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牦牛改良是提高牦牛生产性能的主要措施,大通牦牛是我国引入野牦牛血液培育的第一个人工培育的牦牛品种.一定的外血导入,可以有效防止目前牦牛近亲繁殖,生产性能下降的问题.[方法]用1/4野血大通牦牛种公牛与当地母牦牛进行本交,对其杂一代的生长发育,适应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杂种一代5月龄牦牛犊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分别比同龄当地牦牛高4.28 kg、4.97 cm、5.93 cm、4.49 cm,差异显著(P<0.01).[结论]说明用1/4野血牦牛改良当地牦牛,后代适应性强,加快了牦牛后代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我国有牦牛1300万头,约占全世界牦牛总数的92%。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牦牛在当地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文化、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1]。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的优势畜种,为人们提供乳、毛、  相似文献   

3.
牦牛业是高寒牧区牧民的经济基础和支柱产业,牦牛在高寒牧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学地位,是青藏高原不可缺少的品种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西藏本地及引进的7种优质牧草进行采集和品质分析,筛选出了适宜本地规模化应用的牧草品种豌豆草,以其作为原料之一设计出高、中、低3种能氮比的补饲饲粮(Ⅰ组为869.09.1,Ⅱ组为785.71.1,Ⅲ组为524.62.1),并在海拔3 600 m地区开展母牦牛补饲试验,研究开发出适宜于西藏高寒牧区牦牛的冷季能氮比补饲技术,解决西藏高寒牧区牦牛在冷季补饲技术上和牦牛营养模式上的短板,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繁殖性能及犊牛的生长发育等,优化牦牛营养结构。  相似文献   

5.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草原牧区之一,在生产经营上以牧为主的有6个民族自治州,牧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96%以上。青海畜牧业以高寒草地畜牧业为主,畜种主要是草食畜,其优良品种有藏系绵羊、牦牛、大通马、河曲马、黄牛、山羊、骆驼、驴、互助猪以及五十年代后育成的青海高原毛肉兼用细毛羊、半细毛羊等。其中藏羊和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品种,也是青海草原的主要畜种。  相似文献   

6.
久治县牦牛是在果洛地区高海拔自然生态环境下,通过当地畜牧技术人员和牧民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培育出的适应高寒牧区、抗病性强的地方品种。但由于长期以来的近亲繁殖和日益尖锐的畜草矛盾导致久治县牦牛品种种质资源日益退化,生产性能不断下降。为了提高久治县牦牛品种的综合生产  相似文献   

7.
为改良青海当地地方牦牛的生产性能和品种退化,利用大通牦牛冻精与当地母牛进行二元杂交,进行提纯复壮当地牦牛。结果表明:改良F1代母牦牛的受胎率、产犊率、犊牛成活率、繁殖成活率依次分别为75.2%、95.1%、90.15%、46.5%(n=562),比当地牦牛的上述繁殖指标依次分别提高0.04%、0.06%、0.02%、0.086%。因此,引入大通牦牛改良当地牦牛,其繁殖性能略有提高,如果再加强牦牛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可提高当地牦牛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了解青藏高原高寒牧区优势畜种--牦牛的种质特性,以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为试验基点,探讨了在完全放牧条件下,大通牦牛的生长发育规律.结合实际称重,采集循环血样,分析了血液17种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在分子标记层次,以欧洲15个普通牛品种的有关资料为参照,比较研究了大通牦牛群体、甘南牦牛群体和3头野牦牛的13种微卫星座位的变异,揭示了大通牦牛群体遗传结构,为开发利用牦牛遗传资源提供了科学参考资料.(四)大通牦牛、甘南牦牛微卫星变异的比较研究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动物遗传学会(ISAG-FAO)推荐的13种普通牛种的微卫星标记、以已分型的15个欧洲普通牛品种的相应资料作参照,研究了大通牦牛(青海环湖型)、甘南牦牛(青藏高原型)和3头野牦牛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牦牛的全部13种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或多或少与普通牛相应座位的等位基因分布发生重叠,说明两牛种在上述座位的侧翼碱基序列是较为保守的.与普通牛相比,两个牦牛群体的所有座位同样显示了高度多态性.每个座位等位基因数的范围为4~8个,平均5.462个,略低于普通牛平均数6.515个,可能与对普通牛微卫星的选择有关.在两个牦牛群体间,等位基因片段范围、高频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等非常相似.两个牦牛群体的观察基因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639和0.665,与其无偏期望基因杂合度平均值0.676和0.651相近.除HEL5(2个群体类型)和BM1824(环湖型)座位外,其余座位皆处于哈德-温伯格平衡状态.两个牦牛群体的Nei's标准遗传距离Ds等于0.032 4,这一数值甚至比15个欧洲普通牛品种中最小的两个品种的标准遗传距离Ds(0.0662)还小一半.在检测的13个座位中,3头野牦牛共发现42个等位基因,野牦牛的等位基因在大通牦牛群体中平均有92.1%的分布,在甘南牦牛群体中有84.7%的分布.上述结果表明,核基因组微卫星层次的遗传变异比线粒体DNA的遗传变异更丰富.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群体间遗传距离较小,反映了现在的家牦牛,依然是一个培育程度很低的"自然群体",牦牛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产生的遗传变异较为保守,频繁的基因交流、较大的畜群规模和随机交配方式,能使群体产生遗传差异的漂变作用难以发挥,是导致牦牛群体间遗传结构较为相近,遗传距离较小的主要原因.通过对13个微卫星座位的研究分析,足以揭示出牦牛与普通牛的种间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9.
从牦牛的本品种选育、杂交改良和野牦牛利用及牦牛资源的保护等方面论述了牦牛资源目前的和与保护现状。这将关系到高寒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全世界90%以上的牦牛饲养在我国,有1300万头,约占全世界牦牛总数的92%,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高寒牧区,在当地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农区的种植业有同等的重要性,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我国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的优势畜种。它集各种家畜的产品、性能于一身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发挥肃南牦牛资源优势,挖掘本品种遗传潜力,改变肃南牦牛生产性能偏低的现状,培育肃南牦牛优良品系及其复壮良种,提高肃南牦牛的综合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本文就肃南牦牛引入大通牦牛复壮改良进行了试验,根据试验测试,用大通牦牛对肃南牦牛复壮改良,其后代具有生长发育快、体质结实、耐高寒、耐粗牧和抗逆性强的良好适应能力和稳定的遗传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寒地区放牧牦牛补饲尿素糖蜜营养舔块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季对放牧牦牛补饲尿素糖蜜营养舔块,可使牦牛少减重19.10~25.85kg,减少损失171.90~232.65元,相应多获利63.99~83.34元;暖季通过90d放牧补饲育肥,补饲后牦牛体增重达到37.96~46.16kg,比同龄对照组提高40.13%~70.39%,补饲后牦牛多获利77.13~148.59元,经济效益极为显著。根据其补饲效果,提出高寒牧区放牧牦牛较为适宜、绿色、环保、营养物质平衡的饲草料供给饲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对牦牛三元杂交又一个组合(西×黄)♂×牦牛♀研究结果表明,含1/2西门塔尔牛血缘的西黄杂种公牛从半农半牧区引入川西北高寒牧区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牦牛自然交配,繁殖成活率达43.85%,比用"冻配"技术生产犏牛提高20.15个百分点.繁殖的F1代犏牛杂种优势明显,初生重大,公、母分别为(21.74±2.49)kg、 (20.83±3.62)kg,分别比牦牛高7.07 kg和7.88 kg(P<0.01);生长发育快,2.5岁时,公、母体重分别为(326.75±13.61)kg、 (321.29±15.3)kg,分别比同龄牦牛相应重142.45 kg和165.43kg(P<0.01),杂种优势率高达40.42%;母犏牛2~3岁可初配,比母牦牛提前1~2岁投入生产,第一胎产奶量704.55kg,为同胎次母牦牛的2.8倍(P<0.01).建议在牦牛改良中推广(西×黄)♂×牦牛♀和(荷斯坦×黄)♂×牦牛♀两个牦牛三元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4.
大通牦牛是在高原高寒自然生态条件下用人工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生产性能高、生长发育快、特别是产肉高、繁殖好、抗逆强、体型外貌高度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等特点,是含野牦牛基因的肉用型牦牛品种。  相似文献   

15.
<正> 牦牛是青藏高原牧区高寒严酷自然生境条件下的特有畜种,是高寒牧区各族人民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料。离开了牦牛,就很难设想该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在我省高寒牧区开展牦牛资源开发和牦牛杂交及杂交优势利用,提高牦牛杂交经济效益的研究,在当前牧区牦牛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甘南牦牛是海拔3 000 m以上高寒地区的特种家畜,是高寒牧区最适宜发展的一个畜种,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甘南牦牛已成为高寒牧区严峻生态环境的特殊畜种之一,是一种十分宝贵和大力开发利用的畜种资源,甘南藏族自治州现有牦牛约87万头,占全省牦牛总数的80%以上,其中适龄牦牛饲养量约在40万头左右,但现养的牦牛由于受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的限制,选育程度很低,个体产肉量不高.  相似文献   

17.
4个牦牛品种的RAPD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麦洼、九龙、大通和天祝白牦牛等4个牦牛品种共124头牦牛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①每个RAPD引物扩增的DNA片段数在18~33个,且所有品种均表现多态,标记多态频率平均为38.63%,检测片断大小在0.25~5 kb之间;②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公式计算牦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0),结果显示九龙、麦洼、大通、天祝白牦牛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11、0.262、0.252和0.216;③采用Rogers遗传距离公式分析4个牦牛品种间的遗传距离(DR)结果:天祝白牦牛与九龙牦牛遗传距离最大(0.0414),与大通牦牛的距离最小(0.0383);④根据DR值,将4个牦牛品种聚为两大类,九龙牦牛聚为一类,其它3个牦牛品种聚为一类.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在较近的水平上首先聚为一类,然后与麦洼牦牛聚为一大类.  相似文献   

18.
牦牛遗传资源保护及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牦牛是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畜牧业发展的独立板块,其独特的遗传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关系到高寒牧区经济和生态平衡的发展。本文从牦牛的遗传改良、杂交改良利用、牦牛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论述了牦牛资源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高寒牧区引进杂种黄公牛的适应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川西北高寒牧区在不同区域引进不同品种的杂种黄公牛的适应性观察,结果:从金川、黑水两县引进的黑黄杂种公牛的适应性最好;从甘肃临夏引进的西黄杂种公牛次之,黑黄杂种公牛稍差。建议在阿坝州半农半牧区建立(黑×黄)和(西×黄)黄牛改良制种点,为牧区牦牛三元杂交改良提供种源。  相似文献   

20.
牦牛是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畜牧业的发展的独立板快,其独特的遗传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关系到高寒牧区经济和生态平衡的发展.文中从牦牛的遗传改良、杂交改良利用、牦牛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论述了牦牛资源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