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肉质是一个综合性状,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规的性状必须使用昂贵的同胞测验才有助于育种工作,而用DNA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可以使产肉量和肉质得以同步提高。本文从影响脂肪代谢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基因(PPAR)、解偶联蛋白基因(UCP)、脂蛋白脂酶基因(LPL);从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基因、PPARγ、MI基因;从影响背膘厚的黑色素皮质素受体基因(MCR)、激素敏感脂酶基因(HSL)等三个方面,对影响肉质性状的基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鸡肉品质是近年鸡遗传育种学家与营养学家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而利用候选基因策略寻找影响肉质性状的主效,应用于鸡的肉质改良,从遗传学的角度是可行的。本文综述了与鸡肉品质有关的几个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基因(PPAR)、解偶联蛋白基因(UCP)、脂蛋白脂酶(LPL)、黑色素皮质素受体(MCR)和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沉积在肌肉内的脂肪是影响肉质和风味的一项重要经济性状。对于家禽而言,研究脂肪性状是家禽育种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从DNA水平上研究肉质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作者综述了与家禽脂肪性状密切相关的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肥胖基因(OB)、瘦蛋白受体基因(OB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脂肪酸合成酶(FAS)、解偶联蛋白(UCP)、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脂蛋白脂酶(LPL)、激素敏感脂酶(HSL)、载脂蛋白B和AI、黑素皮质素受体(MCR)和甲状腺激素应答蛋白Spot14(THRSP)等基因在家禽脂肪性状上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畜禽脂肪性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脂肪不仅是动物能量的来源 ,也是影响肉质的一个较重要的因素。研究脂肪性状是畜禽肉质育种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综述了与畜禽脂肪性状密切相关的肥胖基因 (ob)、肥胖受体 (OBR)、脂肪酸结合蛋白 (FABP)、脂蛋白脂酶 (LPL)、激素敏感脂酶 (HSL)、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PPAR)、黑素皮质素受体 (MCR)和解偶联蛋白 (UCP)等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6.
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善及羊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及多汁、细嫩等特点,使其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而这些肉质性状主要是由遗传性状决定。本文从影响脂肪代谢的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脂蛋白脂酶(LPL),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脂肪细胞分化和决定因子1(ADD1)、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影响背膘厚的黑色素皮质素受体(MCRs)、激素敏感脂酶(HSL)等三个方面,对影响肉质性状的基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鸡过氧化物酶体激活增殖受体(PPARα)基因与其肉质性状的关系,采用PCR-SSCP对鸡PPARα基因编码区进行了SNPs检测,并通过测序验证.结果显示:PPARα因编码区的630bp处有一个C→T的突变,导致所编码的210位氨基酸由ATC(异亮氨酸)变成了ATT(异亮氨酸),发生同义突变,形成CC,CT和TT三种基因型.最小二乘方差分析显示,PPARα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十六碳二烯酸含量上,TT型基因与CT型基因差异显著(P<0.05);在失水率上,CC基因型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在系水力上,TT和CT基因型均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在肌内脂肪含量方面,TT型显著高于CC型(P<0.05).提示PPARα基因的作用可能参与鸡的糖脂代谢和能量代谢,可作为筛选影响鸡肉质性状候选基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脂联素(Adp)是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的细胞因子,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本试验旨在研究重组脂联素(rAdp)对皖南花猪脂肪细胞脂联素及其受体2,AMP激活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增殖剂活化受体α(PPARα)mR-NA表达的影响。选择10d皖南花猪皮下脂肪组织分离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培养至80%融合后换分化培养基培养,细胞分化后用0、2和10mg/L rAdp分别处理12和48h。油红O染色法鉴定脂肪细胞,MTT方法检测细胞活力;酶法测定培养液中甘油释放量,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脂肪细胞脂联素(Adp)、脂联素受体1(AdpR1)、脂联素受体2(AdpR2)、PPARα和AMPK mRNA表达。结果显示,rAdp处理后,脂肪细胞活力总体有降低趋势,10mg/L处理48h达到显著水平(P〈0.05);rAdp处理对甘油释放的抑制作用未达到差异水平。rAdp处理12h后,脂肪细胞AdpR1和AdpR2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但无剂量依赖性;rAdp处理48h后,脂肪细胞Adp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rAdp处理12h后,脂肪细胞PPARα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且有剂量效应性;而AMP AMPK mRNA表达均无显著性变化。结果提示,重组脂联素处理猪原代脂肪细胞有降低细胞活力和抑制脂肪细胞甘油释放量的趋势,能显著上调AdpR1、AdpR2和PPARα基因的表达,从而刺激脂肪酸氧化和甘油三酯的水解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填饲、未填饲朗德鹅肝脏、皮下脂肪、腹脂和肌肉组织PPARγ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谷丙转氨酶等6种血清生化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肝脏组织中,填饲组PPARγ 基因mRNA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中该基因的表达量(P〈0.01);肝脏组织PPARγ 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肝脏指数、血清谷丙转氨酶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腹脂PPARγ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肝脏指数、血清谷丙转氨酶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皮下脂肪PPARγ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肝脏指数、血清谷丙转氨酶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果表明肝脏、皮下脂肪、腹脂组织PPARγ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与朗德鹅肥肝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PPAR基因多态性与肉鸡脂肪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相林  王栋  王慧 《畜牧兽医学报》2005,36(12):1261-1264
以AA肉鸡为试验材料,采用PCR-SSCP技术,应用5对引物,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受体(PPARα)基因的编码区进行了SNP检测,结果发现了1个多态性位点,使试验鸡群表现出EE、EF和FF 3种基因型.利用SAS软件(8.02版),统计分析了3种基因型与AA肉鸡的腹脂等屠体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EE基因型相比,FF基因型有较高的腹脂重和腹脂率,且差异显著(P<0.05),但FF基因型与EF基因型之间差异不显著;EF基因型比FF基因型有较高的腹脂重和腹脂率,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揭示:PPAR基因对鸡的脂肪性状的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分子标记用于鸡脂肪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