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指出了油茶种植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保护粮食耕地,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国土绿化程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传统的油茶栽植技术已很难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不断优化油茶的栽植管理技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此,从林地整理、起苗造林、幼林管护、成林管护、病虫防治5个方面对油茶栽植管理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期能为提高油茶栽植管理技术水平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油茶产业发展主要模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我国现有油茶栽培面积约5500万亩,栽培种以普通油茶占绝大多数.各油茶栽植区所实施的多种油茶产业发展模式各具特色,好的油菜产业发展模式是成功的最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3.
在镇安县采取单因素设计,进行了不同栽植时间和整地方式对油茶栽植成活率、保存率及幼树生长量影响试验,结果为栽植时间对栽植成活率、保存率、幼树生长量均有影响,其中秋季栽植最有利,其次为初冬栽植,春季栽植效果最不好;穴状整地在成活率、保存率、幼树生长量方面的表现都优于全面整地。建议镇安县栽植油茶适宜于在秋季,采取穴状整地方式。  相似文献   

4.
油茶低产林改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原 《中国林业》2010,(1):54-54
<正>油茶是茶科茶属的常绿小乔木,是我国主要的油料树种,具有东方橄榄油的美称,广南县曾是云南省油茶的主产区。长期以来,由于种植农户缺乏科学管理技术,投入跟不上,管理粗放,以及品种混杂、老化,栽植密度普遍过大、林相衰败,产量低且不稳定等原因,油茶没有为山区群众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笔者通过实地调查,总结出适应于广南县的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赵军 《陕西林业》2010,(1):15-15
油茶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安康油茶栽培和发展历史已有150多年,是我省最适分布和栽植区之一。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中,安康有6个县(区)被列入发展范围。  相似文献   

6.
卢武军 《绿色科技》2020,(5):151-152
指出了油茶是木本油料类树种,为南方重要经济作物之一。油茶产业的发展可为农民增收,在构建发达林业体系方面意义明显。同时,为保证油茶丰产,在栽植过程分别从选地和整地、定种育苗、幼林抚育、成林管理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其科学栽植、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为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保证,以期提高油茶产量与质量。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之一,也是浙西南的景宁脱贫致富经济树种之一。通过对低产油茶改造技术进行总结,提出了营造新油茶基地整地、栽植、抚育、施肥、套种、养殖、整形修剪、采收和销售等一系列集约化经营管理技术措施,以实现油茶丰产、稳产、高效,助推浙西南的景宁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相似文献   

8.
油茶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保健用油的需求带动了油茶产业的再次发展。油茶更新造林必须结合良种的应用和配套的栽培技术才能达到丰产的目的。通过分析油茶的根系生长、新梢生长和开花挂果等生物学及其与油茶林产量的关系,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从林地规划、良种壮苗、幼林管理和成林管理等相应的油茶丰产栽培技术,还概述了油茶栽植、抚育、施肥、树体修剪和采收加工等一系列集约化经营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莫峥 《湖南林业》2013,(7):38-39
油茶苗木栽植技术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苗木的成活率.栽植油茶苗木的关键技术主要有: 一、栽植时间 在湖南种植油茶,以1~2月油茶苗木处于休眠期或半休眠期为好.造林的天气以阴天或小雨天为宜.将苗木种植后,树体会很快进入生长期,此时,无论是温度(包括气温和土温),还是湿度都适合苗木生长,苗木极易吸收水分,造林的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0.
<正>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遍及秦岭淮河以南15个省(区),面积约6000万亩,是目前栽植面积最大的经济树种。但单位面积产量低,平均亩产茶油一般只有2. 5-3公斤。为改变油茶经济效益低的状况,林业部于1983年,1984年分两次下达湖北省林科所、麻城市林业局在麻城市开展5000亩(其中:1983年3000亩,1984年2000亩)低产油茶林的改造及丰产技术推广任务。  相似文献   

11.
秦岭南麓油茶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油茶的林地选择、建园栽植、油茶林管理、整形修剪及病虫防治等方面,阐述了秦岭南麓油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新植油茶林的培育和低产油茶林改造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油茶造林的园地、品种、种苗选择、整地、栽植、土肥水管理等技术措施总结新植油茶林培育技术;从高接换种、深翻垦复、科学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总结低产油茶林改造技术,旨在为油茶林的培育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正>修剪是促进油茶高产稳产丰产的一项重要抚育管理措施,科学修剪可以让油茶树体保持合理的结构,缩短大小年差距,促进新梢生长,提高坐果率、油茶鲜果含油率和果实产量。修剪时间油茶成林以冬季修剪为主,即油茶果采收后至春季树液流动萌芽前。遇长期高温干旱时,可通过夏季、秋季修剪提升油茶苗木抗旱能力。栽植前4年的油茶幼林,一年四季均可以通过修剪或抹芽来培育树体。  相似文献   

14.
从油茶的优良品种和种苗选择、林地选择与清理、整地、栽植、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总结油茶栽培技术,旨在为油茶造林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5.
油茶苗木栽植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苗木栽植技术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苗木的成活率。栽植油茶苗木的关键技术主要有: 一、栽植时间 在湖南种植油茶,以1~2月油茶苗木处于休眠期或半休眠期为好。造林的天气以阴天或小雨天为宜。将苗木种植后,树体会很快进入生长期,此时,无论是温度(包括气温和土温),还是湿度都适合苗木生长,苗木极易吸收水分,造林的成活率高。如种植的时间太晚,在种植时苗木已处于生长阶段,气温又较高,  相似文献   

16.
油茶产业在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我们结合基层工作经历,以罗田县匡河镇安仁山村油茶示范林栽植5年生大杯容器嫁接苗为研究对象,从造林地选择、整地施肥、苗木采购、苗木栽植、抚育管理、有害生物防治及其优势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关油茶大苗造林技术及优势建议,以期对发展油茶产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聚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过程,既是衡量一个产业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基于此视角,文中以油茶产业为切入点,对近年来我国油茶生产和油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借助区位商工具方法对2010—2020年我国油茶主产区15个省(区、市)的油茶产业集聚水平进行定量测度,结果显示:我国油茶产业整体集聚发展水平较高,具有一定持续性特征,多年来均处于大于1的水平;但产业集聚发展的扩散效应呈下降态势,产业专业化发展和集聚发展动力不足,油茶产业呈“大集中、小分散”的典型特征,油茶产业集聚发展状况存在十分显著的地区差异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油茶产业集聚水平提高的4点建议:1)政企联合,加大对于油茶产业的投资力度;2)创立品牌,加大宣传力度;3)打造特有的油茶食用油生产技术;4)继续探索具有突出特色和优异性能的油茶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基质对油茶容器扦插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年在安徽舒城和合肥对不同基质与油茶扦插苗生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9种基质的栽植比较,筛选出适合油茶生长的基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基质Ⅲ、Ⅶ的栽植成活率是最高的,分别高出对照组20%、16%;对叶片数、苗高、地上质量、全株质量的生长有显著影响的基质是Ⅵ和Ⅴ,所对应油茶的叶片数平均值分别高出对照组84.21%、78.95%,茎高平均值分别高出56.34%和20.03%,地上质量平均值分别高出94.59%和54.05%;全株质量平均值分别高出121.52%和81.01%。基质Ⅲ、Ⅷ的地下部分生长明显,地下质量平均值高出对照组193.75%、118.75%;基质Ⅶ对油茶的主根长度生长影响较明显,所对应的5组根系长度的平均值高出对照组153.44%。  相似文献   

19.
张翼 《湖南林业》2013,(8):18-19
初夏,走进辰溪县鑫富油茶专业合作社种植的660多公顷优质高产油茶生态示范基地,广袤的山野,一望无垠的油茶树,宛如一块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村前屋后、山坡地头.气温虽热,但感觉更炙热的是他们发展油茶产业的热情. 顺势而为抢抓发展机遇 辰溪县是传统的油茶栽植地和南方油茶主产区之一,然而由于农户长期粗放经营、品种混杂等原因,使大面积油茶林处于失管或荒芜状态,该县油茶生产一度陷入低谷.  相似文献   

20.
万年县油茶栽培历史悠久,为发展山区经济、促进林农增收,万年县政府十分重视油茶发展,近年来栽植高产油茶数万亩。本文以万年县新造3700亩高产油茶为例,通过计算投入和产出,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并针对万年县的油茶发展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