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阐述了自然环境与养生的关系,并从环境养生、情志养生、艺术养生、运动养生等方面探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养生方法和思想,以期为现代康复园林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古典园林是我国璀璨文化遗产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古人在文化、思想、艺术上的综合体现。江南的私家园林则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具文化和艺术特色的类型,其整体空间构成的变换,景观建筑构造的精巧,依然可以作为现代创作的灵感来源。针对古典园林的探索和研究,不仅可以追溯前人的智慧和情怀,对指导现代创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园林吸收了历代造园的精华,融入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物质财富。其中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蕴含了天人合一,归隐山林和无往不复的空间趣味,其中留园是中国造园史上的巅峰。从现代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出发,通过对格式塔基本理论的认识,将该理论应用于对苏州古典园林留园景观空间的分析。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出发,解析留园的造园手法和对游人知觉影响,发现园林在布局和建造上的巧妙之处,实现现代理论对传统园林的重新解构。  相似文献   

4.
受自然及人文环境差异的影响,并同时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北方私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各具特色又颇有共性,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一法多式"的造园思想.以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清代私家园林为例,通过对造园要素的调查分析,对两者造园艺术的不同点进行对比,并从形式手法、意境追求和细节处理等方面探讨总结了两者造园艺术的相同之处,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地域差异及历史文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水是园林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在园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明代私家园林中的苏州拙政园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代表了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成就,明代拙政园在中国古典园林用其独特的理水艺术风格营造了在私家园林比较显著的一所名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构成了山容水色、因地制宜、以水见长的美丽画卷。提出了苏州拙西园形成的美丽画卷不仅与其所处的地理自然条件有关还与其当时的文化有关,因此江南私家园林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也最能代表文人所追求的诗情画意,最终理水艺术手法形成了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博大精深,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私家园林都有其独特性。山东作为早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发源地之一,不论造园水平、文化内涵还是地域风貌都有其鲜明特色,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是私家园林建造的兴盛时期,留下大量的可供考证史迹文献,然而大量传统的山东园林现今都已经荒废,少数幸存的私家园林被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的声誉所掩,山东地区私家园林渐渐销声在历史的长河,研究工作刻不容缓。本文通过研究明清时期的古籍文献和实地调研,对明清时期山东私家园林进行分析,总结其造园要素、选址布局等特点,挖掘造园艺术上的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石水特色和植物特色,为保护山东私家园林的地域性特征提供理论依据,对山东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宇峰 《绿色科技》2011,(4):113-116
分析了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园的上海豫园、苏州留园、苏州拙政园和无锡寄畅园的建筑风格,探讨了其体现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手法灵活、做工精巧、寓情于景、注重自然与人工的协调的特点,指出了掌握江南园林造园艺术的特点有助于我国新一代园林设计者在实践中传承古代造园师的精湛技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展现华夏文明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中,直接或间接以声音为元素的景观营造比比皆是。作者通过传统诗词、美学理论以及古典园林中的实例,阐述了声景的概念以及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的构成,并从植物、地形和建筑等园林设计要素层面探讨了古典园林声景的营造方法,以期为现代园林声景设计提供值得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园林景观是在利用与改造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过程中产生的,我国作为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如何将我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应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还要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特点及其美学特征,提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借鉴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应采取的有效措施,以期使人们在学习、借鉴古典园林设计思想过程中,结合现代景观的各种因素,以现代园林景观发展为基础,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0.
文章莫伯治先生岭南传统园林设计理念与实践和林松先生应用苏州古典园林理念在建设“苏州庭园”别墅区的实践,阐述两大古典传统园林在现代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密云园林历史悠久、方兴未艾。古典园林风格独特、因地制宜、师法自然,亭隐廊幽,佳山妙水,层出不穷。现代园林建设波澜壮阔、日新月异,为园林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密云古典园林形式多样,博采众长。有城市绿化,皇家园林。寺庙祠庵园林,道路绿化,陵地园林,私家园林和名胜古迹。早在4100年以前“古共工的游息之所”即今不老屯镇燕  相似文献   

12.
养生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慧  彭重华 《广东园林》2009,31(1):28-31
中国古典园林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养生文化的影响,其选址布局、建筑营造、植物配置、筑山理水及园林欣赏等方面更注重给园主人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养生环境。文章回顾了养生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江南青楼才女拥有丰富的园林生活,其本身亦和园林环境共同组成文人名士的审美价值体现。同时,园林空间也是其一生境遇的环境背景。基于对江南青楼才女"秦淮八艳"园林生活的探究,概括其园林生活包含私家园林生活、青楼园林生活和公共园林及自然山水生活,并总结出其园林生活具有文人化、神秘化、男性化的特点,从而对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女性生活与园林环境关系现有研究进行补充,引发对明末清初女性园林文化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苏州园林是我国江南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其中清代潘世恩修建的凤池园具有文人园林和城市山林园的共同特征,是清代中期苏州著名的私家园林之一。通过收集整理文献、图像资料,对苏州潘氏凤池园的园址范围、景点要素和空间布局进行合理推敲,而后完成总平面图的复原,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潘氏凤池园的园林特点为:布局旷奥对比鲜明,空间步移景异;山水组合灵活多变,园景自然成趣;花木林植丛植为主,氛围雅致天然;建筑个体形式多样,构景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风水最初是传统建筑选址的一种民间文化规则,也是古代地理学的前身,是各种经验的集合流传下来的传统环境学。中式古典园林在创造及规划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将风水理论视为造园的规范来对待的。研究风水对古典园林里的基本元素形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探究古典园林中构成形式的有效手段,并可以有依据的借鉴至现代园林创作中。研究古典园林中的风水理论也是研究古典园林文化的关键之一,是人们从精神领域对传统园林的感知与体会。  相似文献   

16.
以大观园中主要人物之一贾宝玉所居住的怡红院室外环境为背景,综合分析贾宝玉的典型性格与其所居住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得出怡红院典型场景中的主要构成元素,最终总结园林意境、心境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作用,并对古典园林意境在现代园林中的指导应用提出创新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瑞强 《林产工业》2023,(10):99-100
<正>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运用国画元素和古典园林意境,注重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表达,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手法,将自然、人文、历史等元素融合在一起,能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而运用国画元素和古典园林意境的手法创造出来的中国古典园林,独有一种幽静、雅致、古朴、自然的环境氛围,使人们置身其中,就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在本文中,将探讨纪录片《中国古典园林之旅》中的国画元素与古典园林意境共通之处,为优化园林设计理念,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园林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北疗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其共同的特点是追求形式美与意境美的有机结合。近代则实现了传统园林向公园的转型,引导人们改变生活方式,居住与休闲分开。当代园林也基本上以公园性质为主。然而当代园林的建造,许多只注重仿景缩景,诸如深圳的锦绣中华、世界之窗之类,缺乏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三大基本类型之一,它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清中期演化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地方流派——江南私家园林、北方私家园林以及岭南私家园林。不同类型的地方流派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造园特征。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同属于江南私家园林,它们都体现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基本造园特色,同时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本文通过对两者等方面的具体分析来论述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造园艺术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当今市场上的主流院墅,皆为"合院形式",从规划布局上可分为北方合院派和南方园林派。合院派延续四合院围合之势,形式严谨,多设计庭院空间。园林派则以"天人合一"为造园理念,多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传承对象。杭州华元和庄借鉴苏州写意山水式造林手法,在吸收西方现代生活流线的同时重现了传统园林的白墙灰瓦。以华元和庄自然山水景观设计为探讨了对象,分析了留园造景艺术对其的影响,并通过该案例研究南方新中式园林风格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应用,提出了该风格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