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黑果枸杞‘黑杞1号’和宁夏枸杞‘宁杞7号’的1年生幼苗为试材,用NaCl和Na_2CO_3溶液进行处理,研究盐胁迫条件下,枸杞幼苗生长、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枸杞在NaCl和Na_2CO_3胁迫下,幼苗生长、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不同盐不同品种间幼苗生长、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值存在差异。生长特性方面,盐胁迫主要影响株高和基径;在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方面,盐胁迫主要影响的参数有P_n、G_s、C_i、T_r、Ф_(PSⅡ)、F_o、F_m、F_v/F_m、C_(qP)、C_(qN)、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其中,P_n、G_s、C_i、F_o、C_(qP)、Ф_(PSⅡ)和总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T_r、F_m、F_v/F_m、C_(qN)、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b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NaCl胁迫后,‘黑杞1号’和‘宁杞7号’幼苗的生长量、光合速率分别在1.3 mol·L~(-1)和1.2 mol·L~(-1)时达到最高值,在1.5 mol·L~(-1)时,达到耐盐极限值;Na_2CO_3胁迫后,‘黑杞1号’和‘宁杞7号’幼苗的生长量、光合速率在0.1 mol·L~(-1)时达到最高值,分别在0.4 mol·L~(-1)和0.5 mol·L~(-1)达到耐盐极限值。所以,‘黑杞1号’耐盐能力强于‘宁杞7号’,且Na_2CO_3对枸杞幼苗影响显著大于NaCl。  相似文献   

2.
对沈阳城市绿化中的油松人工林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研究城市绿化中不同位置配置下的油松人工林的叶绿素荧光变化规律,以期为沈阳城市绿化中油松林木的正常生长、合理配置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市郊绿化的不同年龄阶段油松林木在春季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和F_v/F_0的变化规律总体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秋季10月份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11月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均处在正常范围值变化之内。而PSⅡ潜在的光化学活性F_v/F_0数值涨幅较大;(2)市内城市绿化的不同年龄阶段油松林木在春季和秋季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和F_v/F_0的变化规律均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市内油松林木生长各时期的F_v/F_m和F_v/F_0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处于正常值的水平,在15~20年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速生期结束后又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3.
在榆林市进行了黑枸杞引种及其生长与产量研究,结果表明,黑枸杞新梢生长量、高度、地径、冠幅在前期生长较快,后期平缓;高度在8月10日后有下降趋势。黑枸杞年产量累积值鲜重为259.87kg·hm~(-2),干重为73.13kg·hm~(-2)  相似文献   

4.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凋落物持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取样法与浸泡法,对湖南会同不同林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凋落物(叶和枝)持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成熟林(2.72 t/hm~2)近熟林(2.36 t/hm~2)中龄林(1.26 t/hm~2)。叶凋落物最大持水量表现为成熟林(5.50 t/hm~2)近熟林(4.49 t/hm~2)中龄林(2.20 t/hm~2);枝凋落物最大持水量表现为近熟林(1.20 t/hm~2)成熟林(1.09 t/hm~2)中龄林(0.27 t/hm~2)。叶凋落物最大持水率表现为中龄林(241.37%)近熟林(224.80%)成熟林(208.17%);枝凋落物最大持水率表现为成熟林(148.63%)近熟林(107.37%)中龄林(81.80%)。叶凋落物最大吸水速率表现为中龄林(3.54 g·g~(-1)·h~(-1))近熟林(3.06 g·g~(-1)·h~(-1))成熟林(2.79 g·g~(-1)·h~(-1));枝凋落物最大吸水速率表现为近熟林(1.92 g·g~(-1)·h~(-1))成熟林(1.74 g·g~(-1)·h~(-1))中龄林(1.44 g·g~(-1)·h~(-1))。叶、枝凋落物持水量和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叶凋落物的持水量与持水率均明显高于枝凋落物,其在持水能力方面起主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评价我国南方杉木人工林水土保持功能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福建省永春大荣国有林场相似生境下,对江西省星子县、永春牛姆林种源(简称青1、青2)的4年生青钱柳幼树的生物量、养分元素及能量积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生物量青1(2764.538 kg·hm~(-2))高于青2(2228.457 kg·hm~(-2));平均灰分含量、平均干质量热值、平均去灰分热值均为青1(分别为22.745 g·kg~(-1)、21.526 kJ·g~(-1)、22.034 kJ·g~(-1))大于青2(分别为21.307 g·kg~(-1)、20.703 kJ·g~(-1)、21.161 kJ·g~(-1));不同养分元素的平均含量除K外,C、N、P、Ca、Mg、Fe、Mn、Cu、Zn均为青1(分别为491.701 g·kg~(-1)、12.662 g·kg~(-1)、0.247 g·kg~(-1)、2.117 g·kg~(-1)、1.539 g·kg~(-1)、1293.897 mg·kg~(-1)、36.488 mg·kg~(-1)、21.313 mg·kg~(-1)、79.294 mg·kg~(-1))大于青2(分别为489.491 g·kg~(-1)、11.529 g·kg~(-1)、0.224 g·kg~(-1)、2.019 g·kg~(-1)、1.421 g·kg~(-1)、1134.176 mg·kg~(-1)、30.860 mg·kg~(-1)、20.353 mg·kg~(-1)、69.240 mg·kg~(-1));幼林的养分元素及能量累积量青1(分别为1416.618 kg·hm~(-2)、58.567 GJ·hm~(-2))均大于青2(分别为1131.642kg·hm~(-2)、49.053 GJ·hm~(-2))。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青1与青2间叶、根的生物量、养分元素含量及热值的差异显著。干质量热值与灰分含量、去灰分热值间呈极显著相关;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与N、P、K、Mg及Mn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灰分含量除与C及Fe含量无显著相关外,与其他养分元素含量均呈现极显著相关性;C、P、K、Mg与Mn含量间及Cu与Zn含量间存在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叶绿素荧光是光合作用能量转换的探针,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PSⅡ反应中心的最大光量子产量)能够有效地反映植物受胁迫的程度。为了探讨金镶玉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f.spectabilis)、黄杆金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f.aureocaulis)和菲黄竹(Sasa auricoma)3种观赏竹在北京地区的适应性,应用Dual-PAM-100和Imaging-PAM分别测定了3种观赏竹F_v/F_m的年变化规律,并获取了叶绿素荧光图像。结果表明:3种观赏竹的F_v/F_m均在夏季7月份达到最高,之后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金镶玉竹的F_v/F_m值在1月份达到最低(0.42),黄杆金竹在2月份达到最低(0.40),黄秆金竹和菲黄竹在6—9月份的F_v/F_m值均大于正常生长值(0.80),而金镶玉竹仅在7月份大于0.80。由此表明,3种观赏竹在北京地区多数时间为在受胁迫环境下生长,其中黄秆金竹和菲黄竹比金镶玉竹更适合在北京地区生长。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施肥对覆土栽培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竹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置了4个施肥处理,对不同处理后竹笋的产量、外观形态、营养物质、呈味物质、氨基酸含量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中(4 800kg·hm~(-2))、高(7 200 kg·hm~(-2))施肥量条件下,覆土栽培高节竹笋外观品质和产量明显提高;在中量施肥条件下,促进了高节竹笋可溶性糖的合成,抑制了木质素、单宁、总酸的积累,在高量施肥(7200kg·hm~(-2))条件下,高节竹笋的木质素、单宁、总酸含量升高,可溶性糖的积累受到抑制,竹笋的口感和营养品质下降;高节竹笋的氨基酸含量在低量施肥(2400kg·hm~(-2))处理下最高,苦味氨基酸占比显著低于对照(P0.05)。以上结果表明,中量施肥可以显著提高覆土栽培高节竹笋的产量和品质,而过量施肥则会导致高节竹笋品质下降,因此,综合经济成本、产量和营养品质指标,覆土栽培条件下高节竹林的适宜施肥量为4 800 kg·hm~(-2)。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醋栗果实的保鲜及贮藏方法,以大小及成熟度相近的"刺紫红"醋栗果实为试材,测定其在常温及低温贮藏的失重率、总糖、可滴定酸、可溶性蛋白、VC、硬度及呼吸速率,比较不同贮藏条件对醋栗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第10 d时,常温贮藏的醋栗果实失重率、总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VC含量、果实硬度、呼吸速率分别为2.95%、6.53%、10.46%、3.051 mg·g~(-1)、1.401 mg·g~(-1)、0.401 kg·cm-2、16.455 mg·kg~(-1)·h~(-1),而低温贮藏的醋栗果实各项指标分别为1.91%、7.11%、11.32%、3.109 mg·g~(-1)、1.5012 mg·g~(-1)、0.511 kg·cm-2、21.321 mg·kg~(-1)·h~(-1),可见低温贮藏的"刺紫红"醋栗果实各项指标均优于常温贮藏,故低温贮藏能有效延缓醋栗果实营养成分的流失速度,提高耐贮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凉州灌区酿酒葡萄氮肥施用现状,设置酿酒葡萄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深度试验,研究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深度对酿酒葡萄产量、收获后土层氮素残留量及第2年酿酒葡萄萌芽期土层氮素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300 kg N/hm~2)和中氮(240 kg N/hm~2)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相对于低氮(180 kg N/hm~2)处理显著增产28.6%和24.1%;2015年收获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不断增加,高氮处理达到165.1 kg/hm~2,相对于低氮和中氮处理增加了94.6%和53.8%;2016年萌芽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不断增加,高氮处理达到182.2 kg/hm~2,相对于低氮和中氮处理平均增加了76.0%和41.5%。10 cm与30 cm施肥深度相比,酿酒葡萄产量、2015年收获期和2016年萌芽期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差异不明显。该研究合理分析了凉州灌区酿酒葡萄氮肥施用现状条件下土层氮素残留情况,为地区酿酒葡萄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施肥对红枣产量、品质、生长期性状的影响并筛选比较理想的施肥方案,开展了4种商品生物有机肥、1种农家肥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处理2(生物肥0.420kg+20kg羊粪株~(-1))对红枣生长期新梢粗、百叶质量、叶绿素含量的提高效果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4.63%、28.70%、4.10%;每种方案均能显著增加红枣单株产量和单果质量,其中单果质量以处理1(生物肥20kg株~(-1))、处理2效果较显著,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6.46%和14.08%;单株产量以处理4[微生物菌肥0.075kg(1∶300配比)+20kg羊粪株~(-1)]、处理1和处理2影响最显著,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57.95%、128.16%和124.08%;对红枣品质的影响以处理3(生物肥20kg株~(-1))效果最好,其中维生素C达666.55mg(100g)~(-1)。因此,施用生物有机肥对提高红枣生长期性状和产量以及改善红枣品质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叶面肥对油桐幼苗生长、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的影响,为油桐苗期施肥管理和高产栽培提供参考。选取一年生‘葡萄桐’幼苗为试材进行砂培盆栽模拟培养试验,测定叶片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KH_2PO_4)后的光合生理参数,叶绿素荧光及生长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油桐幼苗具有较高净光合速率(P_n),平均值可达12.2μmol·m~(-2)·s~(-1);叶片喷施尿素和KH2PO4能够显著提高油桐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_s)、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Y)、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电子传递速率(ETR)及生物量的积累,降低了初始荧光(F_o)、CO_2补偿点;根外追肥对羧化效率(CE)、叶绿素含量、株高等指标的提高略有增加,叶面喷施尿素的作用比KH_2PO_4的作用更明显;叶面喷施尿素能使油桐幼苗的叶面积增加59.70%,而KH_2PO_4对油桐幼苗地径的增加优于尿素。与对照相比,根外追肥能够提高油桐幼苗的光合能力,从而增加了生物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采用OS5p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对福建省龙海市九龙岭林场从台湾引种的不同苗龄的牛樟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1年生牛樟相比,3年生牛樟初始荧光(F_o)、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最大荧光比率(F_v/F_m)、光合量子产量(Φ_(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及电子传送率(ETR)均显著升高(P<0.05),稳态荧光(Fs)、实际荧光(Fms)、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及光能非光化学耗散(N)均显著降低(P<0.05)。与温室栽培相比,同龄露天栽培牛樟幼苗qN、D、ΦPSⅡ和ETR显著升高(P<0.05)。与本地香樟相比,同龄牛樟F_m、F_v、F_v/F_m及F_v/F_o显著升高(P<0.05),表明牛樟潜在最大光合能力较高,PSⅡ潜在活性较高,应对环境胁迫的能力也较强;而本地香樟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实际光合量子产量也较高。叶绿素荧光参数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m与Fv(R~2=0.990),Φ_(PSⅡ)与ETR(R~2=0.996),P与ETR(R~2=0.923)及Φ_(PSⅡ)与P(R~2=0.935)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Φ_(PSⅡ)与D(R~2=0.993),ETR与D(R~2=0.999)之间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基肥处理为试验内容,研究其对盆栽西洋参生长性状与光合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苏子肥和磷酸钾复合肥作基肥可有效促进参苗萌发出苗,出苗率分别高出对照17.0%、14.0%,株高生长分别高于对照27.7%、26.4%,茎高生长分别高于对照25.6%、35.4%,茎粗生长分别高于对照30.0%、22.5%。各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对照,7月初含量最高,依次较对照高0.98 mg·g~(-1)、0.74 mg·g~(-1)、0.71 mg·g~(-1)。以苏子肥和磷酸钾复合肥为基肥,植株的净光合速率高,测定值分别是对照的8倍和7倍。水分利用率测定值分别是对照的10.6倍和9.4倍。西洋参栽培时,苏子肥和磷酸钾复合肥是首选基肥种类,用量分别为100 g·m~(-2)和40 g·m~(-2)。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柏木低效防护林的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低效林采取间伐、林下种植黄荆Vitex negurdo和木豆Cajanus cajan的低改措施,研究了林分改造后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效果及林地土壤物理性质、林分生长量、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碳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改造后的林分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加强,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明显改善,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林分生长量和林分碳密度得到了明显提高;采取株数间伐强度15.55%(保留密度4 100株·hm~(-2))、44.44%(保留密度2 400株·hm~(-2))和林下种植黄荆措施的林分,土壤侵蚀量较对照林分(密度4 600株·hm~(-2))3年平均减少418.28和524.87 mg·km~(-2)采取株数间伐强度约70%、林下补植黄荆(保留密度2 200株·hm~(-2))、补播木豆(保留密度2 300株·hm~(-2))和补植补播黄荆和木豆(保留密度2 300株·hm~(-2))措施的林分,与对照林分(密度7 400株·hm~(-2))相比,其灌草层的最大持水量增加0.18~0.47 mm.枯落物层的有效持水量增加0.21~0.48 mm,林地土壤最大持水量增加16.39~39.03 mm.林地土壤密度下降5.90%~8.21%,总孔隙度上升8.09%~19.28%;胸径增长量4年增加0.55~0.62 cm,树高增长量4年增加0.34~0.39 m;灌草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提高,生态优势度下降,灌木层增加了2~4种,草本层增加了4~7种;林分碳密度增加8.27~9.82 mg·hm~(-2).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不同银杏果用林复合经营模式下银杏种仁品质展开研究,探讨银杏种子产量和性状、种仁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在不同模式间的变异,为不同银杏复合经营方式在果用林中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江苏泰兴5种传统的银杏复合经营模式为研究对象,即:银杏-油菜-花生、银杏-小麦-花生、银杏-蚕豆-花生、银杏-桑树、银杏-油菜-玉米,以银杏纯林为对照,对不同模式下银杏种子产量和质量、种核质量、种仁质量,种仁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可溶性糖、总黄酮、萜内酯、银杏酸和氢氰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采用改良的层次分析法对不同模式下银杏种仁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银杏复合经营显著影响银杏种子产量、种核质量及种仁的淀粉、蛋白质、可溶性糖、总黄酮、萜内酯、银杏酸及氢氰酸含量(P0.05)。复合经营模式下银杏种子产量、种核质量、种仁的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纯林模式,其中,银杏-桑树模式中单株银杏种子产量最高,平均达到31.07 kg,银杏-蚕豆-花生模式下种核质量、种仁的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分别达到2.34 g,101.73 mg·g~(-1),88.11 mg·g~(-1);纯林模式银杏种仁中淀粉、总黄酮、萜内酯、银杏酸及氢氰酸含量高于复合模式,分别达到了0.55 g·g~(-1),2.69 mg·g~(-1),7.32 mg·g~(-1),47.54μg·g~(-1)和0.44μg·g~(-1);银杏-油菜-花生模式中种仁的总黄酮、银杏酸和氢氰酸含量均最低,分别仅为1.84 mg·g~(-1),28.52μg·g~(-1)和0.27μg·g~(-1),银杏-蚕豆-花生模式中种仁的萜内酯含量最低,仅为4.82 mg·g~(-1)。改良层次分析法表明:种仁中氢氰酸含量对其品质影响最大,其权重达到了0.210 3,其次为蛋白质、可溶性糖、总黄酮、银杏酸、仁质量、淀粉、萜内酯、脂肪、种子质量、种核质量;进一步计算获得的银杏种仁品质指数表明:银杏复合经营模式下种仁品质指数高于纯林,复合模式中种仁品质最高的模式为银杏-蚕豆-花生,达到了0.414 8,其次为银杏-小麦-花生、银杏-桑树、银杏-油菜-花生和银杏-油菜-玉米模式,而银杏纯林模式中种仁品质指标仅为-0.008 8。【结论】银杏复合经营能够提升银杏种仁品质,因而银杏果用林适于采用复合经营模式,尤以银杏-蚕豆-花生模式最优,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以芳樟195#1年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芳樟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菌肥处理能够降低最小初始荧光(F_o)和提高芳樟暗适应叶片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PSⅡ潜在活性(F_v/F_o)、传递给PSⅡ的电子数量(F_m/F_o)。微生物菌剂提高了芳樟的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反应还原能力、光合速率、光能转换率和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肥量对黄连早期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完全试验设计施肥方案,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黄连早期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磷钾肥施肥量对黄连早期高生长影响不大,但可促使新叶片提前20多天萌出,并对黄连叶片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当施肥量小于22.5 kg·0.066 hm~(-2)时,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新叶数量成上升趋势,当施肥量为22.5 kg·0.067 hm~(-2)时,新生叶片达最大为7.52片,当施肥量大于22.5 kg·0.067 hm~(-2)时,新生叶片开始减少。对黄连地下部分的影响为当施肥量小于15 kg·0.067 hm~(-2)时,根茎长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变长,由1.26 cm长至1.44 cm,施肥15 kg·0.067 hm~(-2)时达最长为1.44 cm,较对照组(1.26 cm)高出14.29%;当施肥量大于15 kg·0.067 hm~(-2)时,根茎长反而变短,当施肥量大于22.5 kg·0.067 hm~(-2)时,根茎长度较对照组短;施肥对根茎的重量有显著影响,尤其当施肥量为22.5 kg·0.067 hm~(-2)时,根茎的重量达最大为1.5 g,较对照组(0.82 g)高出172.92%,黄连产量达最大。  相似文献   

18.
以6年生芳樟油料林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N、P、K组合施肥对芳樟油料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N、P、K组合处理能够降低最小初始荧光(F_o),提高芳樟暗适应叶片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PSⅡ潜在活性(F_v/F_o)、传递给PSⅡ的电子数量(F_m/F_o)。N、P、K组合施肥作用提高了芳樟的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反应还原能力、光合速率、光能转换率和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于2008年在闽清县雄江镇安岭村开展了不同坡向和坡位油茶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经营管理条件下,不同的坡向和坡位对油茶的产量具有极其显著影响。不同坡向以阳坡的油茶产量最高,其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平均青果产量,平均产油量平均青果出油率分别达1.4 m、1.3 m×1.1 m、4687.5kg·hm~(-2),375.2kg·hm~(-2),8%。阳坡平均产油量分别比半阳坡、阴坡高出37.4%、89.5%。油茶在不同坡位造林,以中坡的油茶产量最高,其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平均青果产量,平均产油量、平均青果出油率分别达1.4m、1.4m×1.2m、4769.3kg·hm~(-2),391.1kg·hm~(-2),8.2%。中坡平均产油量分别比下坡、上坡高出16.5%、24%  相似文献   

20.
不同光照时间对欧美杨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时间下欧美杨生长过程中长势及生理适应性,为其优良高光效品种的早期选育及推广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16个欧美杨无性系幼苗为研究对象,全遮光条件下,采用LED-100 W全光谱植物生长灯进行人工控光试验,探讨不同光照时间(11、12、13、14和15 h)对欧美杨幼苗生长、生物量、叶绿素相对含量及光合特性等的影响。【结果】1)光照14 h和15 h下幼苗的苗高地径相对增长率、叶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光照下(P0.01),而根冠比和叶片SPAD值相对较低,且幼苗光响应曲线走势基本一致,随光合有效辐射(PAR)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P_n)先迅速增加,达光饱和点后曲线开始趋于平缓,直角双曲线拟合效果良好(相关系数R~(2 )≥0.948); 2)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随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其中光照15 h比11 h高104.53%。光照15 h叶片表观量子效率(AQY)、暗呼吸速率(R_d)和光补偿点(LCP)最高,光照14 h光饱和点(LSP)较高,仅次于13 h,而LCP和R_d均低于其他光照时间; 3)叶绿素荧光参数显示,光照11 h幼苗的初始荧光(F_o)最大,最大荧光(F_m)总体差异未达极显著水平(P 0.01),可变荧光(F_v)在光照13 h相对较高。随光照时间延长PSⅡ反应中心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及潜在光化学活性(F_v/F_o)逐渐增大,且F_v/F_m均在0.83~0.85之间。【结论】随光照时间的延长,欧美杨幼苗的P_(max)、F_m、F_v、F_v/F_o和F_v/F_m均逐渐增大,F_o和根冠比逐渐减小,此外SPAD值、AQY、LSP、LCP和R_d对光照时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响应。此结果可作为早期估测欧美杨生长量和生态适应性的参考依据之一,也可作为欧美杨新品种选育、良种推广应用及生产实践过程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