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茶叶作为我国国民的一种常用饮品,逐渐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目前,由于受到经营不善或者是技术管理水平不够等问题的存在,我国山区的茶叶产量和质量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做好山区茶叶种植技术及有效管理至关重要。基于此,研究山区茶叶种植技术,探讨山区茶叶种植管理措施,为我国山区茶农在山区茶叶种植技术管理方面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贵州茶叶行业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出口或销售的茶叶只能由茶叶原料组成,茶叶市场难以开拓。为了推动贵州茶叶市场的发展,亟需打造黔茶系列品牌,建设独特的品牌形象。基于此,就黔茶品牌进行SWOT分析,提出黔茶品牌发展策略,并就黔茶品牌建设路径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现阶段的无公害食品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的首选,而山区则是出产无公害食品的重要基地。其中,无公害茶叶就对空气质量、土壤和水源有着极高的要求,茶叶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指标必须符合无公害标准。因此,山区无公害茶叶需要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基于此,结合山区地理环境和茶叶优质栽培技术,探究山区无公害茶叶的优质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茶文化自我国古代就已经备受关注,其历史悠久,一直传承至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茶文化。茶叶的种植要求很高,目前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而云南、湖北等地也都是我国产茶的重要基地,并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加强对山区茶叶种植管理的研究势在必行。由此,将结合湖北恩施市白杨坪镇的茶叶种植管理经验进行研究,并为我国其他山区的茶叶种植管理提出有效措施,进而推动我国茶产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 引言具有亚热带山地气候特色的天目山区山林资源丰富,主要出产有竹、木、茶、板栗、山核桃、油茶、油桐、药材等。其中遍及天目山的毛竹林和茶园在亚热带常绿植物中经济价值较高。毛竹是我国很重要的一类森林资源,用途十分广泛,竹笋又是人们喜爱的素食品。茶叶是有益于健康的饮料佳品。浙江的毛竹和茶叶在全国名列前茅,天目山是主要产地之一。近几年来,毛竹和竹笋等竹副产品的社会需要量有增无减;并且  相似文献   

6.
茶叶中富含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茶色素和茶多糖等多种功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辐射、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生理功能,分离提取茶叶中的这些功效成分作为药品和保健食品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基于此,对茶叶中主要功效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碧螺春茶是我国国民最为认可和喜爱的茶叶之一,长期以来,碧螺春茶叶的生产都是通过手工工艺制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碧螺春茶叶的生产逐渐走进了机制生产的模式中,并且工艺已经渐渐成熟。通过机制生产的模式,大大地提高了许多生产单位的生产效益。基于此,以楚雄市碧螺春茶叶生产情况为例,论述了碧螺春茶机制生产的一系列工艺技术,对碧螺春茶机制生产工艺的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茶文化自古在我国广为流行,茶不仅能解渴,还能起到中药保健的功效,因此我国人民对茶药的研究颇为深入。过去人们的健康意识不强,对茶药的要求仅为清凉解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茶药饮品的功效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不断研究,研制出一种新型的颗粒型金大麦茶,其具有助消化、保胃、利尿、降血脂和胆固醇、减肥等多种功效,并且不含茶多酚和生物碱,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副作用,同时茶叶中还具有许多茶叶中没有的成分,有生津利咽、养胃健胃之功效,因此其深受人们喜爱。基于此,探究颗粒型金大麦茶制备工艺及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是世界茶叶生产国之一。但单产很低,全国平均仅70多斤,几乎不到世界平均水平150斤的一半,与高产的日本、印度等国相比差距更大。目前红细茶是国际市场销量最大的一种成茶,占茶叶市场总销量的90%以上,但我国出口的红细茶仅占其中的7%,而且大部分品质较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性,必须尽快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在我国,要提高茶叶单产及其品质,从根本上说是改良品种,利用优越的种茶气候资源。当前公认云南大叶种茶树不但产量比中小叶种的高,而且在相同条件下,以它为原料更易制成高质量的红细茶。广西处于纬度较低、气候温暖、夏长冬  相似文献   

10.
浙江茶区的生理辐射与茶叶高产优质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是我国茶叶的重要产地,总产量名列全国之冠,约占20—25%,杭州等10余个县市亩产茶叶(千茶)超过100斤,高产场队亩产达300—400斤,丰产试验茶园亩产突破800斤、甚至1000斤。名茶“西湖龙井”和“平水珠茶”驰名中外;“雁荡毛  相似文献   

11.
何文通  阮兆明  陈文 《土壤》1960,3(6):28-29
闽北地区茶叶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主要产茶区之一,尤以崇安武夷山山区所产的茶叶,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解放前茶园荒芜,茶叶产量降低,更谈不上什么改良;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采取一系列改良土壤与综合利用的措施,使茶叶的质量与产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进入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并行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和治理越来越重视。我国传统茶园虽然通过茶林、茶果、茶药等种植模式提高了茶叶产量,增加了经济收入,但大部分茶园还是普遍存在茶叶品质不高、茶叶农残高、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不符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全国对生态茶园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与日俱增,基于此,侧重于生态,从生态茶园的技术服务系统、标准化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理论体系四个方面来谈生态茶园建设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对茶叶的主要功能及在食品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茶食品的开发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对我国特色茶食品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对促进茶食品与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茶在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重要的茶文化。对于茶树的管理是保证茶叶质量的关键。茶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还远销海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茶园的管理中,茶树的修剪技术是主要是指管理方面。  相似文献   

15.
景东县是普洱茶主产区之一,在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产茶县,茶产业是景东县县域经济一大特色支柱产业,更是68%山区贫困户重要的收入来源。基于此,通过对景东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茶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刘俊 《南方农业》2022,(5):147-149,153
云浮市具有悠久的茶叶种植、生产历史,是广东省重要的茶产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下,云浮市茶产业迎来发展的重要契机.截至2020年,茶叶种植面积约1980 hm2、产量3532 t,以罗定市、新兴县种植为主.云浮茶叶生产注重品牌建设,涌现出一批如象窝茶、天子茶、龙圣茶等知名品牌.新兴县太平镇因茶叶特色产业鲜明、示范...  相似文献   

17.
生态茶园建设是引领茶叶转型升级,实现茶叶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生产,推进茶叶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对重庆市生态茶园发展现状、建设模式和典型案例的调研分析,总结提出茶-林复合型、茶-果复合型、茶-草(肥)复合型、茶-(林)-菌复合型4种主要建设模式,并提出"加强政策引导、强化科技支撑、提升茶园建设质量"等促进重庆市生态茶园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重庆是我国名优绿茶的传统生产区域之一,产茶历史悠久,茶区生态环境优越,茶文化底蕴深厚。茶叶产业一直是山区茶农的重要收入来源。重庆培育壮大茶叶产业,有资源、有基础、有条件。重庆茶叶具有资源优势——生态资源好。茶树是典型的亚热带植物。巴渝大地山峦叠翠,气候温和,山地平均海拔  相似文献   

19.
立足贵州省山区,以威宁县茶叶种植区为研究区,运用系统论多因素分析方法,基于种植区35个有效土样检测相关数据,结合研究区气候、地形、水文等要素建立综合分析评价体系。参照茶叶生长最优自然条件要求,逐项分析贵州山区地理各要素对培育优质茶叶的优势和劣势。研究表明,贵州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能够孕育高品质茶叶,并提出山区的茶叶种植应尽量考虑布局于区域内有河流经过的山间谷地地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凤凰单枞茶树对土壤中铬和锰的吸收规律,为综合防治茶园土壤Cr和Mn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粤东揭阳市揭东县宝山茶园凤凰单枞茶树和土壤进行采样,运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茶叶、茶茎和茶根中Cr和Mn的含量,并采用乙酸提取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土壤样品中酸可提取态Cr和Mn的含量。[结果]茶树各器官Cr含量由高到低分布情况依次为:茶根>茶茎>茶叶;而Mn含量分布情况依次为:茶叶>茶茎>茶根。茶叶中Cr和Mn含量与土壤中酸可提取态Cr和Mn呈显著正相关性,茶茎中Cr含量与土壤中酸可提取态Cr也呈显著正相关性;茶叶、茶茎和茶根中的Cr含量均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茶根中的Mn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性,茶叶中的Mn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性。[结论]通过调节土壤酸可溶解态Cr和Mn,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从而控制茶树吸收Cr和Mn的量,可以达到防治茶叶重金属污染,提高茶叶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