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取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技术手段之一.在宏观总量上,以取水、供水、用水以及耗水和排水量作为总量控制的表征指标;在微观上,以用水定额、耗水定额等作为微观控制表征指标.本文对建平县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评估体系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为建平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从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用水效率控制三方面提出了水资源管理的控制红线和实践操作指标。采用“从后向前”的思路,针对水质型缺水问题严重的地区,提出通过纳污总量控制研究需水阈值的工作思路,并提出根据需水阈值实现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管理方法,为流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农业用水是水资源的用水大户,在用水总量控制的条件下合理分配农业用水十分重要。针对农业用水问题,从灌溉方式、灌溉水源等方面对总量控制下的农业用水灌溉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以哈密市为例,探讨了在农业用水总量实行控制的条件下,哈密市枯水年农业用水的配置方式,为提高哈密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实施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是实施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方法,也是分配灌溉用水使用权的基本依据。在明确灌溉用水定额概念及其主要内涵的基础上,探讨灌溉用水定额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指标的含义、性质,论述灌溉用水总量和用水定额的关系,为合理确定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水资源较为短缺,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60%以上,但农田灌溉仍然以大水漫灌的粗放式管理为主,灌溉水利用率低,浪费严重.随着农业规模化种植进程的快速发展,高效节工的灌溉技术需求更为迫切.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的节水灌溉技术及特点,对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指导性作用,同时对保障国家粮...  相似文献   

6.
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研究探讨"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即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纳污能力控制指标的选取及确定方法,建立了以社会、经济和水环境为效益目标的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以平定县为例,开展了水资源配置研究,结合SE-DEA模型,进行了不同配置方案下水资源配置结果效率值分析,探求出了最佳水资源配置方案,为实施区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关于农业节水灌溉改革创新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节水灌溉应做好的工作:采取工程的、农业的和管理的综合节水措施,降低腾发耗水量,提高农作物水分生产率和灌溉水利用系数;流域和灌区要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利用,统一管理,改变"近水者先用水"的现状,做到水资源均衡配置,可持续利用;井渠结合,排灌统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综合防治旱涝盐碱;实行灌排区自主管理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展科学研究,明确不同地区节水灌溉的发展方向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农业是用水大户,农业灌溉用水情况十分复杂,统计工作难度较大。为了支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工作,2014年水利部下发了《用水总量统计方案》(试行稿),方案中农业灌溉用水量的统计方法充分借鉴了水利普查中典型调查、由点及面、综合推算的统计方法,要求以灌区为基本单元,采取用水大户逐一计量统计、一般用水户抽样调查、综合推算区域农业用水量的技术方法,比传统水资源公报中定额匡算的方法在准确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测算是落实国务院确定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南方地区受地形、降雨等自然条件影响,灌区水源情况较为复杂,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测算较为困难,针对南方灌区特点,提出了一套点面结合、测算结合的行政区域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测算的技术方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供实际工作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建平县地下水动态进行分析,得出该县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17亿m3,此结论可作为编制建平县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取用水总量控制规划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工农业和生活总用水中,农业用水占80%左右,农业用水的科学与否,对一个地区工农业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农业用水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灌溉现象,春小麦是宁夏灌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据统计,春小麦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8.4%,产量占粮食总产的30%,若加上套玉米的产量,占粮食总产的54.3%,所以,推广优化灌溉技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不论是目前,还是未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的1/4.全国农业正常年份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3/4,但水利用率仅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80%,可见农业节水潜力巨大.节水灌溉,就是采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减少用水损失,以较少的灌溉水量满足作物正常生长要求的灌溉.这里集中介绍一下近年来我国推广的实用农业节水技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与农业用水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用水安全的影响。在分析我国农业用水量与用水效率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指出农业用水比重偏高、用水效率低下是造成当前我国水资源危机的重要原因。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用水将面临更大挑战。最后,结合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现状,提出对农业用水需求总量、用水效率进行调控的需水管理措施,从调控需求、提高效率的角度缓解供需矛盾,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用水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利用多源遥感数据的农业生态环境信息快速提取技术,开发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黄岛区农业用水量动态监测系统,进行农作物的长势及灌溉需水量、用水量的动态监测,为黄岛区农业生产和区域用水总量监测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与评估信息,为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黄岛区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资源型、水质型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为应对当前水资源的严峻形势,中央提出实行“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纳污限制”三条红线控制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淮河流域严重缺水城市淮北为例,就城市中水工业回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水量、水质、保证率、经济性等方面分析表明中水有条件作为城市发展的供水水源,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因地制宜的鼓励和促进中水回用.研究对于拓展城市水源、节约一次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水体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前景.  相似文献   

16.
对浙江省近10年来的产业节水效应分析表明,用水效率的提高成为近10年来区域产业用水总量不断下降的主导因素。"十二五"期间,由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在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指标控制下,建立产业节水效应优化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未来5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将成为节水效应的主体。适当降低第一、二产业比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挖潜农业灌溉节水潜力,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用水效率的提高,将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用水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7.
河北平原是河北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灌溉在全省农业生产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农业灌溉用水占全省用水总量的70%以上,是主要的用水大户。用于农业生产的水资源除灌溉水外,还包括由降水直接补给农田的土壤水资源。从正确认识土壤水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土壤水资源角度出发,提出了土壤水资源的概念,建立了区域土壤水资源计算模型。并以保定平原为例,分析计算了区域不同频率水文年土壤水资源的资源量。为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充分利用土壤水资源,节约灌溉用水提供理论依据。对缓解区域水资源紧缺现状、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要控制、控制什么、怎样控制"是实行水资源开发利用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我国推进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战略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首先揭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的基本概念;其次,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的三大基础理论,即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分行业耗用水原理以及适应性管理理论,分别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提供宏观边界条件、核心驱动力和动态实施依据;再次,提出了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一核制约、双向协调、三层嵌套"的基本模式;最后,绘制了不同来水频率条件下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曲线,识别了缺水期和丰水期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的起点和路径。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石油开采主要集中在陕西北部的延安、榆林两市(陕北地区),石油开采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3.4%,水资源利用量较大,为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建设节水型社会,有必要对陕北地区石油开采用水定额进行研究.本文采用物质平衡法和注采比法进行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研究表明:在特定条件下,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基本相同;同时考虑辅助...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河南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指标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基于2011-2013年水资源公报采用年尺度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评价方法对河南省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进行了考核评价分析,并对达标情况进行分级,分析结果表明:从2011年到2013年河南省水资源最严格管理在不断提高,2013年河南省整体为3级,各行政地市中达到1级的1个、2级的4个、3级的7个、4级的5个和5级的1个。因此,在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限制纳污方面还需加强,且今后的重点工作在用水效率的提高和加强污染控制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