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用包含技术非效率模型的随机生产边界,以内蒙古灌区实地调研的326个农户玉米生产的数据为基础,对灌溉管理改革区和非改革区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定量分析了灌溉管理改革对农业技术效率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改革地区农户在玉米生产中的技术效率高于非改革地区,但差额比较小,而且模型显示,灌溉管理改革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从总体上说,尽管灌溉管理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改革地区的农户并没有比非改革地区的农户表现出更高的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2.
为缓解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日益紧张的现状,在水价改革的大背景下,选取山东省即墨区作为样本点,对当地农户的蔬菜种植情况进行实地调查,采取随机前沿分析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生产技术效率及灌溉用水效率的计算,并在此基础上采用Tobit模型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灌溉用水效率的均值仅为0.636 5,存在较大的节水潜力,并且发现农户生产技能的提升、节水意识的增强、灌溉成本的增加、节水灌溉设备的使用以及水价改革的有效推进等均对于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有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井灌区面临着地下水位下降、灌溉用水效率低下的困境。通过对河南省滑县、山东省巨野县农户进行调研,对获得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使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玉米农业技术效率,使用偏要素生产率模型测算农户的玉米灌溉用水效率,使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农户玉米灌溉用水效率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井灌区农户的玉米灌溉用水效率均值为0.543,其中畦田的宽度、畦田的土地平整度、是否使用地埋管道等节水设施、农户对水资源稀缺的认知程度等对灌溉用水效率有显著影响。针对提高井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构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浙江省2010—2020年的农业用水效率进行了测度,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了农业用水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最后运用地理探测器探析了农业用水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解决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浙江省农业用水效率从2010年的1.153上升至2020年的1.661,年均增长3.71%,多年均值为1.535,始终处于有效利用状态,多年稳定性较强,且纯技术效率影响较大;浙北地区农业用水效率高于浙南地区,但地区差异逐步缩小;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对农业用水的重视程度、农业种植结构、水资源丰裕程度是影响浙江省农业用水效率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同时农业用水效率的空间分异并不是单一因子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多种因子共同作用下非线性增强的结果。据此,浙江省需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力度、推进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户主体节水意识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农业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5.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及模型构建与实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灌溉用水效率尚未形成一套能够全面反映灌区灌溉工程状况、用水管理和灌溉技术水平,且概念合理、易于推广应用的指标体系等问题,在对不同类型灌区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灌区用水实际,从种植结构、工程状况、管理水平、用水指标等方面探讨农田灌溉用水效率指标,明确各指标的计算方法。依据现有规划、规范及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农业用水的先进水平,界定了灌溉用水效率的评价等级,分别针对大、中、小型灌区提出了单项指标的分级标准,构建评价模型。选取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的11个典型灌区进行实例应用,结果表明:干桥湾灌区用水效率接近高效,双树西渠灌区和塘角渠灌区用水效率较高效,白崖渠灌区和北川渠灌区为中等水平,其他灌区用水效率均为低效和较低效水平。所得结论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验证了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及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业科学》2016,(10):1541-1545
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4年统计年鉴和水资源公报数据,筛选出4大类共9项影响因素指标,基于因子分析法,对山东省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作物种植结构与技术、耕地灌溉技术、农业水资源拥有量、农民节水灌溉行为因子对山东省灌溉用水效率有重大影响;并且鲁西平原地区灌溉用水效率高于鲁中南山区和胶东沿海地区,整体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并针对灌溉用水效率的差距,提出了提升种植技术与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水资源开发和强化政策支持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用水效率受制于配套设施、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等因素影响整体较低,亟须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本文阐述了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意义,分析了当前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低下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陈长城 《现代农业科技》2023,(10):133-139+153
我国水资源紧缺形势严峻,农业用水总量占全国用水总量比重较大,因而开展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评价以帮助提高区域农业水资源利用率是当务之急。本文首先构建安徽省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评价体系,然后分别采用基于遗传算法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确定指标主观和客观权重。为提高权重及综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引入理想点法对主、客观权重进行融合计算,求出指标最优综合权重。最后,将其与通过正态云模型计算得到的指标云隶属度相结合,确定安徽省2010—2017年不同年份的农业用水效益综合评价等级及对应参数。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度较高,组合赋权-正态云模型在农业用水效率评价领域的适用性较强,该模型可为类似评价工程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资源节约型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构建DEA-Tob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对环渤海五省设施蔬菜种植户的综合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估计了节水灌溉技术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设施蔬菜种植户的平均生产效率较低,仅为0.21;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综合生产效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对提高设施蔬菜生产效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节水灌溉技术以外,提高农户收入、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基于此,要着重宣传节水灌溉技术对于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效果,在倡导农户对技术的乐观预期的同时,更应注重提高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和支付能力,并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户个人素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技术进步下农业用水效率的时空分异,首先利用超效率SBM(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测算2009—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效率,其次使用泰尔指数分析农业用水效率的区域差距,最后应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不同地域农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自治区)的农业用水效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地区间差距在不断缩小,控制地区内部差距扩大是提升农业用水效率的关键;经济发展水平、年降水量、灌溉水价、节水农业技术水平和水资源禀赋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效率都有一定影响,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各地区根据不同的情况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推进节水农业进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用水效率是评价地区用水及节水的关键。以通辽市为研究区域,从通辽市实际出发,建立了农业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通辽市7个旗县的农业用水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科尔沁区、科尔沁左翼中旗、开鲁县、库伦旗农业用水效率较高,而科尔沁左翼后旗用水效率最低,扎鲁特旗基本属于中等水平,说明通辽市农业用水效率有所提高,但部分地区还有足够的提高空间,应进一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评估节水技术推广和水价综合改革等措施对农业用水强度的综合影响,对节水政策的优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构建了用水强度的理论分解模型,尝试将技术进步和灌溉水价等因素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以探寻农业用水强度各类驱动因素的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基于2003—2016年小麦、玉米与水稻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三种作物灌溉用水强度呈现稳中有降态势,下降幅度最高的是玉米,其次是小麦,水稻下降幅度最小。灌溉水价对用水强度的影响在作物间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其显著促进了玉米用水强度的降低,而在小麦、水稻两种作物上却表现出抑制作用。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效率改善显著降低了农业用水强度,且其影响程度在作物间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农业技术创新对玉米和水稻用水强度改善的作用最为强劲,而技术效率对小麦用水强度降低的贡献最大。上述结论在替换技术进步指标和改变参数估计方法后仍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因此,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定价机制中应考虑不同作物的用水习性,农业技术创新活动更多从不同作物生产中的薄弱环节来精准开展,同时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规模效率尚需进一步优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农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经营特征和区域特征等因素对稻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提升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采用长江流域12个省(直辖市)的1430个农户水稻生产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效率损失模型,对比经营特征和区域特征等因素,分析农户不同年龄段特征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长江流域水稻种植农户老龄化现象普遍,农忙时节劳动力相对不足;受体力及人力资本限制,老龄劳动力的技术效率高于年轻农户;增加当前结构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并不能有效带来水稻种植产出增加。对比看来,长江上游地区老龄劳动力平均技术效率水平最高;下游地区中年农户技术效率水平最稳定,部分地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仍有提升空间。老龄农户当前流入土地比率大于年轻农户,但未来土地流转倾向低于年轻农户;文化程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人次、专业协会、农资经营部门和农技推广部门等变量对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而是否为村干部、土地流转情况、家庭兼业情况、基层信息服务站及地方政府等变量则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建议】应客观认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因素对稻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从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劳动力回流、加强农业技能培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农业信息发布机制等方面着手,提升稻农生产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4.
选取了2008~2015年《山东省统计年鉴》的农业用水和农业产值数据,通过构建洛伦兹曲线三次多项式趋势线计算出山东省农业用水配置的基尼系数。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用水配置比较公平,农业用水配置的基尼系数总体处于0.2~0.3之间,且呈平稳降低趋势;各地区农业用水效率差距较大,山东省东部地区农业用水效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基于此提出了提升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加强政策支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潘经韬 《湖北农业科学》2016,(11):2943-2947
运用DEA测算了2003—2012年的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用水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考察了农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农业用水效率比较低,但呈逐年上升趋势;农业用水效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有效灌溉指数、节水灌溉指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与农业用水效率呈显著正相关,而农业用水比重和粮食播种面积比重对农业用水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提出了提高中国农业用水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区气候干燥,农业生产非常缺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特别重要。总结了几种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主要技术造径:减少无效蒸发,调整种植结构,开发培育节水高产品种,节水高产施肥、培肥技术,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制度。积极发展研究农业节水的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选取了20082015年《山东省统计年鉴》的农业用水和农业产值数据,通过构建洛伦兹曲线三次多项式趋势线计算出山东省农业用水配置的基尼系数。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用水配置比较公平,农业用水配置的基尼系数总体处于0.22015年《山东省统计年鉴》的农业用水和农业产值数据,通过构建洛伦兹曲线三次多项式趋势线计算出山东省农业用水配置的基尼系数。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用水配置比较公平,农业用水配置的基尼系数总体处于0.20.3之间,且呈平稳降低趋势;各地区农业用水效率差距较大,山东省东部地区农业用水效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基于此提出了提升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加强政策支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选取产粮区玉米、水稻和小麦三种作物,在考虑农业水污染的情况下,利用能够弥补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数量相对不足的窗式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探究产粮区2003-2012年三种作物用水效率及其决定因素。结果表明:三种粮食作物生产用水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有所提高,但明显低于各自的技术效率;用水效率从高至低依次为玉米、小麦和水稻,而技术效率则依次为水稻、玉米和小麦;粮食主产省用水效率均比非粮食主产省高;长期偏低的农业水价并未真正反映水资源的经济价值。依据以上情况,提出产粮区应通过引入先进农业灌溉设备与技术,并根据产粮区粮食生产与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水价机制来提高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国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差异与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方法】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基于1 906家农户的微观数据,对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水平较低,平均只有64.1%。【结论】1家庭农业劳动力比重、家庭收入、耕地面积、户主年龄和户主受教育程度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效应;2是否获得农业补贴、户主风险态度和户主健康状况3个虚拟变量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信贷约束虚拟变量对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包含技术非效率影响的随机生产边界,对2种不同管理模式灌区2002年的农户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是2个灌区共同的生产边界或是各自的生产边界,从总体上说,灌溉管理制度的改革尽管取得了其他方面的效果.但改革灌区的农户并没有比传统管理方式灌区的农户表现出更高的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