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黑潜蝇对大豆危害很大,发生严重田块可造成严重减产或绝收。做好大豆黑潜蝇的防治工作是确保大豆生产优质高产的重要一环。1传播途径黑潜蝇是一种蛀茎性害虫,对大豆、黑豆都造成危害。黑潜蝇虫体特小,活动隐蔽,容易被忽视。据两年来对南阳邓州市、镇平县柳泉铺乡两地大豆生产田苗期、中期调查,2003年度大豆黑潜蝇发生面积约占两地大豆总面积的13%-15%,2004年度发生面积约占两地大豆总面积的20%-30%,以春播大豆、夏早播大豆危害较重。黑潜蝇发生呈现上升态势。大豆苗期受害幼苗发黄,苗小细  相似文献   

2.
<正> 作者在进行福建省豆类害虫及天敌种类调查中,采得我省潜蛀为害豆秆的四种潜蝇,它们是豆秆黑潜蝇 Melanagromyza sojae(Zehntner),长气门黑潜蝇(豆梢黑潜蝇)Melanagromyza dolichostigma(de Meijere),豆根皮蛇潜蝇(豆秆蛇潜蝇)Ophiomyiacentrosematis(de Meijere)和菜豆蛇潜蝇 Ophiomyia phaseoli(Tryon)。前三种为害大豆,后者为害长豇豆,其中以豆秆黑潜蝇发生最为普遍。考虑到前人所报道的我省潜  相似文献   

3.
<正>稻秆潜蝇又叫钻心蝇,属双翅目,黄潜蝇科。近年广东、云南、湖南等省南方山区水稻上为害严重,浙江南部山区单季杂交稻种植区,稻秆潜蝇已成为主要害虫之一,发生面积大,为害损失重。一、主要为害症状稻秆潜蝇幼虫营钻蛀生活,取食水稻的心叶和幼穗。水稻苗期受害,抽出的叶子纵裂破碎,严重时呈枯心苗;孕穗期受害,抽  相似文献   

4.
阳晨 《湖南农业》2020,(8):18-19
正稻秆潜蝇又名稻潜蝇、稻钻心蝇,主要为害水稻,在湖南省发生为害有逐年加重趋势,已由原来的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在桃江县,稻秆潜蝇发生面积逐年扩大,2012年发生面积667公顷,2015年发生面积6667公顷,2016年发生面积2万公顷。近3年早稻平均为害株率12.1%,最高31.75%;晚稻平均为害株率19.33%,最高35%。稻秆潜蝇属完全变态昆虫。在湖南  相似文献   

5.
慈姑钻心虫(Phalonidia sp.)属鳞翅目细卷蛾科,是为害慈姑的主要钻蛀性害虫,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据江苏海安、扬州、邢江等地调查,为害严重的田块,株受害率高达70%,平均达25%.为了提高慈姑产量,1982~1983年对此虫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茶材小蠹又称茶枝小蠹,是近年在荔枝上为害颇为突出的一种钻蛀性害虫。该虫于1996年在我县首次发现并零星为害,至今仅数年时间,发生为害日趋猖獗,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日趋严重。该虫发生特点,一是选择性。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老果园受害相对较重。荔枝受害重于龙眼,荔枝当中乌叶、兰竹、元枝品种受害较重,其他品种次之。  相似文献   

7.
苹果蠹蛾(Laspeyresia pomonella)是为害苹果、梨、桃、杏等果品的一种检疫性害虫,于1994年传入肃州区,当时仅在城西局部果园内零星发生,为害较轻,果园被害率为9.50%,蛀果率1.95%,为害最重的果园蛀果率仅为3.35%。经过10a的传播蔓延,目前全区各乡(镇)的果园普遍发生,2006年普查时,全区苹果蠹蛾发生面积达5813hm^2,平均蛀果率达11.49%,为害严重的果园蛀果率高达75.00^。  相似文献   

8.
柑桔潜叶蛾以幼虫在柑桔嫩叶茎、嫩叶表皮下钻蛀为害,成银白色的蜿蜒隧道。受害叶片卷缩或变硬,易于脱落。春梢受害较轻,夏梢、秋梢发生期为害特别严重。据调查,在德兴市该虫一年可发生9—10代,尤以夏秋季发生最盛,以8月下旬、9月下旬的虫口密度最大,10月份...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不同地点(海龙、辉南和柳河)及不同地势(坡地、平地和岗地)玉米金针虫的发生与为害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策略。结果表明,海龙平地发生较重,岗地次之,坡地与洼地较轻;辉南平地发生较重,洼地未发生;柳河坡地发生较重,平地发生较轻。柳河苗受害率较重,海龙次之,辉南苗受害率最低。  相似文献   

10.
豆秆黑潜蝇[Melanagromyzas ojae(Zehntner0)]属潜蝇科害虫。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荷兰豆订单农业不断进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2年种植面积达2000hm以上,豆秆黑潜蝇在荷兰豆田严重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占荷兰豆种植面积的30%左右,一般为害损失率为32.5%-59.3%,严重田块甚至绝收。已成为荷兰豆生产上主要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和2008年,对辽宁全省23个县(市)31个乡(镇)的玉米螟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有81%的调查点虫蛀株率达85%以上,每株玉米螟的数量为1.2-6.8头;有45%的调查点虫蛀株率达100%,每株玉米螟数量为3.2-6.8头,穗柄虫蛀株率达95%以上;在穗柄无虫害情况下,茎秆有1-3头玉米螟时减产7%-11%,达到4-5头时平均减产28%。每个穗柄有1头螟虫时平均减产21%,有2头螟虫时平均减产31%。平原地区发生严重,山区、山坡地及水田区发生较轻。据此估计,所调查田块的减产程度至少在20%以上。玉米螟严重发生的原因:玉米面积增大、长期连作、秸秆跨年存放、冬前不翻耕造成次年虫源增加,对新情况下的玉米螟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滞后,有关部门和农民对防治玉米螟的认识不足。施药机械是玉米螟化学防治的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12.
应用于植被护坡的两种野生灌木抗旱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祁军  宋桂龙  王琼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177-6179
[目的]研究野生灌木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方法]以木豆和山毛豆两种野生灌木为试验材料,以正常浇水为对照,探讨了盆栽条件下干旱胁迫对2种野生灌木的影响。[结果]水分胁迫下,木豆和山毛豆的平均日失水率为0.626%和0.522%。山毛豆叶片相对电导率是对照的242.86%,木豆是对照的137.07%。木豆和山毛豆的丙二醛含量相对于对照分别增加了65.10%和69.10%。木豆的可溶性糖含量增幅最大,增加了3.85倍,而山毛豆增加了1.98倍。山毛豆的叶片游离脯氨酸在35 d时出现峰值,为对照的57.85倍。而木豆在28 d达到峰值,为对照的14.34倍。[结论]木豆的抗旱性强于山毛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木豆豆荚螟主要生物学特性,了解木豆豆荚螟为害习性,为木豆豆荚螟防治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观察和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金城江区和凤山县木豆豆荚螟生活习性、发生条件、为害程度及特点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木豆豆荚螟主要以幼虫为害木豆的花蕾、嫩荚,造成蕾、荚脱落;1条木豆豆荚螟的全幼虫期能蛀食豆粒3~5粒,有转荚为害现象;木豆豆荚螟的蛀害率约25%~40%,干旱年份旱地木豆豆荚蛀害率可高达80%以上;采用单植方法,可减轻木豆豆荚螟的危害,品种混植越多,花期重叠时间越长,木豆受豆荚螟危害越重;通过合理施药,可减轻危害,提高木豆产量。【建议】冬季彻底清园,降低次年虫源基数;根据不同品种合理密植,保持木豆地通风透光;不同品种分别种植,避免混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变异株,减少品种混杂;花、荚期科学合理用药,以保花保荚。  相似文献   

14.
张晓声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9):1066-1069
【目的】研究木豆豆荚螟主要生物学特性,了解木豆豆荚螟为害习性,为木豆豆荚螟防治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观察和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金城江区和凤山县木豆豆荚螟生活习性、发生条件、为害程度及特点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木豆豆荚螟主要以幼虫为害木豆的花蕾、嫩荚,造成蕾、荚脱落;1条木豆豆荚螟的全幼虫期能蛀食豆粒3~5粒,有转荚为害现象;木豆豆荚螟的蛀害率约25%~40%,干旱年份旱地木豆豆荚蛀害率可高达80%以上;采用单植方法,可减轻木豆豆荚螟的危害,品种混植越多,花期重叠时间越长,木豆受豆荚螟危害越重;通过合理施药,可减轻危害,提高木豆产量。【建议】冬季彻底清园,降低次年虫源基数;根据不同品种合理密植,保持木豆地通风透光;不同品种分别种植,避免混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变异株,减少品种混杂;花、荚期科学合理用药,以保花保荚。  相似文献   

15.
1992年3月20日,秦岭南坡中山地带旬阳坝林区部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遭受“雨淞+湿雪”的严重危害,局部地段受害率达80%以上。受害情况与林木的高径比有关,受害本主要是中小径木,平均高径比为117,未受害木平均高径比为96。雪折的高度随林木胸径增大而升高,与林木高径比呈负相关关系。阳坡林分受害较轻,阴坡较重。及时间伐,促使林木保特合理的高径比(<100)是减免风、雪等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评价玉米抗虫(玉米螟)品种,为玉米螟绿色防控及害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比分析第一代玉米螟和第二代玉米螟的田间百株落卵量、百株幼虫量、百秆为害蛀道长及被害株率等指标,评价新疆47个主栽玉米品种的抗螟性差异。【结果】供试主栽玉米品种抗虫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6W2T118的田间为害最轻、抗虫能力最佳,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被害株率依次为25头/百株、90 cm/百株、20%,其次分别是华美1号、DK517、九圣禾692抗螟性较好,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及被害株率依次为40头/百株、265 cm/百株、40%,50头/百株、245 cm/百株、40%,60头/百株、250 cm/百株、45%。五谷310、KWS6333、富友968、宁玉525等品种抗螟性一般。金庆202则为害最为严重、抗虫水平最低,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被害株率依次为195头/百株、875 cm/百株、90%。金庆1号、新玉29号等品种的抗螟性整体较差。【结论】参试的47个品种中16W2T118、DK517、九圣禾692、华美1号等品种抗虫综合表现较优,金庆1号、新玉29号等品种抗虫水平较差,生产上可优先选择种植抗螟较优的品种,避免种植抗螟较差的品种,可较好的实现玉米螟的自然控制。  相似文献   

17.
Pigeon pea was shown to be more efficient at utilizing iron-bound phosphorus (Fe-P) than several other crop species. This ability is attributed to root exudates, in particular piscidic acid and its p-O-methyl derivative, which release phosphorus from Fe-P by chelating Fe(3+). Pigeon pea is normally intercropped with cereals under low-input conditions i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Although pigeon pea can utilize the relatively insoluble Fe-P, intercropped cereals must rely on the more soluble calcium-bound phosphorus.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cultivation of pigeon pea increases total phosphorus availability in cropping systems with low available phosphorus.  相似文献   

18.
旨在明确玉米品种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及药剂防治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效。通过田间调查,分析27个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通过玉米大喇叭口期整株喷雾,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玉米灌浆中期,供试27个玉米品种的大斑病发病株率为58.33%~100%,平均91.42%;发病级别2.33~6.97,平均4.51。玉米蜡熟期所有供试玉米品种的大斑病发病株率均为100%,平均发病级别6.89;玉米螟危害的被害株率23.33%~71.67%,平均45.74%;百株虫量20.00~88.33,平均51.94。大喇叭口期整株喷雾,供试11个药剂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均较低,其中最低0%,最高10.57%,平均仅为5.37%。由此可见,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差异很大,且供试27个品种不同时期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强弱排序不同;大喇叭口期药剂整株喷雾防治玉米大斑病,供试11个药剂处理的田间防效均不理想,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37份牧草型木豆材料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调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7份材料的出苗率较对照的高,大部分材料的成活率达100%,平均株高变幅为114.4~178.6cm,主茎分枝数变化为8.0~24.8条;生物产量变化为1235.2~21439.3kg/hm2,除ICP 14145和ICPL 20092外,其余材料生物产量均高于对照品种;百粒重变化在7.10~18.60g之间,嫩枝叶含水量变化在71.14%~80.37%之间。此外,不同参试材料的单宁含量、蛋白质与可溶性总糖含量变化较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牧草型木豆的生物产量与出苗率、株高、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宁含量、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根据不同育种要求,注意对不同性状进行优先选择,选择植株高大、粒型小、出苗率高的木豆材料,较易获高产量,但须注意与枝叶品质的协调。  相似文献   

20.
带型及施氮对玉米间作豌豆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氮及带型对绿洲灌区单作和间作玉米、豌豆产量、光能利用率及光合源大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玉米间作豌豆的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试验设计的各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都大于1,说明玉米间作豌豆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2:4模式(2行玉米、4行豌豆)相比,3:4模式(3行玉米、4行豌豆)的LER增大了28.26%,说明3:4模式具有较好的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作用。单作玉米、单作豌豆、2:4间作、3:4间作的三个氮水平下的平均光能利用率分别为0.60%、0.15%、0.53%和0.60%,氮肥减量15%的3:4间作的光能利用率最高,达到了0.75%。3:4模式的平均叶面积指数(LAI)比2:4模式高22.83%-28.27%,叶日积(LAD)高25.49%-27.83%。在本试验设计的参数范围内,随LAD的增大,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持续增大,因此进一步提高LAD是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