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盆栽自然干旱法模拟干旱胁迫,测定叶片11个抗旱相关生理指标.结合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翔鸟'报春苣苔、 '启明星'报春苣苔、永福报春苣苔和尖萼报春苣苔4种报春苣苔在干旱胁迫下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和抗旱性的综合评价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4种报春苣苔的POD、SOD、CAT的活性以及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的含量呈上升趋势,Pro和ABA的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ROS和MDA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叶绿素a/b的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变化不显著.4种报春苣苔的抗旱能力强弱为:'翔鸟'报春苣苔>永福报春苣苔>'启明星'报春苣苔>尖萼报春苣苔.  相似文献   

2.
4种报春苣苔属植物叶插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池报春苣苔(Primulina hochiensis)、线叶报春苣苔(P.linearifolia)、永福报春苣苔(P.yungfuensis)、尖萼报春苣苔(P.pungentisepala)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探讨3种扦插方式和3种扦插基质对4种报春苣苔属植物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报春苣苔属植物在珍珠岩:草炭=1∶1(V/V)基质中的扦插效果最好,形成的子株数最多(19.67~29.67),不定根发生时间最短(28.33~41 d),不定芽发生时间最快(63.67~79.67 d);河池报春苣苔以全叶插方式繁殖效果最好,线叶报春苣苔、永福报春苣苔、尖萼报春苣苔以半叶插方式繁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寿城报春苣苔(Primulina shouchengensis)和龙氏报春苣苔(P.longii)的无土栽培试验,比较了5种营养液配方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营养液配方处理对寿城报春苣苔和龙氏报春苣苔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综合各营养液处理对2种报春苣苔生长发育各项指标的影响,英国休伊特营养液(T_4)是寿城报春苣苔的最佳营养液配方;日本园试配方(T_5)是龙氏报春苣苔植物生长发育的最佳营养液配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永福报春苣苔(Primulina yungfuensis)叶片在扦插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为其扦插繁育技术和外源激素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永福报春苣苔叶片为插穗,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其扦插过程中内源激素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异戊烯基腺苷(IPA)、脱落酸(ABA)、玉米素(ZT)、反式玉米素核苷(TZR)及赤霉素(GA1,GA4,GA7)含量的变化,并观察其生根发芽情况。【结果】永福报春苣苔叶片插穗生根类型主要为愈伤组织生根型。插穗扦插过程中叶片各种内源性激素呈不同的变化趋势,生长素IAA、IBA和IPA含量整体呈先升后降趋势,细胞分裂素ZT和TZR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ABA含量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GA1含量呈微降-迅速上升-下降趋势;GA4和GA7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激素含量的变化均存在一定关联性,主成分因子PC1和PC2的累计贡献率达92.73%,主成分因子PC1中,载荷最高且为正值的因素为IAA,载荷值为0.762;主成分因子PC2中,载荷最高且为正值的因素是Z...  相似文献   

5.
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基因与植物光合产物运输、种子耐脱水性、抵御生物与非生物胁迫和自我保护等生理生化过程密切相关。基于刺齿报春苣苔(Primulina spinulosa)转录组测序数据,获得(鉴定)1个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1 347 bp(GenBank登录号为MG521418),开放阅读框(ORF)为1 008 bp,共编码335个氨基酸。进一步基于氨基酸序列的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38.05 ku,理论等电点为5.09,为亲水性蛋白,含有1个与糖基转移酶家族蛋白相同的保守结构域;刺齿报春苣苔的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基因与同科的旋蒴苣苔(Boea hygrometrica,FJ222452)的相似性高达90%,两者在系统进化树上聚为1支。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刺齿报春苣苔的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基因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解析喀斯特适钙植物报春苣苔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点,采用高通量测序16S rRNA V4和ITS1区序列,比较分析了适钙植物报春苣苔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并利用CCA及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了土壤可溶性钙含量和报春苣苔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报春苣苔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包含41个细菌门及6个真菌门。细菌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及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占64%以上;真菌主要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占99%以上。相比非根际土壤,在根际土壤中酸杆菌门菌群丰度显著上升,而变形菌门和芽单胞菌门丰度显著下降,生长受到抑制。报春苣苔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非常丰富,包含569个属的细菌及276个属的真菌。报春苣苔根际细菌的Shannon、Chao1和ACE等α-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非根际,表明报春苣苔根际细菌菌群种类数量高于非根际土壤;而报春苣苔根际真菌的PD_whole_tree指数显著低于非根际,表明报春苣苔根际真菌群落的群体进化低于非根际。土壤可溶性钙对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解释量仅为16.93%,且蒙特卡罗置换检验表明土壤可溶钙和物种分布显著不相关性;只有Hydrogenedentes门细菌与土壤可溶性钙显著正相关。报春苣苔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差异显著,且两者与土壤可溶性钙的相关性有限;报春苣苔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物种组成丰富,且报春苣苔根系有利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为解析喀斯特适钙植物报春苣苔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点,采用高通量测序16S rRNA V4和ITS1区序列,比较分析了适钙植物报春苣苔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并利用CCA及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了土壤可溶性钙含量和报春苣苔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报春苣苔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包含41个细菌门及6个真菌门。细菌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及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占64%以上;真菌主要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占99%以上。相比非根际土壤,在根际土壤中酸杆菌门菌群丰度显著上升,而变形菌门和芽单胞菌门丰度显著下降,生长受到抑制。报春苣苔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非常丰富,包含569个属的细菌及276个属的真菌。报春苣苔根际细菌的Shannon、Chao1和ACE等α-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非根际,表明报春苣苔根际细菌菌群种类数量高于非根际土壤;而报春苣苔根际真菌的PD_whole_tree指数显著低于非根际,表明报春苣苔根际真菌群落的群体进化低于非根际。土壤可溶性钙对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解释量仅为16.93%,且蒙特卡罗置换检验表明土壤可溶钙和物种分布显著不相关性;只有Hydrogenedentes门细菌与土壤可溶性钙显著正相关。报春苣苔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差异显著,且两者与土壤可溶性钙的相关性有限;报春苣苔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物种组成丰富,且报春苣苔根系有利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不同基质对大根报春苣苔(Primulina macrorhiza)叶插繁殖的影响,以大根报春苣苔的全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泥炭、珍珠岩、蛭石、稻壳炭4种基质对叶片扦插成活率、子株数、新叶总数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优组合。结果表明,在试验的9个处理中,扦插基质以泥炭∶珍珠岩∶蛭石∶稻壳炭为4∶2∶2∶1(体积比)为佳。泥炭对成活率、子株数、新叶总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珍珠岩对成活率、子株数、新叶总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蛭石仅对新叶总数有显著影响(P0.05);稻壳炭仅对子株数有显著影响(P0.05)。正交分析并推理出,以4种成分为扦插基质时,泥炭、珍珠岩、蛭石和稻壳炭的最佳配比为2∶1∶1∶1(体积比)。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因素对报春苣苔属植物扦插繁殖的影响,以物种类型、IBA浓度、基质、叶片部位为试验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分析4因素对生根率、子株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苞报春苣苔叶片中部经200 mg/L的IBA溶液处理后,在泥炭、珍珠岩、蛭石按体积比2∶1∶1的混合基质中扦插,可获得较多子株数,扦插效果最好。4个因素对扦插测定指标的影响为:物种种类对扦插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叶片部位,最后是IBA浓度以及基质,且在物种种类中,三苞报春苣苔的叶插较褐纹报春苣苔、网纹皮草的容易,叶片中部较叶片上部、下部容易生成子株数。三苞报春苣苔叶片中部经300 mg/L的IBA溶液处理后扦插在泥炭、珍珠岩、蛭石体积比为3∶1∶1的基质上,可获得较高的生根率。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因素对报春苣苔属植物扦插繁殖的影响,以物种类型、IBA浓度、基质、叶片部位为试验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分析4因素对生根率、子株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苞报春苣苔叶片中部经200 mg/L的IBA溶液处理后,在泥炭、珍珠岩、蛭石按体积比2∶1∶1的混合基质中扦插,可获得较多子株数,扦插效果最好。4个因素对扦插测定指标的影响为:物种种类对扦插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叶片部位,最后是IBA浓度以及基质,且在物种种类中,三苞报春苣苔的叶插较褐纹报春苣苔、网纹皮草的容易,叶片中部较叶片上部、下部容易生成子株数。三苞报春苣苔叶片中部经300 mg/L的IBA溶液处理后扦插在泥炭、珍珠岩、蛭石体积比为3∶1∶1的基质上,可获得较高的生根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影响大根报春苣苔扦插成活的因素,优化其扦插繁殖技术,为其在生产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大根报春苣苔叶片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两组试验。其中,泥炭(1.0、2.0和3.0 L)(A_1、A_2和A_3水平)、珍珠岩(0.5、1.0和1.5 L)(B_1、B_2和B_3水平)、蛭石(0.5、1.0和1.5 L)(C_1、C_2和C_3水平)3种不同基质组分为第一组试验;叶片部位(上部、中部和下部)(D_1、D_2和D_3水平),泥炭∶珍珠岩∶蛭石体积比=2∶1∶1、4∶2∶1、6∶3∶1(E_1、E_2和E_3水平),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100、200和300 mg/L)(F_1、F_2和F_3水平)3个因素为第二组试验。分析各因素对大根报春苣苔扦插成活率、子株数和新叶总数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优组合。【结果】在基质组分的试验中,泥炭对大根报春苣苔扦插成活率、子株数和新叶总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下同),珍珠岩对扦插成活率有显著影响,而蛭石对扦插成活率、子株数和新叶总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不同基质成分对大根报春苣苔扦插效果的影响表现为泥炭珍珠岩蛭石,扦插基质以泥炭:珍珠岩:蛭石体积比6∶3∶2为最佳。在3个因素试验中,IBA+NAA浓度对新叶总数有显著影响;基质对扦插成活率、子株数和新叶总数均无显著影响;叶片部位对子株数和新叶总数有显著影响,但对扦插成活率无显著影响;不同因素对扦插效果的影响表现为叶片部位IBA+NAA浓度基质,最佳扦插组合为采用叶片上部,以100 mg/L的IBA和NAA等量混合处理,扦插基质为泥炭、珍珠岩、蛭石配比为2∶1∶1的混合基质。【结论】不同因素对大根报春苣苔扦插效果的影响有所不同,其中泥炭对扦插效果的影响最明显。筛选出的最佳基质配比及最佳扦插组合适合在大根报春苣苔产业化育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报春苣苔属植物在新品种选育上的进展,开展了品种统计分析工作。查询了1991—2019年获世界苦苣苔科植物协会授权的登录品种,从品种授权的时间与空间变化、品种的育成方式、杂交品种父母本的杂交频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报春苣苔属的品种育成数量在不断增加,其中国内的品种登录有112个,占比为77.78%,国外的品种登录有32个,占比为22.22%,国内的品种登录数量为国外的3.5倍,品种选育由国外转向国内,我国已逐渐发展成为新品种选育的主流国家;登录品种的育成方式以杂交为主,有127个品种通过杂交获得,占比为88.19%,尤其是以原生种进行种间杂交获得的品种最多,数量达99个,占比68.75%;在杂交品种中,黄花牛耳朵作母本的杂交频率最高(9次),硬叶报春苣苔作父本的杂交频率最高(11次)。  相似文献   

13.
 吊石苣苔(Lysionotus pacuciforus)和盾叶粗筒苣苔(Briggsia longgipes)为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采用滤纸搭桥培养皿内萌发方法研究了其种子萌发特性;发现吊石苣苔在萌发过程中种皮颜色逐渐变淡,胚根的顶端优势不明显;用10%的次氯酸钠消毒可消除二者萌发过程中的霉变现象;吊石苣苔种子成活率最高为9500%,盾叶苣苔的4500%。并观察了二者的染色体数目;吊石苣苔的为2n=32,盾叶粗筒苣苔的为2n=34,其中盾叶苣苔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阳朔报春苣苔(Primulina yangshuoensis)是一种仅生长于阳朔岩溶石山上的苦苣苔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观赏和药用价值高。为了解其野生居群状况,2013年3月至2017年4月对其地理分布、生境、居群结构与更新、群落特点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阳朔报春苣苔野外仅发现一个居群,且个体数量极少,处于极危状态,人类过渡采挖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阳朔报春苣苔濒危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是阳朔报春苣苔本身特殊的生物学特性限制了其种群的发展。针对其目前的生存状况,建议开展立法保护与就地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宣传与科普教育、迁地保护和扩繁技术研究、回归引种与种群重建等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5.
吊石苣苔和盾叶粗筒苣苔的种子萌发及染色体数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吊石苣苔(Lysionotus pacuciforus)和盾叶粗筒苣苔(Briggsia longgipes)为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采用滤纸搭桥培养皿内萌发方法研究了其种子萌发特性;发现吊石苣苔在萌发过程中种皮颜色逐渐变淡,胚根的顶端优势不明显;用10%的次氯酸钠消毒可消除二者萌发过程中的霉变现象;吊石苣苔种子成活率最高为95.00%,盾叶苣苔的45.00%。并观察了二者的染色体数目;吊石苣苔的为2n=32,盾叶粗筒苣苔的为2n=34,其中盾叶苣苔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3种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植物的叶插繁殖条件,为报春苣苔属花卉在生产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对报春苣苔属植物牛耳朵进行不同生长调节剂种类、浓度及不同部位叶片的叶插试验,对龙氏报春苣苔和线叶报春苣苔进行不同基质(泥炭土、珍珠岩、蛭石和稻壳炭)配比的叶插试验,分析各报春苣苔的扦插成活率、子株数和新叶总数,筛选适宜报春苣苔叶插繁殖的最优组合。【结果】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IBA、NAA和IAA)对牛耳朵叶插成活率、子株数和新叶总数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50、100和150 mg/L)和叶片部位(上、中和下部)对牛耳朵叶插成活率、子株数和新叶总数的影响不显著(P0.05,下同);牛耳朵叶插的最优处理方式为以150 mg/L IBA速蘸叶片下部后再扦插。泥炭对龙氏报春苣苔的子株数和新叶总数具有显著影响,对叶插成活率影响不显著;珍珠岩、蛭石和稻壳炭对龙氏报春苣苔叶插成活率、子株数和新叶总数均无显著影响;龙氏报春苣苔叶插基质的最优组合为泥炭∶珍珠岩∶蛭石∶稻壳炭(体积比)=8∶2∶4∶1。泥炭对线叶报春苣苔叶插成活率具有显著影响,但对子株数和新叶总数无显著影响;蛭石对线叶报春苣苔叶插成活率无显著影响,但对子株数和新叶总数影响显著;珍珠岩和稻壳炭对线叶报春苣苔叶插成活率、子株数、新叶总数均无显著影响;线叶报春苣苔叶插基质的最优组合为泥炭∶珍珠岩∶蛭石∶稻壳炭(体积比)=4∶2∶4∶3。【结论】生产上牛耳朵以叶片的下部为插穗,以150 mg/L IBA速蘸后的扦插效果较佳;龙氏报春苣苔和线叶报春苣苔分别以泥炭∶珍珠岩∶蛭石∶稻壳炭(体积比)=8∶2∶4∶1和4∶2∶4∶3为扦插基质,可获得较佳的叶插繁殖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山梨醇模拟干旱胁迫对沙木蓼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本研究以沙木蓼为试验材料,采用山梨醇模拟干旱处理,分别设置渗透势为-0.2Mpa、-0.4Mpa、-0.6Mpa的山梨醇溶液和清水(对照)4个模拟干旱处理,测定干旱胁迫下沙木蓼Fo(初始荧光值)、Fm(最大荧光值)、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o(潜在光化学效率)、Φ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qP(光化学猝灭系数)和ETR(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沙木蓼Fo呈现上升趋势,Fm变化较小,Fv/Fm、ΦPSII、Fv/Fo、qP和ETR呈现下降趋势;不同渗透势山梨醇处理下,-0.2Mpa、-0.4Mpa山梨醇模拟干旱处理与对照间的Fo、Fv/Fm和ETR差异不显著,-0.2Mpa、-0.4Mpa、-0.6Mpa山梨醇模拟干旱处理与对照间的Fm无显著差异,-0.2Mpa山梨醇干旱胁迫与对照间的Fv/Fo无显著差异。说明在一定渗透势范围内短期的干旱胁迫条件下沙木蓼基本能够保持某些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大小,以满足自身光合作用的需求,从而达到一定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30种野生苦苣苔植物的引种栽培试验,对其生长状况、适应性、观赏性状等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种类生长势中等或强壮;从高海拔地区引种的种类适应性较差;有8种苦苣苔植物的引种适应性较强、观赏性较优,分别为百寿唇柱苣苔(Chirita baishouensis)、牛耳朵(C.eburnea)、丽叶唇柱苣苔(C.pulchurfolia)、硬叶唇柱苣苔(C.sclerophylla)、刺齿唇柱苣苔(C.spinulosa)、文采唇柱苣苔(C.wentsaii)、南丹抱春苣苔(Primulina nandanensis)、朱红苣苔(Calcareoboea coccinea)。  相似文献   

19.
以濒危植物辐花苣苔(Oreocharis esquirolii)及同属植物紫花粗筒苣苔(O.elegantissima)和都匀马铃苣苔(O.duyunensis)为研究对象,在同等保育生境中进行叶光合生理特性及解剖结构的比较,探讨辐花苣苔与同属2种植物光合能力与叶生理结构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辐花苣苔的叶绿素a及(叶绿素a+叶绿素b)显著低于其他2种苦苣苔(P<0.05),叶绿素初始荧光显著高于紫花粗筒苣苔和都匀马铃苣苔(P<0.05),最大光化学效率、潜在光学活性、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表观电子传递速率在3种植物中为最小;在光合日进程中,3种植物净光合速率呈现出较一致的双峰曲线特点,胞间CO2浓度趋势均呈“W”型,气孔导度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蒸腾速率随时间推移呈先下降后上升随后再下降的趋势,3种植物均出现明显的光合“午睡”现象,且各指标均呈现出辐花苣苔最低的特点;在光响应中辐花苣苔最大净光合速率值为2.24μmol/(m2·s),显著较低,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均值分别为1.14μmol/(m2·s)和51....  相似文献   

20.
间作遮荫对花生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花生单作为对照,设置30、35、40、45、50 cm 5个木薯花生间作行距,播种90d后测定花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与单作对照相比,间作花生的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Chl a+b)、初始荧光(Fo)、光化学猝灭系数(qP)降低;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最大光化学效率(Fv/ Fm)、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升高;且窄行距(30~35 cm)处理的Pn、Fv、Fv/Fm、Fv/Fo、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Yield)高于宽行距(45~50cm)处理.间作遮荫使花生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一系列变化是花生对间作遮荫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