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敦愿先生与美术考古学山东大学文学院倪志云1997年1月15日,天降微雪的清晨,山东大学考古学系刘敦愿教授因病逝世。了解刘敦愿先生学术建树的海内外学者无不叹惋:这是中国美术考古学界的重大损失!刘敦愿1918年生于湖北汉阳,1930年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  相似文献   

2.
刘敦愿先生论著目录读《日照两城镇等七个遗址初步勘察》后的一些意见《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6期。从黄县古遗址调查论暑假中学生进行考古活动的作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1期。再论半坡人面形彩陶花纹《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龙山文化若干问题质疑...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已故考古学家刘敦愿教授诞辰九十周年,刘敦愿教授生前对本刊关怀备至,并不断掷赐佳作,贡献甚大,特转载其高足们撰写的传略及其子女撰写的回忆文章,以表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4.
刘敦愿先生生平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刘敦愿先生,因患肺心病经抢救无效,于1997年1月15日7时55分在济南逝世,终年79岁。刘敦愿先生,湖北省汉阳人,1918年6月出生于一个铁路职员家庭1939年在昆明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科,1944年毕业,期间曾...  相似文献   

5.
《农业考古》编辑部编辑同志: 我是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科学史专家席文(Nathan Sivin)教授的办公室里第一次看到贵刊创刊号的。我们当时都很高兴。工业考古在美国很风行,有《工业考古》杂志出版;但农业考古,他们却作得较少。我国有悠久历史,农业考古文物不断出现,且又有《农业考古》专刊,这是令人兴奋的。希能坚持办下去。席文教授很喜欢这个刊物,在我离  相似文献   

6.
文华教授:您好!五月三十一日的信是在一个多星期前收到的。感谢您盛情约我为《农业考古》创刊十年说几句话。首先,让我向您与编辑部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祝贺!对农业考古这门学科,我是个外行,但对您创办的《农业考古》却怀有特殊的感情。记得,十年前,您为着筹办《农业考古》而四处奔走,到北京之后还特地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找  相似文献   

7.
童恩正教授主要学术论著编目一、学术文章《记瞿塘峡盔甲洞发现的巴人文物》,《考古》1962年5期。《对云南冶铁业产生时代的几点意见》,《考古》1964年4期。《略谈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的族属》,《考古》1966年1期。《岷江上游的石棺葬》(与冯汉骥...  相似文献   

8.
<正>诗曰:不尽哀思滚滚来,学坛痛失拓荒才。品茗此日推皇菊,考古专农贯若雷。2014年5月14日是中国农业考古学界悲伤的日子,著名的农业历史与考古学家、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在大庆出差途中因病逝世。5月15日,当我的同事告诉我从微博上突然得知陈文华先生不幸离世后,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于是马上电话联系《农业考古》新任主编施由明先生,询问消息是否可靠。施先生告诉我:"昨日7点45分,陈  相似文献   

9.
日本著名考古学家、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冈崎敬博士,因病于1990年6月11日在福冈市逝世,享年66岁。冈崎敬教授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致力于考古学的学习和研究。从事考古工作后,先后主持了冲之岛等与大陆文化学关系密切的遗址发掘工作。他对日本弥生时代的农业考古、中日古代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的的研究以及中日两国考古学界的交流等方面,都作出很大贡献。著有《冲之岛》、《东西交涉的考古学》、《隋唐考古》等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0.
《农业考古》2008,(1):F0002
美籍华裔何柄棣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声名卓著的农史学家,其代表作《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根据大量的科学、考古、文献 、语言等各方面资料论证中国古代农业的特殊区域性和独立性,首次提出中国农业本土起源的学说,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划时代的巨著。何教授多年来对本刊也很关心爱护,欣逢他九十华诞,特辟专栏以表祝贺 。  相似文献   

11.
回忆中兽医学家杨宏道先生江西省中兽医研究所张泉鑫编者按:杨宏道先生(1920—1986年)是著名的中兽医学家。他对中兽医史研究卓有成效,又是《农业考古》杂志的热心作者和读者。在他逝世两周年本刊曾发表于船教授的悼念文章(见1988年1期)。今年是杨先生...  相似文献   

12.
冷板凳上见真功──王云森教授期颐寿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姜纬堂欣闻《农业考古》杂志即将刊出为老一辈土壤学家、当今中国土壤科学研究权威王云森教授百岁华诞祝寿之专辑,除衷心拥护、双手赞成外,尤多感想。王老之建树驰誉中外,堪称有口皆碑;王老之桃...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满碗饭好吃,满肚话难说”。谈我与《农业考古》,确实有满肚子的话,又不知从何说起,特别是对我这个一生工作在电力工业部门的人来说,居然与风马牛不相及的《农业考古》发生了关系,又要多一番话,在纪念《农业考古》创刊20周年喜庆之际,就实话实说,信笔所书吧! 一、缘起关系友人 我喜欢留心报纸上所刊各类刊物目录广告,1986年的一天,偶然从《光明日报》看到所刊是年第二期《农业考古》目录,觉得栏目新颖,内容丰富;不仅考古,而且论今;尤其刊物气魄之大,容量之广,仿佛就是一本大部头书,使我怦然心动,立即写信…  相似文献   

14.
二十年前在《农业考古》发表《河南信阳地区农业考古启示录》,二十年后的今天,把我调回福建后的农业考古即五千年农业文明探索做一个总结,定名《福建考古备忘录》,供年青考古工作者参考和未来考古新发现验证。  相似文献   

15.
承《农业考古》的主编提起,今年是张仲葛教授八十寿诞之年,问我有没有想为张老祝贺的话要说,这使我回想起我在大学任助教时,张先生已是讲师,是我的师辈。当时我学的是作物学,张先生是主讲畜牧学的,在学科上虽然隔行,但是在人际关系上,张先生为人随和可亲,学识渊博,每和他交谈,必有启发,因而长期来对他怀有深厚的感情和印象。建国以后他去北京,我留浙江,四十余年来,只有少数机会见面,但每逢晤面,便一见如故,充满和老师老友重逢的高兴。特别是他和我从五十年代起,在衣史界前辈的影响下,不约而同地关心起祖国的农业遗  相似文献   

16.
江西《农业考古》杂志为南京农业大学邹介正研究员开辟九十寿诞专栏,作为全国中兽医学术团体负责人我深感高兴。我虽不是专事畜牧兽医考古,但我深知《农业考古》对中兽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农业考古》杂志是一份难得的好杂志,我每期必读。从一开始把它作为消遣刊物到现在当作纯正的学术期刊,它给了我无尽的精神食粮。下面是我读《农业考古》后的一些心得体会,提出来以求教于方家贤达。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分别是从采集和狩猎发展来得”,这一句话已经被考古学界普遍接受,它的正确性也得到了普遍的共识。但是在我看来它又具有了新的意义。 前些日子,我对农业起源问题也作了一些资料性的探求,在这一过程中《农业考古》给了我莫大的帮助。虽然没有发现独到的见解,但是对于目前国内国外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了解…  相似文献   

18.
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山东省博物馆郑岩刘敦愿先生是我的老师。在我心目中,刘先生似乎永远是位精神瞿烁、笑声朗朗的长者。时至今日,读书偶有所获所疑,我仍下意识地想到去找先生经叩问;我不相信,先生已经走远。我于1984年考入山东大学考古专业,那时先生只给高年级和研究生开...  相似文献   

19.
尊敬的熊省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客:今年是《农业考古》创刊30周年,我首先代表考古杂志社向《农业考古》、向为《农业考古》的创办和发展付出巨大心血的陈文华先生和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祝贺。《农业考古》创刊于1981年。那个时候我国的科研工作开始回到正轨,中国考古学也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有许多新的研究方向、新的研究领域需要开拓。《农业考古》正是在这样的背  相似文献   

20.
周昕 《农业考古》2001,(3):1-14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2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作为一个杂志,一个学术杂志,能够坚持20年,而且越办越大,越办质量越高,实在是相当的不容易,何况是在人力和财力都十分紧张 的情况下。我是与《农业考古》相伴成长的。回想20年前,为修订《农具史话》到处收集材料的时候,经朱洪涛先生介绍,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参观陈文华、张忠宽先生主办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展览”后,与陈文华、张忠宽先生建立了联系,于是我也就成了《农业考古》的第一批 订阅者和受益者。我的《中国农具史纲及图谱》能够在1998年出版,是从《农业考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