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分析了基于西安市“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周至县林业产业发展定位和绿化美化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周至县以绿化美化为中心的林业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三网(路网、水网、农田林网)”绿化建设工程、水源涵养林绿化建设工程、直面陡坡与破碎山体绿化建设工程、秦岭峪口与景区绿化建设工程、绿色家园绿化建设工程和濒危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公益林建设工程、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棚户区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林区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分质量逐步改善;林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森林管护能力不断加强;广大林区职工收入稳定增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提高。各级各类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林业》2010,(4):8-9
呼和浩特市在“创森”工作中,先后实施了“十大重点工程”,巩固和完善了“八大生态建设精品展示工程”。 十大重点工程为:绕城高速公路绿化隔离带建设工程;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城市园林绿化美化工程;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大青山前坡冲积扇经济林带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工程;河流渠系绿化工程;  相似文献   

4.
国家正在全面推进林业分类经营改革 ,商品林建设工程作为林业六大工程之一即将启动。内蒙古自治区嫩江流域已完成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 ,商品林资源丰富、水热条件优越 ,具备发展商品林的社会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四期工程从2001—2010年,重点突出了4项工程和2项示范区建设项目,即嫩江沙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三江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松嫩干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界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及大庆市治沙示范区和兰西、青冈、明水、拜泉等县生态经济型高标准示范区,工程建设总  相似文献   

6.
房山区作为首都北京西南绿色生态屏障,林业建设的任务重大,为加快全区林业建设步伐,近两年,启动了绿色通道工程、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前脸山爆破造林工程、太行山绿化造林工程、风沙区治沙造林工程、农田林网建设工程、小城镇绿化美化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以及中幼林抚育工程等十几项国家和市级林业绿化重点工程。近期还要启动新建六环路两侧及内部环绕北京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工程。工程项目之多,规模之大  相似文献   

7.
工程建设规模1333万公顷,建设期为15年,总投资718亿元 全国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规划已经国家计委批复实施,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速丰林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至此,新时期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已全部启动。 根据规划,整个速丰林建设工程建设期为2001年-2015年;工程总投资为718亿元;建设范围主要是在400毫米等雨量线以东,自然条件优越,地势较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不会对生  相似文献   

8.
应用3S技术,完成了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统计分析、检查评估和工程评价等工作,实现了工程管理规范化和智能化管理,提高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设工程迅猛发展,建筑场地的情况也是越来越复杂,在此种环境和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筑场地的液化判别也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介绍液化土的液化机理、发生液化的基本条件、液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了大庆紧紧围绕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的村屯道路绿化工程、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的防护林建设工程以及以提高农民收入为重点的林业产业建设工程的建设,逐步实现了以绿化促美化,以绿化促文明,绿化促致富,推进全市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通过竹类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之研究,了解潜山县皖河以北的黄柏山区,限制竹类分布的主要因子,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密,土壤沙化,因蒸发量过大,导致水分不足。所以,本县内的竹林分布规律是:依山傍水,山坞和山脚缓坡的局部地段呈块状或条状间断性分布。今后,黄柏区应首先恢复植被,保护土壤,改善生态条件的前提下,方能发展竹林生产。  相似文献   

12.
陕北枣树主要害虫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陕北黄河沿岸枣树害虫的调查发现,原来的常灾性害虫枣尺蠖、枣镰翅小卷蛾、桃小食心虫、枣飞象等继续蔓延成灾,以往被认为次要的虫种如蚱蝉、大球胸象、黑绒金龟及日本蜡蚧等已上升为主要虫种。本文根据上述8种主要害虫的发生危害特点、已有的技术成果及群众的防治经验,结合陕北当前枣树生产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Human-induced forest edges are common in many forest landscapes throughout the world. Forest management re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ir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This study addressed the responses of three ecological groups (non-forest species, secondary forest species and primary forest species) in edge soil seed banks and edge understory vegetation, and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vasion of non-forest species in edge understory vegetation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their seeds in edge soil seed banks. The soil seed banks and understory vegetation were sampled along transects established at the edges of a continuous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tract (Lithocarpus xylocarpus forest) bordering anthropogenic grasslands and three tropical seasonal rain forest fragments (Shorea wantianshuea forest) bordering fallows. Species composition in both soil seed banks and understory vegetation showed great difference among edge sites. In soil seed banks, the dominance (relative abundance and relative richness) of each ecological group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along the edge to interior gradient. In understory vegetation, the invasion of non-forest species concentrated on the first several meters along the edge to interior gradient. The dominance of secondary forest species decreased with distance from the edge, while the dominance of primary forest species increased with distance from the edge. In forest edge zones, the invasion of a majority of non-forest species in understory vegetation lags behind the accumulation of their seeds in soil seed banks. Forest edges do not act as a good barrier for the penetration of non-forest species seeds. The lack of non-forest species in understory vegetation must then be due to conditions that are not appropriate for their establishment. Therefore, to prevent germination and survival of non-forest species further into the forest, management should focus on maintaining interior forest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4.
川西地区处于长江上游及其源头,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由于森林集中过伐,植被遭到破坏,森林的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功能削弱。为恢复川西地区绿色森林屏障,笔者提出将川西地区纳入防护林体系工程造林,以恢复和增加森林植被,形成合理的林种、树种结构,发挥涵水保土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使川西地区实现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协调发展的生态林业基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卢龙县低山丘陵区112个落叶阔叶灌丛样地资料进行了分类。样地间的相异系数采用欧氏距离、聚合策略选用最近邻体法、最远邻体法、中线法、形心法和平方和增量法。结果表明,最近邻体法空间压缩性较强,中线法和形心法存在逆转的缺点,最远邻体法和平方和增量法对样地资料的利用率最高,错分类最少,是较为理想的分类方法。文中还按平方和增量法将112个灌丛样地资料分为9个群系,23个群丛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卢龙、抚宁两县油松天然更新种源、种子繁殖特性、油松封山育林地区天然更新状况的调查和定位试验研究,论证了在燕山低山丘陵开展油松封山育林、恢复和扩大油松资源的可行性。认为在有油松母树的地段,应大力开展封山育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许昌市清潩河河岸带4种不同植被覆盖形成的小气候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观测法和对比观测法相结合进行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各植被覆盖类型内光照强度变化趋势一致,随演替阶段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成立评估项目组,采用社会问卷调查、专题访谈与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进行建设成效评价.结果表明,浙江省长防林体系建设工程总完成率为118.1%;长防林工程实施20 a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均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江苏省国家公益林的总体布局特征及划分依据,并对划分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江苏省国家公益林布局从总体上看,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以长江、淮河、沂(沭、泗)三大河流为主干,以秦淮河、滁河等20余个一级支流及众多二级支流为分支呈“树型”分布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岸林等,构成了江苏省国家公益林的主体。二是以沿海特保林、高速公路、国道、铁路等呈“带状”分布的护路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等,构成了江苏省国家公益林的基本框架。三是以骆马湖、石梁河水库、大丰麋鹿保护区以及中山陵等呈“块状”分布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护林、自然保护区林、国防林、风景林等,是江苏省国家公益林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林业抑螺防病的机理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吸虫病是一种重要的寄生虫病,严重危害疫区人民的身体健康。长江流域的“三滩地”是血吸虫宿主钉螺的重要孳生地,彭镇华、江泽慧教授提出建立“以林为主,灭螺治病,综合治理,开发三滩”的生态系统,是以林抑螺防病,发展经济的创举。文中回顾了林业抑螺防病的发展过程,概括了林业抑螺防病的机制和主要营造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