇乌鳢养殖基地发现部分乌鳢患有肿瘤病,患病及死亡率有的高达10%。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制约了部分渔民养殖的积极性,为此我们专门对此病进行了调查分析。一、患病情况池塘、网箱养殖均有患病死亡发生,发病鱼规格不一,从鱼种到成鱼均有发生,患病死亡率有的高达10%。从外表看:鱼游动缓慢,不摄食,腹部膨大,鳃丝末端腐烂、苍白,体表有出血点,肿瘤延伸到体表有隆起肿状炎症。我们解剖了一尾500g左右的病鱼,发现腹内有大量积水,肝呈土黄色,在体内一侧腹壁上有一约2cm×3cm的瘤状物,当地渔民称之为“鱼瘤…  相似文献   

5.
黄鳝病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腐皮病症状此病由鳝体受伤引起细菌感染所致 ,多见于夏、秋两季。病鳝游动无力 ,常将头部伸出水面 ,体表出现黄豆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充血红斑 ,以腹部最为明显。病情严重时 ,红斑处表皮腐烂 ,并向肌肉深处延伸 ,形成不规则的小洞 ,可见骨骼及内脏 ,尾部经常烂掉 ,是目前人工养殖过程中危害最大最严重的疾病之一。防治(1)放养前 ,用生石灰彻底清池 ,防止黄鳝体表受伤 ;(2)平时可在鳝池中按每5 投放1只蟾蜍 ,其分泌的蟾酥对此病有较好的防治功效 ,也可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7g化水全池泼洒 ,每半个月1次 ,加以预防 ;(3)已发病…  相似文献   

6.
白云病,病原体为“荧光假单胞杆菌非运动性变异种”,人工分离的菌苗注射到鲤鱼腹腔内,14℃下发病,有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主要症状为病鱼体表分泌大量粘液,形成白色米浆状膜,尤以背鳍尾鳍部明显,病灶初在头部,进而覆盖全身;继而鳞片竖起,基部积水,手压有渗...  相似文献   

7.
斑点叉尾鮰     
《内陆水产》1992,(1):39-40
斑点叉尾鮰亦称沟鲶,属鲶形目,鮰科鱼类。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从美国引进,经过几年的研究及推广养殖,证实该种鱼适合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养殖。斑点叉尾鮰体形较长,头部较小,吻稍尖,体表光滑无鳞,侧线完全,具有脂鳍一个,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鱼体之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的斑点逐步变得不明显或消失。头部上下鮰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以口角须最长,鼻须最短。为杂食性底栖鱼类,喜于弱光条件下集群摄食。池塘饲养主要摄食人工配合饵料,同时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常见的有底栖动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和有机碎屑等。适温范围为0—38℃,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溶氧  相似文献   

8.
王广和  朱永祥 《内陆水产》1997,22(10):26-27
1995年3月至1997年2月,我们多次从病鳗的鳃、肝、肾、腹水病料中同时检出柱状噬胞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病原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1病鳗症状初期鳗鱼摄食下降,傍晚和夜间在水面上无力逆游晃动或紧贴池壁或挂在食台上,反应迟钝,2天后每池有死鳗20余尾。捞起病鳗只见腹部各处皮肤出血,一片潮红,肝区肿大,鳍充血,严重的前腹部穿孔。解剖见鳃上粘液很多,鳃丝肿胀,呈暗红色或灰白色,鳃片缺损,有的只剩下鳃柄,指压鳃部有血水流出,肝脏、肾脏肿大,有脓疡病灶,胃内多有积水,有的腹水达20ml。2病原菌分离…  相似文献   

9.
崔一新 《内陆水产》1997,22(11):22-23
目前,国内采用饲养日本鳗的传统方法来饲养美洲鳗,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其病害的防治,对不少鳗业者来说,尚不成熟,甚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红头病便是其中一害,它虽然发病缓慢,但难治疗,死亡率也较高。1红头病症状1.1体表发病鳗体色发白,无光泽,病鳗鳃部、头顶下颔甚至整个头部及胸鳍、腹鳍均呈鲜红色,鳃丝水肿,内脏无明显病变,肌肉痉挛发硬而死。1.2活动发病鳗游动无力,多卧于池底或停留于饵料台上及排污孔四周,反应迟钝。1.3援食发病鳗大多不摄食。1.4死亡发病持续时间长,一星期内发病率30%,死亡率也较高。2病因…  相似文献   

10.
浅析中华鳖白底板病的防与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鳖白底板病(亦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对中华鳖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如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造成大面积死亡。该病主要危害150克以上规格的个体,发病初期,鳖体表无明显症状,只是腹甲略呈苍白色,活动迟缓,但摄食量明显下降。发病末期,外表主要症状为腹甲、口腔呈苍白色,无一丝血色,剖检病鳖不流一滴血,肝脏呈土黄色或暗黑色,胆囊硬结,胰脏大多糜烂,肠呈贫血状,肠道无残留物,有些病鳖腹腔有积水。该病传染性强,一经发病若不及时治疗,会迅速蔓延。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和调查,对中华鳖白底板病的发…  相似文献   

11.
在欧洲鳗养殖过程中,自1995年开始发现一种新的疾病,1996年呈暴发性漫延,病鳗起始不摄食,易吊挂于饵料台,体表及鳃部粘液分泌增加,池水由于鳗短粘液分泌增加、脱落而于水面聚积泡沫,随病情发展,水面泡沫量增加。悬挂于饵料台的病鳗于体表出现明显的斑块状粘液脱落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显浅蓝色,主要发现于躯干部。随病情发展,病灶处呈严重炎性反应,皮肤溃烂,病灶周缘呈红色,严重时,溃烂病灶深入肌肉组织。病鳃鳃丝水肿,顶端充血,有时鳃丝溃烂;肝脏、肾脏肿大,胆囊有时亦肿大;肠道无食物,有炎症或积水;臀鳍,胸鳍有时…  相似文献   

12.
舌型绦虫     
患鱼多农现为腹腔膨大,发病严重时挤压复腔有坚硬的感觉。有的病鱼失去平衡、侧游上浮或腹部朝上、停止摄食、鱼体变黑、消瘦直至死亡。  相似文献   

13.
在北方地区饲养金鱼的较多,但金鱼比较娇贵,易发病。特别是春季水温比较低,在换水或运输时金鱼身体受到擦伤后易患竖鳞病,特别是珍珠鱼更容易患此病。笔者曾用高浓度食盐水治疗珍珠鱼竖鳞病,效果很好。1.病鱼症状体表粗糙,整个身体鳞片向外张开,象松球,鳞的基部水肿,腹部膨大,游动迟缓,不摄食。2.治疗方法用5%浓度的食盐水溶液进行浸泡,每天1次,每次15~30分钟(时间长短可根据鱼的忍受能力和水温的高低而定),连用3天。3天后鱼鳞的基部水肿消失,病情逐渐好转,经过精心饲养,几天后病情痊愈。这种治疗方法既简…  相似文献   

14.
一、水霉病 症状:患鱼身体消瘦,摄食能力降低,鱼体发病初期,体表局部灰白色,严重时,遍布白色、棉絮状的菌丝体,有些病灶处伤口充血或溃烂,鱼体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15.
牙鲆的疾病主要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以及其他病害。一、病毒性疾病(一)病毒性表皮增生症(VEH)该病发生在牙鲆苗种生产时期,仔鱼孵出后10~25天(7~10毫米)、营底栖生活之前,发病时个体长为7~8毫米,发病后仔鱼多在1~3周内基本上全部死亡。经感染实验,10毫米以上稚鱼,几乎不会死亡,而且水温越低,死亡越慢。1.症状患病鱼摄食明显不良,瘦弱,头下垂,消化道萎缩,腹部塌陷,无活力,出现随水流而游动的个体。鳍的边缘,尤其是尾鳍的前端呈白浊、萎缩、变形。对患部镜检,发现上皮细胞呈球…  相似文献   

16.
一、发病情况岩前金农养鳗场于2000年7月1日1#池由于发生烂鳃脱粘出血综合症,发生死鳗,虽经多次治疗,死鳗数量仍从几条发展到每天二、三百条,最多时四百多条,有的腹部出现溃疡。二、临床症状发病池塘水面聚积泡沫,病鳗头顶、下颚等处发红、鳃盖部水肿。有的胸鳍、臀鳍、尾鳍及体表充血发红,肛门红肿;有的体表出现明显的斑块状粘液脱落病灶,粘液脱落处色变,出现白斑,呈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吻端溃疡,腹部也出现溃疡,内脏器官胆囊肿大,肠系膜及肠道充血发炎,时有腹水。病鳗游动无力、反应迟钝,大部分聚集排污口。三、治…  相似文献   

17.
刘俊杰 《水利渔业》2005,25(2):85-85
斑点叉尾鱼鮰Ictalurus Punctatus(Rafinesque)亦称沟鲶(Channel Catfish),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体型较长,体前部宽于后部,头较小,吻稍尖,口亚端位,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皮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头部上下颌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颐部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体重大于0.5kg的个体斑点消失;具有脂鳍1个,尾鳍分叉较深,各鳍均为深灰色;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试验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适温范围为0~3812,生长摄食温度为5~36.5℃.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  相似文献   

18.
一、草鱼细菌性出血病与病毒性出血病 1.症状与诊断草鱼细菌性出血病:发病后鱼体表充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大量腹水并有溶血现象。早期肠道内有少量食物,并且有充气的现象、多粘液,同时鳃丝末端腐烂。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病鱼体表各组织器官或组织出现斑点或块状出血,甚至全身出血,  相似文献   

19.
《内陆水产》2001,26(10):33-33
根据广东、福建、江苏等地养殖户反映2001年是鳜鱼出血病爆发流行,危害严重的一年。发病早期的病鱼,目观症状,可见病鱼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眶、鳍基部及体表两侧轻度充血。严重时病鱼体表两侧严重充血或出血,眼眶周围严重充血,肛门红肿。有的鱼腹部膨大,眼球突出,少数病鱼出现竖鳞、鳃丝末端腐烂的现象。解剖后发现鳃颜色较淡,有的鳃丝边缘有轻度腐烂现象。脾、胃肿大、色淡、胆囊膨大、贫血,肠道充血发炎,常有大量粘液,一般没有食欲,有的肠腔内积水或有气泡。肠系膜及肝脏有分散的出血斑点,鳔壁充血。有的严重的病鱼腹…  相似文献   

20.
邓志斌 《科学养鱼》1997,(12):21-21
我县元坑镇一养鱼户2.3苗池塘放养的草鱼在今年5月中旬发生了严重病害,3天内共死亡草鱼110多层,重30多公斤。经请笔者诊治,用药7天后基本控制住病情,现把其诊治技术介绍如下:一、病症1.目测症状病鱼消康,头部、背部发黑,胸、腹鳍,尾鳍等基部充血,并有蛀鳍症状。手摸鱼体两侧鳞片极易脱落,腹部出现红斑,肛门红肿,手挤压腹部.肛门有浓黄色液体流出。翻开鳃盖可见鳃丝浮肿,末端腐烂并带有污泥,鳃盖骨内表皮充血,有的被腐蚀成“开天窗”,也有的鳃盖略微张开。鱼体腹腔内积水,肠道内无食物,肠壁充血成紫红色,并伴有黄色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