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 spp.)真菌在世界分布广泛,是许多观赏树木常见的病原菌、内生菌和腐生菌,能引起枝干溃疡、坏死和流胶,果实腐烂,叶斑等症状。近年来,北京地区观赏海棠上由葡萄座腔菌属真菌引起的枝干溃疡(轮纹病)的发生情况也较为普遍,但未得到相关方的重视。本文在对海棠轮纹病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的基础上,概述了轮纹病的病原、危害症状、发生与流行学以及防控策略等,为园林生产中识别和预防该病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林业科学》2021,57(9)
【目的】研究杨树腐烂病菌和溃疡病菌胁迫下新疆杨的光合响应特征,探讨新疆杨在2种病菌胁迫下的响应差异,为阐明杨树腐烂病和溃疡病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杨树溃疡类病害的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以1年生新疆杨为植物材料,采用枝干表皮微环割方法接种杨树腐烂病菌及溃疡病菌,研究接种后3~9天的新疆杨叶片气体交换特征及叶绿素荧光特征,比较2种病害真菌胁迫下的光合响应特征、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差异。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接种后3~9天,腐烂病菌、溃疡病菌均显著抑制新疆杨叶部组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效率以及光化学淬灭系数等生理参数。腐烂病菌胁迫显著降低新疆杨水分利用效率,但是溃疡病菌胁迫对水分利用效率没有影响。腐烂病菌改变新疆杨的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的相关关系,在气孔导度极低的情况下诱导胞间CO_2浓度显著增加,腐烂病菌主要以非气孔限制方式抑制新疆杨的光合作用。溃疡病菌不改变新疆杨的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的相关关系,胞间CO_2浓度与气孔导度正相关,溃疡病菌以气孔限制方式抑制光合作用。【结论】F_v/F_m并不能反映植物遭受的所有生物胁迫,F_v/F_m为0.75~0.85也不能作为植物未受到环境胁迫的确切标准。杨树腐烂病、溃疡病发生早期,新疆杨气体交换及叶绿素荧光特征具有显著差别。相比较于溃疡病菌,腐烂病菌胁迫对新疆杨光合作用具有更大的抑制作用,腐烂病菌显著降低而溃疡病菌胁迫不改变新疆杨叶片WUE,这可能是腐烂病害比溃疡病害更易于在干旱地区发生以及该地区腐烂病危害更为严重的重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3.
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真菌在世界分布广泛,是许多观赏树木常见的病原茵、内生茵和腐生茵,能引起枝干溃疡、坏死和流胶,果实腐烂,叶斑等症状。为引起重视,作者对近20 a该属所致海棠枝干轮纹病的有关文献进行了归纳整理,对轮纹病的病原、危害症状、流行学和防控策略加以概述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采自保定市不同地点不同部位的毛白杨的新鲜组织,利用常规的内生真菌分离方法,以PDA培养基为分离培养基,从毛白杨根、茎、叶中分离得到14株内生真菌。以杨树腐烂病菌、苹果腐烂病菌、梨黑斑病菌、黑根霉、毛霉、灰霉为供试病原菌种,对14个菌株进行了杀菌活性筛选,发现G01、G02、ZD103等3个菌株对不同的供试病原菌有不同的抗菌活性。对3个菌株采用经典的真菌鉴定方法判断G02与ZD103为Trichodermasp.木霉属,而G01菌株由于其不产孢故不能用上述方法鉴定,暂定为未知属。  相似文献   

5.
一、症状 腐烂病主要为害果树的枝干,幼树和苗木也可被害。受害皮层腐烂坏死,其症状表现有溃疡和枯枝两种类型。以溃疡型为主。  相似文献   

6.
麻疯树两种病害的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云南省永仁县神宇新能源公司老怀哨玉碗水和永兴灰坝梁子麻疯树(Jatropha curcas)基地新造林地的调查研究,发现2种麻疯树病害,其中一种表现为枝干腐烂,另一种表现为根茎腐烂;发病率分别为1.2%和2.3%,但危害严重;通过鉴定,引起枝干腐烂的病原菌的分生孢子阶段属于半知菌的聚生小穴壳菌(Dothiorella gregaria),引起根茎腐烂的病原菌的分生孢子阶段属于半知菌的色二孢属的一种(Diplodiasp.),未发现它们的有性世代。  相似文献   

7.
对西双版纳东风农场大棚培育的橡胶树芽接苗出现的两种枯死病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茎基腐病原菌为茄类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芽接点腐烂病病原菌为橡胶生拟茎点霉Phomopsis heveicola L.。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树腐烂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树Populus euphratica腐烂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铁门关市采集胡杨树腐烂病典型病样12份,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获得12个分离物,根据科赫氏法则测定致病性,结合形态学观察和18S r DNA-ITS,β-tubulin两个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金黄壳囊孢Cytospora chrysosperma。  相似文献   

9.
果树腐烂病又称烂皮病、臭皮病等,主要危害果树的枝干。一、发病的原因及时期腐烂病菌是一种弱性寄生真菌,病菌侵入植物体后,分泌有毒物质,杀死细胞,接着菌丝体不断地深入扩展,  相似文献   

10.
1987年大庆市牧三林场新发现一种杨树溃疡病菌为害小×黑Populus simonii×nigra,感染植株初期出现变色病斑,逐渐扩大,最后树皮呈黑褐色,坏死成溃疡病斑。主干和小枝直径在2厘米以下,一般不产生典型的溃疡病斑,且感染后迅速环绕一周,造成病斑以上部位死亡。后期在枯死或濒于枯死的枝干上出现病症。经鉴定与辽宁新民地区报道的病原菌为同一个种,即球二孢属的一种真菌Botryodiplodia  相似文献   

11.
赤黏壳科Erythrogloeaceae包含了多种植物枝干溃疡病菌及叶斑病菌,是间座壳目Diaporthales中一类重要的林木病原菌。本文分析了赤黏壳科的分类学历史和研究现状,总结了赤黏壳科4属21种的分类学特征,编制分种检索表,并构建了该科适用的系统发育树,对后续相关研究工作以及林木病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柳树癌肿病是一种新的危险性枝干病害,典型症状是溃疡部凹陷,本质部裸露,溃疡斑边缘隆起肿大,使病部呈梭形,后期凹陷部长出桔红色于实体,子实体常呈同心环状排列。经分离鉴定,病原为瘤座孢属的真菌(Tubereularia sp.).在河北廊坊地区,4月底至5月初开始发病;病菌可从各种伤口侵染寄主,病害潜育期约26d.病害发生与林龄,立地条件、经营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板栗贮藏期腐烂原因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板栗贮藏期引起腐烂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初步找出9种病原菌,其中六种为引起腐烂的主要病原菌。另外发现,板栗品种不同、采收时间不同、贮藏堆的大小等,其腐烂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作者研究了阿勒泰地区的沙棘腐烂病病原菌。经病原菌分离培养、接种试验及症状观察和形态鉴定,确定沙棘腐烂病病原菌为沙棘壳囊孢Cytospora hippophaes Thüm.。林间调查和接种试验发现冬季气候寒冷和春季多风干旱是引起此病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在离体和田间条件下螺旋毛壳(C. spirale) ND35菌株对苹果树腐烂病的初步抑菌试验结果.PDA平板对峙培养的结果显示在毛壳ND35和苹果树腐烂病菌的两菌落间出现明显的抑菌带;毛壳ND35培养液粗提液比麦芽浸膏培养液的粗提液有更强的抑制病菌菌丝生长的作用.温室和田间生防试验表明用接种毛壳ND35的处理,其苹果树腐烂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其它处理,包括直接种苹果树腐烂病菌和烫伤处理,及健康对照.再分离试验表明毛壳ND35可成功地在苹果树枝干部位定殖,而且固体麦麸菌剂的定殖率高于玉米粉液体菌剂的定殖率.但是玉米粉液体菌剂在田间的生防效率较好.  相似文献   

16.
从木棉干腐病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采用病原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并进行致病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木棉干腐病由可可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hodina危害所致;引发病害的最适温度为28℃,湿度越大越利于发病;孢子悬浮液致病最适含量2×103个/m L,且含量与发病程度成正比;病菌主要侵染木棉干部及幼茎,典型病斑梭形至椭圆形,后期表生黑色颗粒状物。菌丝和孢子均能从伤口侵入枝干发病,分离所得菌种具有弱致病性,这与该病害多发生在自然整枝或修枝整形时的规律符合。  相似文献   

17.
《林业实用技术》2021,(8):14-18
为寻找对梨腐烂病具有防控效果的生防菌,从梨韧皮组织分离获得一株潜在的生防菌菌株。基于形态和16S rDNA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以BG培养基为基础,筛选了最佳培养条件:碳源、氮源、无机盐、温度和pH值。经鉴定,该生防菌株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命名为BsP-003(保存编号:ACCC60383)。平板对峙试验显示其对梨腐烂病菌(Valsa pyri)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最佳培养条件为蔗糖0.5%、胰蛋白胨1%、硫酸二氢钾或氯化钠0.1%、温度36℃、pH值6.0~8.0。  相似文献   

18.
防治苹果树腐烂病、干腐病的药液1、苹果树肉腐烂病症状苹果村腐烂病症状发病在枝干上,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溃疡型和枝枯型。溃疡型发病初期,病部呈红褐色水溃状肿起,开始时病斑较小,以后逐渐扩大。树皮上的病斑木本表面组织松软,用硬具或是指甲按挤能压出黄褐色的汁...  相似文献   

19.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喜树叶乙醇提取物对所选15种植物病原菌的抗菌活性,并对筛选出抑菌效果较明显的11种植物病原菌做了不同浓度的抑菌效果试验。其结果表明,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升高,对各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率呈上升趋势,且对黄瓜菌核病菌、苹果腐烂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抑制作用较强,EC50分别为193.6675、198.1948和256.4144μg/mL,各样品对植物病原菌的毒力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20.
在树木病害中,有关病菌潜伏侵染的现象,在国内外均有报道.如国外已证明脐橙、葡萄和柚的果实组织中有Colletotrichumgloeosporides,Alternariaspp,Guigna-rdia citri和Septoria citricola菌的潜伏侵染存在.国内曾报道过Dothiorella ribis,Fusarium tricinatum引起的国槐溃疡病菌的潜伏侵染,和柑桔的枝干皮层及叶组织中多种病菌的潜伏侵染.根据有关资料报道,杉木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也有潜伏侵染的现象.为了解该菌在南京地区潜伏侵染规律,笔者对南京中山陵北坡王家湾和蒋王庙两地杉木林进行了分离调查,同时将分离所得炭疽病菌进行人工接种,证实杉木炭疽病菌存在潜伏侵染.现将观察情况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