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发现并证实采自浙江江庆元县百山祖桥陌村的白发藓属为弯叶白发藓(Leucobryum aduncum Dozy et Molk),它是浙江省一新分布记录。提供了该种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图形态特征图版以及生境特点,讨论了该种与其他分布于浙江的白发藓属植物的形态区别,并提供了分布于浙江的白发藓属植物的检索表。弯叶白发藓的发现是对浙江藓类植物区系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湖北金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 Tzvel.)挥发性组分,利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并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湖北金菊花共分离出92种组分,鉴定80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其挥发性成分中单萜和倍半萜类成分,与4大药用菊花比较具有12种独特主要成分,9种共有主要成分,且金菊花中β-倍半水芹烯(9.113%)、芳-姜黄烯(8.526%)、β-丁香烯(3.354%)含量最高。湖北金菊花与四大药用菊花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叶的挥发性成分及生物活性,笔者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辣木叶的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分别利用2倍稀释法、Ellman比色法及MTT法对所得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抗菌活性、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细胞毒活性测试。从辣木叶子的挥发性成分中共检测到34个化学成分,鉴定了其中33个化学成分,在挥发油总量中相对含量为85.94%,主要为棕榈酸(38.63%)、叶绿醇(6.09%)、棕榈酸乙酯(4.87%)和二十七烷(4.31%)。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挥发性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酰胆碱酯酶均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贵州羽藓科植物的种类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历年采自贵州全省各地的羽藓科Thuidiaceae标本,对贵州羽藓科进行分类整理,鉴定出贵州有羽藓科植物8属23种。其中红毛细羽藓Cyrto-hypnum versicolor(C.Muell)Buck et Crum、多毛细羽藓Cyrto-hypnum vestitissimum(Besch.)Buck et Crum、密毛细羽藓Cyrto-hypnum gratum(P.Beauv.)Buck et Crum、东亚小羽藓Haplo-cladium strictulum(Card.)Reim.为贵州新纪录。根据种类的形态特征列出了贵州本科植物的分种分属检索表和各种类的产地与分布地。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桂鸡蕉1号采后黄熟期果肉挥发性物质成分特点,为系统研究其果品风味物质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桂鸡蕉1号为试验材料,在果实收获后第6d(果实完熟阶段),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果肉挥发性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对挥发性物质成分进行检测、定性及定量分析,研究其主要挥发性物质成分.[结果]从桂鸡蕉1号果肉中共鉴定出74种挥发性物质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9.325%;酯类是果肉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包含38种成分,总含量为55.705%;其次为羰基类、烯类、醛类、烷类、醇类和酚类,分别包含7、7、5、9、6和2种成分,总含量分别为25.410%、8.255%、5.265%、2.690%、1.080%和0.920%.在挥发性酯类成分中,以丁酸酯类为主(18种),而乙酸酯类极少(仅2种);相对含量超过1.000%以上的挥发性酯类有己酸异戊酯、丁酸异戊酯、(Z)-己酸-4-己烯酯、丁酸-4-己烯酯、异戊酸异戊酯、异丁酸异丁酯、n-戊酸顺-3-己烯酯、己酸异丁酯、丁酸异丁酯和异戊酸顺-3-己烯酯等10种,总含量为48.470%.非酯类挥发性物质(E)-2-己烯醛、4-庚酮、己醛、苯甲醛、月桂醛、榄香素、二异戊醚、乙烯基环己烷、右旋柠檬烯、E-1-甲氧基-4-己烯和1,3-环辛二烯占其挥发性物质种类总峰面积百分比分别为75.330%、74.089%、12.063%、9.233%、2.139%、16.912%、21.745%、61.587%、0.174%、93.191%和4.366%.[结论]桂鸡蕉1号果肉的候选特征性挥发性物质成分主要有乙酸异丁酯、异丁酸异丁酯、丁酸异戊酯、异丁酸异戊酯、丁酸丁酯、己酸异戊酯、异戊酸异戊酯、2-甲基丁酸顺-3-己烯酯、异戊酸顺-3-己烯酯、(E)-2-己烯醛、4-庚酮、己醛、苯甲醛、月桂醛、榄香素和右旋柠檬烯.  相似文献   

6.
以黄沙、沸石、废菌糠和泥炭(浸出液和固态)为基质在光照培养箱内对大羽藓进行栽培,利用分枝长度、分枝数、生物量等指标评价了大羽藓的生长状况,探讨了不同基质栽培对大羽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液态栽培中,废菌糠浸出液栽培大羽藓生长效果最佳,其次是泥炭、黄沙、沸石,蒸馏水效果最差;废菌糠浸出液栽培大羽藓60d其分枝长度为5.13cm,一级及二级分枝数分别为3.27和2.30个,鲜质量及干质量分别增长34.09和17.22倍.固态栽培中,泥炭(固态)栽培大羽藓生长效果最佳,其次是黄沙、沸石、废菌糠,林下土壤栽培效果最差;泥炭(固态)栽培大羽藓60d,其分枝长度为4.11cm,一级及二级分枝数分别为3.17和1.73个,鲜质量及干质量分别增长46.49和19.56倍.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秃叶黄檗新鲜果实中挥发性化学成分组成及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对秃叶黄檗新鲜果实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和富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和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秃叶黄檗果实挥发性化学成分共鉴定出45种化合物,占秃叶黄檗新鲜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的99.95%,其中β-月桂烯(66.9%)、β-榄香烯(14.5%)、大根香叶烯D(6.8%)为主要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在野外调查和采集标本的基础上,对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齿藓属植物的分类、区系地理成分和垂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的对齿藓属植物共计19种,共发现新疆新记录种7种。从种的区系地理成分水平上将其可划分为世界广布成分、北温带成分(占比38%)、旧世界温带成分(占比11%)、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成分(占比27%)、中国特有成分(占比22%),表现出明显的北温带和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成分,并且中国特有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垂直分布可划分为高山荒漠带(10种)、山地荒漠带(11种)、高寒草原带(12种)、高山草甸带(4种)、高山稀疏植被带(1种)。文中对该保护区对齿藓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其在该保护区的分布进行了描述,并编制了该保护区对齿藓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9.
贵州湿地藓属Hyophila(丛藓科Pottiaceae) 植物分布及其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湿地藓属植物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外观形态、细胞形态以及解剖结构,并根据本属各种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其进行分类.报道湿地藓属植物在贵州分布有6种,其中4种为贵州新记录植物湿地藓Hyophila javanica(Nees.&Blume.)Brid.、芽胞湿地藓H.propaguliferaBroth.、花叶湿地藓H.nymaniana(Fleisch.)Menzel.、匙叶湿地藓H.spathulata(Harv.)Jaeg..本文还对各种植物的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等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木灵藓Orthotrichum anomalum Hedw.、多枝缩叶藓Ptychomitrium polyphylloides (C. Muell.) Par.、宝岛绢藓Entodon taiwanensis Wang et Lin.、沙氏绢藓Entodon sullivantii (C. Muell) Lindb.、长柄绢藓Entodon macropodus (Hedw.) C. Muell.、斜枝长喙藓Rhynchostegium inclinatum (Mitt.) Jaeg.、锦叶藓Dicranoloma dicarpum (Nees) Par.7种孢子的形态特征.在近极薄壁区的有无及形态、萌发孔类型等方面有区别显示了不同种之间的遗传分化.从孢粉萌发孔演化方面看,与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比较,苔藓的近极萌发孔是处于原始位置.藓类孢子的进化不是同步的,具有交叉性状.从孢粉学角度说明苔藓植物在高等植物中是较原始的,也为苔藓孢子形态研究、分类及系统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西容县乌榄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为乌榄叶的药用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西容县乌榄叶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通过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用DPPH·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容县乌榄叶挥发油共分离出55种成分,鉴定了53种,占挥发油总量的98.130%,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和倍半萜类化合物比例高,分别为20和18种;挥发油主要成分有雅槛兰-1(10),11-二烯(11.652%)、α-芹子烯(10.291%)、γ-依兰油烯(9.719%)、α-蒎烯(9.208%)和1,6-二甲基-4-异丙基-1,2,3,4,4a,7-六氢化萘(7.523%);乌榄叶挥发油质量浓度为1.2 g/L时,其对DPPH·的清除率为63%。【结论】容县乌榄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种类较多,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且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天然香料、抗氧化剂资源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王同禹  田玉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308-6309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从八角茴香中提取挥发性成分中的油相成分,用乙醚作为溶剂从蒸馏残液中萃取挥发性成分中的水溶性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二者的化学成分并进行比较。八角茴香挥发性成分的油相部分经鉴定确认了42种成分,占油相部分总量的91.801%,主要成分为反式茴香脑(75.588%)、草蒿脑(7.781%)、大茴香醛(2.180%);水溶性部分经鉴定确认了25种成分,占水溶性部分总量的74.735%,主要成分为大茴香醛(48.402%)、对甲氧基苯基丙酮(13.554%)、大茴香酸(3.916%)。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剂提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 L.)种子中的脂肪酸和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黄秋葵种子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1种化合物,其中正癸烷含量最高,达21.180%;从黄秋葵种子脂肪酸中鉴定出13种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为亚油酸,占总量的40.225%。黄秋葵种子中的挥发油和脂肪酸成分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尹文清  冯华芬  段少卿  李叶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138-12140
[目的]研究毛冬青叶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及其利用价值,探讨不同溶剂回流提取毛冬青叶中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分别用石油醚、氯仿提取毛冬青叶挥发性成分,以GC-MS联用技术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毛冬青叶挥发油主要含有烃类、内酯类、脂肪酸、烯醇、苯丙素类等成分。其中相对含量较高为:异丁香油酚(28.967%)、二十烷(8.735%)、十九烷(8.225%)、二十四烷(7.929%)、邻苯二酸-(2-乙基)己酯(7.161%)、十八烷(6.380%)。以石油醚为溶剂提取苯丙素类成分优于氯仿,而提取饱和烃及脂肪酸时,以氯仿为溶剂效果更佳。[结论]毛冬青叶挥发油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研究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为毛冬青叶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海南黄芩挥发油,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微量稀释法对挥发油进行抗菌活性测试和MTT比色法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从海南黄芩挥发油中分离得到71个峰,鉴定了其中的54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0.42%,其主要成分为:10S,11S-雪松醛-3(12),4-二烯(15.3%)、石竹烯(7.92%)、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基酯(6.99%)和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6.54%)。药理活性研究表明,海南黄芩挥发油对白色葡萄球菌等7种菌株未显示抑制活性,而对宫颈癌(Hela)细胞和肺腺癌(A549)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36.56和29.21μg/m L。海南黄芩挥发油具有丰富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表明,海南黄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6.
柱果铁线莲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柱果铁线莲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柱果铁线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柱果铁线莲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柱果铁线莲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1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3.014%。柱果铁线莲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亚油酸(29.696%),其次是棕榈酸(12.370%)、α-松油醇(8.554%)、4-乙烯-2-甲氧基-苯酚(6.474%)、2-正戊基呋喃(4.063%)。圆底烧瓶的大小、温度及加水量是柱果铁线莲挥发油提取的关键,而添加正己烷有利于挥发油的提取与收集。[结论]该研究从柱果铁线莲挥发油中鉴定出51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福建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了解福建柏是否适用于城市生态保健型绿化模式的栽培树种。[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福建柏叶的挥发油成分,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分析各成分的质量分数;采用杯碟法和Alamar Blue法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从挥发油检出14个峰,被确认为14种化合物,含量较高的物质有:β-橙椒烯(22.514%)、τ-杜松醇(19.883%)、石竹烯(10.133%)等;体外生物活性实验表明,该挥发油对大肠杆菌无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红酵母有一定的抑制能力,AlamarBlue法测定福建柏挥发物质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的抑制作用不大,浓度为100μg/ml时抑制率为(24.01±8.01)%。[结论]福建柏适用于城市生态保健型绿化模式栽培的树种。  相似文献   

18.
武子敬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562-4562,4574
[目的]对远志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为评价其药用价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远志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远志挥发油中含有16种化合物,鉴定出其中14种化合物的分子式、分子量和相对含量。[结论]远志挥发油中油酸含量最高,占挥发油总量的52.81%,其次是棕榈酸(28.26%)和硬脂酸(12.78%)。  相似文献   

19.
采用索氏提取法和溶剂萃取法分别提取牛大力(Millettia speciosa Champ.)花苞、花朵和果荚的脂溶性成分,经GC-MS分析,从花苞脂溶性成分中鉴定出24个化合物,占总脂溶性成分的88.31%,主要为烷烃和烯烃类(52.00%)、醇类(17.46%)化合物;从花朵脂溶性成分中鉴定出29个化合物,占总脂溶性成分的91.38%,主要为烷烃和烯烃类(60.64%)、醇类(17.178%)化合物;从果荚脂溶性成分中鉴定出32个化合物,占总脂溶性成分的80.01%,主要为烷烃和烯烃类(32.56%)、苯基及其衍生物类(22.46%)、脂肪酸类(12.54%)化合物,其中6个化合物为共有成分。  相似文献   

20.
分析慢肝养阴胶囊中挥发性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性成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通过检索NIST08标准质谱图库鉴定出59种成分,占总量的83.16%。含量较多的3个化合物分别是8,9-去氢-9-甲酰基-环异长叶烯(7.0%)、棕榈酸乙酯(5.9%)和4,8,13-杜法三烯-1,3-二醇(5.7%)。慢肝养阴胶囊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萜类和酯类,占总成分的61.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