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养猪生产中,提高猪的增长速度和母猪的繁殖性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但种猪的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受到品种、胎次、产仔季节等固定效应的影响。试验根据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中种猪生产性能测定以及遗传评估的方法,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利用来源于天津市某两家国家核心种猪育种场的生长性能测定和繁殖记录数据,对影响大白猪、长白猪的繁殖性状和生长性状的品种、性别、胎次、产仔季节等固定效应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
1影响母猪产仔性能的因素分析 1.1猪品种及繁殖障碍不同品种猪的产仔性能的差异较大。我国地方猪种产仔数的差异相当大,外来猪品种的产仔数也有一定差异,其中以大自猪繁殖性能为优,平均产仔数11.08头,产活仔数10.26头,长白猪次之,而杜洛克的繁殖性能相对较差,汉普夏的繁殖性能最差。品种是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一个重要的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3.
杨出英  张世洪 《兽医导刊》2012,(Z1):133-134
一、引言猪的人工授精技术是养猪生产中一项重要的实用技术,曾在20世纪80年代在农村得到大面积推广运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现代瘦肉型猪品种被广泛引进,这些品种相对我国猪种来说,繁殖性能较差,而使用传统人工授精技术其繁殖性能更差,致使母猪产仔数降低,母猪返情率和淘汰率增高,  相似文献   

4.
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营养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产实践表明,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很多,例如品种、遗传、管理、环境和营养等.近年来,随着种猪遗传品质的改良提高,对营养的需求及饲养技术也发生了相应改变.母猪妊娠期和哺乳期日粮营养组成和饲养技术直接影响到繁殖母猪的繁殖性能.为提高种猪的遗传潜力,本文就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营养调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苏太猪引种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绍兴市有关部门从苏州苏太公司引进苏太猪50头,为进一步研究测定苏太猪在本地区的适应性及生产性能,随机选择苏太母猪30窝进行繁殖性能跟踪测定,30头育肥猪进行育肥性能测定。结果表明,苏太猪繁殖性能较高,基本保持了地方品种繁殖性能较高的优良特性,初产母猪胎均产仔9.17头,经产母猪胎均产仔11.05头,育成率达92.50%;肥育期日增重616.96 g,料重比为3.2∶1,屠宰率为72.85%,瘦肉率达55.48%。  相似文献   

6.
淮南猪是河南省优良地方品种。通过对淮南猪原种场母猪繁殖性能五年(1998~2002)统计资料与当地主要气候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高温、高湿气候因子对淮南母猪繁殖性能影响最大,极端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对母猪繁殖性能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气候生态因子对淮南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淮南猪是河南省优良地方品种。通过对淮南猪原种场母猪繁殖性能五年(1998~2002)统计资料与当地主要气候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高温、高湿气候因子对淮南母猪繁殖性能影响最大,极端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对母猪繁殖性能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种猪,这些种猪都是经过高强度选育的品种,但由于国内部分猪场在选育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培育出一群具有高的生长日增重,但背脂厚度较低的猪群,使现在的母猪与其祖先相比,对营养变得更加敏感,对饲养管理每个环节的要求也更加精准,否则会影响母猪繁殖性能,使其不尽人意.母猪繁殖性能是养猪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又是高度变异的性状.因此,抓好繁殖猪群的管理,是养猪生产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提高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商品猪生产主要采取三洋杂交的模式,但我国本地猪品种具有繁殖性好、肉味香、适应性好等特点,这也正是洋品种猪的不足之处,采取两者杂交的方式,生产出的"两洋一本"杂交猪,具有母猪生产繁殖性能高、育肥猪肉香味美的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提高母猪繁殖力,可以提高商品瘦肉猪生产力,从而增加瘦肉产最以及提高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拟就杜洛克、汉普夏、丹麦系长白及三江白猪母猪的初产繁殖性能进行研究,探讨瘦肉型猪品种间繁殖性能差异,为合理地利用瘦肉型猪及中国瘦肉猪新品系(DV)培育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DLY猪在猪的增重速度、饲料利用率和胴体瘦肉率的优势极其明显的生产表现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被公认为是养猪生产中的优秀品种,对我国猪种的培育和改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养猪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但是各地引种饲养和杂交后的效果差异较大.因此,掌握DLY母猪的繁殖习性和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对提高DLY猪的纯繁选育和配合杂交工作的意义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正仔猪饲养对于猪场的盈利非常关键。众所周知,美国以及欧洲的仔猪饲养水平非常高,今天就仔猪饲养管理中的注意事项做一些分享。母猪的PSY影响仔猪上市的出栏情况,不同国家母猪的生产性能不尽相同,经数据统计分析,荷兰母猪生产性能最高(图1)。近几年,随着母猪繁殖性能遗传性状的不断改良、饲喂观念的转变以及农场管理方式的优化,母猪的生产性能得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猪品种的改良、杂种母猪增加,繁殖母猪产后不食症逐渐增多,尤其是在气候炎热的夏季,该病更为常见。从而造成哺乳母猪泌乳力下降,使仔猪死亡或成为僵猪。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1品种、年龄 有些猪品种自身的繁殖能力低,造成产仔数少.如皮特兰、杜洛克等,由于品种的原因,提高产仔数非常困难.在商品猪生产的母系选育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猪种的体形和瘦肉率,而忽视其繁殖能力.要尽量避免使用有产仔数少的品种血缘的母猪. 猪的年龄及胎次可影响产仔数的多少,同时影响产活仔数的多少.怀1~2胎的母猪繁殖性能低,排,卵数少,产仔数少;怀3~5胎的母猪繁殖性能较好,产仔数及产活仔数较高;怀6胎以上的母猪繁殖性能有所下降,产仔数及产活仔数下降,且由于体力的影响,产仔过程易疲劳,时间过长,造成死胎比例过大.在生产中,应充分发挥3~5胎母猪的繁殖性能,加强低胎次和高胎次母猪的助产,减少产仔的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15.
当前,母猪繁殖效率低下、淘汰率普遍偏高,据有关调查显示(如图1),母猪被淘汰的原因与饲料营养有关的占66.9%.尤其随着我国猪品种的不断改良,过去的饲养模式和营养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养猪的需要,要想养好猪,我们就得学会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杨雪梅  梁艳  陶璇  刘锐  吕学斌 《养猪》2012,(3):63-64
试验初步探明了丫杈猪的发情规律,其发情周期为20.56 d、持续期为4 d,妊娠期为114.88 d。对丫杈猪的繁殖性能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丫杈猪初产母猪繁殖性能明显低于经产母猪,其中产活仔数低1.42头,初生窝重低1.2 kg,21日龄个体重低0.1 kg,35日龄个体重低0.9kg。杂交试验表明,丫杈猪与其他品种猪杂交后,繁殖性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长白和约克均为我国引入的猪品种,二者具有产仔多、生长快、瘦肉率高等优点,得到我国广泛养殖户的认可。正大畜禽有限公司双柏种猪场通过以长白猪为父本,约克猪为母本进行人工授精技术培育长约二元杂猪,测定仔猪出生重、产仔数、产活仔数、死胎数和木乃伊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长约二元杂头胎母猪繁殖性能较好,第2胎繁殖性能最差,第3胎母猪繁殖性能开始平稳,3胎后的母猪繁殖性能趋于稳定,总体来说,长约二元杂繁殖性能较好,猪场可以选择长约二元杂作为商品猪。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杜洛克、大白、长白三个品种的屠宰后背膘及眼肌面积的测定,并分析其与胴体瘦肉率的相关性。对活体母猪的背膘厚度测定,分析其对母猪生产及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猪的背膘厚与瘦肉率间存在相关性,背膘厚低于15.1 mm时瘦肉率高于65%,经产母猪配种时背膘厚度介于13.0~17.0 mm时,母猪分娩时活仔数和初生重较高。哺乳期间母猪背膘厚度减少量越小,断奶至发情时间间隔越短,哺乳期母猪应逐渐增加饲喂量已达到合适的泌乳量和缩短非生产天数。利用试验设计控制采食量及营养成分来比对日粮水平对猪的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育肥后期采用低磷的饲料配比方案,其中赖氨酸含量保持在0.62%时具有较高的经济回报。通过上述试验方案的研究,可为提高猪肉瘦肉率、提升猪肉胴体品质,掌握引进品种在我国的生产和繁育潜力,从而判断生长、繁殖、屠宰性能和制定有效的品种培育规划提供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陈辉 《猪业科学》2019,36(3):100-101
母猪的繁殖性状是猪的重要经济性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可有效的对母猪的繁殖性状进行遗传改良,文章分析了PRLR、FSHβ、ESR等3个影响母猪繁殖性状的基因,阐述了这3个基因的多态性对母猪繁殖性状的影响,为选择母猪繁殖性状的分子标记以及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养猪业一直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而能繁母猪作为生猪生产的基础,其繁殖性能直接决定养猪场的经济效益。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达到世界总量的50%,但我国母猪繁殖性能水平远低于欧美养猪发达国家。目前,制约我国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品种、年龄及胎次、饲养管理、营养和环境等。文章针对影响我国母猪繁殖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综述,以期在生产实践中得以借鉴,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