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采用野外定点观察、抽样调查和室内实验测定等方法,对辽东地区油松落针病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油松落针病各个发生阶段症状特点明显,每年5~7月针叶枯黄脱落,8~10月针叶上出现明显的无性和有性子实体,该病原菌的侵染循环周期为1年;油松落针病的发生与坡向关系不明显,与坡位有明显关系,坡下腹发病较重;人工纯林病害的发生程度最重,人工混交林和天然混交林的发病程度较轻;林分密度越大发病越重,郁闭度越大发生越重;土壤中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随着病情加重而减少,其中速效氮表现最明显;全氮、全磷、速效钾的含量与病害发生关系不紧密.  相似文献   

2.
油松侧柏人工林下枯落物对森林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油松侧柏人工混交林及纯林下的枯落物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组成的枯落物贮量、分解速率、持水量各异,从而对土壤发育层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弱酸淋溶作用、腐殖质侵染及营养元素下移程度,侧柏纯林高于混交林和油松纯林;枯落物层中微生物数量,混交林>侧柏林>油松林;枯落物中水溶性营养元素的绝对量,油松林>混交林>侧柏林,相对量则是混交林>油松、侧柏纯林。  相似文献   

3.
对朝阳地区油松人工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及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等不同类型林分中松毛虫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越冬幼虫的虫口密度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朝阳地区的松毛虫发生区,混交林对松毛虫的自然控制能力明显高于油松纯林。其中油松+刺槐混交林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比油松纯林分别减少38.0%和74.8%;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比油松纯林分别减少43.9%和80.8%,3种油松林分对松毛虫的自然控制能力顺序为油松+蒙古栎混交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4.
对宽甸地区几种主要林分类型枯落物及其土壤蓄水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型林分枯落物现存量依次为人工纯林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持水率为针阔混交林人工纯林;林分的土壤渗透能力和蓄水能力均为混交林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5.
甘肃子午岭林区不同林分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肃子午岭林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油松纯林的乔木植被、乔灌植被、乔灌草等植被类型的树冠截持量、地表径流量、枯落物持水量和土壤含水量测定分析发现:针阔混交林树冠截持量高于阔叶混交林和油松纯林;针阔混交林乔灌草植被地表径流量(3.24mm)、土壤侵蚀模数(0.46 t/(km~2·a))最小;枯落物已分解层持水率(19.68%)最高,土壤层年均水源涵养量(318.28mm)高于枯落物层(187.17mm),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高于纯林。综合分析得出:针阔混交林乔灌草植被水源涵养能力最大(592.18mm),油松纯林乔木植被水源涵养能力最小(376.92mm)。可以通过造林树种搭配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调整林分结构和植被类型分布,增强林分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6.
油松落针病的发生与土壤条件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辽宁东部地区油松落针病的发生与土壤条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7个县的油松发病林分内共有4种森林土壤类型,分别为石质棕色森林土、暗棕色森林土、草甸棕色森林土、生草棕色森林土。石质棕色森林土类型发病率(86.34%)和发病指数(50.01)最高。土壤肥力测定显示共同规律是随着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钙和镁含量的减少而油松落针病均呈现病情加重的趋势,速效氮含量比正常下降了87.73%,表现最明显。发病林分的土壤pH值皆呈弱酸性,林分病情随着土壤的pH值减小而加重。  相似文献   

7.
辽阳地区主要林型有落叶松人工纯林、黑松人工纯林、油松人工纯林、天然栎树林、杂木林、刺槐人工纯林、杨树人工纯林和果园人工纯林,共8种。通过对辽阳地区主要林型、森林地被可燃物载荷量及其与含水率、林分因子、立地因子的关系研究发现,综合可燃物载荷量和含水率情况,针叶林比阔叶林易燃性强,其中以油松人工纯林最易燃。在油松林、落叶松林和杨树林3种林型调查中发现,地被可燃物的载荷量随着林分密度和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在针叶树林地中,地被可燃物载荷量的分布与坡向关系比较密切,出现南坡的载荷量较大,而北坡较小的现象;地被可燃物载荷量与坡位关系十分明显,一般为下坡载荷量高于中坡和上坡位,上坡的载荷量最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解析和定量评价林分因子对赤松赤枯病发生(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为昆嵛山赤松纯林的营林措施和赤枯病的预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昆嵛山区域选取林龄相对一致(约34年)的赤松纯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分密度、郁闭度、树高、枝下高、胸径和冠幅6个林分因子及赤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各项林分因子与赤松赤枯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冗余分析得影响赤枯病发生的关键因子。【结果】赤枯病在赤松林中普遍发生,发病样地占调查样地的96.3%。整体上,高密度林( 2 956 ~4 089株·hm -2 )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高于低密度林(688~1 822株·hm -2 )和中密度林(1 823~2 955株·hm -2 )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疏林(郁闭度<30%)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中疏林(郁闭度30%~70%)和密林(郁闭度> 70%)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不同的树高、枝下高、冠幅和胸径分组中,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着分组值的增大而减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林分密度对赤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 r =0.761, P < 0.01;r =0.748, P < 0.01);赤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也均受到郁闭度的极显著影响( r =0.509, P < 0.01;r =0.442, P < 0.01);二者与树高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443, P < 0.01;r =-0.362, P < 0.01);赤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枝下高的增大而极显著减小( r =-0.460, P < 0.01;r =-0.419, P < 0.01);二者与胸径均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关性极显著( r =-0.425, P < 0.01;r =-0.373, P < 0.01);随着冠幅的增大,林木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极显著降低( r =-0.345, P < 0.01;r =-0.381, P < 0.01)。冗余分析证明林分密度和枝下高对赤枯病发生的贡献最大。【结论】松赤枯病在昆嵛山区域发生较普遍但不严重,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不同林分因子分组中均有差异,且均受各林分因子极显著影响。RDA分析证明,林分密度和枝下高对松赤枯病影响最显著,建议对昆嵛山区域赤松纯林赤枯病的防治工作要以重要因子为主要调控对象,进行合理修剪和间伐。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油松林分因子对中华松针蚧(Matsucoccus sinensis Chen)发生不同危害程度之间的影响,为白龙江林区中华松针蚧的防控技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白龙江林区选取林龄相对一致(约25年)的油松纯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样地内草本盖度、林分密度、郁闭度、枝下高、树高、冠幅及胸径7个林分因子及中华松...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区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层持水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华北地区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层的持水能力,于2015年7月对北京寨儿峪小流域内油松纯林、侧柏纯林、栓皮栎纯林和混交林进行森林调查,采用浸泡法测定每种林分下枯落物层持水能力,分析比较了4种常见林分类型枯落物现存量与持水过程。结果表明:1枯落物平均现存量为侧柏(18.44t/hm2)>油松(17.65t/hm2)>针阔混交林(15.76t/hm2)>栓皮栎林(11.59t/hm2)。24种林分枯落物层持水能力为:栓皮栎>侧柏>针阔混交林>油松。3样地最大持水量为侧柏纯林[(46.27±4.26)t/hm2]>油松纯林[(42.79±3.94)t/hm2]>针阔混交林[(39.10±3.69)t/hm2]>栓皮栎纯林[(33.22±3.24)t/hm2]。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小金县云杉落针病的调查和分析,初步得出小金县云杉落针病发生主要受气候、经营管理和林龄等因素综合影响;针对小金县云杉人工更新林分的特点和地势地貌,防治云杉落针病应分别采取人工抚育、人工抚育加放烟剂、间伐加放烟剂、药剂喷雾和喷粉等不同防治。  相似文献   

12.
陈天阳 《绿色科技》2023,(19):117-120
测定了不同林分(油松人工纯林、蒙古栎次生林、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的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旨为林间管理提供依据。选择同样年份的油松人工纯林、蒙古栎次生林、油松+蒙古栎混交林作为测定对象,测定不同林分的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并进行了组间对比。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蒙古栎次生林有机质含量最高,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其次,而油松人工纯林最低,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含水率高于蒙古栎次生林和油松人工纯林但蒙古栎次生林和油松人工纯林相比无差异,全氮、有效氮、速效钾和有效磷等养分指标,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含量最高,蒙古栎次生林偏低,油松人工纯林土壤养分较为匮乏;(2)土壤酶活性:3种林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指标相关,油松+蒙古栎混交林酶活性显著高于油松人工纯林,蒙古栎次生林各项土壤酶活性虽然低于油松+蒙古栎混交林,但高于油松人工纯林,且土壤酶活性指标与土壤养分相关。经测定,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平均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蒙古栎次生林>油松人工纯林,根据测定结果可以为林间管理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八年调查分析得知,刺槐烂皮病的发生与雨季高温、多雨、大风、光照不良等气象因素有关,降雨量是主导因子;萌生林、纯林、郁闭度0.8以上及受害虫危害的林分发病严重;不同立地条件的林分发病情况明显不同,以土壤通透性差、易积水的山坡及阴坡风口处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14.
在靖远县哈思山自然保护区对靖远松叶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影响其发生、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靖远县哈思山林区主要危害油松,1年发生1代,以茧内预蛹幼虫在枯枝落叶层下、杂草基部或其它地被物下越冬,少量预蛹幼虫在树枝上结茧越冬。靖远松叶蜂的发生与林分因子、地形地势关系密切,发生程度一般表现为疏林重于密林,纯林重于混交林,长势弱的林分重于长势好的林分,阳坡重于阴坡。  相似文献   

15.
油松落针病在天水市秦州区人工油松幼林集中区发生面积较大,这不仅对幼树的生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会成为该病害扩展蔓延的中心。为了控制该病发生,提高幼树成活率,2005年~2006年,我们在皂郊镇蒿背山造林区对幼龄油松落针病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八年调查分析得知,刺槐烂皮病的发生与雨季高温,多雨,大风,光照不良等气象因素有关,降雨量是主导因子;萌生林,纯林,郁闭度0.8以上及受害虫危害的林分发病严重;不同立地条件的林分发病情况明显不同,以土壤通透性差,易积水的山坡及阴坡风口处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17.
在白龙江林区沙滩、茶岗、腊子口、益哇等四个林场的人工云杉林内,设立了45块标准地,对云杉落叶针病的发病程度及有关因子进行了调查,并用数量化理论I和多元线性回归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影响该病病毒指数的主要因子依次为林龄、郁闭度、密度、坡向、海拔、披度6个因子;同时建立了病情指数预测模型:(1)Yi=6.194X11 1.474X12 2.664X2 0.88X3 42.024X4 0.010X5 0.167X6-87.898;(2)Yi=3.180X1 2.744X2 0.008X3_41.875X4_0.010X5 0.186X6-78.941。可根据人工云杉林的林分、立地因子调查情况,由模式型(1)或(2)预测落针病的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18.
对冀北山地落叶松四种典型林分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树种组成复杂程度上,杉落针阔混交林落阔混交林落桦混交林落叶松纯林,而且杉落针阔混交林的树种组成比其他三个林分更加合理,结构更加稳定,在空间利用上也更加充分;(2)在水平结构上各个树种直径大小分布上,均匀程度比较:杉落针阔混交林落阔混交林落桦混交林落叶松纯林,除了杉落针阔混交林为均匀分布,其他都比较接近团状分布;(3)在垂直结构上,分层情况比较:杉落针阔混交林、落阔混交林落桦混交林落叶松纯林,其中杉落针阔混交林和落阔混交林分层比较明显,而落桦混交林与落叶松纯林无明显分层;(4)在林分空间结构格局上,从角尺度来说,林分D的分布是随机分布,其他为团状分布;从大小比数来说,处于优势状态林分的百分比为:DCB;从混交度来说,落桦混交林属于弱度混交,落阔混交林属于强度混交,杉落针阔混交林属于极强度混交。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阜新地区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情况,试验以该地区6种林分(2种针叶林、2种阔叶林和2种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测定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指标对土壤肥力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各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土壤肥力综合表现以阔叶林最优,针阔混交林次之,针叶林最弱,并且灌木林和次生林优于人工林。6种林分土壤的具体肥力水平依次为山杏灌木林>蒙古栎次生林>油松+蒙古栎混交林>油松人工纯林>油松+樟子松混交林>樟子松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20.
对油松、蒙古栎人工混交林和油松纯林的生长状况、生理指标和土壤因子、气象因素的测试分析表明,油松、蒙古栎混交林比油松纯林具有更大的生长优势和生态效益。混交林能有效地改善林地土壤水肥状况,提高林分相对湿度、降低温度,从而增强树木的光合能力,提高树木的生长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