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文利用2014—2018年涟水站发生大雾天气时段的能见度、气温、风速风向、相对湿度等相关气象因子,分析其在大雾生消时的变化特征,重点研究相关气象因子对于大雾生消的指示性,从而为大雾预警发布、解除等系列气象服务提供研判依据,以期提高大雾预警发布准确率、提升气象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筛选2014-2018年涟水站发生大雾天气时段的能见度、气温、风速风向、相对湿度等相关气象因子,通过分析其在大雾生消变化特征,重点研究相关气象因子对于大雾生消的指示性,从而为大雾预警发布、解除等系列气象服务提供研判依据,以期提高大雾预警发布准确率、提升气象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历年红枣产量与气象因子的统计分析,研究红枣关键生长阶段气温、光照、相对湿度等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确定红枣受干热风影响的关键气象因子和关键影响时段。同时,采用大弓棚人为提高环境气温的方法,研究红枣开花座果关键时段单个枣吊落花落果量与最高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关系,确定不同等级干热风的气象指标和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评价干热风对红枣产量的影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依据资阳市人工土壤相对湿度观测数据,利用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和平均偏差等统计指标对CLDAS土壤相对湿度产品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分析;并选择东山棉花沟水库为代表站,对2种土壤相对湿度在2022年伏旱过程中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土层的CLDAS土壤相对湿度与人工观测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7以上;在不同土壤层次中,CLDAS土壤湿度与人工观测湿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在土壤偏干,特别是较长的干旱时段里,CLDAS土壤相对湿度会明显偏大。总体来看,CLDAS土壤相对湿度产品在资阳市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但出现长期干旱时,应结合降雨量等气象数据以及农田墒情调查,采用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使得CLDAS土壤相对湿度产品更好地反映实际土壤墒情状况。  相似文献   

5.
为四川农业区划及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选择1980-2016年四川省32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各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和地表湿润指数(SWI),并运用气候倾向率、敏感性系数、气象因子敏感系数贡献率与Arcgis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SWI,研究四川省气候的干湿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四川气候总体呈干旱化趋势,东部与南部干旱趋势较大,其余地区均呈湿润趋势;SWI相对1980s、1990s、2000s和2010s4个年代际呈先逐渐变湿润再逐渐变干旱的过程,其季节差异较大,冬春季呈季节性干旱;敏感性最高的气象因子是日照时数,其次是相对湿度;对SWI贡献率最大的气象因子是相对湿度,其次是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6.
侍永乐  章超  靳青春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218-222,232
[目的]描述气象影响因子与土壤相对湿度的关系,预测巢湖地区逐旬10~100 cm土壤相对湿度,定量评估土壤旱涝情况.[方法]通过分析巢湖地区各层土壤相对湿度逐月分布特征,讨论各气象影响因子与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并分别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预测模型.[结果]气象因子和土壤相对湿度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从大到小分别为蒸发量、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降水量.随着土层的深入,两者的相关系数和显著程度呈下降趋势.[结论]2种方法均能较好地预测出巢湖地区各层土壤相对湿度逐旬动态变化,可为了解巢湖地区籼稻主生长周期内的土壤相对湿度变化提供依据,为该地区作物旱涝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淮北地区农业干旱监测预警与决策服务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谢明  朱玉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245-1247
利用淮北地区主要站点历年气象和土壤墒情资料,在“黄淮平原农业干旱监测预警与综合防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开发适合淮北地区农业干旱监测预警与决策服务系统,结合该地中长期天气预报结果预测未来土壤墒情发展变化,发布预警和决策服务信息,并根据未来作物需水特点提出决策服务建议,旨在为农业抗旱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东北三省90个气象站点1978~2020年的逐日气温数据、相对湿度数据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数据,分析东北三省干旱的时空分布、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自相关性。同时,利用东北三省小麦产量数据,分离气象产量和趋势产量并构建预测小麦产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春末、夏季、秋季是东北三省干旱的多发期,夏季(6、7、8月)月平均干旱日数达25天,干旱多发生于辽宁西部地区及黑龙江中部地区。1978~2020年,东北三省地区干旱日数的年际差异大但变化无明显趋势。东北三省地区的年均干旱日数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产量预测模型考虑了粮食政策等社会因素及气温和相对湿度两个气象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预测模型的各因子均显著,平均预测精度达71.4%。  相似文献   

9.
晋江市干旱特征分析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晋江市干旱特征、干旱与气象因子和土壤墒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晋江属于干旱高发严重区,夏旱出现频率最高,年均1.5次;旱情常以连旱形式出现;大旱以上的致灾旱情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冬季;2000年以来晋江出现春旱和夏旱概率明显减少,但夏秋连旱和秋冬连旱出现的几率显著增多,其中80%达到特旱标准,旱灾次数呈加重加快趋势;干旱期间连旱日数与降水量呈负相关,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相关性最高;50%的气象干旱会产生土壤干旱,但气象干旱与土壤干旱不同步,土壤中旱常发生在气象干旱的晴朗干燥时期,甚至会出现土壤重旱,对农业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海南省多年甘蔗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找出影响海南甘蔗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和关键时段,并建立产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春秋降水、春夏秋相对湿度和夏季大风(台风)等气象因素与海南甘蔗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董婷婷  孙浩  陈丽娟  崔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024-16026
通过充分挖掘水文数据和遥感数据的优势,确定了旱情监测与评估的方法,构建了辽宁省旱情监测与评估系统。结果表明,从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和土壤干旱3方面选取的6个指标适合于基于水文数据的旱情监测研究,依据时间的不同选取的表观热惯量模型和地表温度植被指数斜率法模型适合于基于遥感数据的旱情监测研究;利用空间分析方法确定的作物受灾面积和利用回归分析法确定的作物减产率模型适合于作物减产率的评估;系统运行后,可以实现每旬发布1次旱情监测结果,每旬发布1次作物受灾面积评估,每年发布1次作物减产情况评估,实现抗旱管理工作的网络化。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小麦主产区旱情遥感监测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根据山东省小麦主产区生态条件的区域差异性,以MODIS影像为数据源,分区域、分时段、分模型构建了小麦主产区旱情遥感监测系统,综合考虑土壤质地、风速因素的影响,对热惯量和植被供水指数模型进行修正,确定了野外同步遥感观测场布局及旱情评价指标,依此制定了山东省小麦主产区旱情遥感监测技术流程。  相似文献   

13.
利用颜色和纹理特征判定玉米植株干旱程度是玉米旱情监测识别的新途径,良好的统计判别模型构建方法对实现这一新途径意义重大。采集了玉米出苗-拔节、拔节-抽雄、抽雄-成熟3个生长发育阶段适宜、轻旱、中旱、重旱、特旱5个干旱程度的玉米植株图像,用MATLAB软件从图像中提取玉米植株的颜色和纹理特征数据,以SPSS软件对特征数据的训练集进行Fisher逐步判别分析,获得Fisher判别函数组,结合曼哈顿距离判别规则,建立了玉米出苗-拔节、拔节-抽雄、抽雄-成熟3个生长发育阶段的正视面、俯视面和侧视面共9个单视角统计判别模型,并将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单视角统计判别模型联合构建为三维统计判别模型。玉米3个生长发育阶段的所有单视角判别模型在训练和测试时的平均判别准确率无显著差异,所有正视面和侧视面单视角统计判别模型训练和测试时的平均判别准确率均在90%以上,判别玉米不同干旱程度的准确率差异性小,所有俯视面单视角统计判别模型训练、测试时的平均判别准确率均低于85%,且判别玉米不同干旱程度的准确率差异性较大。玉米3个生长发育阶段的三维统计判别模型的训练和测试平均判别准确率在97%以上,且判别玉米不同干旱程度的差异性较小。玉米3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单视角统计判模型中,侧视面统计判别模型的判别效果最好,正视面统计判别模型次之,俯视面统计判别模型的判别效果相对较差,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三维统计判别模型的判别效果均比单视角统计判模型好。  相似文献   

14.
基于灰色灾变理论的开封旱涝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开封市气象局提供的气象数据,借助灰色灾变理论建立干旱和雨涝的GM(1,1)预测模型,分别对2001年的干旱和2003的雨涝进行预测结果验证,吻合性良好。并对2009~2020年的旱涝情况做出预测。预测结果显示,20102、015、2020年是未来的3个干旱年,20112、0182、025年是未来的3个雨涝年。研究结果可对开封地区抗旱防涝,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5.
袁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706-7708,7711
旱灾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广的农业自然灾害,如何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进行实时的旱情监测,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农业旱灾遥感监测的模型和方法,总结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农业干旱研究中的思路及技术手段,最后对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干旱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和趋势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干旱遥感监测及定量评估系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尝试依托GIS技术,利用VBA及ArcObjects建立干旱监测评估系统,通过对辽宁省再分区,不同区域分别建立干旱遥感监测模型,进行辽宁省干旱灾害监测。同时,结合高程数据和土地利用等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通过调用不同作物、不同等级的灾损系数进行干旱定量评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At present, most drought studies were based on historical drought events to analyze the causes and trends. This paper sought to simulate the drought index method when outputting future meteorological data based on CMIP5 model, and explo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st and future drought changes in Shaanxi Province, which could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futur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in Shaanxi Province. 【Method】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1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CMIP5 model, the future meteorological data were output. The 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ET0) was simulated by comparing three kinds of models. The standard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index (SPEI) and relative moisture index (MI)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reference crop ET0 and precipitation data to reflect the drought degre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in the past (1958-2017) and in the future (2018-2100) were compared.【Result】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LR) simulation could accurately predict the reference crop ET0 (RMSE=0.457 mm·d -1). In the RCP2.6 and RCP8.5 scenarios, the future drought index showed an upward trend. Under the RCP8.5 scenario, there was a sudden change in the drought index in the 1940s. The degree of drought would decrease in the future of Shaanxi Provinc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drought would be more uneven during the year. In the future, the degree of drought would decrease during summer maize growth season, and the degree of drought would increase during winter wheat growth season.【Conclusion】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tent of drought change were different under different RCP scenarios. The changes in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reflected by SPEI and MI were basically the same, bu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changes in some time period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pe with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dry crop yields, it was necessary to enhance soil water storage and conservation capacity, especially to strengthen drought resistance during the winter wheat growing seas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目前干旱研究多为基于历史干旱事件分析成因与变化趋势,而结合过去与未来长时间序列数据更能揭示干旱变化特点。寻找在基于CMIP5模型输出未来气象数据时模拟干旱指数方法并探究陕西省过去与未来干旱变化特点,为陕西省未来农业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陕西省18个气象站历史数据以及CMIP5模式输出未来气象数据,比较了3种模型模拟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并基于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和降水数据计算标准降水蒸发指数(SPEI)和相对湿润指数(MI)反映干旱程度,比较过去(1958—2018年)与未来(2019—2100年)干旱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LR)能较准确的模拟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RMSE=0.457 mm·d -1);在RCP2.6和RCP8.5情景下未来干旱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在RCP8.5情景下,21世纪40年代存在干旱指数的突变年份;陕西省未来干旱程度降低,年内干旱分布更加不均匀;未来时期夏玉米生长季干旱程度减小,冬小麦生长季干旱程度增加。【结论】在不同RCP情景下,未来干旱变化特征存在差异,相同RCP情景下,SPEI和MI反映的干旱特征变化基本一致,但部分时段存在变化差异。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旱作作物产量造成的负面影响,应当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尤其加强冬小麦生长季的抗旱工作。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大豆干旱灾害风险分析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同时也是干旱灾害的高发区,因此,加强内蒙古地区大豆干旱灾害风险分析与区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利用内蒙古地区119个站点的气象资料、地理信息、人口经济等指标,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建立适用于内蒙古地区的大豆干旱风险区划模型,并利用GIS技术绘制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大豆干旱综合风险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岭西部分农区及西部大部,风险中值区主要分布在岭西大部及岭东南、东部偏南部分区域及西部偏东地区,风险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兴安盟西部、通辽市偏西南、赤峰市大部、中部偏南大部分地区。针对各风险区提出了趋利避害的建议,且经验证发现区划结果精度较高,与内蒙古各地大豆减产率及旱灾的实际情况较吻合,可为大豆干旱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汉江上游9个主要水文站49年(1961-2009)的月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应用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kendall法)并结合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对其进行了降水趋势检验,结果表明:汉江上游49年来降水呈明显减少趋势,干旱发生频率有加大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选择40年(1961-2000)的降水数据分别对这9个水文站建立灾变预测模型GM(1,1),对该地区未来一定时期内干旱发生的时间进行预测。通过残差检验,后验差检验,预测模型精度较高,检验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因此,本文对研究区抗旱减灾及其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