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强国梦想的实现离不开海洋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学科专业建设作为海洋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海洋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协同学理论,分析了海洋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现存的问题。同时,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从学科专业内部、之间、外部三个角度探讨海洋高校学科专业的协同发展问题,并提出组建学科群与专业群、构建学科专业一体化体系、破除壁垒,强化产学研用合作等措施,从而实现学科间、专业间,学科与专业间,学科专业与社会间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2.
海洋文化认同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了解我国海洋文化认同的现状,有意识地强化海洋文化认同度,对海洋文化强国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借鉴国内外学者的文化认同测量工具,从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化4个维度对我国海洋文化认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分别从主要的3个方面提出增强海洋文化认同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存库,拥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对于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海洋牧场建设与碳汇渔业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模式,通过增殖水生生物资源量,提升生物固碳量,实现渔业对海洋碳汇的扩增。阐述了烟台市碳汇型海洋牧场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碳汇型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策略,以期为渔业绿色发展,服务“双碳”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5):167-169
海洋产业是山东省的主导性产业,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山东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与全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发展山东省的海洋经济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海洋经济发展方向的确定,从山东省当前的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山东省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劣条件加以评价,并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规划出相应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战略,实现山东海洋经济的科技化与产业化相结合,市场调节与政策支持相结合,园区建设与产业集聚相协调,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重庆科技学院石油工程专业教育经历了从专科、到本科、研究生的快速发展,致使其配套实验室建设滞后,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分析了重庆科技学院石油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现状,对比研究了国内一些主要石油高校石油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情况,构建了适合重庆科技学院现代石油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总体规划,主要包括6个综合实验平台、15个专业实验室、以及7个专业研究所,并涉及了钻井、固井、完井、采油、油藏、储运、海工、井控、装备、腐蚀、管柱力学、岩石力学、流体力学等多个专业及多个学科,同时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师资培养与实验建设相结合,确保现代石油工程实验室建设的可持续性,以促进重庆科技学院石油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发展,提高重庆科技学院石油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相似文献   

6.
结合海洋技术专业物理海洋学课程群建设的实践,对海洋技术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物理海洋学课程群的目标和规划进行了初步探讨,把物理海洋学的知识体系分为物理海洋学预备课程、物理海洋学核心课程、物理海洋学应用课程和物理海洋学综合利用课程4个层次,并结合大连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物理海洋学课程群的建设实践,对4个知识层次中所包含的课程进行了介绍,给出了一个课程群的初步轮廓,希望能够对高等院校海洋技术相关专业的物理海洋学课程群的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各级各类科研平台、技术平台、公益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内容,在高校的教育与教学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充分分析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状况和地方海洋平台建设状况的基础上,制定了以平台建设促进学院教学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构建了平台建设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运行模式。旨在促进学院的高层次人才建设、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8.
海洋科技文献检索课是一门专业特色明显、沿海经济科技发展迫切需要的新课程。根据海洋及海洋文献的特殊性,探讨研究海洋科技文献检索课的建设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这对于建立和完善海洋科技文献检索课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在沿海地区工作时对海洋有着深刻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海洋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海洋的重要论述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海洋事业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其中关于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生态、海洋合作和海洋权益的论述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思想内涵,是指导我国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0.
在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下,结合广东海洋大学"十三五"事业规划讨论,进行换位思考,积极谋划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教育事业。探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之路径:强化特色优势学科,构筑海洋与水产学科高地;优化专业结构,培育海洋特色鲜明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培育海洋特色精品网络课程;营造氛围,培育海洋特色蓝色文化。切实转变管理理念,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支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完全学分制;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海洋人才过程中有所作为,在实践中谋求与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事业的真正对接,努力建设高水平海洋大学。  相似文献   

11.
根据海洋科学专业的特色,通过对动物学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和梳理,深度提炼挖掘海洋专业体系在动物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理清课程思政主线,以价值观引领为“北斗”,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方向,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构思,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进行打磨加工,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建设具备海洋强国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以期为其他专业的动物学课程的思政资源开发工作提供参考,充分发挥动物学课程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论述了加强我国畜牧信息服务业运行机制研究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畜牧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专业数据库建设及专业数据库建设缓慢的原因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加快我国畜牧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专业数据库建设、畜牧业信息服务与相关事务处理业务相结合、关注集团用户的信息需求等运行机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对我国畜牧信息服务业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不仅仅是高等职业院校应承担的责任,也是高等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个平台。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有赖于专业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完善与提高。因此,专业建设必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要形成特色和品牌,要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14.
江西鹰潭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自2006年开始建设以来,先后完成了网络技术平台建设、农业数据库建设,专家队伍组建和鹰潭农事通服务站点视觉形象设计等工作,建立了由市县两级服务中心、7个专业站、13个区域服务站构成的市、县、乡三级和部分自然村的服务网络,并于2008年上半年正式启动运行。该体系正式运行,使鹰潭地区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形成了网上网下服务相结合,有偿无偿相结合,综合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相结合,公益性服务与赢利性服务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研究将蔬菜专业实践教学与蔬菜标本园建设相结合,在标本园内建立学生专业实践的"责任田",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责任田"蔬菜作物的管理相结合,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挖掘出学生对专业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加快培养技能型紧缺农业人才,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社会需求与办学相结合,产业发展和专业建设相结合,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推动农业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办学道路,提高农业类专业办学规模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本文就组建南平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实践与成效.探索加快我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能力的有效途径,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对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园绿地养护相结合的意义与实施措施进行了探讨,指出以校园为主战场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又促进校园绿地更加规范化管理,进一步促进花园式校园和特色化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优化海洋类学科专业结构,打造名牌专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建设既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基础。本主要介绍湛江海洋大学调整和优化海洋类学科专业结构,创建名牌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海洋生态学》是我校海洋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结合我校相关科研项目,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入手,对课程进行了初步改革。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构建蓝色海洋意识的"海洋文化"教育课堂是以"海洋文化教育"特色为建设大平台,营造海洋文化的教育氛围,建构海洋特色教育课程体系,将海洋意识培养作为教育的切入点。教育课堂构建具体分为3个层次圈。第一层次圈为外圈:构建物质性海洋文化氛围,即坚持以"走进海洋"为主线,渗透海洋意识理念教育内容;第二层次圈为中间圈:优化海洋文化体系,拓展海洋相关课程教学体系化建设;第三层次圈为内圈:不断优化海洋文化教学内容,进行海洋文化进课堂的校本活动建设,将海洋文化的特色融入海洋类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