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高山区村域尺度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估算高山地区村域尺度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并构建可行性较强的转化路径,有助于提高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优质耕地转化率,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提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研究思路为指导,选取十堰市郧阳区作为研究区域,以抽样行政村地籍调查成果为支撑,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实地调查的方法逐步验证本文的研究思路,并基于宜拆建筑结构形式房屋及附属设施修正土地闲置率法测算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从而得到农村居民点整理综合潜力。结果表明,依据土地闲置率法测算的整个郧阳区的潜力面积为616.956 hm~2,修正后的综合潜力为1661.248 hm~2,其面积相较于人均居民点用地标准法测算的潜力面积仍较小,但是相较于传统土地闲置率法测算结果已经提升明显,且存在切实可行的潜力转化路径。研究测算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充分考虑了政策支撑和农民支持,从而提供了依托国家重大政策的切实可行的整理潜力转化为优质耕地路径,也能够有效避免高山区复垦耕地撂荒;提出的潜力测算方法对不同尺度间潜力测算的联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前推广运用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定义和测算方法不能测算危房改造潜力,无法满足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该文首先从农村居民点和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定义出发,运用推理分析法重新界定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然后根据研究区居民点空心化成因,提出了基于居民点用地分类的整理潜力测算方法,居民点用地分为3级,一级依据用途分为5类,二级依据建筑设施安全性分为安全、不安全、无使用功能3类,三级依据利用状况分为使用、闲置、废弃3类;将不安全、无使用功能的二级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中的未利用地和边角地定义为整理潜力,并将用于居民点用地的潜力定义为改善生存条件潜力,其余潜力定义为土地利用扩展潜力,再根据整理的难度,将不安全使用类用地的潜力定义为难实现潜力,其余潜力定义为易实现潜力;最后运用该方法测算了下吐京村的居民点整理潜力。结果表明:该村有居民点整理潜力10.66 hm~2,改善生存条件潜力0.76 hm~2,土地利用扩展潜力9.90 hm~2,易实现潜力8.19 hm~2,难实现潜力2.47 hm~2。该文提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定义和测算方法可以测算危房改造潜力,依据测算结果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可实现农村危房改造和空心村整理。  相似文献   

3.
基于搬迁距离约束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是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环节.为了合理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该文提出了现实潜力测算新思路.通过农户搬迁意愿调查,以搬迁距离为约束条件,该文构建了 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法改进模型,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为例,定量分析了基丁农户搬迁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测算结果表明在考虑农户搬迁距离情况下的测算潜力仅为传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法测算潜力的69.67%,说明搬迁距离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认为通过农户搬迁意愿调查,在ArcGIS半台辅助下选择适宜搬迁居民点测算的潜力,在整理实施过程中能得到农户积极支持,并减少搬迁面积和资金投入,因此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区域土地利用节地潜力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定量测算和分析湖北省区域节约用地情况,依照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以2009年为基期年,通过限制性修正系数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估算了湖北省83个县(市、区)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潜力,并调查了各个县(市、区)规划期间闲置空闲与废弃地复垦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湖北省土地利用以粗放利用为主,限制性修正系数与地形地貌存在一致性,置换潜力与闲置空闲及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存在空间上的负相关性;到2020年湖北省共可节约土地25.24万hm2,其中城乡置换潜力占18.66万hm2,闲置空闲与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占6.58万hm2,今后全省建设用地利用的方向是以现有建设用地内部挖潜为主,且逐步控制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无序蔓延。该文为今后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计划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宣城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传民  程久苗  李志江 《土壤》2007,39(5):824-828
以乡镇为单位,在对宣城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的测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运用系统聚类法对整理潜力进行分级、分区;针对各类型区,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整理模式.结果表明,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总潜力为12126.70 hm2,占待整理居民点用地面积的29.69%.其中,Ⅰ级整理潜力7812.37 hm2,主要分布在平原圩区;Ⅱ级整理潜力3612.40 hm2,主要分布在丘陵、岗地地区;Ⅲ级整理潜力701.93 hm2,以深丘、山地为主.  相似文献   

6.
科学合理地测算汪清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是为汪清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以汪清县9个乡镇为评价单元,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汪清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理论潜力,并选取整治意愿、整治能力和景观细碎化因素,构建腾退潜力综合修正指标体系,对理论潜力进行综合修正。然后综合考虑自然、区位和土地利用结构因素,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宜性评价,基于ArcGIS 10.2软件平台生成Voronoi图,测算汪清县各乡镇新增耕地潜力和新增耕地系数,最后以新增耕地潜力作为潜力分级标准,运用聚类分析法将整治潜力划分为4个级别。结果表明:(1)汪清县农村居民点用地Voronoi图的Cv值为134.82%,空间分布类型属于集群性;(2)汪清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为265.06 hm2,新增耕地系数为6.33%;(3)各乡镇综合修正系数介于0.15~0.65之间,东光镇综合修正系数最高,为0.65,天桥岭镇最低,为0.15;(4)建议将Ⅰ级和Ⅱ级潜力区作为整治重点区域,实施重点挖潜,合理有序地推进汪清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自然限制性条件下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估算了天津市农村居民点在自然限制性条件下的整理潜力。测算结果表明,天津市各区县的自然限制性修正系数为0.393~0.954;在自然限制性条件下,天津市各区县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系数2010年为4.83%~51.69%、2020年为10.95%~53.28%。天津市可净增加总耕地面积分别为25996.17、27677.99 hm2;在时序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天津市农村人口逐渐减少,整理潜力逐渐增大。在空间上,天津市北部、东南部整理增加耕地潜力较大,天津市东部、中西部整理增加耕地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   总被引:26,自引:12,他引:14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之一。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巨大差异性,其用地空间结构调整应坚持分类整治的原则。该文基于对农村居民点现状类型、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发展基础4方面考虑,选取相关定量指标,采用可达性测算、适宜性评价、聚类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在农村居民点斑块水平上将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划分为积极发展型、内部挖潜型、自然衰退型、搬迁兼并型4类用地空间结构调整类型,进而分析了其用地特点和空间结构调整方向。研究结果体现了土地利用的现状及适宜性,符合当地实际,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的居民点整理时序确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科学确定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构建了"潜力大小-斑块复杂程度-区位条件优劣"多因素评价体系,从农村居民点斑块形状复杂程度以及所处区位条件的优劣两方面分析其整理的难易程度和必要性大小,并将农村居民点分为"一级必要整理斑块"、"二级必要整理斑块"和"三级必要整理斑块",最后结合整理潜力分级结果将玉门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划分为近期整理、中期整理和远期整理。结果表明:玉门市农村居民点潜力较大涉及22行政村,面积960.31 hm2,主要分布在昌马盆地区和花海绿洲平原区以及赤金-清泉绿洲区的部分行政村,潜力一般涉及32行政村,面积2 053.72 hm2,主要分布在玉门镇老城区以及玉门绿洲地区大部分行政村,潜力不大涉及3个行政村,面积304.90 hm2,主要分布在玉门新市区城市规划范围内的部分行政村;玉门市一级必要整理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1 291.08 hm2,二级必要整理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1 712.2 hm2,三级必要整理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315.64 hm2。通过叠加居民点整理潜力及整理优先度分级结果图层,得出玉门市近期需整理农村居民点426.05 hm2,中期需整理635.40 hm2,远期需整理2 257.48 hm2。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确定提供一个新思路,为玉门市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指导农村居民点整理活动,在分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给农村居民点整理带来契机的基础上,提出先确定整理模式类型和评价单元再进行评价的整理模式评价流程,采用地图叠加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江西省崇仁县巴山镇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巴山镇农村居民点分为4种整理模式,即城乡一体化、生态搬迁式、迁移合并式和内部改造式,各模式下的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分别为71.50、2.67、108.73、329.23 hm2;迁移合并式农村居民点斑块是当前巴山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的拆旧地块主要来源,城乡一体化式和内部改造式斑块可有选择地作为农民安置地。农村居民点斑块整理模式评价的研究有利于具体指导农村居民点整理活动的科学开展,可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建立农地流转信息系统(RLCIS)可以实现对农地流转的自动化管理、智能查询与统计分析,并辅助相关主体进行决策.在农地流转管理的业务流程建模基础上明确了系统设计的目标和运作流程.根据其运作流程,设计出农地流转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并进一步明确了系统的建立过程和具有的主要功能.最终设计出可供县级土地主管部门使用的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中面积精度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虎  裴志远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8):241-246
面积精度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为确保农村承包土地调查的面积精度,该文以界址点精度和面积精度的关系为基础,结合测量误差传播理论,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村承包土地调查面积精度的影响因素,从实践角度分析了不同调查方式界址点精度对面积精度的影响。分析表明:1)地块面积精度主要受界址点精度、地块面积和地块形状(长宽比)的影响;2)仅从满足面积精度的角度考虑,实测法适用于全国所有地区,南方大部分区域可采用不低于1∶1000的比例尺,北方大部分区域可采用不低于1∶2000的比例尺;3)采用比例尺为1∶10000的国土“二调”影像开展承包经营权调查时,平地区域南方和北方的地块面积不应小于1.25和4.56 hm2,山地区域不应小于2.81和10.25 hm2。该研究为不同方式调查农村承包土地的面积精度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土地整治的内涵重构与系统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而提出的长远战略部署,目标导向十分明确,关键在于选择可行路径。农村土地整治是地方主体对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的能动响应,其本质在于协调乡村人地关系,核心内容是调整土地权属和组织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聚焦土地利用问题,以土地整治为切入点,注重激活与整合乡村人口、土地、产业、政策等关键要素,形成"土地利用转型→农村土地整治→乡村空间重构→乡村转型发展→乡村振兴"的逻辑机制链,可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技术路径。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被赋予新的内涵、价值与功能,实践中需重视土地权属调整和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土地整治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外界持续输入物质要素才能正常运行,客观上要求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和加强配套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江都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江苏省江都市为研究区域,从居民点景观布局,整理居民点能力和对居民点整理需求3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综合评价结果和人均居民点面积为依据划定整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江都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可划分成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A区、重点整理B区、适度整理区与优化调整区.优先整理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应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重点整理A区应以经济基础为依据,注重农村空间重构;重点整理B区应加强闲置土地整治,且结合小规模迁村并点整理;适度整理区不宜开展大规模整治,应有步骤地对空闲和闲置土地进行整理;优化调整区主要是对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作优化,同时控制居民点外延扩张.该研究根据综合评价分值和人均居民点面积两层指标划定居民点整理分区,对制定居民点整理时序和居民点整理内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剖析影响农村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的作用机理,研究农村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该文以官林镇为例,以遥感解译、问卷调查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基于多智能体方法构建模型,定量分析自然区位因子和主体决策行为对农村土地数量和空间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p H值、表层土壤质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各行业产值、与水源及道路的距离等自然区位因子对各类农村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大;智能主体的个体特征、经济特征、家庭特征等影响其用地扩张决策行为,进而影响农村土地面积变化,区位交通方面的因素影响主体的用地位置再选择决策行为,进而影响农村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变化;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和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相结合的模型Kappa系数值为0.808 7,模拟效果较好,可以为系统研究农村土地利用变化,统筹安排农村各类土地利用规模、布局和时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投入-产出原理的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遵循经济学投入-产出理论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将农村居民点集约化内涵与表征要素归结为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用2个方面,构建以用地规模、布局、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效用为准则层的农村居民点集约化测度指标体系;利用脱钩原理和指标偏离度分析方法,建立农村居民点集约度指数与变异系数计量模型以及障碍度诊断模型,以北京市平谷区275个行政村作为案例基础评价单元,评定农村居民点集约化水平,划分农村居民点集约化模式,解析农村居民点集约化障碍因子,归纳农村居民点集约化调控路径。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集约化水平整体上偏低,以中度和低度集约为主;生态型和耗损型农村居民点占主导,集约与粗放之间的过度类型数量相当,乡镇间差异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点集约化的障碍因子整体显著,用地规模偏大、内部结构不合理是农村居民点用地强度偏高的主要障碍,生产效用低、生活条件差是制约农村居民点发展的短板。生态型到集约型再到粗放型利用的农村居民点集约化障碍因素依次增多,从降低用地强度与提升用地效用的角度,内涵挖潜、集约增长、生态均衡和持续发展是不同模式农村居民点集约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京郊卫星城区域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分析大城市卫星城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特征及其空间布局,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结构与功能变化。该文选择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卫星城顺义区为研究区,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地理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及其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反映农村产业经济活动的工业用地、仓储用地成为农村居民点重要的用地组合类型,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类型丰富,部分镇区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工业用地占据绝对优势。农村居民点利用空间差异显著,区位作用突出。中西部区域的农村居民点平均规模偏大,区位指数和多样化指数较高;而稳定性指数表现出自西向东逐渐提升的格局,但在空港物流经济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稳定性较高,用地形态相对规整。顺义区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在空间上的分布明显脱节,大量农村人口聚集于城镇边缘地带,该区域农村工业化倾向突出,农村人口基本上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村居民点用地及其内部结构特征体现出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产业发展已成为推动农村居住与生产空间形态发生变化的最直接的动力。研究结论表明,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特征及其空间格局,是对农村居住与生产空间形态的直接反映,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土地越来越具有城镇用地的特征,因而在农村土地管理和规划上也必然要求有相应的改革和发展。研究结果可为土地规划、整治、农村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   总被引:40,自引:15,他引:25  
该文针对中国农村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农村生态景观建设需求,通过对国内外土地整治目标、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并结合相关调查,对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中生态景观建设战略需求进行了探讨。总结了以农村综合发展为目标的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土地整治相关建设战略和技术需求。主要结论包括:土地整治应重视乡村景观特征研究,维系并提高乡村景观文化和美学价值;加强土地多功能性研究,在大尺度上重视生态网络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小尺度上应提高生境质量和景观多样性,提高土地整治生产力、生态景观服务能力和碳汇能力;加强流域水文生态过程研究,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和应对气候变化极端事件;加强土地整治工程生态景观化技术研究,完善土地整治技术规程;拓宽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机制,提高土地整治的参与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户分化的村域居民点用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从地块尺度探讨农户分化背景下的农户层面居民点用地演变特征及其趋势,为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分类调控方向与模式提供依据。以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古泥村为典型案例,从农户家庭收入、就业职业、就业地点3个方面对农户分化类型进行界定基础上,解析农户地块尺度居民点用地规模、形态、内部功能结构等方面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农户地块尺度居民点用地规模存在"农业种养殖主导生计类型"农户户均面积最大,"既离土又离乡式非农主导生计类型"农户人均用地面积最大,"离土不离乡式非农主导生计类型"农户户均用地面积和人均用地面积均最小;非农型、农业型农户地块尺度居民点用地斑块空间形态最复杂,就地非农型和农业主导型农户居民点用地斑块空间形态较为简单,且趋于规整的方形;就地非农主导型、农业主导型农户房屋形态更为紧凑和集约,农业型农户房屋形态更为松散和粗放;就地非农主导型、农业主导型农户房屋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非农型农户土木结构所占比例最大;农户分化对其居民点生产功能占地比例影响不大,农户非农化对其居民点居住功能影响较为显著,即农户非农化程度越高,其居民点居住功能越强;农户层面上居民点服务功能比例偏大是造成户均用地偏大和集约利用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也是未来管制户均用地规模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土地整理分区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各级土地整理专项规划中,为明确区域土地整理的类型与方向,制订适合实际情况的土地整理标准,进而为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提供基础,需进行土地整理分区.该文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以乡镇为分区单元,采用经济社会指标与自然指标相关延伸的方法,确定10项指标进行星座聚类分析,将大兴区分成北部经济发达区、东部产粮区与中南部综合发展区三个区,并分别明确了三个区域土地整理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