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要介绍了鹤壁市黄连木示范基地通过对黄连木保水抗旱造林实验、不同造林季节试验、不同立地类型造林试验、不同规格苗木造林试验、施基肥试验、不同密度试验等,研究黄连木在太行山区造林技术,提高其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高原寒旱山地进行造林试验,调查分析不同坡向、不同整地方式、不同造林树种、不同造林季节以及采取地膜覆盖造林方式下,影响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试验表明,选择抗旱树种、采用汇集径流提前整地、地膜覆盖抗旱造林措施,以及选择阴坡地春季造林,可以提高寒旱山地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3.
秃杉林冠下造林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不同造林方法对秃杉的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分析了秃杉在湿地松林冠下造林和迹地更新造林两种不同方法造林后产生的不同效果,为残次林分改造选择造林树种,寻找最佳造林方法,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营造生物多样性,达到秃杉速生丰产目的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工程造林由于投资、管理方式和造林积极性等不同,造林成效明显不同。在安排工程造林时应从造林积极性、投资、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走差别化造林之路,提高造林成效,增加绿化面积。  相似文献   

5.
采用一年生木荷容器苗和裸根苗在不同造林地类型上造林,比较造林效果。结果表明:木荷容器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在不同的造林地类型中均明显优于裸根苗。木荷容器苗造林树高生长和地径在不同的造林地类型中均明显优于裸根苗,并且差异显著。不同的造林地类型中,采伐迹地的成活率、保存率、树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最好,其次为林冠下,再次为生物防火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不同造林方式、造林季节等对比观测,总结出秦巴山区不同竹种最佳的造林季节,改变了以往不分品种、不分季节的单一造林模式,有效地提高了造林成活、保存率。  相似文献   

7.
鄂西北半干旱地区多季节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鄂西北秋季造林比春季造林成活率可提高30%左右,差异显著;苗木高生长可提高1.6~6.0倍,地径生长变化不大;对于不同树种,中、晚秋造林成活率不同,针叶树种如湿地松、杉木等中、晚秋造林成活率变化不大,而阔叶树如刺槐、沙棘等晚秋造林成活率则明显高于中秋造林。因此,鄂西北地区造林应根据造林树种不同而选择相应的造林时间,尤其是阔叶树种应在10月中旬造林效果最佳,针叶树种造林时间可以提前到9月中旬。  相似文献   

8.
在黄河中上游地区采用不同造林树种和不同保水剂进行造林,观察不同树种与不同保水剂对造林成活率及林木长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保水袋能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地上生长量,使用其他保水剂对树种成活率及地上生长量的影响不是很大;造林成活率的大小与选择树种的种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荒山造林进行不同树种、不同季节播种造林对比试验,总结出利用野杏进行荒山播种造林技术,其造林特点为成活率高、保存率高、成本低、经济价值高、简单易行等。造林范围在海拔1600米以下。具体造林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0.
神池县属半干旱亚寒大陆性季风气候,山高坡陡,土壤瘠薄,降水量少,自然环境恶劣,造林成活率低,给造林绿化带来许多困难。为了以最简单的工序,最少的投入,选择最适宜山区的造林树种和最大限度地利用拦蓄天然降水,提高造林成活率,该县把山杏作为当地抗旱造林的先锋树种,结合生产实践,先后在不同立地条件下、不同造林季节,以不同整地方式、不同造林方式进行了造林试验。现将该试验简介下,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为试验区,应用营养袋育苗和抗旱造林配套技术进行斑克松不同造林密度、不同苗龄、不同整地方式造林试验的结果表明:营养袋平均出苗率达82.5%,造林密度对斑克松造林成活率几乎没有影响;机械带状整地成活率较高,适用于斑克松造林;4年生营养袋的造林成活率比3年生的高。  相似文献   

12.
杉木苗根系打泥浆后造林不仅能提高造林成活率,而且与当年生幼树的根系地径和树高的生长关系密切,在不同的造林时间或造林后的不同时间,其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结合桉树人工造林的生产实践,就人工林造林密度和株行距与造林效益的关系问题作了探讨。认为郁闭度0.79是造林密度的最大临界值,主张适宜的栽植密度应是成林林分郁闭度在0.7左右。造林密度对造林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影响。认为人工林等株行距造林能最有效地利用地力和营养空间。应根据不同的造林树种选择不同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14.
白龙江干旱河谷地带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应用不同苗木类型的造林试验,不同季节的造林试验,不同新技术保水剂、地膜覆盖、ABT生根粉造林的试验,结果表明:灌木适应性强,栽培容易,收效快,是造林的先锋树种,采用容器苗造林不分季节,采用保水剂、地膜覆盖、ABT生根粉造林均能提高造林成活率,但以ABT生根粉蘸根时间30min,浓度为200mg/kg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良种桉速生高效经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进行了桉树不同树种,不同造林季节,不同造林密度,不同整地方式,不同土壤含沙量,容器苗与裸根苗等6项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良种桉无性系容器苗,机耕全垦,适时,适地及合理密植等系列造林技术,可显著提高林分产量和经营效益。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不同造林方式、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坡度和海拔梯度对华山松人工中幼林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方式(点播和植苗造林)、不同坡度和海拔梯度对华山松的树高、胸径差异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土壤类型对华山松的树高、胸径差异不显著;不同造林方式和不同立地条件下生长的华山松人工林的树皮厚度没有显著差异。根据结果提出会理华山松人工造林的适宜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7.
Bioblock技术在黔南喀斯特山区的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乡土树种柏木1年生苗,分别以Bioblock技术(以再循环瓦楞纸容器有盖品字排列、有盖单一排列、无盖单一排列)以及传统挖穴造林方式等4种不同造林方式在喀斯特山区进行造林试验;同时,选择乡土树种柏木、椤木石楠、苦楝、栾树、榆树、刺槐及大叶女贞等7个树种的1年生苗,以Bioblock技术(以再循环瓦楞纸容器有盖单一排列方式)在喀斯特山区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方式及不同树种的造林成活率差异均显著。不同造林方式中造林成活率最高的是品字排列方式造林,成活率高达94.96%;最低的是传统挖穴方式造林,成活率只有20.20%。不同的树种,造林成活率最高的是柏木,达62.63%;其次是榆树,造林成活率为60.61%;最低的是苦楝和栾树,造林成活率均只有18.18%。  相似文献   

18.
在乌江沿岸典型地段设立不同造林试验点,利用不同覆盖保水方法进行造林试验,通过对几个造林树种造林当年成活率、两年后保存率和3年生幼树生长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对不同树种当年造林成活率均产生显著影响,地膜覆盖当年保存率比其它两种方式好,草覆盖苗木保存率较其它两种方法高。黄花槐、刺桐在乌江瘠薄地造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截干植苗在南酸枣人工造林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酸枣不同造林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南酸枣人工造林中截干植苗造林优于原苗造林。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农安县1996年春季农田防护林更新造林情况的调查分析,得出农田防护林更新造林工作是可行的。不同的更新方式(原带、滚带)对造林成活率没有什么显著影响,不同的造林时间对更新造林成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4月20日前完成更新造林,其成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