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以雄性不育细胞质(CMS)中S群的S、M、R与21A及C群的Rb、Es等多种细胞质为背景,采用回交转育的方式,完成了6048雄性不育自交系的选育,不育株率与单株不育率均达100%,不育性稳定。6048可作为在玉米雄性不育育种和生产应用的雄性不育细胞质资源,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温敏核不育基因在籼型三系遗传背景下的育性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3个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6311S和360S与7个籼型质核互作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3个恢复系配组,观察了51个组合的F1、19个F2及6个BC1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培矮64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具有对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的强恢复基因;6311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同时具有1对弱恢复基因;360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但没有恢复基因。进一步利用4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311S组合F2群体中4个温敏核不育株与5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配组,研究了杂交F1的育性,表明在可育细胞质背景下,三系恢复基因对温敏核不育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在不育细胞质背景下,三系恢复基因是温敏核不育基因表达的关键。由此提出了选育不育细胞质背景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温敏核不育背景的质核互作型不育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译文文摘     
90007 甜菜雄性不育型和正常型线粒体染色体组的基因结构比较——千田峰生等,《日本育种学会、日本作物学会北海道谈话会会报》,第30号(1990年),P34(日)研究表明,对玉米、矮牵牛等使用线粒体染色体组重组技术能够产生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甜菜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TK81—MS中也发现了在以细胞色素C氧  相似文献   

4.
一、持有“a a”染色体组的种和合成napus的细胞质的研究 (1)研究目的:将持有“a a”染色体组的种和合成napas的细胞质与从B.napus所诱发的雄性不育细胞质进行比较,以S细胞质为对照,进行育性恢复力的调查。 (2)研究年限:1975—1982年。  相似文献   

5.
以自育的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D32为供体,京科968的母本京724为受体,利用回交转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背景选择,仅回交3代即获得京724遗传背景的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经花粉I2-KI染色鉴定,京724不育系花粉败育完全。  相似文献   

6.
国外信息     
88001 作用于甜菜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的花粉育性恢复基因—木下俊郎 三上哲夫;《甜菜研究会报》第28号(1987年9月发行);P6—8;(日)在利用野生甜菜中发现的雄性不育个体进行细胞质置换的7个甜菜纯合体中,除通常用于一代杂种采种的S型外,还包括S—2、S—3及S—4这几种新细胞质型。本文就S—3及S—4型进行了有关花粉育性恢复的核基因分析。  相似文献   

7.
自从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 CMS)在生产上应用以来,许多学者对玉米CMS质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且根据各自对核的恢复基因的不同反应,把它们分成N、T、C和S等4种类型。Levings和Pring通过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片段的分析,发现N和T型细胞质线粒体DNA( mt—DNA)之间有差别,Pring等人通过电泳,又在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玉米中,测得两种小分子量的mt—DN-A,即S1和S2,它们的分子量分别为3。42一1.48×106道尔顿(5.2Kbp)和4.01—4.10×306道尔顿( 6.2Kbp),并且还发现,如果某些CMS一S株自然地恢复到雄性不育系时,小分子量的mt一DNA(S1或S2)就…  相似文献   

8.
徐一兰  唐海明  官春云 《作物研究》2006,20(Z1):446-452
综述了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类型、不育特征、遗传特性及其近年来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讨论了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性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9.
由夜公和野败的两个异质同核不育系分别与两个恢复系杂交,配制8个组合进行随机区组试验,在相同核背景下比较不同雄性不育细胞质对杂交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夜公雄性不育细胞质对杂交水稻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优于野败,是一个可以开发利用的雄性不育细胞质。  相似文献   

10.
高粱杂种优势利用的支撑体系是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性。高粱杂交种单产的大幅提升与核质型雄性不育系的遗传改良密不可分。迄今,已育成A1、A2、A3、A4、A5、A6和9E 7种不同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的细胞质因子已标记在线粒体DNA(m tDNA)上,采用线粒体基因组RFLP技术能区分不同的雄性不育细胞质。用高粱材料测定不同高粱细胞质不育性的育性反应,形成了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K12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公司研究以CA型不育胞质为背景采用回交转育的方式,完成了K12雄性不育自交系的选育,不育株率达99.9%,不育性稳定,符合目标要求,可投入杂交种子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2.
选用2份吉林省主推的大豆品种,3份引自美国的低亚麻酸材料作为杂交亲本,2000年按Griffing方法2进行双列杂交,估算了5种油脂脂肪酸含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及对单株粒重、百粒重的通径系数.结果表明:表型相关系数与遗传相关系数非常接近.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麻酸含量和百粒重的遗传相关均为正值,亚麻酸含量与百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亚油酸含量与百粒重的遗传相关为负值,通过百粒重可以对亚麻酸和亚油酸进行间接选择.油酸、亚麻酸对单株粒重的直接效应与遗传相关的表现相一致.亚油酸对单株粒重的直接正效应主要被油酸、亚麻酸的间接负效应所掩盖,使得亚油酸的直接效应与遗传相关表现相反.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对百粒重的直接效应与遗传相关的表现一致.油酸、亚麻酸对百粒重的直接通径系数与遗传相关的表现不一致,主要是被亚油酸的正向效应所掩盖.因此可通过百粒重进行间接选择,以达到低亚麻酸育种目标,同时也可提高亚油酸含量.  相似文献   

13.
大豆抗SCN3过程中总酚含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大豆孢囊线虫(SCN)是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土壤一经感染,则极难防治。利用植物本身的抗性,培育抗病品种是目前采用的最经济有效的控制措施。培育抗病品种首先要筛选和鉴定抗源材料。本研究采用抗感大豆孢囊线虫的野生、半野生、栽培大豆在接种和未接种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条件下总酚含量动态变化以揭示其抗SCN3的生化机制。初步探讨了在SCN3侵染过程中,抗源生化指标总酚的表达情况,整个侵染期动态变化以及其与抗性关系,目的在于揭示抗源品种抗病的内在规律,从而为抗SCN3资源的筛选和鉴定及抗SCN3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为研究抗SCN3的遗传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总酚可以作为鉴定SCN3生化指标之一。鉴别SCN3最佳时期为后期。  相似文献   

14.
对江浙皖三省茶园土壤硫含量及其影响因子,土壤对硫的吸附固定特性等的研究表明,茶园土镶有效硫含量在5.4—250.7mg/kg之间,平均为54.1mg/kg,以浙江最高,江苏次之,安徽最低;土壤全硫量在24-453 mg/kg之间,平均为190.5 mg/kg;土壤有效硫占全硫的比例在1.38%-69.1%之间,平均为17.2%。土壤有效硫含量与全硫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成土母质和茶叶产量等均有明显的关系。茶园土壤有效硫含量在过去十年中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平均降幅达32.8%;缺硫土壤的比例也相应由31.2%提高到了46.1%。土壤对硫的吸附固定能力因施硫量和成土母质不同而异,随着施硫量的增加,土壤对SO_4~(2-)的吸附能力逐渐减弱;成土母质间比较表现为第四纪红土>鞍山斑岩>溪流冲积物>红砂岩,加入到土壤中的硫素养分平均有29.9%被吸附固定。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菠萝主栽品种‘巴厘’为试材,分析不同月份采收的菠萝果实Vc、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月份成熟的菠萝果实Vc含量有差异,1~12月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11~4月较高,5~9月较低;可滴定酸含量与Vc含量变化趋势一致,11~3月较高,4~9月较低;不同月份成熟菠萝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1、5、6、7、12月较高,其他月份较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现出与Vc、可滴定酸含量变化相反的趋势,5~7月较高,其次为9、11,2、3月,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低;各月份果实糖酸比情  相似文献   

16.
中国茶园杂草无效名录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查阅整理1959—2018年期间发表的中国茶园杂草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编制报导名录清单信息,比对国内主要植物种类鉴定资料,确认其所表物种,判断其无效性,采用增补、修正和替换等方法修订转化。结果表明,中国茶园杂草报导文献中存在517条无效名录,修订转化有效名录331条,比对已有报导,新增170个茶园杂草名录,分属46科,129属。截止本文,中国累计报导茶园杂草种类共412种,8个亚种,分属72科251属,报导频度最高的为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和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等。  相似文献   

17.
以白牡丹和寿眉为研究对象,通过感官审评得知"发花"能够赋予白茶新的风味,对寿眉风味品质的提升尤为显著。"发花"对白茶风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香气由鲜爽青涩转向陈香且青涩味消退,具有典型的菌花香。这表现在赋香物质中清鲜味的组分含量减少,而木香和陈香的组分含量提高。滋味从青涩、粗老向陈醇转变。这是由于白牡丹和寿眉在"发花"后呈涩味和收敛性的酯型儿茶素分别降低了2.3和0.69个百分点。茶黄素分别降低了33%和43%。白牡丹"发花"后滋味微苦可能是由于其咖啡碱含量显著升高。"发花"后白牡丹中必需氨基酸占非必需氨基酸的总量从36.10%上升到39.84%,寿眉必需氨基酸占非必需氨基酸的总量从42.16%上升到62.61%,因此"发花"可能存在提高中低档白茶营养价值的潜能。总体来说,寿眉在"发花"后的风味提升要大于白牡丹,这对提高中低档白茶的品质具有重大意义,是一个综合开发利用白茶资源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以农乐988和扬糯1号两个品种的玉米颖果为材料,利用树脂半薄切片、组织化学染色及生理测定等方法研究胚乳组织和细胞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两个玉米品种粒重及淀粉含量的变化呈S形生长曲线;可溶性糖变化呈单峰曲线,授粉后12 d含量最高;总蛋白含量在授粉后6 d较高。颖果粒重和总蛋白含量农乐988>扬糯1号;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扬糯1号>农乐988。授粉后0~2 d胚乳处在游离核期,授粉后3~5 d胚乳处在细胞化期,授粉6 d以后胚乳细胞开始分化,内胚乳细胞出现淀粉体和蛋白体。胚乳中淀粉的积累由颖果顶端向基部、由胚乳外层向中央推进。扬糯1号胚乳发育较提前,失活较晚;农乐988胚乳发育相对滞后,失活较早。玉米胚乳发育和颖果发育关系紧密,胚乳游离核期和细胞化期相当于颖果形成期,胚乳分化期相当于颖果乳熟期,胚乳成熟期相当于颖果蜡熟期与完熟期。  相似文献   

19.
紫色玉米穗轴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紫色玉米穗轴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穗轴色素提取简便,提取率为10.85%;色素的耐光、耐热性较好;耐氧化性、还原性较差;葡萄糖、蔗糖、氯化钠及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冬小麦品种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河北省冬小麦品种的现状,为小麦育种、栽培和生产服务,以河北省2003-2008年审定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其植株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状况。结果表明,审定品种幼苗以半匍匐型为主,半冬性品种多于冬性品种,平均生育期242 d左右,白粒品种占98.51%,硬质品种占86.57%,平均产量466.6 kg/666.7 m2,平均株高74.62 cm,穗粒数32.64粒,千粒重 39.3 g,容重784 g/L左右,籽粒蛋白质含量14%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