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畜牧与兽医》2014,(11):98-102
本文对华南地区4个规模化猪场生产母猪淘汰数据进行分析,被动淘汰比例达79.55%,主动淘汰占20.45%。被动淘汰以繁殖障碍、肢蹄疾病和采食停滞3种类型淘汰数量最多,分别占所有淘汰头数的34.94%、26.73%和5.19%。淘汰母猪平均胎次为5.46,第一胎淘汰比例达到15.4%。季节对生产母猪淘汰有显著影响,因繁殖障碍淘汰的母猪数量在5和6月淘汰最多,因肢蹄疾病淘汰的在1月份最多。提示猪场应针对季节和猪群做好预防和管理,加强后备猪管理,从而提高母猪使用年限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
规模化猪场胎次比例及后备猪入群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猪场母猪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产仔数一直受到养猪人的关注,而影响产仔数的一个重要因素——猪场的胎次结构却容易被忽视.健康的胎龄结构是从后备猪到高胎次母猪比例由高到低,保持适宜的高胎次母猪淘汰率和后备猪入群比例,才可以使猪群的胎龄结构维持在生产效率较高的水平.后备猪的入群应以保持猪群稳定为主要目的.头胎母猪单独饲养可以缓解后备猪入群带来的疾病传播压力.  相似文献   

3.
由于近两年养猪的市场行情一直比较好,新猪场引进后备母猪的速度都比较快,胎龄结构十分整齐,如果不及早对胎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很容易走进“低胎龄→高胎龄→低胎龄→高胎龄”的恶性循环中去。老猪场则把种母猪看得非常金贵,不到万不得已,不轻易淘汰1头母猪,随便可以发现10胎以上的种母猪,哺乳能力差的母猪,并不注重母猪群的胎龄结构。其实,种母猪群的胎龄结构对于猪场的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都非常大,举例来讲,笔者在售后服务时曾在某私营猪场发现这样1头母猪:引进后共饲养了640d,期间经历2次返情2次空怀,从未妊娠。期间共投入饲…  相似文献   

4.
集约化猪场每年母猪淘汰率 2 0 %~ 3 0 % ,饲养管理水平较差的淘汰率还要高 ,为了维持生产母猪合理的胎次结构 ,每年要补充大量的后备母猪。据台湾养猪研究院研究表明 ,一个理想的猪场 ,0胎母猪占 1 6%~ 2 0 % ,1~ 3胎母猪各占 1 0 %~ 1 4 % ,4~ 8胎各占 9%。一个万头年出栏量的猪场 ,每年补充后备母猪至少1 2 0~ 1 80头 ,而 1头后备母猪饲养到配种期 ,要花费 1 50 0~ 2 0 0 0新台币。如果由于培育过程中饲养管理不当造成过肥、过瘦、不发情或配种成功率低而被迫淘汰 ,则不但经济损失很大 ,也影响繁殖母猪群胎次结构。如何培育好后备…  相似文献   

5.
规模猪场较为合理的母猪群胎龄结构为1-2胎龄占整个生产母猪数量的30-35%,3-5胎龄占60%,6胎龄占5-10%。为了保持母猪群的较高生产水平。每年应淘汰老龄(6胎以后)、发情配种异常以及泌乳和护仔性能差的母猪,并选留(购)后备母猪补充到生产母猪  相似文献   

6.
合理及时地补充后备母猪是一个猪场保持持续高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为保持基础种猪群优秀的生产成绩,每年应淘汰老龄、发情配种异常以及泌乳和护仔性能差的母猪,按计划选留后备母猪补充到生产猪群中,保持猪群合理的胎次结构。母猪群理想的胎龄结构为:1胎母猪占20%,2胎18%,3胎17%,4胎16%,5胎14%,6胎10%,7胎5%。  相似文献   

7.
合理及时地补充后备母猪是一个猪场保持持续高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为保持基础种猪群优秀的生产成绩,每年应淘汰老龄、发情配种异常以及泌乳和护仔性能差的母猪,按计划选留后备母猪补充到生产猪群中,保持猪群合理的胎次结构。母猪群理想的胎龄结构为:1胎母猪占20%,2胎18%,3胎17%,4胎16%,5胎14%,6胎10%,7胎5%。  相似文献   

8.
繁殖母猪胎次与生产性能及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对 1 4 91头长大杂种繁殖母猪和 1 3 31 6头杜长大仔猪进行了生产性能和疾病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 :母猪的繁殖性能从第 1~ 5胎产仔数逐渐增加 ;第 4~ 6胎处于高峰稳定期 ;第 7胎以后产仔数逐胎下降。母猪胎次与疾病的关系是 :子宫炎、断奶后不发情 (推迟发情 )、配种后不受胎、死胎弱仔、肢蹄病等随胎次的增加而上升。难产则主要发生在初产母猪和年老体弱母猪。提示规模化猪场应注意 1~ 8胎次母猪种群结构的比例 ,合理淘汰产仔低、疾病多的母猪。  相似文献   

9.
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生产母猪由于种种原因 (年龄、疾病、遗传缺陷等)每年大约有25%-35%被淘汰。为了保证猪场正常生产的均衡性,需要及时补充后备母猪,以替换效率低或产量低的母猪,为猪群补充更高产的母猪。合适的母猪群体分布为: 胎数0-1胎33%、2-5胎50%、6-9胎17%。  相似文献   

10.
孙义姗 《猪业科学》2020,37(2):18-21
为了调查繁殖周期和利用年限与淘汰模式及原因之间的联系,在中国西南地区收集了19471份淘汰记录。分析了生猪活产寿命(LPBA)和胎次等原因,以及各类原因在不同胎次、不同繁殖周期的分布情况。因应激死亡母猪(SD)、跛行母猪(LA)、患常见病母猪(CD)、未怀孕母猪、返情母猪和流产母猪(NP)的LPBA均小于20(P<0.05)。后备母猪主要针对9月龄以上的间情期(AB9)、CD和LA问题进行淘汰,而断奶母猪则主要针对生殖系统疾病(RS)、CD和间情期超过7 d的淘汰(P<0.0033)。妊娠期母猪主要淘汰因NP、CD和SD,而哺乳期母猪主要淘汰因产奶量低或没有产奶量(NM)、产仔数低和CD的母猪(P<0.0033)。此外,母猪主要在0胎、1胎和2胎时被淘汰(P<0.0024)。除CD和RS外,LA和NP分别是1胎和2胎母猪淘汰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SD、LA、CD和NP显著降低母猪利用年限。AB9、RS、NP和NM分别主要发生在后备母猪、断奶母猪、妊娠母猪和哺乳期母猪。低胎次母猪患CD、RS、LA和NP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在许多猪场中,常见后备母猪在第一胎或第二胎时因繁殖障碍和腿病等问题而不得不被淘汰,而有时淘汰的比例可占总淘汰母猪头数的45%。因此大大增加了猪场的管理费用、生产费用,  相似文献   

12.
可以认为母猪群是猪场的生产机器,是猪场运营的基石,母猪群繁殖性能的高低对生猪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极大。而母猪繁殖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品种、胎次、健康状况及饲养管理水平等。许多研究表明,随着母猪胎次的增加,母猪的繁殖性能会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母猪群的胎次结构对指导母猪的淘汰和引种意义重大,具体猪场胎次结构与猪场类型、运营时间以及经营理念等有关。猪场依照胎次一般将经产母猪群分为低胎次母猪(1~2胎),中胎次母猪(3~5胎)和高胎次母猪(6胎及以上)。每个阶段胎次母猪有其自身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管理好母猪群意义重大。文章就低胎次母猪的生理特点、繁殖特点和如何做好低胎次母猪的管理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规模化猪场母猪弓形虫自然感染的情况,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4个规模化猪场共184份母猪血清进行了猪弓形虫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母猪群总感染率为58.7%,后备母猪感染率为55.6%;怀孕母猪、哺乳母猪、空怀母猪、流产母猪感染率分别为53.3%、72.7%、60.0%、90.0%;母猪怀孕前期、中期、后期的感染率分别为56.9%、57.8%、36.0%;从胎次感染情况分析,1~6胎次、高胎次(6胎以上)母猪感染率分别为74.2%、62.2%、58.1%、50.0%、50.0%、57.1%、65.0%。说明弓形虫在母猪各阶段包括后备母猪的感染很普遍,母猪孕期的每个阶段都有可能感染,其中整个怀孕期感染率最高的是怀孕中期。流产母猪感染率最高,达90.0%,提示弓形虫感染是母猪流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从胎次感染的情况看,1~2胎次和高胎次母猪感染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4.
<正>在许多猪场中,常见后备母猪在第1胎或第2胎时因繁殖障碍和腿病等问题而不得不被淘汰,有时淘汰的比例可占总淘汰母猪头数的45%。因此大大提高了猪场的管理费用和生产费用,并因非生产天数偏高而进一步提高成本。本文就如何加强后备母猪的管理,使其在整个生命期中能发挥最佳生产性能而不被过早淘汰提出5大要素,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规模化猪场生产母猪的死亡原因,利用某规模化猪场2015—2017年的死亡母猪记录,对月份、胎次、妊娠时间、生产阶段的死亡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组间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显示,各胎次间的生产母猪死亡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3胎次母猪死亡率最高,占17.88%;妊娠期的母猪死亡率最高,死亡率为55.54%,并且对不同妊娠时间的死亡率进行分析发现,105~117 d (围产期)死亡率最高,为21.76%,极显著高于其他妊娠时间(P<0.01),85~94 d母猪死亡率最低,为4.52%;6,7,8,9月份生产母猪的死亡率显著高于5月份(P<0.05),其中6月份死亡率最高,5月份死亡率最低,其他月份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对比日均温度图发现6月份温度开始升高。结果表明,母猪不同的胎次、生产阶段、妊娠时间及气温的不同都会影响母猪的死亡率,因此要加强对妊娠期特别是低胎次和妊娠后期母猪的护理,提高猪舍夏季降温系统的效率,减少高温对妊娠母猪的刺激。  相似文献   

16.
石爱华 《猪业科学》2023,40(12):111-112
<正>0引言规模化猪场种猪群不断处于更新状态,最常见的原因是种猪因疾病死亡,或生产效能下降淘汰。为了满足种猪场批次化生产要求,养殖设备利用最大化,后备母猪常作为整个种猪群的重要补充,保证了猪场的胎次组成处于合理状态。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关乎其终生产仔成绩和使用年限,从而影响猪场的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本文论述了规模化猪场后备母猪配种前饲养管理要点,以期在临床生产实践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养猪》2018,(6)
以某规模化猪场2017年生产数据为例,分析了母猪淘汰原因。生产母猪年淘汰率为39.73%(708/1 782),其中非正常淘汰占80.08%(567/708),明显高于正常淘汰率19.92%,非正常淘汰为生产母猪群淘汰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导致母猪非正常淘汰的原因发现,繁殖障碍性疾病和肢蹄疾病分别占57.8%(328/567)、11.46%(65/567),为主要原因。在繁殖障碍性疾病之中又以久不发情(19.05%,108/567)、屡配不孕(13.23%,75/567)两大因素为主。不同季节之间母猪淘汰率以秋季31.50%(223/708)最高。母猪平均淘汰胎次为3.8胎,2胎母猪淘汰率最高为31.50%(223/708),1胎次之为12.60%(89/708)。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养猪规模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母猪产科疾病暴露出来,严重影响猪场的生产水平。首先是经产母猪难产、产后感染、子宫炎、发情迟缓、流产等产科疾病,严重困扰着猪只的正常繁育。而且有的猪场,经产母猪(3胎内)淘汰率超过18%;其次,场内自留的后备母猪,达到性成熟、体成熟后不发情或发情不明显,最终有20%~30%的种猪被淘汰。这些经产母猪和乏情的后备母猪给猪场造成了  相似文献   

19.
母猪淘汰与胎次之间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统计分析了某规模种猪场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淘汰母猪与胎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各胎次的淘汰母猪中,后备母猪和初胎母猪的淘汰率与死亡率均最高,分别达到14%和21%、22%和18%;随着胎次增加,母猪的淘汰率从初胎到11胎总体呈现逐步下降趋势,第6胎是生产母猪的节点。文内从强化营养供给、分胎次饲养等方面提出了降低母猪死淘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影响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胎次对母猪的繁殖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很多学者认为母猪的最佳生产胎次为5~6胎,个别优良的个体可利用到7~8胎。但在实际生产中,某些老母猪由于生产性能较好,猪场不愿及时淘汰,致使生产母猪群中总有一定比例的老母猪存在,影响了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