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林市果园表土多环芳烃含量及来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桂林市果园土壤多环芳烃(PAHs)含量与来源,为评价果园地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在桂林市葡萄园、柑橘园和桃园基地采集表土,分析美国环保署优控的16种多环芳烃(PAH_(16)),运用多环芳烃单体含量、谱系、丰度及诊断比值等构成的指标体系进行源识别。[结果]果园表土PAH_(16)含量平均为34.91 ng/g(报出限~143.8 ng/g),低于我国土壤背景值和荷兰无污染土壤限值(200 ng/g)。果园表土PAH_(16)以4~6环的芘(Pyr)、苯并[a]蒽(BaA)、(?)(Chr)、苯并[b]荧蒽(BbF)、苯并[k]荧蒽(BkF)、苯并[a]芘(BaP)、茚并[1,2,3-cd]芘(InP)、苯并[g,h,i]苝(BgP)为主,2~3环的PAH_(16)低于报出限(荧蒽除外),单体含量介于报出限~23.4ng/g之间,检出率12.5%~68.8%,以BbF检出率最高,其次是Chr(56.3%)。葡萄园表土检出的PAHs种类最全、含量最高,其中LX001样地PAH16单体均10.0 ng/g,而柑橘园仅检出单体BbF(报出限~6.64 ng/g)、Chr(报出限~3.34 ng/g),检出率44.4%~66.7%。PAHs指标体系表明,废旧轮胎炼油与汽车尾气、农药杂质降解和木头、草燃烧可能分别是三类果园土壤PAH_(16)的主要来源。[结论]就土壤PAH_(16)而言,炼油厂约7 km以远或交通干道200 m以外的果园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沙颍河流域水环境中多环芳烃污染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沙颍河流域上覆水与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空间分布、来源与生态风险,2018年7月对沙颍河流域30个采样点的上覆水与表层沉积物中16种PAHs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上覆水与表层沉积物中ΣPAHs的浓度范围分别为:356.60~2 275.04 ng·L~(-1)、64.27~11 433.63 ng·g~(-1),平均浓度分别为1 051.23 ng·L~(-1)、965.77 ng·g~(-1);各支流上覆水中PAHs含量呈现贾鲁河颍河沙河澧河趋势,表层沉积物中PAHs含量呈现沙河澧河颍河贾鲁河趋势,上覆水与表层沉积物中均以4~6环高环多环芳烃为主,与国内外其他河流相比沙颍河流域上覆水中PAHs处于较高污染水平,表层沉积物中PAHs污染水平相对较低;来源分析表明沙颍河流域上覆水与沉积物中多环芳烃主要来自高温燃烧源;生态风险评估表明上覆水中荧蒽(Fla)、芘(Pyr)、苯并[a]蒽(BaA)、苯并[b]荧蒽(BbF)、苯并[a]芘(BaP)、茚并[1,2,3-cd]芘(IcdP)和苯并[g,h,i]苝(BghiP)等PAHs单体为高风险多环芳烃单体,高分子量多环芳烃(4~6环)对生态风险贡献最大,沙颍河流域上覆水中PAHs属于高风险水平;沉积物中各PAHs单体的浓度除点位S27外均未超过效应区间中值(ERM)与频繁效应浓度值(FEL),表明沙颍河流域沉积物中PAHs潜在生态风险发生概率并不高。  相似文献   

3.
新余土壤多环芳烃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余土壤中采集样品,对8种可能高致癌多环芳烃(PAHs):苯并[a]蒽(4)、屈(ChR)、苯并[b]荧蒽(4)、苯并[k]荧蒽(4)、苯并[a]芘(5)、二苯并[a,h]蒽(5)、苯并[ghi]苝(6)、茚并(1,2,3-cd)芘(5),运用高压液相色普仪方法,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显示,样品土壤中8种PAHs总含量范围在32.3~241200ng/g,平均含量80447.4ng/g。城北区总含量110.2ng/g,城南农业蔬菜地总含量32.3ng/g,钢铁厂焦炉区采样点土壤中的PAHs总含量241200ng/g高于其他采样点;新余市癌症发病率与PAHs平均暴露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茅洲河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来源与生态风险,于2016年8月采集茅洲河柱状沉积物9根,使用GC-MS分析了16种多环芳烃(PAHs)。结果表明,沉积物中ΣPAHs范围为:453.7~998.1 ng·g-1,平均含量为708.3 ng·g-1,呈入海口与上游浓度较高、中下游浓度相对较低的分布特征。0~0.5 m层、0.5~1.0 m层和1.0~1.5 m层16种多环芳烃浓度分别为(855.4±81.3)、(739.7±70.3)ng·g-1和(570.3±54.2)ng·g-1。多环芳烃环数呈4环5环6环3环2环变化趋势。茅洲河0~0.5 m沉积物中多环芳烃主要来自于草、木和煤等燃烧源的不完全燃烧,0.5~1.0 m层主要来源于不完全燃烧和混合来源,1.0~1.5 m层主要来源于混合源,其次为燃烧源,且出现了石油源。研究区内沉积物中苯并(b)荧蒽(BbF)、苯并(k)荧蒽(BkF)、茚并(1,2,3~cd)芘(IcdP)和苯并(g,h,i)芘(BghiP)在各点位均有检出,因而可能会对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其余组分在各采样点的含量均低于有效应区间低值(ERL),对生物几乎无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不明显,生物有害效应概率10%。  相似文献   

5.
我国土壤PAHs污染日益严重且来源较为复杂,为探明煤矿区土壤PAHs的污染情况,确定其污染来源,本试验通过在煤矿区不同点位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并以该区未受PAHs污染的土壤样品作为对照,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测定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结合比值法、聚类分析法及其复合分析方法探讨PAHs污染土壤的来源。结果表明:煤矿区各采样点农地土壤中萘(Naph)、苯并(g,h,i)苝(BghiP)、茚并(1,2,3-cd)芘(InP)、二苯并(a,h)蒽(DbA)、苯并(b)荧蒽(BbF)、荧蒽(Flt)、苯并(a)蒽(BaA)、(Chry)、芘(Pyr)、苯并(a)芘(BaP)和苯并(k)荧蒽(BkF)含量基本达到了对照的5倍以上,人为影响较大。在空间分布上,萘(Naph)、芴(Flu)、菲(Phe)、蒽(Anth)和二苯并(a,h)蒽(DbA)为分异型,而其余PAHs则属于强分异型,不同采样点之间PAHs空间差异较大。比值法解析PAHs的来源结果表明,该煤矿区农地土壤PAHs主要来源于焦化厂、钢厂等工厂加工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以及交通车辆燃烧源的燃烧。聚类分析法结果表明,PAHs来源主要包括石油泄漏、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燃烧的燃烧源以及交通尾气排放;通过两种方法联合将不同污染水平点位进行功能分类的基础上,对煤矿区不同方位上PAHs的来源进行了细化分析认为,煤矿区北部、中部、南部区域土壤PAHs可能多受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影响,而西部偏北方向土壤PAHs可能更多受生物质及煤炭等燃料燃烧影响。  相似文献   

6.
选取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佛山市顺德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市26个代表性土壤样品中的多环芳烃的含量和组成,并对多环芳烃的来源进行探讨.结果显示,16种优控多环芳烃中有8种100%检出,其余8种也有不同程度的检出,检出率最低的化合物为蒽(7.9%).在顺德区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介于34.0~341.0 μg·kg-1,平均值为169.4 μg·kg-1.总体上顺德区土壤PAHs污染程度较轻,仅34.62%的样品受到了轻度污染.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提取出2个主因子,进而推断,PAHs的主要来源是燃烧源,而萘的主要来源是石油源.R型聚类分析可以将除蒽和苊之外的14种PAHs化合物明显分为3类:(1)芴、二苯并[a,h]蒽、二氢苊、萘聚为一类;(2)苯并[k]荧蒽、苯并[a]芘、苯并[a]葸聚为一类;(3)茚并[1,2,3-cd]芘、二苯并[a,h]蒽、苯并[b]荧蒽聚为一类,分类结果与PAHs化合物组分按照环数多少以及分子量大小基本一致,反映了多环芳烃在环境行为以及其本身化学性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混合菌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PAHs生物降解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筛选驯化PAHs降解菌,研究混合菌对土壤中菲、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茚并(1,2,3-cd)芘的生物降解性能,并考察污染时间对土壤中PAHs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筛选的混合菌具有很强的PAHs降解能力,缩短了PAHs生物降解的半衰期,且PAHs起始降解速率较快,之后趋于平缓.27 d内土壤中的菲、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葸、茚并(1,2,3-cd)芘的平均降解率分别为98.14%、89.97%、88.47%、63.55%、65.24%、60.49%,其中菲在5 d之内的降解率高于93%.污染210 d的土壤中各PAHs的起始降解速率高于污染50 d的土壤,因此污染时间越长,PAHs生物降解的停滞期越短.  相似文献   

8.
以常州市某农药厂搬迁土地为研究对象.在监测分析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基础上,对该区域土壤进行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PAHs的含量范围为0~1.546 mg·kg-1,优势化合物中萘、菲等低环化合物含量大于高环的荧蒽、苯并[k]荧蒽和芘等化合物,且土壤中PAHs可能来源于石油源.健...  相似文献   

9.
东莞市蔬菜基地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了东莞市典型蔬菜基地灌溉水、土壤和蔬菜中属于美国国家环保局优控污染物的16种多环芳烃(PAHs)化合物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灌溉水中仅检出少数PAHs化合物,且含量较低。土壤和蔬菜中均检出14种PAHs化合物,其中土壤中PAHs化合物总含量在0.048~1.799mg/kg之间,主要化合物为菲和芘,部分化合物超过美国土壤控制标准;蔬菜中ΣPAHs在0.174~3.261mg/kg(干重)之间,多数低于1.0mg/kg。大部分蔬菜中检出5种以上PAHs化合物,含量以低于0.50mg/kg为主,主要化合物为芘、菲、萘、蒽和荧蒽。致癌性化合物苯并(a)芘、苯并(b)荧蒽和苯并(k)荧蒽的检出率较低但含量高达1.0mg/kg左右。因此,东莞市蔬菜基地已受到PAHs不同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呼和浩特市农田土壤污染预警和农业规划用地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对呼和浩特市农田土壤60个采样点位中15种多环芳烃进行污染特征、来源解析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ΣPAHs含量范围为114~948μg/kg,平均含量为338μg/kg,参照相关研究评价标准判定,呼和浩特市农田土壤中70%以上属于轻微污染,不存在严重污染点位;研究区农田土壤中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污染占总含量的74%,以近郊农田土壤污染最为严重;定量解析来源主要是煤、焦炭和木材的燃烧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结论]采用生态效应区间法评价和苯并(a)芘毒性等效当量法评价均证明呼和浩特市农田土壤存在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其中苯并[a]芘、二苯并[a,h]蒽等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是主要潜在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11.
某氮肥厂场地土壤PAHs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对广州某氮肥厂原料车间和油库区土壤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PAHs含量及其组成特征和垂直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源解析.结果表明,分析样品中∑PAHs范围在10~7 795燃μ·kg-1,原料车间土壤中∑PAHs小于油库区土壤中的,菲、芘、荧蒽、并(b)荧蒽、苯并(a)芘为主要污染物;油库土壤0~40cm的样品中16种PAHs均有检出,∑PAHs和单体分布基本一致;原料车间土壤∑PAHs和单体浓度随着地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通过对单组分比值(菲/蒽,荧蒽/芘)的分析可以看出油库区土壤中PAHs来源于石油和燃烧源,而原料车间污染源主要为燃烧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呼和浩特市农田土壤污染预警和农业规划用地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对呼和浩特市农田土壤60个采样点位中15种多环芳烃进行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ΣPAHs含量范围为114~948μg/kg,平均含量为338μg/kg,参照相关研究评价标准判定,呼和浩特市农田土壤中70%以上属于轻微污染,不存在严重污染点位;研究区农田土壤中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污染占总含量的74%,以近郊农田土壤污染最为严重;定量解析来源主要是煤、焦炭和木材的燃烧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结论]采用生态效应区间法评价和苯并(a)芘毒性等效当量法评价均证明呼和浩特市农田土壤存在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其中苯并[a]芘、二苯并[a,h]蒽等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是主要潜在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13.
多环芳烃(PAHs)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农作物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可吸收环境中的PAHs并富集到体内,随后通过食物链,最终危害人体健康。为了明确山西省土壤和玉米中PAHs的污染特征及其暴露风险,采集105个表层土壤及玉米籽粒样本,检测16种优先控制的PAHs。结果表明,土壤中∑16PAHs含量为22.12~1 315.43 ng/g,平均值为426.17 ng/g,土壤主要受到高分子量PAHs(3~5环)的影响,呈轻度—中度污染;高分子量PAHs(3~5环)分别占土壤和玉米中所有PAHs总量的81.32%和91.58%。山西省玉米中PAHs总含量为8.73~760.70 ng/g,平均为307.07 ng/g;菲(Phe)在土壤中的平均含量最高(235.34 ng/g),苯并[b]荧蒽(Bbf)在玉米中的平均含量最高(70.81 ng/g)。太原—临汾盆地是土壤和玉米污染最严重的地区,燃烧源和交通源分别是土壤和玉米PAHs的主要来源;此外,6.09%的玉米种植区可能会遭受高致癌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14.
大亚湾大鹏澳表层沉积物中PAHs特征及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亚湾大鹏澳海域多环芳烃的污染状况,对海域养殖活动提供依据,就大亚湾大鹏澳表层沉积物中PAHs特征及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月(丰水期)和11月(枯水期)采集的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PAHs)总量分别为256.7~744.1 ng/g和237.3~1 139.3 ng/g。检测出的16种多环芳烃(PAHs)在组成上以3~4环为主,菲/蒽和荧蒽/芘比值显示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主要来自石油和成岩作用的输入。认为,大鹏澳海域已受到有机污染的影响,而且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自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研究广州市流溪河流域18个采样点水体中16种优控PAHs的污染水平、组成特征,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水体中PAHs总量在107.5~672.0 ng·L-1之间,平均含量为185.9 ng·L-1;就组成特征而言,水体中PAHs以2环(23.4%)、3环(51.8%)和4环(15.2%)为主;与国内外其他河流水体相比,∑PAHs含量水平处于较低水平。通过构建8种常见PAHs对淡水生物的物种敏感性分布曲线,计算出8种PAHs对不同淡水生物的5%危害浓度(HC5)及其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进而分析了8种PAHs的生态风险,并对比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对8种PAHs的敏感性差异。通过评估流溪河水体中PAHs的联合生态风险,8种PAHs对所有物种的生态风险大小依次为苯并[a]芘蒽荧蒽菲萘芘芴苊;而且8种PAHs对无脊椎动物的毒性与生态风险明显高于脊椎动物。与其他水体相比,流溪河水体中PAHs确实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但尚较低。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典型农村河流湿地(RRW)、城市河流湿地(URW)和人工湿地(CW)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湿地表层土壤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来源及毒性风险水平。结果表明,三类湿地表层土壤中16种∑PAHs的范围为625.0~789.2 ng·g~(-1),平均值为666.3 ng·g~(-1)。∑PAHs含量的总体分布趋势为CW(736.4 ng·g~(-1))RRW(639.3 ng·g~(-1))URW(625.0 ng·g~(-1)),其中RRW和URW以3-5环PAHs为主,三者的总比例占PAHs总量的81.42%和89.35%,CW中的2-5环PAHs含量均较高。三类湿地土壤的PAHs单体萘(Nap)、菲(Phe)和苯并[a]芘(Bap)含量较高,平均值分别为98.68 ng·g~(-1)、109.8 ng·g~(-1)和140.92 ng·g~(-1)。同分异构体的比率揭示出CW和URW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以煤为主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炭、石油等)燃烧,而RRW中的PAHs则源自煤、石油燃烧和石油排放的混合源。与国内外其他区域相比,三类湿地的∑PAHs累积量均处于中高度污染,单体芴(Fle)则存在一定的生物毒性。基于苯并[a]芘的毒性当量浓度(TEQBap)和风险商值法评价了土壤PAH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三类湿地土壤均呈中等生态风险水平,呈现CWRRWURW的趋势,69%的单体(包括Bap、Phe等)处于中等风险水平,苯并[a]芘(Bap)的毒性当量浓度最高,贡献最大。城市化背景下的人类活动给珠江河口湿地带来的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恢复和整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贵州松桃县植烟土壤和烟叶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及污染特征,并解析其污染来源,为烟区土壤 烤烟体系的环境评价、PAHs污染修复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7月,分别采集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烤烟成熟期40个土壤样品和40个新鲜烟叶样品,测定了16种PAHs含量,分析土壤和烟叶中PAHs的组成特征,并解析其在土壤 烤烟体系中的污染来源。【结果】贵州松桃县植烟土壤中16种PAHs的总含量为166.74~989.43 μg/kg,平均含量为600.77 μg/kg,其中以3~5环PAHs所占比例较高(78.7%);致癌性的∑7PAHs含量为70.97~365.71 μg/kg,平均含量为221.13 μg/kg,占16种PAHs总含量的24.5%~62.7%,其中具有强致癌性的苯并(b)荧蒽(BbF)、苯并(k)荧蒽(BkF)和苯并(a)芘(BaP)的平均占比分别为5.18%,5.32%和6.03%;在松桃县烤烟烟叶中,16种PAHs的含量为502.79~2 217.15 μg/kg,平均值为1 011.23 μg/kg,其中4~5环PAHs占75.1%;致癌性的∑7PAHs含量为293.53~1 730.72 μg/kg,平均含量为707.03 μg/kg,占16种PAHs总含量的56.0%~85.5%;其中具有强致癌性的BbF、BkF和BaP平均占比分别为10.19%,7.78%和39.96%。烟叶中的PAHs平均含量高于土壤。根据欧洲农业土壤中PAHs的控制标准,本研究有50%的土壤样品处于PAHs中度污染水平,45%的土壤样品处于PAHs轻度污染水平。诊断比例法解析表明,PAHs主要来源于当地工业生产活动、车用石油燃烧及煤炭、秸秆、木材的高温燃烧排放,最终通过大气沉降和叶面吸收进入土壤-烤烟体系;此外,烤烟种植和管理中塑料薄膜及肥料的使用也是土壤PAHs累积的重要来源。【结论】工业活动和农膜及肥料的使用,使贵州松桃县土壤 烤烟体系中PAHs出现累积,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尤其是烟农)健康造成威胁,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甜菜与牧草间作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盆栽试验方法,选择经济作物甜菜和牧草类黑麦草、苏丹草、香根草为供试植物,研究了甜菜与3种牧草分别间作及各自单作对多环芳烃(PAHs)菲、荧蒽、芘和苯并[a]芘污染土壤修复作用。结果显示:经6个月连续两茬种植试验后,所有种植植物的处理中土壤PAHs的去除率均高于无植物种植组,间作种植土壤PAHs的去除率高于单作,黑麦草、苏丹草、香根草与甜菜间作对土壤PAH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4.85%、79.96%、84.11%;在土壤污染条件下,间作模式更有利于甜菜生长;种植植物增强了土壤中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间作模式下二者活性高于单作4.37%~43.07%,过氧化氢酶较多酚氧化酶对PAHs土壤污染更敏感,可作为关键酶用于评价土壤PAHs污染状况。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修复植物牧草和经济作物甜菜间作种植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PAHs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19.
采用萘(Nap)、菲(Phe)、荧蒽(Flt)、苯并(a)芘(BaP)和茚并(1,2,3-cd)芘(InP)5种不同苯环数的多环芳烃(PAHs)混合溶液施入土壤,制成不同浓度PAHs污染土壤盆栽种植菜心,研究菜心对土壤中不同种类PAHs的吸收和积累规律。结果表明,菜心根部、茎部、叶片中的PAHs含量随着PAHs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菜心植株内不同部位的PAHs含量表现为:根部叶片茎部;菜心叶片中的PAHs含量在定植后17 d内快速上升,17~24 d上升速度明显减慢,定植后24 d低浓度处理和CK叶片中的PAHs含量出现下降趋势。菜心植株中低环类PAHs(2~3个苯环)的含量占PAHs总量的77.61%~90.3%,高环类PAHs(4~6个苯环)的含量占PAHs总量的9.70%~22.39%。菜心植株对土壤中5种PAHs的富集能力大小为PheNapFltBaPInP,菜心根部对BaP和InP的富集能力远大于茎部和叶片。  相似文献   

20.
不同栽培环境下豇豆体内多环芳烃源解析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污染特征环境下栽培的蔬菜体内多环芳烃(PAHs)来源及风险,以豇豆[Vigna unguiculata(Linn.)Walp]为材料,检测大棚(试验基地PAHs污染残留区)和大田(距离机动车通道100 m内)栽培的豇豆体内PAHs含量,采用同分异构体比值法分析了其体内PAHs来源,并用生态效应低中值法和苯并(a)芘毒性等效当量法评估了豇豆体内PAHs污染的生态风险,以人群日均暴露量估算了其潜在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在16种优控的PAHs中,大棚豇豆体内含有13种,大田豇豆体内含有6种;大棚豇豆体内的PAHs总含量为253.94μg·kg-1,以2~4环为主,其中3环占总含量的64.47%。大田豇豆体内PAHs总含量为80.60μg·kg-1,芴和菲占总含量的69.69%。大棚和大田豇豆体内的二苯并(a,h)蒽毒性当量分别为43.32μg·kg-1和10.85μg·kg-1,其对总的毒性当量贡献率分别为89.38%和88.57%;大棚和大田豇豆的人群健康风险系数分别为2.07×10-6和6.5×10-7。研究表明:大棚豇豆体内PAHs主要源于人为处理残留的PAHs;大田豇豆体内PAHs主要来源于汽油和生物质燃烧污染。大棚豇豆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大田豇豆尚不存在PAHs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但需重视苯并(k)荧蒽、二苯并(a,h)蒽和茚并(1,2,3-c,d)芘等物质的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