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本文对百合种间杂交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百合种间杂交多数存在不亲和性,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不亲和性的克服(包括杂交前期和后期育性障碍的克服)及杂种的鉴定上.通过切割花柱授粉等特殊授粉方法和胚培养技术等可以有效地克服杂交障碍;杂种的鉴定目前多采用核型、同工酶酶谱分析及RAPD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2.
杨树分派的分子系统学与派间杂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树是主要的工业用材树种和生物模式树种,具有重要的实用和理论研究价值.但杨树种内变异丰富,种间杂种较多,形态学系统分类很困难.分子生物学为杨树的系统分类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杨树分子系统学研究为杨树种间和派间杂交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本文概述了同工酶和DNA分子标记在杨树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杨属内黑杨派与青杨派杂交、白杨派、胡杨派各自与其它派间杂交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杨树系统学研究与派间杂交的关系和杨树派间杂交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陆地棉(G.hirsutum)做母本,分别与瑟伯氏棉(G.thurberi)和克劳茨基棉(G. Klotzschianum)杂交,以陆地棉自交为对照,取杂交和自交授粉后二天的胚珠培养。研究结果表明,胚珠和纤维的生长在遗传型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而在培养基之间差异明显。遗传型和培养基类型对成胚率都有明显影响。适当提高培养基中铵态氮与硝态氮之比,能提高成胚率。通过杂种胚珠培养,获得一定频率的正常杂种胚,并培养成杂种植株。为克服种间杂交不亲和性提供了成功的试验技术,同时探讨了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生理生化机理。  相似文献   

4.
采用常规授粉方法对亚洲百合系,麝香百合系及OT杂种系共15个栽培品种进行自交、系内及系间杂交,共计26个组合780朵花,针对选定组合的蒴果维系时间、结实率、蒴果的长/宽,有胚数和有胚率5个指标对杂交亲和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所选15个品种自交均不亲和;亚洲百合系内杂交结实率高但有胚率较低;OT杂种系内各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均为0;系间杂交的各组合中,麝香百合系品种‘white heaven’更适合作母本。同一品种为母本的杂交组合蒴果的长/宽与种子的有胚率成反比,因此蒴果的长/宽可作为判断杂交亲和性的外观指标。杂交种子的有胚数和有胚率作为亲和性指标更为可靠,证明其已经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能得到有胚的种子。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长白山杜鹃花属种间杂交的亲和性及种间杂交在种质创新中的可行性,以5种长白山杜鹃花属植物为试材,进行种间正反杂交,并对杂种胚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杜鹃花属种间正反杂交亲和力有显著差异,以牛皮杜鹃为母本,与迎红杜鹃、白花迎红杜鹃、亚布力杜鹃杂交有较高的亲和性,与母本的自然授粉坐果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92.55%、94.14%、92.42%,杂种胚的萌发率分别为13.60%、11.59%、4.12%;杂种苗生长势微弱,呈白化状态,有败育迹象,经继代培养2~3次后,生长势得到一定的恢复,且分化率明显高于牛皮杜鹃种胚苗,但植株的颜色仍是黄绿色。而反交时,坐果率明显降低,坐果率最高的组合为亚布力杜鹃×牛皮杜鹃,为36.51%;与迎红杜鹃的杂交坐果率为6.52%;而与大字杜鹃的杂交坐果率为0,但反交时亚布力×牛皮杜鹃的种胚萌发率极显著地高于正交,为39.81%,而且种胚苗生长健壮,无需继代,可直接进行炼苗移栽。  相似文献   

6.
以波兹南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提供的甘蓝型胞质雄性不育油菜为母本与青花菜杂交 ,授粉后 1 9d,观察其种间杂交的有效性 ,并对其胚和胚珠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 :种间杂交的亲和性及胚珠退化时间随杂交组合不同而异 ,亲本的基因型对其有很大的影响。胚和胚珠的离体培养可有效地克服合子后的发育障碍获得种间杂种植株  相似文献   

7.
蓝莓种间杂交及杂交种子的无菌萌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培育适合北方高寒地区的蓝莓杂交新品种,以蓝莓栽培品种‘美登’、‘北蓝’、‘黑珍珠’及大兴安岭野生蓝莓为亲本进行了种间杂交。对杂种结实率、杂种果实质量、杂交种子的质量及杂交种子的萌发方法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母本自然授粉的结实情况,探究蓝莓不同杂交组合种间杂交的亲和性。结果表明:蓝莓不同种间杂交均可结实并得到杂交种子,但坐果率及单果种子数均低于自然授粉;不同种间杂交的亲和性存在较大差异,栽培品种间杂交亲和性较强,平均结实率为31.92%,其中‘北蓝’和‘黑珍珠’正反交结实率分别达到42.86%和50.03%,野生蓝莓与栽培品种间亲和性较弱,平均结实率仅为7.32%;在倍性相同情况下,相同植株类型间亲和性较强;杂交种子经100μg·g~(-1)赤霉素处理,接种24 d内平均出芽率达82.88%,其中‘黑珍珠’ב美登’组合出芽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8.
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 Linn),又名为康乃馨,为石竹科石竹属的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世界重要切花种类之一,也是中国、云南省最重要的出口花卉之一。但是,迄今为止,中国的香石竹生产仍然依赖国外品种。为了选育出适应中国、云南省气候特点的新品种,选育品种还需从种间杂交做起,为克服种间杂交的不亲和性,本试验针对几个亲和性较难的香石竹杂交组合进行了幼胚培养,了解通过胚挽救能否解决香石竹的种间杂交不亲和性。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材料由省农科院花卉所香石竹大花育种课题提供的杂交组合:香石竹×中国石竹、中国×香石竹、…  相似文献   

9.
甘薯杂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块根中具有高含量的淀粉和丰富的营养物质。在甘薯育种中,杂交育种为其主要育种途径,但因甘薯种内及种间存在较高程度杂交不亲和性,对甘薯育种亲本的选择及种质资源的利用造成了严重的限制。为了克服甘薯杂交不亲和性,国内外学者针对不亲和性机理及克服方法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甘薯种内不孕群的划分、甘薯种内和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生理及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甘薯杂交不亲和性克服试剂的筛选、体细胞杂交对甘薯种内及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克服等。主要从以上各方面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讨论,以期为甘薯杂交不亲和性的克服及相关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波兹南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提供的甘蓝型胞质雄性不育油菜为母本与青花菜杂交,授粉后19d,观察其种间杂交的有效性,并对其胚和胚珠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种间杂交的亲和性及胚珠退化时间随杂交组合而异,亲本的基因型对其有很大的影响。胚和胚珠的离体培养可有效地克服合子后的发育障碍获得种间杂种植株。  相似文献   

11.
杨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学研究及利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杨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学研究现状及在此基础上的对杨属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进行了概述,分派别阐述了国内对杨属种质资源的主要性状如生长、材性、形态、生理、生根特性和抗逆性的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时期种质资源评价的特点和方法,介绍了通过传统育种手段(人工杂交、多倍体育种)和生物新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芝麻不同种之间的杂交亲和性,分析其杂种的生物学特征,为芝麻野生种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芝麻栽培种豫芝11号(S. indicum,2n=26)和S. latifolium(2n=32)、S. calycinum(2n=32)、S. angustifolium(2n=32)、S. radiatum(2n=64)等4个野生种为亲本材料,采用双列杂交方法,通过田间人工授粉配置不同种间组合;结合胚拯救方法获得种间杂种F1。根据杂交结蒴率比较组合杂交亲和性;在盛花期和成熟期观察杂种植物学性状特征,利用Alexander染色法进行花粉粒育性鉴定。通过根尖细胞染色体涂片明确杂种染色体数目及特征。选用自主筛选的胡麻属特异多态性SSR引物,分析种间杂种分子标记差异。【结果】 配置了5个芝麻种间的20个正、反交组合,共授粉2 091朵花,获得杂交蒴果370个。发现以染色体数目多的种为母本更易获得远缘杂交蒴果。5个芝麻种之间杂交亲和性的变化范围为1.18%(S. radiatum×S. calycinum)—63.33%(S. calycinum×S. angustifolium)。共有9个杂交组合获得杂种F1种子,F1植株的花粉败育率为35.21%—100.00%,其中,S. calycinumS. angustifolium杂交组合F1的可育株比例最高,为87.68%。杂种F1在株高、株型等性状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栽培种与各野生种的正反交杂种F1在叶型、花型和花色表现出双亲的局部特征。栽培种芝麻(n=13)与具有n=16染色体组型的3个野生种的杂交亲和性依次为S. angustifolium>S. calycinum>S. latifolium;野生种S. radiatum(n=32)与n=16染色体组的3个野生种的亲和性依次为S. calycinum>S. angustifolium>S. latifolium。在5个种中,野生种S. calycinumS. angustifolium的亲缘关系相对最近。获得的部分杂种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观察显示,杂种的染色体数目与理论值一致。利用3对多态性SSR引物对F1植株的分子鉴定结果显示,真杂种比例为99.66%。杂种染色体核型和特异SSR标记结果显示出胡麻属不同种的遗传特征差异。【结论】 胡麻属5个种之间的杂交亲和性差异显著,种间杂交后代杂种优势明显;S. calycinumS. angustifolium的亲缘关系相对最近,可用于芝麻优异种质创制和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其他种间杂交存在着生殖隔离障碍,可采用胚拯救、分子标记利用等手段加强芝麻野生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13.
芍药属组内组间杂交及部分后代核型分析与SSR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芍药品种‘朱砂判’为母本,分别与6个芍药组品种和4个牡丹组品种进行杂交,并综合利用核型分析和SSR分子标记法对部分杂交后代进行杂种鉴定,筛选出亲和性较好的远缘杂交组合,并确定杂交后代早期鉴定方法,为芍药属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芍药组内近缘杂交亲和性好,平均结实率均在5粒/朵以上;芍药组内远缘杂交亲和性较差,但仍有一定结实;芍药组间远缘杂交表现出不亲和性,仅杂交组合‘朱砂判’בDao Da Chen’有较少结实。2)核型分析表明:组内远缘杂交后代ZC4、ZC5、ZC6、ZC7为三倍体(2n=3x=15);从50对芍药SSR引物中筛选出7对多态性引物进行扩增,结果显示杂交后代ZC4、ZC5、ZC6、ZC7含有父母本特异性条带,结合核型分析证明ZC4、ZC5、ZC6、ZC7为真杂种。以上结果表明:组内远缘杂交中‘朱砂判’与‘Garden Peace’、‘Pink Teacup’、‘Cream Delight’杂交均有一定结实,组间远缘杂交中‘朱砂判’בDao Da Chen’可打破杂交不亲和性;SSR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芍药属植物杂交后代的早期鉴定。   相似文献   

14.
以蜡梅属3种(蜡梅、柳叶蜡梅、浙江蜡梅)为材料,进行种间杂交实验,通过荧光镜检技术观察种间杂交授粉后花粉在柱头上的附着与花粉管萌发情况,探讨蜡梅属种间杂交亲和性。结果表明:各个种间杂交组合处理所授花粉均可在母本的柱头上附着并萌发花粉管;蜡梅属不同种间杂交组合之间花粉管的生长特性较为一致:在6h左右父本花粉在母本柱头上黏附,在12h左右萌发出花粉管而后在花柱内生长,到第4d,花粉管进入胚囊完成受精作用。荧光镜检结果说明:蜡梅属种间杂交具有一定的亲和性,但是最终没有获得杂种种子,可能是在受精卵或幼胚的后期发育过程中代谢紊乱而败育。  相似文献   

15.
 以亚洲百合、东方百合、麝香百合3个杂交系中的5个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离体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授粉方式进行组间杂交,有望培育出兼有父母本优良特点的杂交种。结果表明:采用切割子房直接授粉的方式较容易克服受精前障碍,获得较高的子房膨大率。影响组间杂交成败的因素还有其亲本之间的亲和性以及受精后胚和胚乳发育的障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把黄籽沙逊的黄籽性状同埃塞俄比亚芥菜的优良特性相结合,在对黄籽沙逊和黄籽埃塞俄比亚芥菜种间远缘杂交的基础上,开展了对种间杂种的形态鉴定、染色体倍性检测、根尖染色体制片和分子标记鉴定研究。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黄籽沙逊和埃塞俄比亚芥菜真杂种外观明显不同于其父母本,处于中间类型,更多偏向于父本黄籽埃塞俄比亚芥。总共对11株黄籽沙逊与黄籽埃塞俄比亚芥菜种间杂种后代的倍性进行了检测,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阳性植株DNA相对含量(主峰位置125)明显小于对照黄籽埃塞俄比亚芥DNA相对含量(主峰位置200),大于亲本黄籽沙逊DNA相对含量(主峰位置75)。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真杂种植株染色体为27条,为黄籽沙逊(AA,2n=20)和黄籽埃塞俄比亚芥菜(BBCC,2n=34)的单倍体染色体相加之和。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真杂种既有父本也有母本的特异性条带。以上均证实了所获得种间杂种的真实性,其包含了双亲中的遗传信息。所获得的含有芸薹属A、B和C 3个亚基因组的种间杂种可作为育种的中间材料应用到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ITS序列的竹亚科植物分子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ITS序列对竹亚科13个属76个竹种进行DNA条形码分子鉴定.该研究提取慈竹属、刚竹属、箬竹属、唐竹属、矢竹属、大明竹属、赤竹属、巴山木竹属、倭竹属、短穗竹属、簕竹属、酸竹属及少穗竹属共13个属62个竹种DNA,对其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下载的14条ITS序列共76个竹种序列用Clustal X软件比对,再利用MEGA6.06软件构建K2P距离法的NJ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种内遗传距离为0~3.907,平均遗传距离为0.370;种间遗传距离为0~4.394,平均遗传距离为2.287,种内遗传距离远小于种间遗传距离.ITS序列可用于竹类资源的物种鉴定研究.  相似文献   

18.
君子兰种间杂交及自交亲和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冲  雷家军  姜闯  邢桂梅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8):3822-3829
 【目的】以君子兰属(Clivia Lindl.)大花君子兰(C. miniata)、黄花君子兰(C. miniata var. citrina)、垂笑君子兰(C. nobilis)为试材,进行种或变种间正反交及自交,研究不同种或变种间杂交组合的亲和性。【方法】采用离体培养法对杂交亲本花粉生活力进行观察,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授粉后花粉萌发及花粉管伸长,并调查种间杂交坐果率及单果种子数。【结果】大花君子兰和黄花君子兰花粉生活力较高,均达80%以上,而垂笑君子兰的花粉生活力最低,为42.6%。垂笑君子兰为母本分别与大花君子兰和黄花君子兰杂交时,坐果率较低,分别为15.9 %和19.1 %,单果种子数分别为1.2个和1.4个,而其反交的坐果率和单果种子数均高于正交。大花君子兰与变种黄花君子兰正反交坐果率均达50%以上,单果种子数达5个以上,说明其亲和性强。荧光观察发现,垂笑君子兰作父本种间杂交时比自交花粉萌发明显滞后,花粉管伸长较慢,在96 h 内极少有花粉管到达子房。垂笑君子兰作母本时,发现柱头中胼胝质阻碍了花粉萌发。【结论】君子兰种间正反交亲和性有一定差异,垂笑君子兰作父本时坐果率高于其反交组合,且种间正反交的坐果率和单果种子数明显低于自交,但大花君子兰和变种黄花君子兰正反交组合的坐果率均较高。不同种间杂交的花粉管和柱头中均出现大量胼胝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芝麻栽培种与野生种种间杂交的亲和性,分析杂交后代遗传特征。【方法】以26个基因型(Sesamum indicum L.)与刚果野芝麻(Sesamum schinzianum Asch)和野芝1号(Sesamum radiatum Schum & Thonn)野生种为杂交亲本,借助胚培养技术获得种间杂交后代。采用SSR标记和生物学方法鉴定并分析杂交种F1的遗传特性。【结果】通过胚培养技术获得2 430个种间杂交F1株系,对部分材料的检测表明杂种阳性率为95.83%。刚果野芝麻×栽培种的正反交杂交率分别为34.62%(A)和11.54%(C),野芝1号×栽培种的正反交杂交率分别为100%(B)和19.23%(D)。F1花粉粒存在部分不育和高度不育两种类型,F1自交结实率分别为2.32—2.57粒/蒴果(S. schinzianum×S. indicum)和0.30—2.45粒/蒴果(S. radiatum ×S. indicum)。【结论】S. radiatum与栽培种的杂交亲和率高于S. schinzianum。以野生种为母本与栽培种杂交,杂交种F1在株高、根系结构等性状方面超亲表现明显;株系高抗枯萎病;部分F1株系有低自交结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