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扩大管行比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以新春22号和新春4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1管4行(TR4)、1管6行(TR6)和1管8行(TR8),3种不同的管行比滴灌带配置方式,测定不同管行比种植方式下,滴灌春小麦植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等指标。【结果】不同处理下2个小麦品种的单株和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带宽增加均呈下降趋势,且均以TR4处理为最大。在TR4处理下,2个小麦品种的总干物质积累量于成熟期达到最大值,且新春44号干物质积累量高于新春22号。新春44号干物质最大积累量、干物质积累速率均高于新春22号。2个品种的籽粒产量均随着带宽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TR4处理下,新春22号和新春44号的籽粒产量分别为7 716.45和8 096.48 kg/hm2。【结论】在TR6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降幅较小,新春44号产量降幅度小于新春22号,且新春44号籽粒产量高于新春22号。新春44号更适于在大管行比滴灌种植方式下种植。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一管6"滴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不同行间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来自新疆、内蒙、宁夏等不同地区的7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距滴管带远近不同行小麦植株(距滴管带最近行记为R1、中间行记为R2,最远行记为R3)叶面积指数、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结果表明:(1)不同春小麦品种行间叶面积指数大小与其产量呈正相关(R~2=0.50),‘克春11号’行间叶面积指数最大,依次为‘新春37号’‘宁春4号’行间叶面积指数变异系数最小;(2)试验春小麦品种行间籽粒产量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呈正相关(R~2分别为0.72与0.91),开花期与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与产量呈正相关。(3)‘新春37号’‘克春11号’‘高原506号’‘宁春53号’与‘宁春4号’的R2与R3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低于R1,但其花前干物质积累量转移率均高于R1;‘农麦2号’与‘津强7号’的R2与R3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高于R1,但其花前干物质积累量转移率均低于R1;(4)开花期行间叶片干物质积累量的降幅对籽粒产量的降幅影响最大,穗+穗轴行间干物质的降幅对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的降幅影响最小。有效穗数R2与R3相对于R1的降幅增大,开花期与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远近行间的降幅会减小,同时千粒质量与穗粒数的降幅也会减小。‘新春37号’与‘克春11号’在"1管6"滴灌模式下产量水平高,‘宁春4号’在"1管6"滴灌模式下行间产量变异系数小,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量的行间稳定性均可为筛选品种在"1管6"滴灌模式下行间产量稳定性的参考指标。穗数的增大会使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行间差异变大,千粒质量或者穗粒数的提高有助于新疆滴灌小麦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免耕不同时期套种草木樨对小麦干物质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时期套种草木樨对免耕小麦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动态、分配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从花后到成熟总干物质变化趋势呈"S"型,均在花后第30天达到峰值后下降,且达峰值时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中期套草木樨处理的总干物质比CK分别高2 013.48,2 832.28,2 116.85,1 469.56 kg/hm2;4个不同时期处理在整个灌浆期间干物质总的积累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1%,58%,54%和46%,可见,免耕小麦不同时期套种草木樨提高了花后小麦总干物质积累水平.在干物质分配方面,免耕小麦不同时期套种草木樨对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影响甚小.免耕小麦不同时期套种草木樨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产量,与对照相比,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灌浆中期套草木樨处理分别增产24%,45%,22%,28%,这主要是因为免耕不同时期套种草木樨能够提高小麦的光合能力,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研究拔节孕穗期不同渍水时间及渍后不同补肥措施对小麦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孕穗期小麦渍水时间越长则减产越多,渍水5 d处理较对照减产20.1%;渍水后补肥有补救效果,且补肥量越大效果越好,渍水1 d不补肥的667 m2产量为520 kg,与对照无差异。小麦拔节孕穗期渍水对花前干物质积累影响较小,但降低了花后干物质的积累,补肥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渍水时间延长,干物质积累会减少。  相似文献   

5.
小麦不同产量群体干物质积累指标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设计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措施试验形成不同产量小麦群体,分析小麦不同群体物质生产与产量及产量结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群体总生物产量、提高经济系数,可以提高经济产量。拔节前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穗数和成穗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拔节至开花期干物质积累与群体总结实粒数呈正相关,孕穗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多少显著影响可孕花数的高低,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提出了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一管6"滴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不同行间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来自新疆、内蒙、宁夏等不同地区的7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距滴管带远近不同行小麦植株(距滴管带最近行记为R1、中间行记为R2,最远行记为R3)叶面积指数、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结果表明:(1)不同春小麦品种行间叶面积...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于2018~2019年小麦季,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选用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清水对照作对比,系统分析小麦花后4种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含水量、不同部位干物质积累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生长调节剂均能显著提高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含水量,促进各部位干物质积累,提高小麦的产量。其中,几丁寡糖处理和14-羟基芸薹素内酯甾醇处理对小麦各项生理指标影响最为明显,且产量大幅度高于其他2种生长调节剂处理,平均高出其他处理4%。  相似文献   

8.
在非倒伏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法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干物质生产与分配,植株氮浓度与积累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S3307显著降低各种氮肥运筹方法的干物质生产,最终造成籽粒产量降低.GA3和S3307混合使用可部分消除S3307的生长抑制作用.总用氮量相同,各生育期追施比例不同,对考察的大多数性状有显著的效应,基肥足(60%)和重施拔节肥(40%)的两次施肥法,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多,花期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单株穗重较大,籽粒产量高,是一种省工高产的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9.
选用北部冬麦区生产中应用的多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共4个品种,研究了其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速度和总含量不同。多穗型品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最多,产量较高;重穗型品种小花数多,结实粒数较多,但由于分蘖成穗数显著小于多穗型,最终产量显著低于多穗型品种。在保持较高的生物产量和合理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将是高产小麦性状改良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药隔期低温胁迫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烟农19、新麦26为供试材料,在小麦药隔期进行不同程度(T1:2℃/4h、T2:0℃/4h、T3:-2℃/4h)的低温处理,研究药隔期低温胁迫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药隔期低温胁迫显著降低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不同抗倒春寒性小麦品种间干物质积累量存在差异,抗倒春寒性弱的小麦品种降幅更大.其中烟农19的T1、T2、T3处理分别降低33.4%、46.2%和54.7%,而新麦26则分别降低了50.1%、59.3%和72.4%.不同处理小麦籽粒、穗轴+颖壳、茎鞘+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均低于CK,且随着低温胁迫程度的加重呈明显降低趋势.小麦花前干物质的转运量、转运效率以及花前贮藏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随着低温胁迫程度加重呈降低趋势.同时低温胁迫显著降低小麦籽粒和穗轴+颖壳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加茎鞘+叶的分配比例.T1、T2和T3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及籽粒产量,烟农19的T1、T2和T3处理分别减产56.06%、86.36%和98.10%;新麦26的T1、T2和T3处理分别减产96.15%、98.07%和98.46%.药隔期低温胁迫显著降低小麦干物质的积累量、花前干物质的转运量、转运效率以及花前贮藏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和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严重减少光合同化物向穗部的转运和分配,影响穗部小花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穗粒数的减少,这是造成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长特性与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以新冬20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种植密度,对其群体、个体生长性状及产量构成进行调查。[结果]随生育进程的发展,总茎数与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干物质积累量则持续增加;最大总茎数在拔节期出现,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最大值在抽穗-扬花期。随密度增加,最高总茎数、株高、单株最大叶面积、群体最大LAI、单株和群体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350万株/hm2密度处理下的总茎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而65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变化较大,50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且产量构成因素均达到最大,产量最高达8 472.49 kg/hm2。[结论]在南疆地区,为了获得高产高效,冬小麦密度应控制在500万株/hm2时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适播期下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豫麦49-198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选用豫麦49-198,设置3个种植密度处理,采用大区对比种植,测定其干物质和品质性状。[结果]结果表明,在就试种植密度范围内,花前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以中等种植密度的最大,其顺序为中密度>高密度>低密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大;籽粒产量为中等种植密度的产量最高,低密度次之,高密度较低;籽粒品质随种植密度增加,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和纤维含量下降,淀粉含量和籽粒硬度呈增加趋势。[结论]在适播条件下,适宜种植密度有利于实现小麦高产与优质,加强花后麦田管理对大群体下小麦增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黑小麦对水分逆境胁迫的响应机理,[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黑小麦‘山农紫麦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灌溉和雨养两个处理,对黑小麦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籽粒灌浆特性及品质性状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雨养条件下,黑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峰值出现时间提前,灌浆持续时间缩短,灌浆速率峰值、平均灌浆速率均显著降低。雨养处理提高了黑小麦成熟期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降低了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能力,降低了干物质积累总量,减少了了籽粒中来自开花后干物质的比例。雨养处理主要降低了黑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使产量显著降低。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不显著。与灌溉处理相比,雨养条件下黑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沉淀指数、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分别提高了13.68%、18.83%、14.02%、34.10%、68.57%和120.29%,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吸水量与灌溉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干旱胁迫通过降低黑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产量,但可以改善黑小麦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为给小麦耐渍品种选育以及抗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鄂麦006为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期(包括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中期)渍水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期渍水均导致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降低,丙二醛含量升高。不同的时期渍水其影响程度不一,其中开花期渍水影响最为严重,与对照及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渍水还导致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灌浆速率低于对照,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影响最为明显的也是开花期渍水处理。由此可以看出,小麦在不同的生育时期渍水均导致其旗叶光合作用降低,衰老加快,干物质积累减少,导致小麦产量下降。开花期为小麦水分敏感期,这一时期渍水,小麦减产53.62%,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5.
施氮量及追肥比例对冬马铃薯生育期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坝薯10号"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水平及追肥比例对马铃薯生育进程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冬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的施氮依据。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对马铃薯生育进程影响较大,而追肥比例影响较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马铃薯生育进程有延迟的趋势。施氮量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显著,而追肥比例的影响因器官不同和生育时期不同而有差异,对膨大期的根、茎和块茎干物质积累影响显著。不同施氮处理还影响了马铃薯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率。综合来看,对冬马铃薯的氮肥运筹应该在满足前期根、茎、叶生长适量需氮的基础上,增加追肥比例有利于总干物质的积累,并能协调干物质在各时期、各器官的有效分配,推荐的适宜施氮量为150 kg/hm2,底肥和追肥各占50%。  相似文献   

16.
水氮耦合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运转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的水氮效应。[方法]以新春6号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的灌水、施氮处理,对小麦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及分配进行研究。[结果]春小麦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呈"S"形变化,积累速率最大时期在拔节期—灌浆期。总干质量积累较大的处理为W_3N_2、W_2N_2、W_2N_3和W_3N_1,分别达15.16、14.63、13.25和13.19 t/hm~2。生育期内,N2处理的总干物质量、茎秆和穗器官干物质平均转移率分别为14.06 t/hm~2、45.34%和30.83%,而成熟期内W2处理的相应值分别为13.47 t/hm~2、31.14%和60.80%,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各因素的总干物质积累影响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水氮耦合、水分、氮素,对穗部干物质影响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水氮耦合、氮素、水分。[结论]水氮耦合调控效应是调节滴灌春小麦生长的主要因素,生产中,采用中氮适水策略,保证生育前期的充足水分、中后期的适当氮素水平是促进春小麦健壮生长、提高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为探寻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形成的调控,在大田条件下,以‘尚农5号’为供试材料,研究宽幅播种与常规播种2种种植方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及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与常规播种方式相比,宽幅播种方式在籽粒快增期、缓增期灌浆速率显著提高,并且其灌浆持续时间显著缩短,说明宽幅播种有利于花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利用多种非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出最佳拟合方程,即小麦营养器官花后干物质积累动态符合三次变型多项式Y=b+b1x+b2x2+b3x3,花后10~12天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值,之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迅速降低。宽幅播种比常规处理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提高17.92%。此外,2个处理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对籽粒贡献率均达到45%以上。综上,宽幅播种方式不仅可提高小麦籽粒灌浆速率,还可促进开花后营养器官贮存的干物质向籽粒运转,说明这一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增加小麦产量形成,可降低小麦生长后期干热风和衰老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花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夏玉米花后干物质运转的影响机制,为夏玉米抗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人工控水条件下,以干旱敏感型品种伟科702(WK702)和耐旱型品种郑单958(ZD958)为供试材料,于玉米花期设4个干旱胁迫处理,分别为CK(对照,全生育期正常灌水)、T1(花前干旱胁迫)、T2(花后干旱胁迫)和T3(花期连续干旱胁迫),探究花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玉米植株形态、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运转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花前干旱胁迫能抑制株高、穗位高、茎粗和叶面积的生长,而花后干旱胁迫的影响较小,但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幅度较大。花期干旱胁迫不仅显著降低夏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P<0.05,下同),还抑制茎叶等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转,降低干物质运转量、运转率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使成熟期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减少。花前干旱胁迫对夏玉米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的影响大于花后干旱胁迫。花期干旱胁迫导致夏玉米籽粒产量显著下降,其中花期连续干旱胁迫籽粒产量降幅最大,花前干旱胁迫籽粒产量降幅大于花后干旱胁迫;ZD958在T1、T2和T3处理下的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下降20.1%、15.6%和35.9%,WK702分别比对照降低32.3%、19.3%和51.3%。【结论】花期干旱胁迫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夏玉米的植株形态、有效光合面积、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等,导致夏玉米产量显著降低,对干旱敏感型品种WK702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的抑制高于耐旱型品种ZD9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