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当阳市第四次(2009年)和第五次(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对森林生物量进行了估算;运用生物量-碳储量转换系数法,估算了森林碳储量;按照IPCC(2006年)提供的库-差别方法,对当阳市2009~2019年10 a期间森林碳汇量进行了估算,采用均值法(市场价值法和造林成本法平均值),评价了当阳市森林碳汇价值。结果表明:2009年和2019年当阳市森林碳储量分别为98.20×104tC和147.42×104tC;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4.27 tC·hm-2和22.23 tC·hm-2(含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不包括枯死木、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2009~2019年10 a期间当阳市森林碳汇量为180.47×104 tCO2(49.22×104 tC),单位面积年碳汇量为2.93 tCO2·hm-2·a-1(0.8tC·hm-2  相似文献   

2.
为全面评价甘肃省碳储量及碳汇潜力,准确制定增汇减排的森林保护管理措施,估算并分析甘肃省白龙江林区近3年森林碳储量动态及碳汇特征。利用2016和2019年甘肃省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数据,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和单位面积生物量法,估算白龙江林区不同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2016和2019年,白龙江林区各植被总碳储量分别为3 146.084×104和3 430.523×104t;乔木林碳储量分别占总碳储量的94.47%和94.72%。乔木林为碳汇,灌木林为碳源。2016和2019年,天然乔木林碳储量分别为2 860.031×104和3 121.858×104t,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96.23%和96.07%。2016—2019年,人工乔木林碳储量增加,占比上升,碳储量年均增长率(4.35%)比天然乔木林(2.92%)高出1.43%,固碳速率高于天然乔木林。不同优势树种间碳储量差异大,对碳储量贡献较大的树种有冷杉(Abies fabri)、云杉(Picea asperata)、针阔混、阔叶混、针叶混、...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县域尺度上不同起源、不同类型的森林碳储量和碳源/汇特征,本文应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及2019—2020年森林资源监测数据对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乔木林碳储量和固碳特征开展评估。结果显示:2019—2020年马关县乔木林碳储量由3 807.07 Gg C(Gg C=109 g C)增加到3 893.49 Gg C,碳汇量为86.42 Gg C,其中天然林碳汇占38.09%,人工林碳汇占61.88%;马关县8种乔木林类型中其他硬阔林碳汇量最大,占总碳汇量的40.84%;2019—2020年间马关县乔木林碳密度由32.69 Mg C/hm2下降至29.58 Mg C/hm2,是乔木林面积增长的幅度远高于其碳储量增长幅度所致。研究结果表明:马关县乔木林碳汇量最高;未来可通过加强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和森林抚育等措施,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马关县森林固碳能力,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增强森林固碳增汇功能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和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法和模型模拟,系统阐述中国森林碳储量和碳汇现状、动态变化与潜力提升途径。根据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测算的森林植被碳储量近5年平均年增长0.152 Pg(以C计),2000s—2010s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量约229.7 Tg·a-1(以C计),其中森林植被(指乔木林)碳储量约增加150.6 Tg·a-1(以C计),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汇量的65.6%。过去70年,中国森林已从碳源转变为逐渐增强的碳汇。在森林面积保持不变的情景下,相比2000s—2010s时段,2030年后现有乔木林的生物量碳汇将有所下降;如果森林面积未来持续增加,2030—2050年中国新增乔木林的碳汇量仍将呈增加趋势。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风险(极端干旱与热浪事件、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可能会削弱森林碳汇功能。为维持并提升森林碳储量和碳汇潜力,需要采取森林碳储与碳汇双增以及森林碳汇与木质林产品碳库协同提升的策略,从保碳、增碳、扩...  相似文献   

5.
火力楠是原生于我国南部、生长迅速、用途广泛的优良乔木树种。试验以生长10年的火力楠人工林为材料采集乔木各器官及乔灌草凋各层样本,采用相对生长法以胸径为变量与树木各器官结合,建立标准木主干、枝条、叶和根四种器官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模型,通过换算干重比的方法估算生物量并加以比较;乘以对应的含碳系数换算成碳储量,再加和估算林分总碳储量。火力楠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为21.60 t·hm-2;总森林生物量为25.96t·hm-2;林分总碳储量为12.60 t·hm-2。试验地火力楠人工林的郁闭度较大,林下植被较少,乔木层碳储量占比很高,反映出火力楠是较好的碳汇树种。  相似文献   

6.
以浙西南庆元县典型森林群落植被——松木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林(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为研究对象,2020年4—8月,通过对固定样地(137个公益林固定监测小班)的调查,分析和比较不同森林群落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并估算其碳储量。结果表明,5种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R)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呈显著差异(P<0.05),物种丰富度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松木林>竹林;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次生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空间结构、系统碳汇能力较强,其平均碳储量分别为384.94 t·hm-2和359.99 t·hm-2;杉木林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低但系统碳汇能力较强,其平均碳储量为363.20 t·hm-2;松木林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低、碳汇能力稍弱,其平均碳储量为343.26 t·hm-2;人为干扰较大的竹林结构最简单...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碳储量变化规律并确定碳储量成熟龄,利用8~41年生日本落叶松人工林87个标准地和249株样木树干生物量测定数据,以建立的单木树干生物量估算方程为基础,利用生物量扩展因子和碳系数推算出各林分单位面积碳储量,构建林分碳储量预估方程。结果表明:该区域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平均单株树干生物量为85.334 kg(2.694~395.214 kg),以胸径或树高为变量的一元和二元方程对单木树干生物量的拟合优度均在0.9以上,而二元方程拟合优度和精度更高;林分平均单位面积碳储量为77.465 t·hm-2(4.573~172.512 t·hm-2),其中单位面积碳储量为60~120 t·hm-2的样地占总样地数的64.4%;利用Richards、Korf和Compertz 3个模型对林分碳储量进行预估,林分碳储量及其平均和连年碳积累量均十分相近,其中最大连年碳积累量和最大平均碳积累量分别为6.2和3.9 t·hm-2左右,峰值林龄分别为13~15 a和23 a。Richards、Go...  相似文献   

8.
伊泰集团杭锦旗碳汇造林项目地位于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地区,项目区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严重。本项目活动采用耐干旱、耐沙埋、耐盐碱的乡土灌木以及乔木树种实施造林,造林模式因地制宜,监测结果显示,项目碳储量为325 891.07 tCO2-e。其中,乔木林生物质碳储量占项目碳储量的19.65%;灌木生物质碳储量占项目碳储量的75.30%;木产品碳储量占5.05%;各碳库中,地上生物量碳库碳储量为119 759.40 tCO2-e,占项目碳储量的36.75%;地下生物量碳库碳储量206 131.67 t CO2-e,占63.25%。项目减排量为325 891.07 tCO2-e,年均减排量为54 315.18 tCO2-e。本造林项目在提高项目地区植被覆盖率、增加碳汇量方面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给大兴安岭天保工程区生态系统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以大兴安岭天保工程区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各地类碳密度数据,运用In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对大兴安岭天保工程区2000—2020年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进行估算,并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研究区2000、2005、2010、2015、2020年碳储量分别为569.87×107、573.22×107、573.69×107、572.42×107、573.14×107 t,呈增加趋势,累计增加3.27×107 t;(2)碳储量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西部、南部、东南角和东部小区域;(3)林地是研究区最重要的碳库,其碳储量占研究区固碳总量的93.31%,林地和耕地面积的增加是大兴安岭天保工程区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天保工程促使大兴安岭林地面积保持稳定并且呈现出一定增长趋势,提高了大...  相似文献   

10.
森林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碳库中,在“双碳”目标中起着碳中和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大冶市2019年林业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对大冶市森林资源的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大冶市现有森林植被碳储量114.36×104 t,平均植被碳密度为23.66 t·hm-2;碳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冶南部山区,灌木林碳储量占比最高,其次为马尾松林;马尾松林的平均植被碳密度最高,达到35.64 t·hm-2。该测算结果可为大冶市实现“双碳”目标以及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森林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针对广东省国家级公益林不同树种和龄组的碳储量、碳密度进行研究,以掌握其碳汇功能。结果表明,广东省国家级公益林碳储量为4 076.74万t,以阔叶林和混交林为主,龄组以中幼林为主;平均碳密度为35.53 t/hm2,软阔类、硬阔类和针叶混交林平均碳密度较高;随着龄组增加,碳密度呈增加趋势;碳汇为447.24万t/a,以中幼林的碳汇为主,乔木林单位面积碳汇为3.7 t/hm2·a。随着公益林的保护建设和植被恢复,森林将持续地发挥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不同森林类型的碳汇计量与监测对区域碳汇能力的巩固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对赤峰市喀喇沁旗旺业甸实验林场的天然次生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黑桦(Betula dahurica)、山杨(Populus davidian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榛(Corylus heterophylla)、山杏(Prunus sibirica)和人工林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白杄(Picea meyer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等林内乔木、灌木、草本、枯落物及土壤的碳含量、碳密度与碳储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旺业甸实验林场森林总面积23 606.86 hm2,总碳储量为4 610 165.83 t,平均碳储量为195.30 t·hm-2,其中乔木林面积22 945.93 hm2,碳储量为4 497 646.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典型群落的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特征,为该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空间代时间方法,在重庆市中梁山喀斯特槽谷选取弃耕地(弃耕半年)、草地(5~10年)、灌丛(15~25年)、灌乔林(30~40年)和乔木林(50~60年)作为一个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集0~10、10~30、30~50、50~7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含量及碳氮比(C/N)和土壤pH,估算各演替序列下土壤碳氮储量,分析在自然恢复演替不同阶段的土壤碳氮含量与储量特征。[结果]植被自然恢复演替显著提高土壤SOC和TN含量与储量(P<0.001),灌乔阶段的土壤SOC和TN含量与储量最高,含量分别为57.75和6.31 g·kg-1,储量分别为87.71和10.06 t·hm-2,相比弃耕地阶段的碳氮储量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预测研究2060年前我国的森林生物量碳库及碳汇潜力,以期为制定减排增汇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为我国获取必要的CO2排放空间和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资料,利用Richards生长方程拟合方法,将全国划分为6个区域,每个区域分别建立8~9组主要优势树种(组)的样地公顷蓄积量与林龄的关系模型,并结合我国森林经营规划推算各时期的森林面积,预测2060年前我国的森林(不包括经济林和竹林)蓄积量、生物量碳库和碳汇潜力。【结果】到2030年,我国森林蓄积量将达到204.73亿m3,比2005年增加74.73亿m3; 2060年将达到286.45亿m3。从各区域动态变化来看,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是我国未来森林蓄积增长量最快的地方,也是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潜力最大的地区,分别占2060年全国森林蓄积量的37.68%和21.37%。到2060年,现有森林碳储量将达到12.12 Pg C(Pg=1×1015g),新造林将再增加碳储量0.92 Pg C,森林生物量...  相似文献   

15.
以2013年安仁县"十二五"森林资源调查资料作为依据,运用生物量、蓄积量为依据的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安仁县9种森林类型的生物量、碳贮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安仁县的主要森林类型是杉木、慢生阔叶树、马尾松、中生阔叶树、湿地松、速生阔叶树、桉树组、柏木、杨树,其中杉木是优势树种,林分面积占乔木总面积的40.07%;幼龄林占乔木林面积的51.85%,中龄林占乔木林面积的21.15%,近熟林占乔木林面积的11.35%,成熟林占乔木林面积的7.25%,过熟林占乔木林面积的1.40%;主要树种的生物量、碳贮量分别为1 808 132.55×10~3、904 006.37×10~3 t,碳汇价值为5.8×10~(10)元;林分单位面积生物量、平均碳密度分别为25.37、12.68 t·hm~(-2);几种森林类型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碳密度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因此,安仁县的碳汇潜力非常大。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林碳汇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估算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林的碳汇潜力,调查分析了四川省2000-2007年退耕还林工程逐年造林的树种、面积等数据资料,利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中四川省的人工林生长历史数据模拟人工林生长曲线,借助该曲线并结合经调研国内外文献所得林分树种的生物质密度、碳含量、生物量开展系数等生物物理参数,设计出林分碳储量变化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林的稳定碳积累量在2010、2020、2030、2040及2050年,分别为(14.276~14.740)×10~(12)、(33.463~41.059)×10~(12)、(43.796~57.915)×10~(12)、(50.254~70.124)×10~(12)和(54.024~77.655)×10~(12)g C.退耕还林工程林具有显著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2~2016年邵武市森林资源年度变更建档数据,采用国家认可的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分年度对邵武市林分碳储量进行估算;采用平均生物量法,分年度估算邵武市经济林、竹林、灌木林、疏林和未成造的碳储量,并分析其碳汇及经济价值。结果表明,2012~2016年,邵武市年平均碳储量为3 254.739 3万t,年平均碳汇258.644 2万t CO2e;林地平均碳密度140.15 t/hm^2,林分平均碳密度150.77 t/hm^2;森林碳储量年平均价值21.48亿元,占GDP的12.02%;碳汇年平均价值0.47亿元,占GDP的0.27%。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有效提升我省竹林碳汇能力,科学指导经营策略,该文分析了浙江省“十三五”期间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碳储量变化规律。【方法】以2016—2020年期间浙江省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样地中的毛竹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样地和随机抽样相结合开展竹林碳储量调查与统计,分析了我省毛竹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1)毛竹林面积、林分总株数、立竹量3个指标总体均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分别从2016年的80.71万hm2、297 888万株和3 413株·hm-2,增长到2020年的82.82万hm2、326 644万株和3 603株·hm-2;(2)乔木层碳储量从2016年的2 455.19万t增长到2020年的2 878.23万t,年均占比超过92%,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储量占比从2016年的7.05%下降到2020年的6.33%;(3)毛竹碳储量总体估计精度达到90%,从2016年的2 689.01万t增长到2020年的3 096.78万t,林分碳储量占比达到98%以上。【结论】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以当阳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年度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成果为基础,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对乔木林生物量进行了估算;采用平均生物量法,对竹林、灌木林生物量进行了估算。以估算的森林生物量结果为基础,运用生物量-碳储量转换系数法,估算了当阳市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并运用碳税法,评价了当阳市的森林碳汇价值。结果表明:当阳市森林固碳总量达113.17×104 t,相当于CO2当量414.95×104 t,森林固碳价值达13.58亿元。  相似文献   

20.
在对四川冕宁201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和改良的计算参数,从不同龄组、林型等方面,对冕宁县森林资源的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冕宁县2015年森林碳储量总量为10.40Tg,其中乔木林碳储量为8.40Tg,碳密度为34.36 Mg·hm-2,乔木林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主要优势树种(组)的碳储量从高到低分别为近熟林、过熟林、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同一龄级、不同类型乔木林的碳汇能力表现各异,云南松、云冷杉、丝栗等固碳能力较强,天然林碳储量大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