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融初 《茶叶通讯》2009,36(1):33-36
本文以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历史结论为主题,简述神农氏时代其人,对饮茶起源中心、传播及途径,神农精神对湘茶源远流长的影响,并根据史料、传说结合现实情况,对中国茶文化“摇篮”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关于神农与茶之间的关系,说法纷纷,争论较久。本文分析了神农与炎帝、《神农食经》《神农本草经》"神农得茶解毒"等众多与茶有关说法的渊源,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考证,认为神农与茶的联系是《茶经》的附会,"神农得茶解毒"是近人的杜撰,在如今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应予以指出和纠正。  相似文献   

3.
茶祖神农氏是中国远古时期最著名的部落首领。尽管学术界对神农的考证众说纷纭,但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神农氏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性符号。是远古时期人民大众集体智慧的化身。本文运用符号学的基本理论,从符号与象征性符号“茶祖神农”、神农氏成为茶祖的符号学意义及神农氏作为茶祖对茶文化发展的价值三个方面着手,试图对茶文化符号“茶祖神农”进行比较可行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7世纪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提到神农,从那以后人们一直把神农称为茶之始祖。神农还被视为中草药之鼻祖,在各类本草经中把茶作为草药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的茶文化研究从何时开始,古代研究者认为从神农氏开始,茶圣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主要是根据《神农本草》(成书时间是在东汉)的上述传说。陆羽所以作此结论,一是神农氏把茶从无数草木中鉴别、分离出来:二是初步知道茶具有解毒作用,这固然可以作为茶文  相似文献   

6.
王融初 《茶叶通讯》2013,(4):14-16,25
本文通过收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论述了神农氏炎帝历代的继承、炎陵县鹿原坡炎帝陵其人、“茶王城”的历史变迁、茶陵茶四条历史掌故,为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作了解读。  相似文献   

7.
黄仲先 《茶叶通讯》2009,36(1):7-10
通过对炎帝、神农和湖南茶史的有关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可知:炎帝其所以得名,是以火德王天下。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神农氏和炎帝起源于南方,逐渐北上,一度在姜水一带成功称霸,后来被黄帝打败,最后又撤回南方老家,并葬在湖南。陆羽说过“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炎陵是神农氏的归葬之地,神农氏在湖南的活动中应当涉及到了茶。很多古籍上有关于湖南茶事的记载,这些典籍可以证明湖南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  相似文献   

8.
巩志 《茶叶科学技术》2004,(2):39-39,33
自从陆羽以<神农食经>为依据,主张"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的起源于药用以来.关于茶与药、与饮,一直是比较引人注目的茶的起源的问题.福建之茶,有文字记载;兴于唐而盛于宋,而据史乘考证,实起于商周时的贡茶.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医药文化发展从"神农尝百草"时期便已经开始,而茶叶作为一种中药材,它的起源同样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时期,我国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便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观点。茶与中医药文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本文从药食同源思想以及茶文化对外传播来阐述茶的药用价值以及茶对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茶与中医药,关系密切。早在远古时代,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谈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可见,茶的最早发现和  相似文献   

11.
关于茶文化的定义,笔者在《论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认为:茶文化是茶的物质生产和品饮利用过程的物质、技艺及其形成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其内容包含物质层面、技艺层面和精神层面。可见,茶文化形成于茶之品饮而有别于茶之为饮,茶的生产和饮用不等于茶文化形成,从时间上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陆羽《茶经》)。神农氏,又称炎帝,为传说中的神奇人物,生于母系氏族时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神农发现茶的记载,源于东汉年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茶的起源时间《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自古及今,都把茶的最初发现和利用归功于神农。但历史上一直这么传,也一直没有人据之作为定论。因为神农的故事只是一种传说吧了。今天见到的记载,多数是战国和秦汉年间一些学者整理和记录的。经过长时期辗转流传,加上搜录时的主观取舍,失实甚多,但其中许多基本史实,还是比较可信。如  相似文献   

13.
且说饮茶     
茶叶从药用、祭品、菜食,渐而转为日常饮用,渐而成为寻常人家开门七件事之一,历经了颇为漫长的历史年代。饮茶始下何时?《茶经》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时代开始发现茶可以作为药用;至殷周已开始作为饮料。这是条界一般的说法。  相似文献   

14.
《茶叶通讯》2008,35(3)
各位专家、学者,市州茶叶学会、茶业协会、团体会员、个人会员及茶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是前人对茶的利用历史最权  相似文献   

15.
《茶世界》2010,(12)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和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神农氏时就有关于茶的报道。为挖掘古老的茶文化,振兴中国茶叶经济,促进茶产业的健康繁荣发展,深圳茶博会组委会联合《南方  相似文献   

16.
神农氏是中华民族农神崇拜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尊神农氏为茶祖,是宏观意义上的文化认同,是尊重人们对茶业历史的认识过程.对茶功用的再认识,利用方式的创新和改进者不宜称为“祖”.茶树人工栽植的方法,是一个地区长期利用、认识、经验累积形成的,不是某一个人的发明,滥塑“茶祖”不利于茶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茶叶加工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加工和饮用茶叶的国家。据茶史专家考证,相传远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即“神农尝百草”之说。茶叶作为饮品,最初是直接嚼食鲜叶。周朝时期出现将鲜叶晒成干茶后饮用,并持续了大约900年。魏朝人们开始学会了制作团饼茶,使生晒茶的涩味、青草气得到了极大改善。唐朝,团饼茶加工技术日趋精湛。中国茶叶制作技术进入新的阶段,形状上由汽蒸的团饼茶转变为炒制加工的散茶。以绿茶为基础,黄茶、黑茶、白茶、红茶、乌龙茶以及花茶等再加工茶相继创制出来。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唐代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由此而把茶叶作为药用,继而  相似文献   

19.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古茶书解读之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羽在他的《茶经·六之饮》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意思是说,将茶作为饮料,开始于神农氏。  相似文献   

20.
<正>没有茶树,也就无所谓茶叶、无所谓茶文化。茶文化之源,不是陆羽之《茶经》,不是唐人饮茶之习俗,而是神农氏尝百草发现第一棵茶树之传说。《神农本草经》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陆羽《茶经》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先民古老的传说虽然有夸张虚构之处,但"学者们对传说特质的认知有两个侧重,一是作为标志物的客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