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川户营蚕业适度规模经营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蚕桑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面临的养蚕劳动力缺乏等问题,除了推行省力化技术外,必须摆脱传统家庭生产模式,有效解决养蚕适度规模经营和开展蚕桑综合利用,提高单位劳动生产效率;探讨了蚕桑生产基本养蚕户适度规模生产与经营,为蚕桑规模化生产、生态化发展、组织化经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提供技术管理支撑。  相似文献   

2.
《江苏蚕业》2008,30(2)
2008年4月10~11日,江苏省农林厅在如皋市召开全省春季蚕桑生产现场会,分析当前蚕桑生产形势,掌握春蚕备养工作动态,部署春季蚕桑生产工作。各市及部分重点县(市、区)蚕桑技术干部、蚕业科研教学专家以及部分茧丝绸龙头企业负责人等5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指出,当前蚕桑生产面临  相似文献   

3.
<正>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人口特别是中青年大量向城镇转移,传统的蚕桑生产面临不少新的问题与困难。在新形势下发展蚕桑生产,必须正确分析当前蚕桑生产存在的问题,寻找新的发展模式。1蚕桑生产面临的问题1.1养蚕劳力日渐老化目前农村养蚕人员主要是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妇女,不少人对蚕桑生产技术的接受能力弱,对扩大养蚕规模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文化、懂技  相似文献   

4.
关于蚕桑生产省力化技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桑生产者的劳动构成了蚕桑生产的主要成本,以省力化技术为主体的蚕桑生产劳作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同时赋予了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生命力。从蚕桑生产省力化技术的发展研究和推广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蚕桑生产省力化技术推广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今后蚕桑省力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和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5.
陆金凤 《北方蚕业》2004,25(4):46-47
蚕桑技术推广工作是推动全县蚕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力量。现阶段,技术推广工作面临若干难题,如推广经费短缺,蚕桑生产管理制度不顺,投入明显不足等。要全面加快蚕桑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就必须采取加强领导,完善机制,革新评茧办法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汉中市蚕桑生产的现状,结合强村大户工程建设实际,分析了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以"轻简化"技术为依托,推广现代高效蚕桑生产技术,建设现代高效蚕桑生产基地、示范村,培育养蚕示范大户,提高蚕茧生产的规模和效益,推动蚕桑生产向规模化和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江苏蚕业》2014,(1):54-54
<正>近年来,如东县蚕桑指导站加强蚕桑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由该站主持实施的《新型高效蚕桑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项目获江苏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受到省农业委员会奖励,这是此次唯一获奖的蚕桑项目。新型高效蚕桑技术是由原创续春蚕生产技术、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大蚕漏空透气育技术等组成。通过革新桑树栽培管理与收获方法,创新续春蚕生产技术、突破了续春蚕种供应的技术瓶颈,配套开发全年蚕种随时供应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以家庭为主体经营的蚕桑生产模式受到了更大的挑战,劳动力、技术转化、生产经营成本、效益等多方面的因素已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必须探索一条新型的适应蚕桑规模化、功能化、高效化的产业发展之路。如皋率先在全国进行了蚕业现代产业园区建设的探索,建成了集养蚕缫丝、蚕桑资源利用、医药保健、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蚕桑产业园区。笔者从江苏现代蚕桑产业园区的建设的实践出发,探讨在我国建立现代蚕桑产业园区的条件、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对策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正> 蚕桑生产分户经营后,科学技术的普及是一大急需解决的问题。据调查,熟悉蚕桑生产技术的养蚕户仅占总蚕桑户的25%,为了使蚕桑生产的关键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必须进一步加强区、乡、村、社四级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才能实现蚕桑单产、质量、效益“三提高”,因此,我县从1989年起狠抓了蚕桑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在生产上发挥了显著效果。现将我们的具体作法简介于下,供同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正>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大力推动科学技术普及,是我省蚕桑生产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广大  相似文献   

11.
针对蚕桑生产规模下滑、产业发展不稳定的严峻形势,盐城市从2012年开始组织开展了蚕桑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探索栽桑养蚕全过程的省力化、机械化、标准化,创新生产手段和生产模式,初步达到了减轻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提高蚕桑生产效率的目标,并通过三级蚕桑技术微信群网,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实时、全程、无缝隙、全覆盖技术服务。介绍了盐城市蚕桑产业技术创新的实践和体会,即蚕桑生产理念需要不断创新、蚕桑生产技术需要不断探索发现、蚕桑生产过程需要社会化、蚕桑生产设备需要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蚕桑产业结构需要多元化等;提出了近阶段盐城市蚕桑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和工作重点,为新一轮蚕桑生产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2.
浙江是全国蚕桑生产主产区,历来居全国前列地位。蚕桑是浙江传统特色农产品,也是浙江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实施西进工程,推行蚕业法规,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了浙江蚕业的健康发展。在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形势下,蚕桑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通过实施基地园区化、主体合作化、种业标准化、技术省力化、服务社会化、资源循环化等转型升级的措施,促进浙江蚕桑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十年来蚕茧产量增长迅速,目前仍能持续增长,主要根据是:蚕桑生产保持有较高的比较效益优势,蚕桑重点区域比重增大,有效投产桑田增加,各地都在开展挖潜、提高工作。但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包括蚕桑常规生产技术削弱,张种单产徘徊不前,蚕种与蚕茧质量滑坡,生产技术服务薄弱,低产桑田面积大,高产地区粮棉任务重,生产不配套,部门不协调,政策不稳定。今后要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蚕桑生产,必须稳定政策,改善管理,增加投入,促进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4.
蚕业是如皋市六大特色产业之一,但是近年来,蚕桑生产开始滑坡和萎缩,如何控制蚕桑生产滑坡和日渐萎缩的局面,使蚕桑生产持续、稳定地发展,是从事蚕桑技术辅导工作人员必须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江苏蚕业》2009,31(1):57-57
2009年3月3~5日,全省蚕桑工作会议暨2009年蚕种合同订购会在无锡召开,省农林厅副厅长徐惠中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总结了2008年度全省蚕桑生产工作,分析了当前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了2009年蚕桑工作重点和蚕种定购工作,南通、盐城、东台、如皋以及海安县蚕种场等5家单位作了交流发言。各市分管局长及蚕桑站(处)长、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力迈出农村前往城市打工,使劳动密集性产业的蚕桑生产丧失了许多劳力,加上养蚕的技术性强、劳动强度大,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蚕桑生产竞争力明显削弱.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提倡省力化养蚕成为当代蚕业发展的主要课题之一.笔者长期从事蚕桑生产技术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应用总结省力化养蚕技术,现就农村小蚕木框叠式二回育省力化技术的应用谈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7.
《江苏蚕业》2013,(2):17
<正>随着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蚕桑生产技术制约了蚕桑产业的稳定与提高,人工饲料育养蚕技术可以实现蚕桑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高产、高效。如东县蚕桑站在国内率先开展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实用化研究与应用工作,人工饲料共育小蚕累计超过了7000张,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持制订了《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规程》,2012年省农委将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作为蚕桑主推技术。为了总结如东县推广小蚕人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及自治区有关决策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蚕桑生产工作,广西各级蚕业部门高度重视,主动作为,采取印发指导文件、加强技术指导和信息宣传等措施,营造良好的生产氛围,保障蚕种和蚕用物资的供应,不失时机抓好春季蚕桑生产。加强宣传引导,有序推进蚕桑生产。一是及时印发指导文件。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于2月18日印发《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蚕桑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近期的主要工作措施和生产技术要求,推进各地蚕桑生产工作。二是加强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9.
在实际生产中传统蚕桑产业的历史数据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急需引入智能化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技术,设计了基于数据分析的蚕桑智能系统。该系统不仅实现了蚕桑数据的采集,而且更注重利用智能算法来处理和分析蚕桑数据,同时提供了业务逻辑上密切关联的数据表示。应用表明,蚕桑智能系统降低了员工录入数据的工作量,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生产效率,规范了操作程序,有效地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和真实性;使用物联网滴灌技术的桑园单位面积桑叶增产17%左右;蚕桑数据处理、大数据分析和报表生成,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完成了传统纸质数据无法完成的工作;产生的数据增值效果,能有效地实现和指导蚕桑产业的精准、高效、科学生产,有助于推动现代蚕桑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由安康市蚕桑技术推广工作站陈正余同志主编的《陕西省蚕桑质量技术标准》于2012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蚕桑生产质量管理过程的质量控制指标,制订了44项蚕桑质量技术标准,形成了完整的蚕桑技术体系,对蚕桑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本书可供蚕桑教学、生产、推广、服务、质量检验、质量监察单位的专业技术和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广大蚕农阅读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