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热带气旋年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2005年“达维”台风登陆海南岛过程与登陆越南大陆过程大尺度物理量场的垂直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达维”经过岛屿过程的结构演变与登陆大陆不同之处在于结构复原现象。登陆海南岛过程及岛上移动初期,水平风场的对称结构以及次级环流被破坏,在岛上移动后期及离岛入海过程,结构复原。“达维”台风经过海南岛过程水汽不被切断,反而由于陆地摩擦加大、辐合增强而导致水汽通量辐合增加,暖心及位涡中心下移,中低层对流在登陆岛屿过程短暂减弱后,在岛上移动阶段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7~2011年海南热带气旋过程的地面站雨量资料,对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基于FY2D和GMS-5红外亮温资料研发的卫星降水估计产品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无论是6 h还是24 h降水,FY2D降水估计产品对海南热带气旋降水的反演精度要比GMS-5降水估计产品高;FY2D和GMS-5卫星估计降水具有估测大暴雨以上强降水的优势,对热带气旋强降水预报业务具有参考性;对6h强降水估计能力的空间分布而言,FY2D降水估计产品估测能力为岛西高,岛东低。GMS-5降水估计产品的估测能力为岛北高,岛南低;登陆海南岛北部地区的热带气旋降水估计技巧比登陆海南岛南部地区的热带气旋高;两种卫星降水估计产品对中小尺度强降水极值估计偏弱。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天气图、自动站观测资料、雷达产品和欧洲细网格、NCEP等资料对2019年8月8日福建漳州出现的台前飑线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利奇马"西侧外围东北气流控制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下产生,地面风场有明显的偏东风和西北风辐合;8日白天地面明显增温有利于触发对流;探空曲线的喇叭口状结构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有很好的预报参考意义;在有利于强对流发生的环境背景下,上下层垂直运动分析对强对流的落区与强度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在强天气预报服务过程中,应加强多源资料应用,综合分析对流潜势,提前关注,及时预警服务。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台风的某些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1949~1990年42年的台风资料,对入侵海南岛的台风作了气候统计,得出以下结果:①12年在海南岛登陆的台风有67次,平均每年1.59次;对海南岛有较大影响的台风有48次,平均每年1.14次;两者合计115次,平均每年2.73次。②50至70年代,台风登陆和影响的次数有以10年为周期的规律性变化,即每个年代前5年为高峰期,后5年为低峰期;80年代周期性不明显,说明这种周期性变化只局限在一定时期内。③8,9,10月三个月台风登陆和影响的次数较多,为台风高发季节;8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为台风高发期。④台风入侵海南岛的基本路径有三条:北路、中路、南路。⑤台风登陆地点分布是不均匀的,万宁县港北港至文昌县清澜港、陵水县水口港至三亚市景母角、文昌县翁田至铺前林场三段海岸线较为密集。  相似文献   

5.
今年第18号强台风“达维”于9月26日在海南省万宁市山根镇登陆。这个强台风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以上,风速4.5米/秒。湛江市特别是雷州半岛南部和西部沿海各地出现8-12级大风。风力最大的徐闻县海安达12级。并伴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的降雨过程。降雨量500-100毫米。“达维”台风使湛江市农业生产,水产养殖和水利设施等损失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2009年台风“凯萨娜”的特点和对海南南部设施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海南南部设施农业防御台风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站1966—2019年的日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海南岛18个市(县)芒果单产的气象产量与其各生育期气温、降水、日照、相对湿度等做相关分析,选取花期平均气温、果实发育期平均气温、年≥10 ℃积温作为区划指标,同时考虑坡度因素的影响,采用集优法基于GIS开展了海南岛芒果种植精细化气候区划。结果表明,海南岛芒果种植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昌江、东方、乐东、三亚、陵水、万宁、琼海等西部南部和东部市(县)的沿海乡(镇),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大部、白沙南部、昌江南部、乐东东北部、三亚北部、陵水北部等市(县)地形陡峭的山地,其余为次适宜区。区划结果可为海南岛芒果种植布局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淮北初夏雨涝是南繁甜菜采种产质量波动、偏低的主要气候原因。而决策和管理不善是丰产不能丰收的重要因素。本文仅对雨涝危害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为生产和科研提供气候依据。雨涝成因及对甜菜种子产质量的影响江淮雨涝成因江苏省地处中纬度近海。我国降水受季风环流影响,雨带呈东西分布,具有季节性  相似文献   

9.
2010年海南岛北部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1°的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要素、中尺度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针对2010年6月1日海南岛北部一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对流层中层南支槽与低层暖湿切变共同作用的天气尺度背景下,700~600 hPa之间的干冷侵入是对流触发的主要机制之一,由于低层水汽偏少,不利强降水的发展,造成此过程风大雨小;(2)多普勒雷达产品可以清楚反映低层风场切变以及冷暖平流的发展演变,因此可弥补探空资料的不足,为临近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3)强对流天气一般在地面风场切变线出现之后30~50 min后发生,这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有指示作用;(4)近地层的东南暖湿气流以及850 hPa西南暖湿气流的输送为此次过程对流发展提供充足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为加快繁育进程,规避自然灾害,依据海南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选择3个区域周年种植棉花。10月中下旬在南部半干旱半湿润区域植第一代棉以规避寒害,2月中下旬在北部半湿润区域种植第二代棉以规避高密度虫害和高温危害,6月中下旬在西部半干旱区域种植第三代棉减少台风危害,收获的棉籽产量、质量可满足育种需要,顺利实现海南岛内一年三代轮回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雷暴日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海南岛18个站点1965~2007年的43 a雷暴日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方法分析了海南岛的雷暴日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雷暴活动频繁,各市县年平均雷暴日在94 d以上,最多达到了149d,雷暴日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中部以及北部的雷暴日比较多,而在南部雷暴日相对偏少;雷暴日的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极少,夏季时雷暴明显偏多,最高为7月份的22d;另外,雷暴日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准周期16a以及5 a的小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12.
海南橡胶生产期基本处于热带气旋活跃期,热带气旋带来的强风一直是海南岛橡胶业生产最大的自然灾害。本文选择橡胶风害多发区的海南岛作为研究区,通过对橡胶风害成因的分析,在橡胶风害形成环境背景和灾害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海南岛橡胶台风灾害评估模型,将评估结果分为5级。并利用所建立的评估模型对1108号强热带风暴“洛坦”进行评估,得出的结果与实际灾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海口市不同云天条件下水汽含量特征及降水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不同云天条件时的水汽含量及其变化,可以对人工增雨作业时机及效果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应用2005年11月海口市地基GPS遥感大气水汽含量资料、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大气水汽含量在不同云天条件下的特征与实际降水的对应关系以及不同降水云系的降水效率。结果表明:GPS反演的水汽含量与探空计算得到的水汽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水汽含量值与地面降水吻合较好。在海南岛冬季三类热带降水云中,积雨云水汽含量最大,降水期间变化幅度也最大,浓积云次之,最低是蔽光层积云。海南岛冬季降水云的自然降水效率不高,空中水汽约97.6%不能转化降落到地面,有一定的人工增雨潜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海南岛16个县(市)的台风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确定了海南各地台风的主要害风方向,并绘制了主要害风方向图。统计结果表明,海南各地的主要害风方向是不一样的。东部的海口(包括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等县(市)以东南风和东北风及其邻近方位为主;中、西部地区除东南或东北风外,还有西南或西北风及其邻近方位。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是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尤其是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和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的出现,为土地利用空间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本研究基于GEE云平台提供的Landsat-8 OLI时间序列卫星影像数据,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分类算法,对海南岛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遥感分类研究。结果表明:RF与SVM算法对海南岛土地利用中水体和建筑用地的分类精度均较高,对耕地、园地和林地分类精度较低。与SVM方法相比,RF分类方法能够更准确识别各类地物信息,更适于海南岛土地利用分类的研究。海南岛林地(包括天然林、橡胶林等)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耕地和园地面积接近,相间分布于海南岛大部分区域;水体和建筑用地面积较小,在海南岛均呈零散的分布状态,以沿海地区为主。GEE平台对于开展大区域土地利用分类与遥感动态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使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GFS资料、高空和地面探测及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0年9月30日20时至10月9日20时海南持续性暴雨的特点和可能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对流层顶南亚高压持续控制海南、南海及中南半岛上空,南海热带低压系统和3个反气旋环流(即大陆冷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赤道反气旋)对峙为此次暴雨提供有利的环流背景;冷空气东风回流影响华南西部和中南半岛北部,使低层冷平流侵入热带低压系统致使海南东部出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低空偏东急流、东南急流与西南急流是此次暴雨主要的水汽输送通道,3股急流在海南东部及东北部汇合给当地持续强降水提供了有力的水汽条件;高空形势预报ω方程涡度平流和假相当位温平流的差动项为热带低压系统的发展和维持提供动力和热力强迫作用致使热带低压呈东强西弱不对称结构,以及海南东半部降水强于西部的分布不均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属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冬季气候温暖,是玉米南繁的理想基地。异地育种可加速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玉米南繁应选择土层深厚、排灌方便的旱地或成熟期较早的晚稻田。播种期以11月上、中旬为宜,既避开了海南岛8~10月份热带风暴和台风高峰期,又能确保第2年3月末收获,晒晾打包,避开4月份以后雨季的影响。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追“肥少吃多餐”。早管勤管,壮苗攻秆,加强水分管理,及时防灭虫害。起高“垄大双覆”地膜增温保墒,防止草害,是在海南岛南繁成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利用海南岛18个市县的代表站点1981~2012年冬季(12月、1月、2月)逐日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等数据,提取海南岛冬季日平均气温<15℃天数、日最低气温<10℃天数、寒害有效积寒3个因子,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表征海南岛天然橡胶寒害气温综合指标D,并以此为基础对海南天然橡胶树寒害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结果为:以中部山区为界,南轻北重,北部以琼中、白沙、儋州、临高、澄迈为中心最易遭受寒害,其余则以中心向四周逐级递减;南部地区寒害较轻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东、南部珊瑚礁生态健康状况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海南岛东、南部珊瑚礁生态健康状况,2004年8月对陵水的分界洲岛,三亚的鹿回头湾、榆林湾、蜈支洲岛,琼海的潭门港、龙湾港,文昌的铜鼓岭和长圮港等区域沿岸珊瑚礁进行监测,采用LineIntercept Transect断面法进行调查。通过对造礁石珊瑚种类、覆盖度、死亡率、补充量和发病率等指标分析海南岛东、南部近岸造礁石珊瑚的生态特点。结果表明:海南岛东、南部近岸珊瑚礁发育良好,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共发现造礁石珊瑚13科32属77种。由于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等人类开发强度加大,该地区近岸部分区域的珊瑚礁生态环境呈退化趋势,珊瑚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长圮港、潭门港及铜鼓岭珊瑚健康状况较差;三亚鹿回头等区域局部珊瑚生态健康状况良好,生长呈恢复趋势;远离海岸的岛屿区域,如蜈支洲岛和分界洲岛,由于来自陆地的污染和影响小,珊瑚健康状况呈现良好。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香料植物名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海南岛香料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哈钦松系统编制“海南岛香料植物名录”。该名录共包括香料植物329种,隶属64科,其中海南野生种191种,栽培种138种,基本囊括了分布于海南的香料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