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982年,我区有苎麻面积100047亩,比1981年减少7000亩,总产26.25万担,比1981年增产25.7%,单产由1981年的200斤上升到260斤,增产30%。如沅江县有苎麻面积67269亩,总产18.69万担,单产277斤,全县农业人口人平近40元。  相似文献   

2.
1982年,我区有苎麻面积100047亩,比1981年减少7000亩,总产26.25万担,比1981年增产25.7%,单产由1981年的200斤上升到260斤,增产30%。如沅江县有苎麻面积67269亩,总产18.69万担,单产277斤,全县农业人口人平近40元。 1982年全区苎麻增产幅度大,品质提高,主要经验是:进一步建  相似文献   

3.
四棵公社麻科所,现有苎麻80亩,1979年总产15,009斤,33亩老麻,单产250斤,科研小组的3.7亩高产试验地,头麻单产137.1斤,二麻单产164.4斤,三麻单产107.9斤,全年亩平均产量409.4斤。他们在夺取苎麻高产过程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4.
《中国麻作》1980,(2):48-48
即墨县革委多经办消息:该县1979年种植红麻90200亩,单产363斤,比1978年亩增34斤,总产3274万斤,已全部沤洗熟麻。红麻短光照制种第一批578.38亩,单产209斤,总产120869斤;第二批564.7亩,单产260.2斤,总产146977斤;二批共制种1143亩,单产234.3斤,  相似文献   

5.
阳新是湖北的苎麻之乡,一年收三季。一般是头、二麻单产较高,三麻最低。全县三麻常年亩产仅30斤左右,只占全年三季总产的20%上下。但一些高产社队,三麻单产常达百斤以上:1975年,白沙公社吴东成大队堰头生产队30.5亩苎麻,三麻平均亩产117.5斤,比头麻亩产高12.35%,占全年产量的33.79%;1980年三麻单产也达到105.6斤。  相似文献   

6.
1984年,我省棉花生产获得了单产过百斤、总产超历史的丰收,跨入了全国百斤皮棉省的行列,结束了我省棉花亩产长期徘徊在六七十斤上下的局面,有力地回答了我省不宜种棉的错误论调。据统计,全省实播棉田121.66万亩,总产皮棉138.28万担,单产为114斤,比1983年亩产77斤增长48.1%,和历史最高年1982年相比,播种面积减少了29.77万亩,而总产却增加7.04万担,单产增长31.0%,总产比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69.5万担翻了一番,单产增长1.2倍,创建国以来最高水平。今年棉花生产大丰收,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麻作》1979,(3):25-29
苎麻是我省的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历史悠久,浏阳夏布曾驰名中外。一九七八年,全省种植苎麻十四万二千四百亩,总产十七万担以上,分别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和三十二,并涌现出一批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的典型。沅江县三万七千九百亩苎麻,单产二百一十斤。该县东方红公社净南大队二队,四十亩苎麻,亩产三百零五斤。  相似文献   

8.
我区一九八二年的棉花生产,在连续三年大幅度增产的基础上,又喜创闯过百斤大关的新纪录。全区63.4万亩棉花,总产皮棉81万担,比历史最高的八一年净增27.4万担,增长51.1%比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净增46.83万担,增长137.2%,单产127.7斤,比历史最高的81年的89斤,增长48.4%,比78年的61斤翻了一番还多,在植棉历史上首次实现了百斤皮棉地区。单产最高的九江县,今年更上一层楼,全县10.3万亩棉花,亩产达176斤,彭泽县在连续三年过百斤的基础上,16.2万亩棉花,亩产也达164斤,单产总产都增长  相似文献   

9.
我县阳城公社位于两湖夹一岗的丘陵地区,全社有9222户,43990人,31000亩水田,14000亩旱地,是个老产苎麻区。历史最高的1957年,苎麻面积达3256亩,总产达39万斤。在左倾路线影响下,使苎麻生产受到很大损失,到1971年面积只有1887亩,总产只有19.5万斤。近四年来,由于正确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使苎麻生产回升较快。  相似文献   

10.
四棵公社嘛科所,现有苎麻80亩,1979年总产15,009斤,33亩老麻,单产250斤,科研小组的3.7亩高产试验地,头麻单产137.1斤,二麻单产164.4斤,三麻单产107.9斤,全年亩平均产量409.4斤。他们在夺取苎麻高产过程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瑞昌县范镇公社陡岗大队第六生产队,是个半山半丘地区,耕地面积一百九十多亩,其中苎麻二十八亩,占总耕地的14%。十几年来,他们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抓好苎麻生产。一九七九年粮食亩产达到一千四百零八斤,总产达到一十六万四千四百斤;苎麻单产、总产超历史,亩产二百四十一斤,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叙述1977年以来,我国花生生产发展出现的一些新的特点。 一、总产量增长主要靠单产提高。 1949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1881.6万亩,平均单产135斤,总产2536.4万担。至1984年,全国花生种植面积3632.2万亩,单产265斤,总产9630.4万担。建国35年间,面积扩大了93%,单产提高96%,  相似文献   

13.
《中国麻作》1979,(4):12-13,16
我市1978年种值28.08万亩(习惯亩,下同)黄麻和红麻、战胜了罕见的干旱和虫害,夺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848斤,总产达2,382,590多担.分别比77年增产37.4%和35.7%.单产与总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肖山县亩产849斤,增产42.2%;余杭县亩产852斤,增产26.9%,江干区亩产883斤,增产31.9%。其特点是:  相似文献   

14.
我省是全国主要麻纺工业原料基地之一。建国以来,黄麻、红麻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是单产不断提高。1949年,全省植麻8.8万亩,亩产只有217斤。五十年代,平均每年种植55.53万亩,亩产364斤;六十年代,每年种植46.27万亩,亩产513.9斤,比五十年代增长40.9%;七十年代每年种植42.73万亩,平均亩产635.6斤,比五十年代增长74.4%,  相似文献   

15.
益阳是湖南和全国的主要苎麻产区。1986-1995年,全市年平均种植苎麻27.60万亩,累计生产原麻34.84万吨,新老麻园年平均亩产126公斤。这10年,面积较前10年扩大2.5倍,产量增加3.1倍,单产提高16.70%。单产较全省同期每亩91公斤高38.50%,较全国同期每亩73公斤高72.60%。1995年,全市种植苎麻25万亩,其中当年新扩6万亩,在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情况下,新老麻园平均亩产仍达128公斤,实现了连续10年持续高产稳产。1益阳10年甚麻持续高产稳产的技术动因1.1推广“三当”栽培技术80年代初,全市针对“一年种麻三年穷”的状况,开始…  相似文献   

16.
苎麻是瑞昌县的传统特产。三中全会以后,党对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得到贯彻落实,苎麻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产量年年提高。范镇公社陡岗大队第6生产队和范镇大队第19生产队,1981年苎麻面积分别发展到25.07亩和17.16亩,单产分别达到201.6斤和215.9斤,比1980年增产19.68%和21.45%。  相似文献   

17.
在上级党、政组织的领导下,在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指导下,我们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靠党的政策、靠科学技术、靠干群的决心,在土质贫瘠、水源缺乏的红壤丘陵棉地,夺得了棉花总产两年翻一番的大丰收。一九八二年棉花面积一万亩,总产皮棉九十万斤,比一九八一年总产增加四十一万多斤,增长83.9%,单产由五十斤提高到九十斤。一九八三年,战胜了多种自然灾害,棉花生产更上一层楼,万亩棉花总产皮棉超一百二十五万斤,比历史最高的一九八二年总产增加三十五万斤,增长38.89%,到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我区三十五年来旱粮生产的兴衰情况,对如何发挥我区旱粮生产优势,搞活经济,加速农民致富,谈四点看法。 一、我区旱粮生产的现状 解放以来,我区旱粮生产发展缓慢。1950年旱粮播种面积91.81万亩,总产10,713万斤,占粮食总产的8.2%。1973年旱粮播种面积180.07万亩,总产41,540万斤,占粮食总产的14.48%,为1950年的3.5倍。当时旱粮增产的主要原因:一是旱粮下田,大力发展了稻秋薯、稻秋大豆,每年达12—20万亩;二是旱粮单产大幅度提高,1973年旱粮单产230.6斤,比1950年单产提高112.3%。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区旱粮播种面积和总产急剧下降,1979年旱粮总产下降到24,076万斤,其后还继续下降;1983年旱粮播种面积下降到86.49万亩,总产  相似文献   

19.
(一) 我县地处湘东北,属丘陵山区。过去晚稻产量一直低而不稳,1977年以前单产在300斤左右。自1977年以来,随着杂交晚稻的不断推广,晚稻单产逐渐上升到500、600、700斤,到1983年达到853斤,1985年更有新的进展,尽管遇到了较为严重的干旱,由于杂交稻优势强,仍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全县实插晚稻49.3万亩,其中杂交晚稻45.2万亩,占91.7%。晚稻种植面积虽比1984年调减了7500亩,但总产达到4.43亿斤,比1984年增产3120万斤,增长8.7%,比历史最高的1983年仍增产1042万斤,平均单产897.5斤,比1984年提高83.6斤,增长10.3%。比1983年也高44.5斤。总产…  相似文献   

20.
星子县蓼南公社在大灾的1983年,棉花大丰收。全社植棉4300亩,除因灾120亩无收外,收获面积4280亩,总产皮棉5590担,平均亩产皮棉130.6斤。比去年总产增长13%,单产提高13.6%,并涌现出了一大批高产典型。亩产皮棉150斤以上的大队2个,面积1104亩,亩产200斤以上的生产队3个,面积250亩;亩产250斤以上的户7户,面积19.49亩。光辉大队九队社员万水平4.47亩棉花,总产皮棉1200斤,平均亩产268.5斤,他的一块试验地,亩产达300斤。蓼南公社位于我县南部滨湖黄壤丘陵地带,全社4300亩棉地,都是黄壤丘陵坡地。植棉30多年来,去年第一次闯过了亩产皮棉百斤关。比历史最高的1972年,总产、单产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