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几种植物抗虫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目前应用于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苏云金杆菌毒蛋白基因、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和植物凝集素等三类主要基因的分类、杀虫机理及应用现状;探讨了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植物基因工程及其在林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植物基因工程主要包括目的基因的分离、基因工程载体的构建、植物细胞的遗传转化、转化细胞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外源基因表达的检测等几个方面。利用该技术目前已转化了20多种林木树种,并成功地将抗虫的苏云金芽杆菌内毒素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转入林木树种。  相似文献   

3.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特征及其繁殖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简述了当今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Bt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以及防治害虫产生抗性的策略等。双抗虫基因是用部分改造BtCry1Ac基因和慈菇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API)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被转化体 74 1杨 (Populus×aldatomen tosaCl.74 1)是以银白杨× (山杨 小叶杨 )为母本 ,毛白杨为父本 ,1994年杂交育成 ,为一优良白杨无性系 ,形态酷似毛白杨。在转双抗虫基因的研究中 ,选出高抗虫、中抗虫无性系。高抗虫无性系杀死昆虫幼虫的总死亡率为 83%~ 90 %。从苗期高生长和形态观察 ,转双抗虫基因 74 1杨生长发育正常。比较详细地介绍了 74 1杨营养繁殖技术及基本原理。介绍了硬枝扦插容器育苗、组培微繁技术、容器育苗的移栽和苗圃管理以及采穗圃的建立和经营等  相似文献   

4.
植物遗传工程研究在林业研究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首先,遗传图谱的构建,是林木育种和基因转移的有利工具,使森林遗传学和林木育种学研究产生了新的飞跃,还为林木早期选择,提高选择效果,缩短选育周期提供了可能;其次,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通过植物遗传工程,克隆毒蛋白基因,并将抗虫基因转入植物细胞,得到抗虫转基因植株,从而为林木的抗病育种提供一个划时代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银腺杂种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20年来,转基因林木已开始进行田间试验,其中部分还获得商品化许可.与此同时,转基因林木的生态安全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但这方面研究报道还很少.目前,已开展的转基因林木安全性研究多集中在转抗虫Bt毒蛋白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林木上(高素红等,2005),而很少涉及抗逆境等其他性状基因.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重要场所,转基因植物体内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有可能通过植物残留物及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特别是对土壤微生物造成影响.评价转基因林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也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胡建军等,2004).  相似文献   

6.
分子生物学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综述了分子生物学在抗虫基因克隆、抗虫基因工程微生物、抗虫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昆虫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技术不断进步为基因的功能解析和生物的定向改良提供了最为有效的途径。林木基因工程育种也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成熟而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但目前国内对林木基因工程育种中处于关键地位的转基因技术进行系统论述的还比较少。文中从原理、过程和优缺点等几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几种应用于植物基因工程的转基因技术,评述了转基因技术在林木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的林木基因工程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抗虫基因的特性、抗虫机理及其在杨树抗虫育种中的应用,指出了杨树抗虫基因工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林木遗传工程及木质素的生物合成调节(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遗传工程有利于保存林木遗传资源,改善全球气候,减轻自然林的过度采伐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林木产品需求。控制林木真菌、病毒病、虫害和杂草的遗传工程方法正被广泛地研究和应用。尽管转基因林木的历史不长,种类不多,但它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抗除草剂基因、抗虫基因以及和木材质量相关的基因已被分离并应用于林木遗传工程。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中的新技术使得高效林木遗传改良成为可能并将促进这些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木质素的应用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但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全过程并不完全清楚。有关松树自然突变体和转基因林木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木质素的生物合成是一个可以调节的过程。这些发现对完善木质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加深对木质素前体生物合成途径的理解和通过遗传工程改善木材质量有促进作用。本文综述了林木遗传工程在这些领域中取得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木本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模式树种,杨树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较快。文章对杨树抗虫基因工程20多a来在多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包括转不同类型抗虫基因抗虫效果、毒蛋白表达研究、多基因聚合、转抗虫基因杨树抗虫稳定性及生物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提出了多基因转化中仍存在个别基因丢失或基因沉默等问题,并对多个外源基因在植物中如何同时高效表达的策略,尤其是构建载体时应改善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基因工程中外源基因种类、转基因技术、检测手段以及木本植物转基因植株成功的实例做了论述。同时介绍了细胞工程中体细胞胚状体发生及人工种子、原生质培育和体细胞融合,以及体细胞突变体的筛选等项研究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进展和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与虫害自然控制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间的关系,阐明了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有随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升高而增强的趋势.并认为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的本质是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提出了通过合理地提高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来提高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的主张及提高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的几种具体途径,即合理的乔木物种混交;引进和保留乡土的草本、灌木物种;提高生态系统水平的生物多样性;避免营造大面积的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13.
人工林物种多样性与害虫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长维  李昆 《林业科学》2006,42(8):109-115
根据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人工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需求出发,对利用物种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控制虫害的可能性、人工林物种多样性与害虫控制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天然林与人工林在抑制虫害能力上的差别进行综述,分析人工林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昆虫物种多样性对害虫控制的影响,认为植物物种多样性主要从植食性昆虫搜寻寄主植物,植物营养的差异对植食性昆虫取食和发育的影响,及种类组成不同的植物群落中植食性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3个方面影响害虫的发生;要通过调节植物群落中昆虫物种的多样性影响目标害虫的种群数量,既要维护其天敌类群的稳定,也要使与害虫处于同一营养层次的其他植食性昆虫有足够的多样性,甚至也要保护和利用中性、中位及顶位昆虫.对人工林害虫的控制,可借鉴天然林自控虫害的原理,采用生态育林、封山育林及生物技术措施,逐步调整林分的结构,提高其物种多样性,增强林分自身的抗虫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松实小卷蛾的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实小卷蛾是对我国松属植物造成严重危害的一种蛀梢、蛀果害虫。为正确认识松实小卷蛾对林木的危害性,加强对其管理,有效地控制该虫的危害,防止其进一步的扩散蔓延,采用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的方法,对松实小卷蛾在我国的危险性进行了系统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通过此综合评估,认为松实小卷蛾在我国属中度危险性的森林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5.
沙棘木蠹蛾是以危害沙棘为主的一种钻蛀性害虫,是我国公布的第一批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之一。从在内蒙古的分布状况、潜在的危险性、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和危险性管理难度等方面对沙棘木蠹蛾进行了风险分析,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在内蒙古自治区属高度危险性有害生物,对内蒙古的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及农林经济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危害和扩散。  相似文献   

16.
以红松人工纯林为对象,调查分析松纵坑切梢小蠹对其为害的程度及造成的损失。结果表明:该虫致使树木死亡的损失较小,重灾林分在连续为害第三个年度时,平均虫死率为0.24%;对活立木生长影响显著,重灾林分平均每年每公顷立木材积损失量为1.446 m^3,与对照相比较,损失率为16.9%;对球果产量的影响极其显著,轻、中、重度及重灾林分平均球果的损失率分别达到8.8%、46.9%、66.5%、81.7%。  相似文献   

17.
参照国内外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从有害生物的分布状况、潜在的危害性、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管理的难易程度等方面对安徽省油茶软腐病和栗新链蚧的风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做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油茶软腐病为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栗新链蚧为高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该结果能够为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