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地云杉引种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地云杉是我国珍稀濒危树种,为了扩大这一树种的造林范围,2003年将其树种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白音敖包引种到呼和浩特,对其适应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沙地云杉在呼和浩特市生长正常,两年高生长达6.73 cm,物候期比原产地提前30d,保存率为35.5%,因此沙地云杉有引种成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对呼伦贝尔沙地灌草型封育前后植被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实施灌草型全封并结合人工管护,可使流动和半固定沙地得到永久固定,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原生植被的自然恢复和发展,增加植被的覆盖度。  相似文献   

3.
半固定沙地植苗造林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伦贝尔沙地扩展和危害日益严重,为了保护呼伦贝尔大草原,有效治理草原沙漠化土地,在呼伦贝尔沙地不同分布区、不同类型立地进行了3个试验区的沙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3个试验区造林成活率都很高,固沙效果明显;陈巴尔虎旗和新巴尔虎旗试验区因牲畜啃食和浇水不及时而致保存率偏低;鄂温克旗采取网围栏全封措施,而保存率较高;3个试验区都有天然樟子松和杨树分布。  相似文献   

4.
沙地樟子松林与天然更新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伦贝尔沙地是我国重要的樟子松林种源地。从1955年开始在其他地区进行引种造林并获得成功,但是多数引种地的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却不能正常进行。本文结合资料论述了沙地樟子松天然林起源与分布和自然更新特点,并分析探讨了引种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自然更新的障碍、影响因素以及冬季降雪影响更新等可能的关键因子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宁夏干旱区3种不同立地条件下开展梭梭人工造林试验的结果表明,半流动沙丘、丘间低地、沙障防护沙地3种不同立地类型造林成活率分别为66%、62%、68%,保存率为43%、55%、59%。这证明通过人工布设沙障机械固沙,能够有效防止风沙流动对梭梭幼苗的侵蚀,提高半流动沙丘迎风坡面沙地梭梭造林保存率。  相似文献   

6.
呼伦贝尔沙地是全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腹地。自1994年以来,由于气候干旱和人为活动增多等因素,沙地边缘不断向外扩展,沙地内部活化严重。沙地吞噬草原,危害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存安全,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草原沙化问题已经成为呼伦贝尔生态安全的心腹大患,加快治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据第四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呼伦贝尔沙地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921.2万亩,占牧区6个旗市区土地总面积的15.3%。其中,流动沙地面积13.3万亩,半固定沙地86.9万亩,固定沙地1201.3万亩,露沙地619.7万亩。另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1650.2万亩。  相似文献   

7.
呼伦贝尔沙地是全国四大沙地之一,呈扩展趋势,沙漠化危害逐渐加重,原生植被持续受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环境严重恶化,严重制约了草原牧区的经济发展。为了防治草原沙化、退化,有效治理草原沙漠化土地,改善呼伦贝尔沙地生态环境,在治沙造林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浪费,结合呼伦贝尔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的治理造林模式,为治沙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经试验研究表明,高立式沙障适合达赉湖边及其他地区的流沙治理。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造林、封育已见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护林科技》1994,(3):49-51
<正> 呼伦贝尔沙地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东南部及北部部分地带,在沙地上分布有大面积的樟子松天然林、疏林及散生母树。由于面积大、更新速度快、长势好已引起国家林业部门和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国内外很多学者到呼伦贝尔沙地考察、研究樟子松。目前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的造林、封育工作在上级林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当地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宣化县黄羊滩风蚀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依据不同植被类型与盖度,对黄羊滩沙化土地的剖面特征和物理性质进行了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剖面呈通体沙质特征,结构性差;机械组成以沙粒为主,容重与固相率远高于正常的森林土壤,总孔隙度明显偏低;流动沙地存在稳定的干沙层,半固定沙地能形成干沙覆盖,固定沙地不能形成干沙覆盖层。风蚀沙地普遍具有耕性差的特点,固定沙地垒结紧实,流动、半流动沙地呈粗骨质形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沙地进行沙地云杉造林试验表明:沙丘的阴坡比阳坡造林成活率高21.7个百分点,植被盖度较小的立地比植被盖度高的立地造林成活率高30%左右.采用座水覆膜和容器苗造林分别比对照提高造林成活率29.4个百分点和35.5个百分点.并形成沙地云杉在沙地配套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1.
章古台沙地班克松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班克松引种到章台造林5年后,其成活率、保存率均较高且保持稳定。其树高、地径生长量均大于同龄樟子松,且根系比较发达。该树种在章古台地区初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1、立地条件:凡是起伏不大的固定半干旱沙地,流动半流动沙地,固定沙丘,半干旱荒滩、荒地、荒坡都适宜开沟抗旱造林。  相似文献   

13.
云杉属的种和种源选择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国有樟村坪林场营造云杉属5个种18个种源的种和种源试验林,进行云杉属的种和种源选择试验。结果表明:5种云杉18个种源的造林成活率为76%~92%,平均85.0%;保存率为27%~73%,平均46.1%。欧洲云杉的平均成活率和平均保存率最高,分别达89.0%和60.0%,其中4号、6号2个种源的平均成活率和平均保存率分别达87.5%和67.0%。6年生欧洲云杉的平均树高比其它4个种的平均树高生长量提高36.85%,其中最优良种源是4号和6号种源,该2个种源的平均树高生长量比5号和7号2个种源提高26.63%;4~6年生林不同种源的保存率与历年生长量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4年生林树高和地径之间、5年生林树高和冠幅之间、6年生林树高和地径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上,指标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介绍沿海沙地湿地松主要造林技术措施的基础上,着重论述湿地松实验林的林分生长量调查。调查数据表明,沙地上湿地松实验林在幼林阶段,林分历年生长量已达到湿地松速生丰产林部颁标准,且其生长量略高于山地的生长量;经预估,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其引种栽植可改变沿海基干林带造林树种单一、同一树种连栽生长差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章古台沙地长白松与欧洲赤权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白松与欧洲赤松引种到章古台地区造林4年后,其成活率、保存率及树高、地径生长量均小于同龄樟子松。但长白松保存率与樟子松较为接近,且相对稳定,生长发育良好,在章古台地区初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与适应性;而欧洲赤松虽能正常生长发育,但保存率较低,抗旱适应能力稍差。  相似文献   

16.
沙地云杉造林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在白音敖包林场对沙地云杉不同条件下造林对比试验,得出沙地云杉幼苗在林隙间、树冠下及深坑庇荫处造林成活率较高,效果好,对推广沙地云杉造林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是在对呼伦贝尔沙地沙漠化土地调查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沙地的自然概况、沙地形态特征及其成因历史,以及沙地现状,同时对呼伦贝尔沙地近40a的动态进行了分析,并对沙漠化土地的质量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呼伦贝尔沙地生态综合治理现状及其沙地的生态环境情况分析,研究呼伦贝尔沙地对其重点区域呼伦湖湿地和沙地樟子松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当前呼伦贝尔沙地生态状况呈现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9.
长白松与欧洲赤松引种到章古台地区造林 4年后 ,其成活率、保存率及树高、地径生长量均小于同龄樟子松。但长白松保存率与樟子松较为接近 ,且相对稳定 ,生长发育良好 ,在章古台地区初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而欧洲赤松虽能正常生长发育 ,但保存率较低 ,抗旱适应能力稍差  相似文献   

20.
对营造7年生(苗龄3年)的37个红皮云杉家系保存率和生长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红皮云杉家系间树高、当年抽梢、地径、冠幅均有较大差异,通过综合比较,pkor08hlj007、pkor08hlj010、pkor08hlj012、pkor08hlj032、pkor08hlj035较适宜在宜昌地区引种栽培。本研究结果造林后4年生树木生长量与国家云杉良种基地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林业科学研究所育苗的3年生苗木生长量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