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马铃薯产业的持续发展,马铃薯粉痂病已成为限制马铃薯种植的重要土传病害,为筛选能有效防控其发生危害的杀菌剂供生产应用,研究采用盆栽拌土和灌根的方法比较了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粉痂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种杀菌剂对马铃薯粉痂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分别是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325 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560 g/L百菌清·嘧菌酯悬浮剂,防效均达到60%以上,但325 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对产量影响较大,减产高达84.4%。在生产上可采用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560 g/L百菌清·嘧菌酯悬浮剂防治粉痂病,而不推荐使用325 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  相似文献   

2.
几种杀菌剂对甜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喷雾的方法,筛选对甜菜白粉病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菌剂及合理的施药剂量,结果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325g/L苯甲·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400g/L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250g/L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25%乙嘧酚水悬浮剂800倍液,防效分别为73.46%、70.59%、69.48%、68.09%。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苦瓜双色平脐蠕孢叶斑病菌(Bipolaris bicolor)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 ℃,最适pH范围为6~7,适宜培养基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PSA)和玉米粉培养基(CMA),持续黑暗和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葡萄糖和蛋白胨分别为最适碳源和氮源,菌丝生长致死温度为45 ℃。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毒力最强,EC50为0.0233 mg/L,其次为250 g/L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抑霉唑水乳剂和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  相似文献   

4.
西沙群岛草海桐链格孢叶斑病发生普遍,前期笔者鉴定了该病的病原菌为长柄链格孢菌(Alternaria longipes)。为进一步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生长速率法对长柄链格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测定了苯醚甲环唑等13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该菌菌落最适生长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固体培养基(PDA),其次是马铃薯蔗糖固体培养基(PSA);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8℃;适宜生长pH为5.0~7.0,最适pH为6.0;最佳碳源为蔗糖,而果糖不利于菌落生长;最佳氮源为甘氨酸,而尿素不利于菌落生长;光照时间对菌落生长无显著影响。室内毒力测定表明,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为0.15 μg/mL,其次是氟硅唑乳油、己唑醇悬浮剂和戊菌唑乳油,其EC50值分别为0.37、0.44和0.51 μg/mL,嘧菌酯悬浮剂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抑菌效果最差,EC50值均大于3000 μg/mL。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20%甲基立枯磷乳油、24%噻呋酰胺悬浮剂、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4种新型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毒力。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20%甲基立枯磷乳油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6.9888×10-9 mg/L;24%噻呋酰胺悬浮剂抑制作用次之,EC50为6.6995×10-7 mg/L;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的抑制作用稍差,EC50分别为7.6599×10-5 mg/L、1.0060×10-4 mg/L。田间防治黑痣病药效试验表明,4种药剂对马铃薯安全,其中20%甲基立枯磷乳油的防治最好,其次为24%噻呋酰胺悬浮剂,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效果较低,这与室内测定结果一致,因此生产上可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20 mL拌种100 kg、24%噻呋酰胺悬浮剂每667 m2沟施100 mL来防治马铃薯黑痣病。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糖用甜菜白粉病的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喷雾的方法,以期筛选对糖用甜菜白粉病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菌剂。结果筛选出的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400g/L氟硅唑EC 5000倍液、20%三唑酮EC 1000倍液、325g/L苯甲·醚菌酯SC1500倍液、33%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 30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73.00%、71.74%、68.28%、65.93%。  相似文献   

7.
抗多菌灵的芒果炭疽病菌的杀菌剂筛选及其交互抗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抗多菌灵的芒果炭疽病菌的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23种杀菌剂对8株抗、感多菌灵的芒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toeosporioides Penz.)的室内毒力.通过EC50值、EC90值及杀菌剂间的交互抗性测定等综合分析表明:对芒果炭疽病菌毒力最强的杀菌剂是咪鲜胺,其平均EC50值和EC90值分别为0.04、0.21μg/mL;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吡唑醚菌酯、氟硅唑、氟硅唑·恶唑菌酮、戊唑醇、腈菌唑和多抗霉素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毒力也较强,与多菌灵不存在交互抗性,这9种杀菌剂均可作为防治芒果炭疽病的首选杀菌剂.另外,三唑酮、异菌脲、三环唑和代森锰锌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可用于芒果炭疽病的防治.通过交互抗性分析,在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之间,苯并眯唑类杀菌剂与烯唑醇,嘧菌酯、醚菌酯与腈菌唑·醚菌酯,嘧菌酯、醚菌酯与三唑酮,苯醚甲环唑与氟硅唑·恶唑菌酮之间存在交互抗性;而百菌清与嘧菌酯、醚菌酯和腈菌唑·醚菌酯,恶霉灵与嘧菌酯、醚菌酯、腈菌唑·醚菌酯和三唑酮之间存在负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8.
花生黑腐病是花生的重要病害,对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被列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病害。为明确花生黑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和筛选有效防治药剂,采用形态学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花生黑腐病害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花生黑腐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花生黑腐病害的病原菌为冬青丽赤壳Calonectria iliciola。8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10%戊唑醇EC对花生黑腐病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1.12 μg/mL;300 g/L苯甲·丙环唑EC、29%吡萘嘧菌酯SC、25%咯菌腈SC、15%吡唑嘧菌酯SC和22.5%啶氧菌酯SC对花生黑腐病菌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均低于10 μg/mL;30%精甲恶霉灵的抑制作用最差,EC50值为76.71 μg/mL。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花生黑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本地区甜叶菊叶斑病在田间的发病情况并筛选杀菌剂,调查、分离和鉴定了该病病原菌,并对6种杀菌剂进行了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甜叶菊叶斑病在田间的发病率为11.2%~65.6%,严重发病地块发病率达90%以上;初步鉴定此病菌为链格孢属真菌;通过6种杀菌剂对甜叶菊叶斑病抑菌效果与敏感性分析,10%苯醚甲环唑50μg/mL和20%吡唑醚菌酯80μg/mL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93.50%和93.00%,而70%甲基硫菌灵和70%代森锰锌的抑菌效果较差。建议选用10%苯醚甲环唑50μg/mL和20%吡唑醚菌酯80μg/mL药剂防治甜叶菊叶斑病。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11%(质量分数,下同)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对棉花立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3种单剂即350 g·L-1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和25 g·L-1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的高、中、低常用剂量作为药剂对照,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开展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制剂高(4.4 g·kg-1)、中(3.3 g·kg-1)、低(2.2 g·kg-1)用量的种子包衣处理防治棉花立枯病试验。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3个剂量的防治效果表现为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25 g·L-1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350 g·L-1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其中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在高剂量时防治效果达到84.03%;各处理对棉苗生长安全。以上结果可为应用该类药剂防治棉花立枯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由甘蔗鞭黑粉菌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我国甘蔗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病害,给甘蔗产业造成严重的产量和经济损失。化学防治是作物病害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开展甘蔗黑穗病高效、低毒、低残留防治药剂的筛选,进行田间防治试验,对甘蔗黑穗病的有效防治和提高甘蔗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为筛选适合大田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推荐化学药剂,通过测定11种杀菌剂对甘蔗鞭黑粉菌的抑菌试验,采用扫描电镜解析有效杀菌剂的抑菌机理,通过新植蔗和宿根蔗的甘蔗黑穗病大田防治试验,评价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和对产量、株高、茎径、公顷有效茎数、锤度、单茎重等甘蔗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获得4种杀菌剂对甘蔗鞭黑粉菌单倍体生长、有性配合、冬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分别是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扫描电镜显示,这4种杀菌剂均对甘蔗鞭黑粉菌冬孢子和单倍体孢子细胞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使甘蔗鞭黑粉菌失活。在大田新植蔗的甘蔗黑穗病防治试验中,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81%、82.84%、81.76%、70.92%,各药剂防治区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20.84%、17.13%、15.92%、13.35%。在宿根蔗的甘蔗黑穗病防治试验中,以上杀菌剂防治效果分别为89.35%、82.21%、81.51%、70.18%,其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30.15%、24.05%、20.33%、16.58%。新植蔗和宿根蔗药剂防治区的甘蔗其他农艺性状均优于对照区。这4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增产作用,可作为大田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推荐杀菌剂。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多肉植物翡翠景天黑腐病病原菌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生物学特性,分别测定温度、pH、光照条件和碳、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及通过测定6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筛选出高效安全的杀菌剂。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7,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翡翠景天黑腐病病原菌的毒力差异较大,其中氯氟醚菌唑的毒力最强,EC50为0.0129 mg/L;其次为咪鲜胺,EC50为0.0135 mg/L;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的EC50分别为0.0273 mg/L和0.0296 mg/L;吡唑醚菌酯的毒力一般,EC50为0.0768 mg/L;多菌灵的毒力最弱,EC50为0.9353 mg/L。掌握山扁豆生棒孢的生物学特性和筛选出室内具有良好毒力效果的药剂,可为多肉植物翡翠景天的栽培及其黑腐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同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防治效果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新型药剂,以传统药剂多菌灵为对照,采用三次叶面喷雾法测定了12种新型杀菌剂对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12种新型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在18.27%~44.24%之间,其中有效成分为25%吡唑醚菌酯、60%唑醚·代森联、32.5%嘧菌酯·苯醚甲、12%氟环唑、490g/L丙环·咪鲜胺、30%苯甲·丙环唑、46.1%氢氧化铜的防治效果较好,达到30%以上。从产量结果来看,各处理对花生产量增幅在10.53%~25.00%之间,其中增产效果最好的是75%肟菌·戊唑醇、25%吡唑醚菌酯、60%唑醚·代森联,增产效果分别为25%、20.8%和20.3%,显著优于其他药剂。总体来看,12种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与增产效果呈一致趋势。  相似文献   

14.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9种杀菌剂对胶孢炭疽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丙环唑、抑霉唑和苯醚甲环唑4种药剂对柱花草炭疽病菌株CH008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值在0.032 3~0.735 2 μg/mL,成为最具潜力的替代使用杀菌剂;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的抑菌效果也较好,其EC50值在1.381 3~3.208 8 μg/mL。  相似文献   

15.
10种杀菌剂处理棉花种子对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不同杀菌剂单剂对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采用市场上常用的10种杀菌剂单剂按照推荐剂量进行种子处理防治苗期病害。试验结果表明,10种杀菌剂均对苗期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5%(质量分数,下同)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防治效果最好,为89.1%;其次为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和18%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防治效果分别为87.1%和86.9%。杀菌单剂对棉花苗期病害防治效果由好到一般依次为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18%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35%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20%甲基立枯磷乳油>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五氯硝基苯悬浮种衣剂>12%萎锈灵可湿性粉剂,各处理对棉苗生长安全无害。以上试验结果可为应用新型药剂及复配防治棉花苗期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供试菌株海南大棚西瓜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及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菌丝在西瓜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8和30℃;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pH值分别为7~8和7~9;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孢子致死温度为60℃、5 min;果糖和葡萄糖作为碳源利于菌丝生长;酵母浸粉和蛋白胨作为氮源利于菌丝生长。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0%咪鲜胺锰盐WP对西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为0.730 9 μg/mL;32.5%苯甲嘧菌酯SC、30%苯甲·丙环唑EC、10%苯醚甲环唑WG、25%溴菌·多菌灵WP和25%溴菌腈WP对海南大棚西瓜枯萎病菌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EC50为1.884 7~8.161 0 μg/mL,该研究为田间防治海南大棚西瓜枯萎病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百香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karstii)的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探究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9种杀菌剂对该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该病菌适宜在萨氏(SDAY)培养基上生长,适宜pH为6~9,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 ℃,最适温度为25 ℃,可高效利用蔗糖与甘氨酸;室内毒力测定发现9种杀菌剂对该病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75%肟菌·戊唑醇WG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667 mg/L,其次为18.7%丙环·嘧菌酯SE、42.4%唑醚·氟酰胺SC、25%吡唑醚菌酯SC、50%咪鲜胺锰盐WP,EC50值分别为0.3335、0.4567、0.4630、0.8187 mg/L。  相似文献   

18.
张家口市鲜食玉米病害调查及防治药剂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2015年,对张家口市鲜食玉米病害进行了田间调查及防治药剂的筛选。通过症状观察、病原鉴定及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张家口市鲜食玉米病害共12种,其中鲜食玉米大斑病、纹枯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在10种杀菌剂中,13.3%抑霉唑硫酸盐水剂1 000倍液、35%苯甲·咪鲜胺水乳剂500倍液、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900倍液和4%四氟醚唑水乳剂500倍液对鲜食玉米大斑病菌的抑制效果均高于91%;13.3%抑霉唑硫酸盐水剂1 000倍液和35%苯甲·咪鲜胺水乳剂500倍液对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均为93%;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900倍液、13.3%抑霉唑硫酸盐水剂1 000倍液、4%四氟醚唑水乳剂500倍液和35%苯甲·咪鲜胺水乳剂500倍液对弯孢霉叶斑病菌的抑制效果为94%。  相似文献   

19.
选用45%醚菌·腈水悬浮剂、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12.5%腈菌唑乳油、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开展香蕉黑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药剂6种施药倍数,对香蕉黑星病的防效均大于60%,其中45%醚菌·腈水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的防效达76.96%~81.90%,与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1 500倍液的防效相当,且防效均显著高于12.5%腈菌唑乳油1 500倍液和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相似文献   

20.
田间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与用5%己唑醇悬浮剂和20%井冈霉素防治相比较,325 g/L苯甲·嘧菌酯SC(龙彩)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效,且对水稻安全,同时能调节水稻剑叶的增长增宽和穗长,改善农艺性状,提高稻谷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