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选取陕西渭南合阳县引种栽培的北冰红葡萄,分析了北冰红葡萄子粉所含的主要活性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北冰红葡萄子粉中总酚含量为49.68 mg/g;原花青素含量为105.67 mg/g;单宁含量为32.04mg/L;所含18种主要单体酚按含量高低分别为芦丁、表儿茶素、水杨酸、槲皮素、桔皮素、桑色素、阿魏酸、香豆酸、白藜芦醇、香草酸、没食子酸、绿原酸、香豆素、山奈酸、儿茶素、安息香酸、咖啡酸、丁香酸。  相似文献   

2.
以福建闽东山区主栽的7种树莓果实为材料,测定了其可溶性蛋白、总糖、还原糖、维生素E、类黄酮、花色苷、鞣花酸、水杨酸含量及SOD酶活性,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树莓果实的功能成分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树莓果实的功能营养成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黑钻秋炫的游离水杨酸、还原糖及总糖含量最高,黑钻秋韵的SOD酶活性最高,自由的花色苷和鞣花酸含量最高。在主成分分析中,选取了前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7.807%,综合得分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黑钻秋炫、仙女、柳林、黑钻秋韵、妮丝、自由、掌叶覆盆子,这对福建闽东山区不同类型产品加工利用所需树莓品种的选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阐明红树莓果实发育过程中的抗氧化规律,明确抗氧化性强的时期和品种,以4个品种4个时期的红树莓果实为材料,对抗氧化酶活性、总酚含量及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个红树莓品种果实从青果到深红果发育过程中SOD活性随发育程度增加而升高,‘海尔特兹’深红果最高为36.99U/(g·min)FW;CAT活性随发育程度增加而先增高后降低,‘海尔特兹’-黄果最高为41.12U/(g·min)FW;POD活性随发育程度增加而降低,‘海尔特兹’-青果最高为9.83U/(g·min)FW。4个红树莓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总酚含量在7.34~41.88mg/g之间;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在7.22%~33.83%之间,随发育程度增加而先降低后升高。结论:‘海尔特兹’的抗氧化酶活性最高,SOD、CAT、POD活性最高的时期为深红果、黄果、青果;‘秋福’与‘海尔特兹’的总酚含量高,青果时高;‘秋福’与‘菲尔杜德’的清除率最高,青果与深红果时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橄榄果实酚类物质的变化对果实风味的影响,以橄榄品种(系)长营、檀香、灵峰为试验材料,测定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橄榄果实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存在差异;随着橄榄果实的成熟,长营、檀香的鞣花酸含量明显高于灵峰;檀香的金丝桃苷含量明显高于长营和灵峰;3个品种(系)的柯里拉京含量总体上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长营和檀香的对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含量均有所下降,灵峰的对香豆酸含量有所下降,但其阿魏酸、芥子酸含量却有所上升.多酚不同组分间含量的差异造成品种(系)间果实风味不同,其中鞣花酸、金丝桃苷、阿魏酸、芥子酸含量的差异可能是造成果实风味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树莓属蔷薇科悬钩子属,是多年生落叶半灌木性果树,又称木莓、托盘、马林、覆盆子等。为聚合浆果,其果实营养丰富、色泽鲜艳、酸甜适口、柔软多汁,芳香浓郁。果实富含维生素E、SOD、氦基丁酸等抗衰老物质,树莓中的天然抗癌物质“鞣花酸”含量超过蓝莓,居各类食物之首。树莓还含有花青素、覆盆子酮和水杨酸等成分,可以鲜食,更适于加工成果酱、果汁、果冻、果酒等,  相似文献   

6.
探讨杉木在连栽杉木林土壤培养下,其优良无性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以及根际和根尖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揭示杉木优良无性系对不同连栽代数土壤培养的响应机理,以不同连栽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为培养基质,栽植杉木无性系幼苗2a后,采用抖落法取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测定相关酶活性和根际酚类物质含量,并剪取0~2cm根尖测定酚酸类物质含量。结果表明,在杉木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总体上随连栽代数增加呈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上升的变化趋势。杉木优良无性系根际土壤中共鉴定出11种酚类物质,其中阿魏酸、没食子酸和咖啡酸相对含量较高,是最主要的酚类物质。没食子酸相对含量随连栽代数增加而增多,阿魏酸含量表现为先降后升,但均高于对照,而咖啡酸则表现为先升后降,其含量均低于对照,且三者在三代林中的含量均高于一代林;杉木根尖中共鉴定出8种酚类物质,其中儿茶素、奎尼酸和山奈酚相对含量较高。儿茶素含量逐代下降,二代林和三代林中其含量均高于对照;山奈酚含量逐代增加,而不同连栽代数中其含量均低于对照;奎尼酸含量表现为先升后降,而不同连栽代数中其含量均高于对照。相关性分析表明,鞣花酸、奎尼酸与酸性磷酸酶呈显著负相关,龙胆酸与酸性磷酸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芦丁、龙胆酸与多酚氧化酶呈显著负相关,鞣花酸与多酚氧化酶呈显著正相关,没食子酸与脲酶呈显著负相关;槲皮素、芦丁和香草酸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对香豆酸和山奈酚与蔗糖酶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杉木连栽可能会通过改变杉木根尖和根际土壤中酚类物质的积累来影响土壤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杉木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最终导致杉木连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HPLC法测定红树莓籽中鞣花酸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红树莓(Rubus corchorifolius Linn.f.)籽提取物中鞣花酸的含量。[方法]色谱条件:ODSHYPERSL C18柱(100.0 mm×4.6mm,5μm),柱温25℃,流动相CH3OH-0.03%三氟乙酸(体积比50∶50),检测波长254 nm,用外标法测定鞣花酸含量。[结果]鞣花酸含量在0.322~8.05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精密度试验RSD为0.69%,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重现性试验RSD为0.95%,表明方法的重现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32%,RSD为1.08%,表明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后续分析。最后测得鞣花酸含量可达994 mg/kg。[结论]红树莓籽中鞣花酸的含量高于所报道的红树莓果实中鞣花酸的含量,可更进一步对其机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地区2个不同海拔条件下赤霞珠果实酚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差异,为不同立地条件下酿酒葡萄的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海拔(1 280 m)坡地和低海拔(909 m)谷地种植的赤霞珠果实为研究对象,对其理化指标、酚类物质含量、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法、铜离子还原能力和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及10种单体酚(没食子酸、安息香酸、丁香酸、咖啡酸、阿魏酸、香豆酸、水杨酸、儿茶素、槲皮素、芦丁)含量进行分析,比较海拔对赤霞珠果实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坡地和谷地赤霞珠果实糖酸比分别为18.7和20.3,与坡地赤霞珠相比,谷地赤霞珠的成熟度较好;坡地和谷地赤霞珠果实总黄烷醇含量分别为330和348 mg/kg,花色苷含量分别为1 182和929 mg/kg,与坡地赤霞珠相比,谷地赤霞珠总黄烷醇含量较高,但花色苷含量较低;坡地和谷地赤霞珠果实抗氧化能力分别为9 715和9 824μmol/kg(DPPH自由基清除法),26 033和37 109μmol/kg(铜离子还原能力),71.6%和74.0%(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以上3种抗氧化方法的测定结果均表明,谷地赤霞珠果实抗氧化能力强于坡地,其中以铜离子还原能力测定结果差异最大;对坡地和谷地赤霞珠果实中所含的10种单体酚进行检测,除香豆酸外,其他9种单体酚含量均表现为谷地高于坡地,其中以安息香酸、咖啡酸、阿魏酸、儿茶素和槲皮素的差异较为明显。【结论】海拔对赤霞珠果实的品质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在不同品质指标间存在差异;在黄土高原地区,低海拔谷地赤霞珠果实的成熟度、酚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均优于高海拔坡地赤霞珠果实。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树莓叶、果中水杨酸含量变化及其抑菌性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个不同树莓品种不同生长时期和不同成熟度果实中的水杨酸含量,并以现保存菌种番茄灰霉病菌和大肠杆菌为材料分析其真菌、细菌抑菌性。结果表明,夏果型品种结果枝叶片水杨酸含量最高期出现在5月末,秋果型品种则出现在6月末,最高含量分别为2.032、2.157 mg/g;树莓果实成熟期水杨酸含量最高为1.390 mg/g;树莓叶片和果实中水杨酸对番茄灰霉病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最高分别为35.83%、81.72%。树莓叶、果中水杨酸含量叶片高于果实,对大肠杆菌抑制效果强于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夏枯草不同器官主要药用成分积累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揭示夏枯草不同器官主要药用成分的积累规律,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夏枯草不同器官不同时期总黄酮、熊果酸、齐墩果酸、迷迭香酸和咖啡酸含量。结果表明,总黄酮、熊果酸、齐墩果酸、迷迭香酸和咖啡酸在夏枯草根、茎、叶和花中均有分布,但含量不同;总黄酮在叶中含量最高,齐墩果酸在根中含量最高;熊果酸、迷迭香酸和咖啡酸在花中含量最高。总黄酮、熊果酸、齐墩果酸、迷迭香酸和咖啡酸在同一器官不同生长时期含量不同。研究认为夏枯草根、茎、叶、花中都分布有药用成分,可全草入药,并且在终花期至果实成熟期各部位药用成分含量较高,可在此期间采收。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CPP转录因子家族在红树莓果实中的功能,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与表达分析结合的方法,在‘海尔特兹’红树莓转录组数据库中检索到的CPP转录因子家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转录表达量分析和qRT-PCR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红树莓CPP基因家族包括4个成员,相对分子质量在47 175.57~86 763.46 kD之间,等电点在5.83~9.20之间,为不稳定、亲水性的蛋白质,无信号肽,定位于细胞核,无跨膜结构,含有2个CXC保守结构域,结构主要由无规则卷曲构成,含有8~12个外显子,7~8个保守基序,与拟南芥的CPP基因亲缘关系较近,含有生长素、脱落酸、赤霉素、水杨酸、防御和应激、干旱诱导等顺式作用元件,转录表达和qRT-PCR表达均分析发现RuCPP-1和RuCPP-4基因在青果时期的表达量最高,RuCPP-2和RuCPP-3基因分别在红果和深红果时期的表达量最高,推测RuCPP基因家族可能参与调控生长素、脱落酸、赤霉素、水杨酸等反应。  相似文献   

12.
荔枝果肉酚类物质大孔树脂分离纯化工艺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荔枝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水果,其果肉中含有丰富的酚类物质。其果肉粗提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辐射和护肝活性。筛选对荔枝果肉酚类物质具有良好吸附、解吸性能的树脂,并优化分离工艺参数,为建立荔枝果肉多酚分离纯化工艺和鉴定荔枝果肉多酚结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比较11种不同极性大孔树脂(HPD-200A、HPD-400A、HPD-100、HPD-500、HPD-600、HPD-722、HPD-826、D4020、NKA-II、NKA-9和AB-8)对新鲜荔枝果肉预冷80%丙酮/水酚类提取物中总酚、总黄酮的静态吸附和解吸性能,筛选分离荔枝果肉总酚和总黄酮均最佳的大孔树脂,考察其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优化不同样液浓度(3.2、1.6、0.8和0.4 mg•mL-1)和不同上样流速(4.5、3.0和1.5 BV/h)动态吸附以及不同体积分数洗脱液乙醇浓度(95%、80%和60%)解吸工艺参数;通过与14种酚类物质标准品(儿茶素、没食子酸、绿原酸、香草酸、丁香酸、咖啡酸、表儿茶素、阿魏酸、四甲基邻苯二酚、香豆素、芦丁、槲皮素、白藜芦醇和槲皮素-3-O-芸香糖-7-O-鼠李糖)HPLC保留时间相比较的方法对所得组分酚类物质种类及其含量进行分析。【结果】HPD-826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和解吸荔枝果肉总酚和总黄酮的效果均较其它树脂好,其静态吸附4 h即可达到吸附饱和,吸附和解吸工艺参数为:荔枝果肉酚类提取物上样浓度0.8 mg•mL-1,上样速度3.0 BV/h,95%乙醇溶液作为洗脱剂,洗脱流速3.0 BV/h。经HPLC分析和鉴定,HPD-826分离纯化荔枝果肉酚类不会造成单体酚组成变化和明显损失(单体酚含量下降15%左右);荔枝果肉酚类物质主要由3,4二羟基苯甲酸、儿茶素、香草酸、咖啡酸、丁香酸、表儿茶素、槲皮素-3-O-芸香糖-7-O-鼠李糖苷、阿魏酸和芦丁等9种单体组成,其中含量较高的依次是槲皮素-3-O-芸香糖-7-O-鼠李糖苷、芦丁和表儿茶素,三者合计占总量的94.37%。【结论】HPD-826型大孔树脂对荔枝果肉总酚和总黄酮有较好的分离纯化效果。  相似文献   

13.
HPLC法测定不同葡萄品种成熟过程中单体酚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用HPLC法同时测定黑比诺、梅尔诺、霞多丽葡萄成熟过程中6种酚(没食子酸、安息香酸、儿茶素、丁香酸、芦丁、阿魏酸)的方法,测定了其含量,并比较了其变化差异。结果表明,采用Hibar RT Lichrospher C18柱(250 mm×4.0 mm×5μm),16%乙腈水溶液(含1%乙酸),1.0 mL/min等压洗脱,可以较好地分离测定葡萄中的主要单体酚。在葡萄成熟过程中,红葡萄(梅尔诺和黑比诺)中单体酚含量均高于白葡萄(霞多丽)。儿茶素、芦丁和丁香酸含量随着葡萄成熟逐渐减少,其中儿茶素含量减少幅度最大;安息香酸含量在葡萄成熟前期迅速减少,其后下降缓慢,采收前1周迅速增加;在梅尔诺中没食子酸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而在黑比诺和霞多丽中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在供试葡萄品种中,儿茶素含量最高,阿魏酸含量最低,依次为儿茶素>安息香酸>没食子酸>芦丁>丁香酸>阿魏酸。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北地区分布有10余种野生树莓,其中以蓬蘽悬钩子资源占有量最大、浆果品质最好,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本试验以蓬蘽悬钩子和"丰满红"树莓为试材,测试分析了果实中主要营养成分及部分有效成分。结果表明,蓬蘽悬钩子果实中氨基酸和营养元素含量明显比"丰满红"果实高,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和Zn的含量较高,且鞣花酸含量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树莓中鞣花酸含量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建立红树莓提取物中鞣花酸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为开发鞣花酸保健品和食品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色谱条件:ODSHYPERSLC18柱(100 mm×4.6 mm,5μm),柱温25℃,用CH3OH-三氟乙酸(0.3%)(体积比50∶50)作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用外标法测定鞣花酸含量。[结果]结果表明,鞣花酸含量在0.322~8.05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精密度试验RSD为0.46%,重现性试验RSD为0.97%,稳定性试验RSD为0.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3.78%,RSD为0.98%,最后测得鞣花酸含量可达230 mg/kg。[结论]红树莓中鞣花酸的含量均高于所报道的其他水果,可更进一步对其机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比较不同种源覆盆子以及不同施肥方案、不同遮阴程度、不同成熟阶段、不同炮制方法等对覆盆子鞣花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西部13个种源覆盆子鞣花酸含量差异较大,其中缙云双溪口乡松树岗村的1个种源(JY-04)鞣花酸含量最高,与其他种源达到极显著差异;施肥处理的覆盆子鞣花酸含量总体比不施肥的高,但无显著差异;遮阴处理对覆盆子鞣花酸含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差异;随着覆盆子果实成熟度的提高,鞣花酸含量逐渐下降,转白与转橙覆盆子之间鞣花酸含量差异显著,与软熟阶段鞣花酸含量差异极显著;炮制方法对覆盆子鞣花酸含量影响较大,蒸青再烘干的覆盆子鞣花酸含量较大幅度超过《中国药典》标准。由此表明,烘干回潮发酵再烘干的炮制方法为本试验中效果最明显的提高覆盆子鞣花酸的方法,建议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3年生一年两收栽培‘阳光玫瑰’葡萄为试材,探究夏果与冬果基本理化指标、类黄酮物质组分及含量的差异,为‘阳光玫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的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记录‘阳光玫瑰’葡萄全生育期日照时数、光照度、温度、降雨量等气候数据,在夏果与冬果的幼果期、膨大期、软化期、开始成熟期、成熟期测定果实基本理化指标,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MS)联用技术检测各时期果皮中黄酮醇和黄烷醇的组分及含量。【结果】 气候因子方面,‘阳光玫瑰’葡萄夏果生长前期光照度弱、温度低,后期光照度强、温度高,而冬果与之相反;夏果生长期平均日照时数、平均温度、有效积温大于冬果,但降雨量低于冬果,开始成熟期至成熟期的夏果水热系数高于冬果。基本品质方面,成熟期夏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冬果,果皮厚度显著低于冬果,果实单粒重、果实横纵径、可滴定酸含量在夏果与冬果中无显著差异。黄酮醇的组分及含量方面,夏果与冬果的总黄酮醇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夏果各时期总黄酮醇含量均显著高于冬果,夏果中黄酮醇主要成分为槲皮素-3-O-葡萄糖苷,冬果中黄酮醇以山奈酚-3-O-半乳糖苷为主。黄烷醇的组分及含量方面,夏果与冬果的总黄烷醇含量也均呈下降趋势,夏果和冬果果皮中均检测到8种相同的黄烷醇物质,主要成分为儿茶素、表儿茶素和原花青素B1。夏果果实发育各时期果皮中总黄烷醇含量以及儿茶素、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1含量均显著低于冬果,果实成熟期夏果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原花青素B2含量显著高于冬果。主成分分析表明夏果与冬果的黄酮醇类物质组分有一定差异。回归分析表明,儿茶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原花青素B1是区分夏果与冬果类黄酮物质组分的主要物质。【结论】 试验年份‘阳光玫瑰’葡萄夏果基本品质优于冬果。各时期夏果总黄酮醇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同期冬果,而总黄烷醇含量显著低于同期冬果。‘阳光玫瑰’葡萄夏果与冬果果皮中黄酮醇的主要成分不同,但二者黄烷醇的主要成分相同,均为儿茶素、表儿茶素和原花青素B1。冬果中黄烷醇主要成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夏果,因此其口感的涩味更强。生长期光照和温度差异可能是引起夏、冬果果皮类黄酮物质组分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桃果肉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桃果肉中酚类物质组成、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差异,为桃的品质育种和科学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水蜜桃、蟠桃和油桃3种类型共15个品种的桃果肉为试验材料,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HPLC)检测各品种中的酚类物质,采用1,1-二苯基-2-苦基苯肼自由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 diammonium salt,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antioxidant power,FRAP)3种方法测定抗氧化能力,并利用相关性分析酚类物质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供试品种总酚与总黄酮含量的变异范围分别为0.35—2.54 mg CHA·g-1 FW和0.08—3.32 mg RE·g-1 FW。整体上蟠桃总酚及总黄酮含量高于水蜜桃和油桃,‘早露蟠桃’的含量最高。3种类型桃果实中共检测到酚酸6种(没食子酸、香草酸、原儿茶酸、阿魏酸、新绿原酸、绿原酸)和类黄酮4种(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槲皮素)。表儿茶素、儿茶素、绿原酸和新绿原酸在桃果实中的含量最为丰富,不同类型桃果实的酚类物质组成与含量明显不同。其中,水蜜桃以表儿茶素和绿原酸为主,变异范围为37.57—105.49μg·g-1和40.19—49.8μg·g-1;蟠桃以表儿茶素、绿原酸、新绿原酸和儿茶素为主,变异范围分别为35.94—297.32μg·g-1、36.14—80.57μg·g-1、1.45—29.26μg·g-1和0—44.64μg·g-1;油桃以绿原酸和儿茶素为主,变异范围为30.97—48.05μg·g-1和9.22—53.73μg·g-1。DPPH清除速率、ABTS和FRAP值分别为0.21—7.01μmol TE·g-1 FW、0.66—8.57μmol TE·g-1 FW和0.59—5.60μmol TE·g-1 FW,综合抗氧化指数依次为:蟠桃水蜜桃油桃。供试品种中,‘早露蟠桃’多酚含量与抗氧化能力最高。总酚、总黄酮、新绿原酸、表儿茶素与DPPH清除速率、FRAP及ABTS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不同类型桃果实中酚类物质及抗氧化能力差异较大,表儿茶素和绿原酸是水蜜桃的主要酚类物质,表儿茶素、儿茶素、绿原酸和新绿原酸是蟠桃的主要酚类物质,绿原酸、儿茶素是油桃的主要酚类物质。蟠桃的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均高于水蜜桃和油桃,表儿茶素和绿原酸在桃果实抗氧化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树莓果实营养丰富,所含氨基酸有19种之多,尤其是人体必须的8种氨基酸含量很高,含有比任何水果都高的维生素E、超氧化物歧化等抗衰老的物质,抗癌物质鞣花酸含量也很高,此外树莓中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钾、锌、铁、锰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抗衰老、抗氧化、抗癌等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苹果果实酚类物质组成与果实褐变的关系,建立测定苹果汁中主要酚类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选取10个苹果品种,采用Folin-C法,测定总多酚含量,并检测果肉褐变度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苹果汁中表儿茶素、儿茶素、绿原酸、咖啡酸、香草醛、对香豆酸、根皮素7种酚类物质含量.[结果]黄魁的褐变度以及总酚含量相对较高,吉早红、寒富、瑞林的褐变度以及总酚含量较低;表儿茶素、儿茶素及绿原酸是苹果果肉中含量相对较高.果实的褐变度与总酚、表儿茶素、儿茶素及绿原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寒富、瑞林、吉早红的果实总酚含量相对较低,褐变度较低;果肉中总酚、表儿茶素、儿茶素及绿原酸对果实褐变程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