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8 毫秒
1.
为了筛选最有效的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芯,探讨产品使用技术方案,从信息素配方、诱捕器类型、诱捕器悬挂高度比较了性信息素诱芯诱捕器对灰茶尺蠖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5种不同配方比较,以诱芯B(Z3Z9-6,7环氧-十八碳二烯和Z3Z6Z9-十八碳三烯质量配比1∶3)的引诱效果最好;船型诱捕器的引诱效果显著高于其他诱捕器;5种不同悬挂高度比较,以诱捕器悬挂高于茶蓬面20 cm和40 cm的效果最好。建议在灰茶尺蠖发生区域、成虫扬飞前,将灰茶尺蠖诱芯B(Z3Z9-6,7环氧-十八碳二烯和Z3Z6Z9-十八碳三烯质量配比1∶3)配套船型诱捕器使用,可进行茶园灰茶尺蠖害虫的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2.
茶尺蠖性信息素的田间使用技术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性信息素的田间使用技术,在田间设置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的5、10和20 m挂放密度处理区及其对照区,并对不同处理区和对照区中诱捕器诱集的茶尺蠖成虫和幼虫数量以及同一挂放密度下距性信息素诱捕器不同距离的茶尺蠖幼虫数量进行调查,确定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最佳挂放间距;在此基础上确定性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尺蠖的田间防治效果,并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尺蠖成虫的田间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任何一个挂放密度下,处理区诱捕器诱集的茶尺蠖成虫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区诱捕器,但在不同挂放密度的小区之间单个诱捕器诱集的成虫数量差异不显著;当茶尺蠖幼虫重度发生(1 361.57头/m~2)时,10 m间隔挂放1套性信息素诱捕器可显著降低茶尺蠖幼虫的发生数量;当茶尺蠖幼虫轻度发生(38.40头/m~2)时,间距为20 m挂放一套性信息素诱捕器时,茶尺蠖的校正防治效果可达88.44%;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在6月上旬、8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初、9月下旬分别有一个明显的诱捕高峰期,与田间茶尺蠖的发生高峰期基本一致。表明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可作为大量诱捕和虫情监测的手段在茶园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海灰翅夜蛾性信息素的分离与结构鉴定,并按照碳碳三键还原法、Z-型烯烃复分解法、Wittig反应法和Z-烯基铜锂法等构建碳碳双键的方法,重点总结了海灰翅夜蛾性信息素的主要活性成分 (9Z,11E)-9,11-十四碳二烯-1-醇乙酸酯的化学合成方法;同时对海灰翅夜蛾性信息素的生物活性与应用研究进行了简述,对其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海灰翅夜蛾性信息素的分离与结构鉴定,并按照碳碳三键还原法、Z-型烯烃复分解法、Wittig反应法和Z-烯基铜锂法等构建碳碳双键的方法,重点总结了海灰翅夜蛾性信息素的主要活性成分(9Z,11E)-9,11-十四碳二烯-1-醇乙酸酯的化学合成方法;同时对海灰翅夜蛾性信息素的生物活性与应用研究进行了简述,对其应用前...  相似文献   

5.
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触角电位及田间诱蛾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证明反-8,反-10-十二碳二烯醇醋酸(B)是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性信息素的组分。通过触角电位(EAG)测试,发现反-10-十二碳烯醇醋酸酯(A)、B 和反-7,顺-9-十二碳二烯醇醋酸酯(C)对该虫雄蛾触角有强烈刺激作用。大量田间诱蛾试验表明,由 A 和 B 两化合物组成的性引诱剂,对该虫雄蛾有很高的引诱活性。其中 A 和 B 按5∶2混合,剂量50μg/诱捕盆,单盆每日最多诱捕雄蛾达776头,诱捕雄蛾总数是1头活雌蛾的16.8倍。顺-10-十二碳烯醇醋酸酯(D)和反-10-十四碳烯醇醋酸酯(E)降低 AB 的引诱活性,甘油作为缓释剂,能延长诱芯的有效期,即诱蛾活性。上述结果表明,我国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不同于日本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小面积防治应用试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触角电位及田间诱蛾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证明反-8,反-10-十二碳二烯醇醋酸(B)是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性信息素的组分。通过触角电位(EAG)测试,发现反-10-十二碳烯醇醋酸酯(A)、B和反-7,顺-9-十二碳二烯醇醋酸酯(C)对该虫雄蛾触角有强烈刺激作用。大量田间诱蛾试验表明,由A和B两化合物组成的性引诱剂,对该虫雄蛾有很高的引诱活性。其中A和B按5:2混合,剂量50μg/诱捕盆,单盆每日最多诱捕雄蛾达776头,诱捕雄蛾总数是1头活雌蛾的16.8倍。顺-10-十二碳烯醇醋酸酯(D)和反-10-十四碳烯醇醋酸酯(E)降低AB的引诱活性,甘油作为缓释剂,能延长诱芯的有效期,即诱蛾活性。上述结果表明,我国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不同于日本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小面积防治应用试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采用仿生合成法制备了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性信息素的两个主要成分,(9Z,12Z)-十八碳二烯醛和(9Z,12Z,15Z)-十八碳三烯醛。其结构均经IR、1H NMR、GC-MS波谱分析确证。  相似文献   

8.
应用电生理学方法,从38种标样化合物中,发现4种对棘禾草螟雄蛾触角具有强烈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使用这4种化合物的不同比例,在田间做诱捕雄蛾的试验,其结果表明,只其中一种,即顺-9-十六碳烯醛(A),具有很高的诱蛾活性。顺-11-十八碳烯醛(B)、顺-9-十四碳烯醛(C)、顺-9-十六碳烯醇(D)三种化合物,加入到顺-9-十六碳烯醛中,都具有明显的抑制诱蛾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钩纹皮蠹雌、雄成虫触角的形态特征及其上感器的种类、分布和数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钩纹皮蠹雌、雄成虫触角均为锤状,共有4种感器类型,即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和B9hm氏鬃毛,其中,刺形感器有3种亚型,锥形感器有2种亚型。钩纹皮蠹雌、雄成虫触角的鞭节7~9节(F7~F9)上有丰富的感器,是感知外界信息刺激最敏感的部位,雌、雄成虫触角间感器的类型及分布位置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各感器的数量存在性二型现象;锥形感器为嗅觉感器,可以辨别不同寄主的气味,毛形感器可以感受性信息素,在寻找配偶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具有不伤害天敌、不产生抗药性、对环境安全等优点。其主要活性成分为:(Z)-7-十二碳烯-1-醇乙酸酯、(Z)-9-十二碳烯-1-醇乙酸酯、(Z)-9-十四碳烯-1-醇乙酸酯、(Z)-11-十六碳烯-1-醇乙酸酯、(E)-7-十二碳烯-1-醇乙酸酯和(9Z, 12E)-9,12-十四碳二烯-1-醇乙酸酯。本文研究了一种高效、简捷的合成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的新方法,其关键步骤包括:醛与官能团化鏻盐的Wittig偶联、炔的烷基化以及丙二酸与丙醛的Knoevenagel缩合等反应。其中醛与羟基鏻盐的Wittig反应及Knoevenagel缩合反应首次用于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雌蛾的性信息素特征成分及其不同配比的室内引诱效果,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检测了雌蛾性腺浸提液,并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粘虫雄蛾对不同配比性信息素特征成分的选择反应。结果显示,从粘虫的求偶雌蛾性腺浸提液中可分离到顺-11-十六碳烯醛、十六碳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醇3种特征成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依次为15.82、16.06和17.27 min,含量分别为3.37、1.83和0.10 ng,比例约为34∶18∶1。无论是天然存在于雌蛾性腺还是人工合成的顺-11-十六碳烯醛均能够激发雄蛾的电生理反应。顺-11-十六碳烯醛、十六碳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醇不同配比对雄蛾表现出不同的引诱活性,最大引诱率达87%,极显著高于对照溶剂石蜡油对雄蛾的引诱率。表明顺-11-十六碳烯醛、十六碳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醇为中国粘虫种群的雌蛾性信息素特征成分,且其不同配比对雄蛾有不同的引诱活性。  相似文献   

12.
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具有不伤害天敌、不产生抗药性、对环境安全等优点。其主要活性成分为:(Z)-7-十二碳烯-1-醇乙酸酯、(Z)-9-十二碳烯-1-醇乙酸酯、(Z)-9-十四碳烯-1-醇乙酸酯、(Z)-11-十六碳烯-1-醇乙酸酯、(E)-7-十二碳烯-1-醇乙酸酯和 (9Z, 12E)- 9,12-十四碳二烯-1-醇乙酸酯。本文研究了一种高效、简捷的合成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的新方法,其关键步骤包括:醛与官能团化鏻盐的Wittig偶联、炔的烷基化以及丙二酸与丙醛的Knoevenagel 缩合等反应。其中醛与羟基鏻盐的Wittig反应及Knoevenagel 缩合反应首次用于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13.
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是一种重要的季节性、远距离迁飞害虫,近些年在我国的发生有明显加重的趋势。本试验运用电生理学技术和风洞技术,测定黏虫的触角对5种植物挥发物的反应,并进一步评价了植物挥发物与黏虫性诱剂在田间联合应用对成虫的诱捕效果,为黏虫性诱剂的高效利用和虫情监测提供依据。电生理学试验结果表明,黏虫雌、雄蛾对苯乙醛、芳樟醇、Z-3-己烯基乙酸酯的反应有显著差异(P0.05)。除α-法尼烯外,黏虫雌、雄蛾对植物气味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值均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风洞行为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雄蛾对苯乙醛、Z-3-己烯基乙酸酯、β-石竹烯均表现出逆风飞行行为(比例分别为50.6%、50.3%和44.9%),芳樟醇则对雄蛾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单一植物挥发物对黏虫的吸引力较小,且各挥发物之间无显著差异;苯乙醛、β-石竹烯、Z-3-己烯基乙酸酯和性诱剂组合配方的引诱效果最佳,诱捕量是单独使用性诱剂的1.8倍(P0.05)。  相似文献   

14.
粉螨Tyreophagus sp. 包括许多危害农作物的重要害虫和仓储害虫,而(R)-2,6-二甲基-5-庚烯-1-醇为粉螨 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本研究首次利用Evans手性助剂法构建该性信息素的手性叔碳中心,以戊醛酸甲酯为原料,经过Wittig偶联、LiOH水解、甲基化及硼氢化钠还原等6步反应,完成了该信息素的不对称合成。  相似文献   

15.
桃蛀螟性诱剂配方筛选与田间引诱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更好地利用性信息素对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进行监测和防治,通过制作不同配方性诱芯和开展田间诱捕试验,比较研究了桃蛀螟雌蛾性信息素组分反-10-十六碳烯醛((E)-10-hexadecenal,E-16:Ald)、顺-10-十六碳烯醛((Z)-10-hexadecenal,Z-16:Ald)和十六醛(hexadecanal,16:Ald)在不同组合、配比和剂量水平下,共16种配方诱芯对栗园桃蛀螟雄蛾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配方D400-1:4(剂量为400.0 μg/诱芯,(Z-16:Ald):(E-16:Ald)=1:4)的平均累积诱蛾量最多,达33.3头/诱芯,与其它各配方诱芯的诱蛾量差异显著;16种配方诱芯对2012年北京市怀柔区栗园桃蛀螟种群发生动态的监测结果均表明8月22日为雄蛾发生高峰期,且以配方D400-1:4的监测效果最为明显,表明该配方可用于栗园桃蛀螟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中华弧丽金龟甲Popillia quadriguttata的行为调控剂,利用触角电位仪测定中华弧丽金龟甲雌、雄成虫对12种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其对8种具有电生理活性的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寄主植物挥发物1-辛烯-3-醇引起的中华弧丽金龟甲雌成虫触角电位(EAG)相对反应值分别为己醛的3.08倍、反式-2-己烯醛的2.96倍、3-辛酮的2.33倍,显著高于这3种挥发物;5种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引起的雌成虫EAG相对反应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浓度为0.1 mol/L时,寄主植物挥发物2-乙基-1-己醇、1-辛烯-3-醇和β-石竹烯均对雌成虫具有显著引诱作用,非寄主挥发物(-)-β-蒎烯对雄成虫具有显著驱避作用;在浓度为0.001 mol/L时,寄主挥发物2-乙基-1-己醇、1-辛烯-3-醇、β-石竹烯和芳樟醇均对雌成虫具有显著引诱作用,非寄主挥发物(R)-(+)-柠檬烯、1,6-二甲基-2,4,6-辛三烯对雄成虫具有显著引诱作用;在浓度为0.00001 mol/L时,寄主挥发物β-石竹烯、芳樟醇均对雌成虫具有显著引诱作用,非寄主挥发物(R)-(+)-柠檬烯、1,6-二甲基-2,4,6-辛三烯对雄成虫具有显著引诱作用。说明一定浓度的β-石竹烯、芳樟醇、2-乙基-1-己醇对中华弧丽金龟甲雌成虫具有显著的引诱能力,可作为引诱剂成分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银锭夜蛾Macdunnoughia crassisigna Warren是豆类作物和十字花科蔬菜上重要的食叶性害虫。因其具有暴食性,迁飞性等特点,逐渐成为东北、华北地区重要的农业害虫。由于缺乏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目前化学农药仍是防控银锭夜蛾有效的方法之一。为提高银锭夜蛾的防治效果,以银锭夜蛾性信息素主要成分顺-7-十二碳烯乙酸酯(Z7-12:Ac)、顺-9-十四碳烯乙酸酯(Z9-14:Ac)为母体结构,通过酯化反应得到结构新颖的类似物14个,结构经GC-MS、1H NMR、13C NMR和HR-MS确证。触角电生理试验(EAG)表明,有11个类似物具有较好的EAG反应。EAG抑制试验发现,类似物4、13和14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在100 μg剂量下,类似物4对Z7-12:Ac的抑制率达50.2%。风洞试验表明,当添加1500 μg的类似物4时,对银锭夜蛾的干扰尤为显著,没有成虫到达诱芯。田间试验表明,类似物4具有潜在的抑制活性,当添加150、1500 μg的类似物4时,平均诱捕量与性信息素存在显著性差异,抑制率分别为56.90%、59.34%。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性信息素拮抗剂对银锭夜蛾种内化学通讯调控方式,为银锭夜蛾绿色防控技术提供新的思路与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对斑鞘豆叶甲Colposcelis signata(Motschulsky)成虫有生物活性的行为调控剂,选取非寄主植物16种挥发物,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lectroantennogram,EAG)和Y型嗅觉仪测定了斑鞘豆叶甲成虫对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及行为反应。结果表明:10-1mol/L浓度下斑鞘豆叶甲成虫对6种萜烯类挥发物EAG反应较强,驱避反应显著,雄虫反应强于雌虫。成虫对(1R)-(+)-α-蒎烯和(-)-β-蒎烯的EAG反应显著强于其他4种萜烯类挥发物,对雄虫的驱避率分别为86.7%和81.3%。斑鞘豆叶甲对5种醇、醛类挥发物EAG反应差异显著,除芳樟醇外均表现引诱反应。雌虫对反-2-己烯-1-醇、2-乙基-1-己醇和反-2-己烯醛3种绿叶气味挥发物的引诱反应强于雄虫,其中反-2-己烯-1-醇的引诱作用最强,引诱率达68.9%,推测雌虫产卵定位与绿叶气味挥发物有关。斑鞘豆叶甲对5种其他挥发物的EAG反应相对值较低,具有引诱作用,雄虫反应均强于雌虫,雌、雄虫对水杨酸甲酯的反应强于其他4种挥发物。浓度反应结果发现当浓度从10-2 mol/L增加到10-1mol/L时,成虫对(1R)-(+)-α-蒎烯和(-)-β-蒎烯的EAG反应相对值稍降低,对(-)-β-蒎烯和β-月桂烯的驱避反应降低,表现出浓度阈值。但在10-5 mol/L浓度下(1R)-(+)-α-蒎烯、(-)-β-蒎烯、(R)-(+)-柠檬烯和β-月桂烯仍然表现为明显的驱避作用,这些挥发物可作为驱避剂组分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聚集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是否存在聚集素,采用Y型嗅觉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观测试虫聚集行为、鉴定后肠粗提物主要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在华北大黑鳃金龟雄虫后肠粗提物中发现了顺-9-十八烯醛和乙酸顺-9-十八烯酯等活性物质;与对照相比,100μg/mL和200μg/mL浓度的顺-9-十八烯醛对华北大黑鳃金龟雌、雄成虫具有显著的引诱效果,100μg/mL浓度引诱的雌、雄虫数分别为119头和102头,显著多于对照(分别为60头和75头);而100μg/mL和50μg/mL浓度的乙酸顺-9-十八烯酯浓度对雌、雄虫具有显著的引诱效果。当顺-9-十八烯醛与2-乙基-1-己醇混合比例分别为3∶1和5∶1时,华北大黑鳃金龟雌、雄虫对混合物的选择性显著高于对照。当乙酸顺-9-十八烯酯与榆树挥发物混合比例为3∶1、5∶1时,对华北大黑鳃金龟雌虫的引诱性显著高于对照;当混合比例为5∶1和7∶1时,对华北大黑鳃金龟雄虫的引诱显著高于对照。表明顺-9-十八烯醛和乙酸顺-9-十八烯酯可能是华北大黑鳃金龟聚集信息素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20.
草地贪夜蛾对氧化芳樟醇的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植物挥发物作为增效剂增加昆虫性信息素的诱捕效果,提高生物防治效率已成为研究趋势。本研究利用触角电位仪以及Y形嗅觉仪研究草地贪夜蛾对3个浓度梯度氧化芳樟醇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雌、雄蛾对各浓度氧化芳樟醇都具有较强的电生理反应,且雌蛾对1μg/μL的氧化芳樟醇电生理反应值最高,为(0.40±0.051)mV,显著高于雄蛾;行为研究结果则表明,草地贪夜蛾雌虫对1μg/μL的氧化芳樟醇具有明显的选择偏好性,而雄蛾则对浓度为10μg/μL的氧化芳樟醇表现出明显的排斥性。本研究为开发有效的植物源草地贪夜蛾引诱剂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