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物菌剂联合复合肥在大蒜上的应用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因多年重茬种植及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大蒜主产区土壤质量、鳞茎产量及品质下降的问题不断加重.该研究设置单用微生物菌剂、微生物菌剂联合复合肥及单用复合肥等3个处理,分别在大蒜鳞茎膨大前期和大蒜鳞茎膨大期施用,以不施肥浇水为对照,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蒜生长、鳞茎及蒜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相比对照,对大蒜的生长及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以微生物菌剂联合复合肥的处理效果最佳,在生长指标上,其相比于对照,除最大片叶宽增加10.84%,其他指标均增加15%以上;蒜薹产量增加22.95%,大蒜鳞茎产量增加24.97%.试验结果初步明确了微生物菌剂对大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蒜农提供了适宜的施肥方案,也为解决大蒜重茬种植的难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钾肥不同用量对大蒜干重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徐蒜917"为材料,采用钾肥基施的方式,研究了不同钾肥施用量对大蒜干重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鳞茎膨大期与鳞茎采收前大蒜植株干重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K2O施用量262.5 kg/hm~2时大蒜干重达到最高且与对照差异显著。增施钾肥处理组苗期叶片保护酶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大蒜返青期与鳞茎膨大期,增施钾肥处理组叶片SOD活性保持在较高且相对较稳定的水平;大蒜返青后至鳞茎采收前,大蒜叶片POD、CAT活性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且以K_2O施用量262.5 kg/hm~2处理组POD、CAT活性最高。试验结果说明,施用K_2O 262.5 kg/hm~2有利于大蒜植株干物质的积累,提高大蒜生长中后期叶片保护酶活性,增强植株抗逆性。  相似文献   

3.
增施钾肥对大蒜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常规施肥量的基础上,采用大田钾肥基施的方式研究了增施不同用量钾肥对"徐蒜917"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均有利于大蒜返青期至鳞茎膨大期地上部的生长,提高根系活力;鳞茎膨大期,增施钾肥处理的大蒜叶、鳞茎和根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增加;至大蒜采收前,增施钾肥处理的鳞茎中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提高,且以K_2O 262.5 kg·hm~(-2)效果最佳。施用K_2O 262.5 kg·hm~(-2)可显著提高一级蒜比例和大蒜产量。综合所有指标表明,K_2O施用总量262.5 kg·hm~(-2)为大蒜最适钾肥用量。  相似文献   

4.
覆黑色地膜对大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覆盖黑色地膜对大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探索安全高效的大蒜覆膜栽培新模式。结果表明,覆盖地膜提高了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大蒜出苗和抽薹期推迟,提高了大蒜植株鲜重、株高、假茎长、假茎粗,蒜头和蒜薹产量增加。相比覆盖白色地膜,覆盖黑色地膜的大蒜土壤增温效果略差,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但使大蒜出苗速率加快,出苗期提前2~4 d,推迟抽薹期3~5 d,提高了大蒜越冬前和返青后大蒜植株鲜重、株高、假茎长、假茎粗,促进了越冬前大蒜壮苗、延长了大蒜膨大期,进而提高蒜头和蒜薹产量。  相似文献   

5.
<正>1.返青期的管理。惊蛰以后,大蒜返青,要及时浇水施肥。结合浇水追施磷酸二铵每亩20千克或三元复合肥25千克。随后进行浅锄松土,提温保墒。清明节前后叶片出现黄尖现象,要及时进行第二次追肥,并增加浇水次数,一般要每隔10-15天浇水一次,促使植株生长。2.蒜薹生长期的管理。5月初,蒜薹开始分化,立夏以后,蒜薹进入旺盛生长期,此期要加大肥水管理。在蒜薹未伸出叶口时,应进行第三次追肥,亩施三元复合肥25千克。蒜薹伸出叶口后,要连续浇水,以水促薹,芒种前后到蒜薹打弯,要及时提薹。3.鳞茎膨大期的管理。采薹后,蒜瓣开始膨大,需水量增加,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防止早衰;大蒜收获前  相似文献   

6.
1.浇水大蒜叶虽耐旱性较强,但根系入土浅,吸收能力弱,所以大蒜要求有较高的土壤湿度,而且不同的生育期,对土壤湿度有不同的要求。播种后保持较高的土壤湿度,如过干旱,应提前浇水,以达适墒播种。冬前一般不灌水,促根蹲苗。次年施返青肥后,要灌头水,这是蒜薹、蒜头增产的关键。幼苗期保持土壤见干见湿,能促进根系发育生长。幼苗期以后对土壤水分要求逐渐提高,抽薹期和鳞茎膨大期,对土壤水分的要求达到高峰,农谚"要吃蒜,泥里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鳞茎发育后期,需水迅速减少,应控制浇水,促进磷茎成熟和提高蒜头的耐贮性。  相似文献   

7.
以徐蒜917为材料,研究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后土壤温度变化及对大蒜保护酶(SOD、P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苗期至返青期银膜覆盖对土壤的保温效果优于其它处理;生育后期(鳞茎膨大期)透明膜与白黑膜覆盖处理的10 cm处土壤温度于13:00与15:00分别出现最高值。大蒜生育前期(苗期至抽薹期)银膜覆盖处理的大蒜SOD、POD、CAT(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生育后期(鳞茎膨大期)透明膜与白黑膜覆盖处理的大蒜SOD(根)、POD、CAT因受到高温胁迫,酶活性高于其它处理。银膜覆盖有利于大蒜生育前期土壤的增温、保温,提高大蒜保护酶活性,促进大蒜生长,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大蒜生长后期土壤温度,降低了高温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及大蒜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徐蒜917为材料,研究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后土壤温度变化及对大蒜保护酶(SOD、P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苗期至返青期银膜覆盖对土壤的保温效果优于其它处理;生育后期(鳞茎膨大期)透明膜与白黑膜覆盖处理的10 cm处土壤温度于13:00与15:00分别出现最高值。大蒜生育前期(苗期至抽薹期)银膜覆盖处理的大蒜SOD、POD、CAT(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生育后期(鳞茎膨大期)透明膜与白黑膜覆盖处理的大蒜SOD(根)、POD、CAT因受到高温胁迫,酶活性高于其它处理。银膜覆盖有利于大蒜生育前期土壤的增温、保温,提高大蒜保护酶活性,促进大蒜生长,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大蒜生长后期土壤温度,降低了高温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春季追肥对大蒜鳞瓣保护叶层数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鳞芽发育前追磷钾肥对大蒜鳞瓣的保护叶层数、二次生长数、产量没有影响,可以降低假茎长度,但对鳞茎膨大无促进作用;在鳞茎膨大前追氮肥对大蒜鳞瓣的保护叶层数、二次生长数、产量没有影响,不促进大蒜产生"面包蒜"。证明了长日照是大蒜鳞茎膨大的主因;提出了在大蒜生产上,前期不缺肥、后期不追肥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探究有机硅水溶缓释肥在大蒜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与肥料减施机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常规肥料常用量(F 1)、有机硅水溶缓释肥常用量(F2)以及有机硅水溶缓释肥不同程度减施(F3、F4、F5)对大蒜生长性状、产量、品质与土壤性状进行研究,以期为江苏沿海地区大蒜合理施肥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硅水溶缓释肥可增加大蒜植株的株高、叶长、叶宽,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植株地上部生长,显著增加返青期地上部鲜质量产量(P<0.05);增加蒜薹的粗度、长度、鲜质量产量,提升蒜薹紧实度;增加鳞茎的直径、2~4级鳞茎占比、鲜质量产量,提升鳞茎紧实度与内在品质;有机硅水溶缓释肥减施20%处理较常规肥料常规用量处理,返青期地上部鲜质量、蒜薹鲜质量表现为增产,但二者间差异不显著,而鳞茎鲜质量不仅增产,且二者间差异达显著水平;有机硅水溶缓释肥对提升土壤中全氮和有效磷的含量效果明显,对降低土壤容重作用显著;而对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速效钾含量则无明显影响.总体而言,在江苏沿海地区大蒜生产过程中,采用有机硅水溶缓释肥,肥料总量减施20%不仅不会影响大蒜生长与产量,还可以增加产量并提升品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改善土壤性状.  相似文献   

11.
河西紫皮大蒜适生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河西优质大蒜主产地民乐的紫皮大蒜生育期间光、热、水条件,得出适宜播种期为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需≥0℃积温1760.0℃左右;蒜薹和鳞芽发育期适宜气温为10.2-15.4℃;现薹至抽薹期适宜气温为15.4-15.9℃;鳞茎膨大期适宜气温为14.0-16.0℃。根据对大蒜生育、产量和品质起关键作用的≥0℃积温、7-8月蒜头膨大期的气温、日照时数、5-6月平均气温作为区划指标,将河西走廊划分为5个紫皮大蒜的种植区。  相似文献   

12.
试验以‘金乡白皮蒜’和‘朝天椒’为材料,在蒜套辣椒种植模式下,以空白不施肥及常规施肥为对照,在常规施肥基础上设置5个黄腐酸肥用量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蒜生长状况、鳞茎产量、蒜薹和鳞茎品质以及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T7处理下大蒜和辣椒生长最好,大蒜根系活力旺盛,光合指标和鳞茎品质表现良好,产量较空白对照T1和常规施肥T2分别高38. 29%、24. 75%,辣椒产量较T1和T2分别高93. 34%、64. 69%。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施肥模式为,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大蒜和辣椒的适宜用量均为666. 7m~2黄腐酸微生物菌剂基肥40 kg,大蒜抽薹期冲施黄腐酸营养液15 kg、辣椒苗期及坐果期分两次喷施黄腐酸营养液共15 kg。  相似文献   

13.
正大蒜返青后的水、肥管理,是大蒜丰产的关键。天气转暖,返青以后水肥吸收量逐渐增大,特别是在孕薹期和蒜头膨大期,是大蒜需水肥的高峰期,所以在大蒜的整个生育期要根据土壤墒情及地力苗情,及时浇水追肥,特别要浇好"三水",施好"三肥"。一、浇好返青水,施好返青肥春分时节,蒜苗开始返青发棵,由于早春地温低,最好在中午浇好返青水,达到促苗早发的目的,结合浇水每667平方  相似文献   

14.
<正>一、肥水管理技术1.返青期早春气温逐渐回升,大蒜幼苗开始生长,应根据土壤墒情进行施肥和浇水。地膜覆盖大蒜,可在惊蛰后选择连续3~5天的晴天上午浇水追肥。在浇返青水时一般每亩施三元复合肥20公斤左右,以促进大蒜快速生长。浇水不宜过早,以免影响地温且易引起大蒜病害。每次浇水后要及时中耕,以提高地温,包根发苗。  相似文献   

15.
正一、选用优良品种:苍山大蒜、金乡白皮蒜二、整地施肥大蒜是弦状须根;吸水肥能力较弱,鳞茎又在土壤中生长、膨大,所以大蒜应选择土壤疏松、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富的地块栽培。尽管大蒜的适应性较大,但还是以砂壤土为好。因砂壤土疏松,适宜根系发育,返青早,抽薹早,蒜头大且辛辣味浓,起蒜容易。栽培大蒜的地块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耕翻晒垡,在播种前要再整地作畦。基肥应在耕翻之前施入。大蒜因生长期长,群体密  相似文献   

16.
播期和越冬定植对洋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江苏境内三个黄皮洋葱品种在南京进行了播期和越冬定植对洋葱生长发育及鳞茎商品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秋季播种越冬前定植的植株,越冬时生长速率随播期延迟递减;对鳞茎生长期无影响,但与品种特性有关,与越冬前植株大小无关;对洋葱抽薹率、小区产量和平均鳞茎重均有明显影响。据此认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高产栽培条件下,早熟品种“阳春黄”适宜于9月10日前后播种;中晚熟品种“84.5”和“9866”适宜于9月20日前后播种。9月20日、9月30日播种的“84.5”和“9866”,冬后定植比冬前定植的抽薹率明显升高,小区产量和平均鳞茎重则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7.
以徐白1号为试材,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肥单施或配施对大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的株高和假茎高均随有机肥施用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增高,以单施有机肥(T4处理)最高,叶宽以单施无机肥(T1处理)最宽,但不同处理对株幅、假茎粗、叶长和叶片数无显著性影响;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提高地上部产量、鳞茎产量及鳞茎横径,大蒜的地上部产量、鳞茎产量及鳞茎横径均以2/3复合肥+1/3有机肥配施(T2处理)最高;随有机肥配施比例的增加,大蒜鳞茎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T2处理的含量最高,可溶性糖、VC、大蒜素和丙酮酸含量则均呈增加趋势,以T4处理含量最高;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是T4处理的大蒜鳞茎综合品质最好,其次是T2处理.因此,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大蒜生长,可提高地上部产量、鳞茎产量及鳞茎横径,同时还可改善鳞茎品质.  相似文献   

18.
1大蒜基地 主要种植模式是大蒜与其它作物复种.大蒜9月下旬-10月上旬栽蒜,亩(1亩=667平方米)株数4.5万株左右,浇水后覆盖地膜,不浇冻水.4月上旬浇好返青水,追施返青肥(并用药防治病虫害),抽薹前浇水并追肥.抽薹后及时浇蒜头膨大水.5月中旬抽薹,6月初收蒜.  相似文献   

19.
普科大蒜苔成熟适中,产量高,效益好,667m^2,纯收入可达2100元以上,播种前精细整地,施足底肥,最佳播期为9月25日~10月1日,667m^2留苗密度40000株,封冻前浇好冻水,翌年3月10日左右及时浇返青水,全生育期浇7~6次水,667m^2施碳铵225~250kg,每浇两水就拖一次肥,抽苔前一周停止浇水,蒜苔由直立生长转入顶端下垂为最佳收获期期,蒜苔收后20天开始收获蒜头。  相似文献   

20.
人工延长光周期对大蒜抽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二水早为试验材料探究人工延长光周期对大蒜抽薹的影响。在大蒜花芽分化前2周喷施外源GA3后用400 W日光纳灯每天处理5 h补光40 d和单独采用400 W日光纳灯每天处理5 h补光40 d共2个处理,测定大蒜抽薹期生长量及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以及大蒜素等指标。结果表明,采用400 W日光纳灯每天处理5 h补光40 d可使大蒜抽薹提前20 d,大蒜品质差异不显著,游离氨基酸及大蒜素含量略有升高;喷洒外源GA3后人工延长光周期可使大蒜的抽薹提前30 d,蒜薹及蒜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干物质含量较对照提高2%和8%,促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合成。从本试验可以得出,人工延长光周期可以满足大蒜抽薹对光周期的要求,促进大蒜的早期抽薹,喷施外源GA3能诱导相关酶的合成,打破休眠,显著促进大蒜早期抽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