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新是湖北的苎麻之乡,一年收三季。一般是头、二麻单产较高,三麻最低。全县三麻常年亩产仅30斤左右,只占全年三季总产的20%上下。但一些高产社队,三麻单产常达百斤以上:1975年,白沙公社吴东成大队堰头生产队30.5亩苎麻,三麻平均亩产117.5斤。比头麻亩产  相似文献   

2.
《中国麻作》1981,(1):5-6
阳新县是湖北苎麻主产县,年收三次,二麻产量一般比头麻低很多,没有地尽其利。从全县水平看,常年二麻亩产50斤上下,只占全年产量的30%左右。但是不少高产的社队,常有过之。例如:一九七五年白沙公社吴东城大队堰头生产队30.5亩苎麻,二麻总产3830斤。平均亩产125.5斤,比头麻3190斤增产19.5%,  相似文献   

3.
《中国麻业》1981,(1):5-6
阳新县是湖北苎麻主产县,年收三次,二麻产量一般比头麻低很多,没有地尽其利。从全县水平看,常年二麻亩产50斤上下,只占全年产量的30%左右。但是不少高产的社队,常有过之。例如:一九七五年白沙公社吴东城大队堰头生产队30.5亩苎麻,二麻总产3830厅。平均亩产125.5斤,比头麻3190斤增产19.5%,占全年产量10604斤的36.1%。二麻高产,  相似文献   

4.
《中国麻作》1979,(4):38-39
阳新县白沙公社吴东城大队堰头生产队,是全国苎麻劳模陈森茂同志所在的队,全队种植苎麻30亩,自一九五六年以来,九年平均亩产超三百斤,最高的一九六五年,亩产368.5斤。七八年在长期严重干旱、气温高的情况下,单产仍达270斤,七九年全队预计头麻平均亩产在140斤左右,全年计划亩产达400斤。  相似文献   

5.
四棵公社麻科所,现有苎麻80亩,1979年总产15,009斤,33亩老麻,单产250斤,科研小组的3.7亩高产试验地,头麻单产137.1斤,二麻单产164.4斤,三麻单产107.9斤,全年亩平均产量409.4斤。他们在夺取苎麻高产过程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中国麻业》1979,(4):38-39
阳新县白沙公社吴东城大队堰头生产队,是全国苎麻劳模陈森茂同志所在的队,全队种植苎麻30亩,自一九五六年以来,九年平均亩产超三百斤,最高的一九六五年,亩产368.5斤。七八年在长期严重干旱、气温高的情况下,单产仍达270斤,七九年全队预计头麻平均亩产在140斤左右,全年计划亩产达400斤。  相似文献   

7.
四棵公社嘛科所,现有苎麻80亩,1979年总产15,009斤,33亩老麻,单产250斤,科研小组的3.7亩高产试验地,头麻单产137.1斤,二麻单产164.4斤,三麻单产107.9斤,全年亩平均产量409.4斤。他们在夺取苎麻高产过程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课题的提出水稻等粮食作物能用提高复种指数,单季改为双季的方法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长江流域苎麻能否将一年收三季改为一年收四季,从而达到提高单产的目的呢?能!湖北省阳新县全国苎麻劳动模范陈森茂同志经过多年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并进入了全国苎麻高产纪录的行列。一九七九年,他种的1.1亩试验麻,头季麻单产153.6斤,二季麻单产100斤,三季  相似文献   

9.
苎麻是大冶县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历年二、三麻易遭干旱,轻则减产,重则无收。因此,苎麻灌水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如四棵公社麻科所和苎麻专业队,1978年二、三麻灌水抗旱,全年亩产386.2斤,比未抗旱的增产95%。1979年继续进行灌溉试验,亦获得显著增产。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国麻作》1979,(1):16-18,11
苎麻在我省年收三季,需肥较多。施肥足,培育管理好的社队,苎麻亩产200~300斤以上。但大面积单产较低,一九七七年全省苎麻平均亩产不足100斤。施肥不足,有的施肥不适时,施肥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效果,是造成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我队地处大竹城郊丘陵地带,土地肥沃,种植苎麻20亩,其中投产面积18亩。从1966—1977年的11年中,苎麻亩产7年超双百,4年过三百。1978年亩产436斤,79年头、二麻平均亩产347斤,三麻也获得了丰收。我们的主要措施是:  相似文献   

12.
我县是个老苎麻产区,麻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管水用水经验。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实行了苎麻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种麻积极性,老经验又有了新发展,苎麻产量不断上升。1982年新老麻地10152亩,其中收益面积8800亩,总产221万斤,平均亩产251斤,比1981年总产138.4万斤增长59.7%,单产196斤提高28%;比1980年总产99.7万斤增长121%,单产151.6斤提高66%。  相似文献   

13.
《中国麻业》1979,(1):16-18
苎麻在我省年收三季,需肥较多。施肥足,培育管理好的社队,苎麻亩产200—300斤以上。但大面积单产较低,一九七七年全省苎麻平均亩产不足100斤。施肥不足,有的施肥不适时,施肥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效果,是造成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麻作》1983,(2):26-27
为了摸索苎麻高产的经验,我们进行了苎麻高产栽培试验。1979年春栽麻3亩,当年亩产55斤,1980年亩产221.7斤。1979年冬栽麻2亩,1980年亩产65斤,1981年亩产达280斤。夺得了当年栽麻,当年受益,次年高产。两年的实践体会有五点: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浦江县是一个苎麻新发展区,1986年苎麻面积超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中岩头镇飞轮村18个农户连片的二龄麻园10.28亩,平均年亩产210.01公斤,其中头麻亩产79.17公斤。二麻亩产65.95公斤、三麻亩产64.89公斤,最高亩产达360公斤。  相似文献   

16.
《中国麻作》1980,(4):23-25
脚麻(苎麻的无效分株)可以繁殖,而且第二年可以丰收。阳新县麻科所78年6月中旬用附近生产队的脚麻移栽10亩,并对其中东段4亩加强培育管理,79年头麻总产94斤,二麻总产215斤,三麻总产339斤,株高平均160厘米,茎粗O.9厘米,蔸有效分株8.25株,每亩有效株约1.7万株左右。全年总产648斤,平均亩产162斤。  相似文献   

17.
为夺取苎麻种子繁殖当年高产,-我们对苎麻种子繁殖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1978年种植1.5亩,当年亩产151.2斤,1979年2.05亩,当年亩产201.1斤,1978年种子繁殖二龄麻亩产315.2斤。达县罗江公社三大队四队(协作点),1979年种8亩,平均亩产111.9斤。两年的种植结果认为,种子繁殖应抓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我队地处大竹城郊丘陵地带,土地肥沃,种植苎麻20亩,其中投产面积18亩。从1966—1977年的11年中,苎麻亩产7年超双百,4年过三百。1978年亩产436斤,79年头、二麻平均亩产347斤,三麻也获得了丰收。我们的主要措施是:  相似文献   

19.
吕裕基 《中国麻作》1983,(2):25-25,18
过去,我区群众认为新栽苎麻头两年产量低,收入少,不合算。这就影响了我区苎麻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初步获得苎麻种子冬季育苗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快速丰产的试验。1981年1月在始兴县教场下冬季育苗,当年栽麻1.2亩,其中0.49亩269.1斤;1982年1月在该县城南公社东河生产队冬季育苗,并在该队何旺珠的责任田里栽麻0.5亩,亩产261.1斤。  相似文献   

20.
益阳是湖南和全国的主要苎麻产区。1986-1995年,全市年平均种植苎麻27.60万亩,累计生产原麻34.84万吨,新老麻园年平均亩产126公斤。这10年,面积较前10年扩大2.5倍,产量增加3.1倍,单产提高16.70%。单产较全省同期每亩91公斤高38.50%,较全国同期每亩73公斤高72.60%。1995年,全市种植苎麻25万亩,其中当年新扩6万亩,在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情况下,新老麻园平均亩产仍达128公斤,实现了连续10年持续高产稳产。1益阳10年甚麻持续高产稳产的技术动因1.1推广“三当”栽培技术80年代初,全市针对“一年种麻三年穷”的状况,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