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聚糖对断奶羔羊瘤胃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聚糖对断奶羔羊瘤胃菌群的影响.选取日龄、体重相近的陶赛特F2>代断奶公羔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为对照组(基础饲粮)、低聚异麦芽糖(IMO)组(基础饲粮+0.3%IMO)、低聚果糖(FOS)组(基础饲粮+0.3%FOS)和混合低聚糖组(基础饲粮+0.2%IMO+0.1%FOS),试验期42 d(预试期7 d,正试期35 d).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羔羊瘤胃内容物细菌16S rRNA的V6~V8可变区进行菌群多样性分析,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瘤胃总菌、黄化瘤胃球菌(R.flavefaciens)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succinogenes)的数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FOS显著降低了瘤胃菌群的多样性(P<0.05),而IMO及混合低聚糖对瘤胃菌群的多样性无显著影响(P>0.05);2种低聚糖均显著降低了DGGE凝胶上的条带数(P<0.05),而混合低聚糖处理后DGGE凝胶上的条带数则无显著变化(P>0.05);FOS提高了羔羊瘤胃总菌(P<0.05)、R.flavefaciens(P<0.05)和F.succinogenes(P>0.05)的数量,而IMO和混合低聚糖显著降低了F.succinogenes的数量(P<0.05).由此得出:低聚糖能够改变断奶羔羊瘤胃菌群结构,FOS可提高瘤胃总菌及R.flavefaciens和F.succinogenes的数量.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湖羊瘤胃菌群和血浆氧化三甲胺含量对饲粮氯化胆碱含量变化的响应。选取12只体重相近、育肥期健康公湖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5%氯化胆碱的试验饲粮,试验持续28 d。分别于试验第27和28天晨饲前采集血样和瘤胃内容物。采用靶向代谢组学、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瘤胃菌群和血浆氧化三甲胺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湖羊生长性能和瘤胃发酵参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血浆氧化三甲胺含量有升高趋势(P=0.075)。主成分分析(PCoA)结果显示,氯化胆碱改变了细菌菌群结构。线性判别分析(LDA)结果显示,韦荣球菌科(Veillonellaceae)和Oribacterium在对照组中富集,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拟杆菌属(Bacteroides)、柔膜菌纲(Mollicutes)、无壁菌门(Tenericutes)、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和柔膜细菌RF9在试验组中富集。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氯化胆碱显著促进了瘤胃甲烷马赛球菌目(Methanomassiliicoccales)菌群增殖(P=0.016),但未显著影响胆碱降解细菌cutC基因的丰度(P=0.462)。综上所述,饲粮添加0.05%的氯化胆碱改变了湖羊瘤胃细菌和甲烷菌菌群结构,且有提高血浆中氧化三甲胺含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探究相同饲养条件下不同品种(道赛特羊、湖羊和小尾寒羊)羔羊瘤胃和直肠的细菌和真菌差异,为阐明不同品种羔羊胃肠道微生物发育规律和精准饲养管理提供基础数据。选取同一产房、胎次和性别相同的1日龄不同品种羔羊30只,其中道赛特羊、湖羊和小尾寒羊公羔各10只,相同饲养管理模式下进行120 d饲养试验。采集瘤胃液和粪便样品,测定细菌和真菌区系。结果表明:1)小尾寒羊瘤胃细菌的PD whole tree指数显著高于湖羊(P<0.05),湖羊直肠真菌的辛普森指数显著高于道赛特羊(P<0.05)。2)主坐标分析(PCoA)和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不同品种羔羊在20、90日龄瘤胃细菌,70日龄直肠细菌,20、70、90日龄瘤胃真菌,90、120日龄直肠真菌中的群落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道赛特羊直肠细菌中螺旋体门和密螺旋体属相对丰度表现出升高的趋势(P=0.086)。小尾寒羊瘤胃细菌中理研菌科RC-9肠道群和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道赛特羊和湖羊(P<0.05),瘤胃真菌中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低于道赛特羊和湖羊(P<0.05),瘤胃细菌中普雷沃氏菌属相对丰度表现出降低的趋势(P=0.063)。综上所述,在相同饲养条件下,3个品种羔羊的胃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均存在差异,小尾寒羊具有较高的瘤胃细菌多样性,湖羊具有较高的直肠真菌多样性,道赛特羊直肠细菌中螺旋体门和密螺旋体属相对丰度较高,小尾寒羊瘤胃细菌中普雷沃氏菌属相对丰度较低以及理研菌科RC-9肠道群和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相对丰度较高,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结构差异可能是导致不同品种羔羊生产性能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芦丁对围产期湖羊瘤胃发酵、瘤胃菌群结构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择30只围产期相近、体重[(62.90±2.80) kg]相似的24月龄围产期湖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芦丁在基础饲粮中的添加剂量分别为0 mg·kg-1 BW(CON组)、50 mg·kg-1 BW(Ⅰ组)和100 mg·kg-1 BW(Ⅱ组)。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56 d。产后28 d晨饲前,每组随机选取5只羊屠宰,检测瘤胃组织形态、瘤胃发酵参数、抗氧化性能及瘤胃菌群结构。结果发现:1)各组围产期湖羊日粗饲料采食量、日干物质采食量和日中性洗涤纤维采食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2个试验组围产期湖羊的产后体重、末体重(FBW)和平均日增重(ADG)均高于CON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产羔数量及羔羊体重无显著变化(P>0.05);2)Ⅱ组围产期湖羊瘤胃乳头长度显著高于CON组(P<0.05);3)Ⅰ组瘤胃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CON组(P&l...  相似文献   

5.
马晓文  李发弟  李飞  郭龙 《草业学报》2021,30(12):202-211
将大麦进行不同粒度粉碎处理改变瘤胃可降解淀粉的含量,研究其对湖羊血常规、瘤胃微生物组成及肌肉脂肪酸的影响.试验选取54只健康3月龄湖羊公羔,随机分为3个处理,分别为大麦经2、3和4 mm的筛片粉碎,每个处理1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整个试验期包括预饲期7 d,正试期63 d和采样期1 d.试验结果表明:1)大麦粉碎处理对湖羊血液的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总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等血常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2)大麦4 mm粉碎组总菌和溶纤维丁酸弧菌数量显著高于3 mm粉碎组(P<0.05),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数量显著低于2和3 mm粉碎组(P<0.05),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数量显著高于2 mm粉碎组(P<0.05).普雷沃氏菌、白色瘤胃球菌和黄色瘤胃球菌等微生物的数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大麦4 mm粉碎组湖羊肌肉中的C10:0、C12:0、C14:0和C14:1含量均显著高于2 mm粉碎组(P<0.05),C18:2n-9t11t和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含量显著高于3 mm粉碎组(P<0.05),肌肉中anteiso C15:0、C16:1、C18:2n6t和C18:2n-9c11t的含量随着粉碎粒度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0.05≤P<0.10).综上,当饲喂湖羊4 mm粉碎大麦的饲粮时,湖羊瘤胃内容物中纤维分解菌数量增加,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数量减少,肌肉脂肪酸中CLA含量增加,因此,4 mm粉碎处理对湖羊瘤胃微生物区系和肌肉脂肪酸CLA合成的影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添加单宁与饲用纤维素酶对湖羊生长育肥期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为单宁和饲用纤维素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更好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3月龄生长发育良好、平均体重(19.85±1.45)kg的肉用湖羊3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3个处理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加入0.1%单宁(单宁组)、0.1%饲用纤维素酶(纤维素酶组)和0.1%单宁+0.1%饲用纤维素酶(混合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湖羊。试验期70d,其中过渡期7d,预试期7d,正饲期56d。试验结束后,采集湖羊瘤胃液,提取细菌总DNA,进行PCR扩增后用Illumina Hi Seq 2500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1)12个湖羊瘤胃微生物样品测序共获得957 440对序列,平均每个样品产生55 997条clean tags,过滤嵌合体后共产生502 965条effective tags;各组湖羊瘤胃微生物样品的AvgLen均在419~420之间;(2)各组间湖羊瘤胃微生物的Ace指数和Chao1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单宁组、纤维素酶组和混合组湖羊瘤胃微生物的香农指数显著提高(P<0.05);纤维素酶组湖羊瘤胃微生物的辛普森指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3)在门水平上,单宁组湖羊瘤胃内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单宁组、纤维素酶组和混合组湖羊瘤胃内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较对照组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4)在属水平上,单宁组湖羊瘤胃内普雷沃菌属-1(Prevotella_1)丰度降低,与对照组、纤维素酶组差异均显著(P<0.05),但与混合组差异不显著(P>0.05);单宁组和纤维素酶组湖羊瘤胃内瘤胃菌属(Rumen_bacterium)丰度较对照组和混合组提高,且与混合组的差异显著(P<0.05)。综合试验结果,在湖羊日粮中同时加入单宁和饲用纤维素酶可以提高湖羊瘤胃内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影响瘤胃菌群结构,缓解单宁对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菌落的抑制;同时混合添加可以缓解单独添加单宁对纤维素分解的抑制作用;在门水平上各组湖羊瘤胃内优势菌群均为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在属水平上各组湖羊瘤胃内优势菌群均为理研菌科-RC9(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细菌(Bacterium)、普雷沃菌属-1和瘤胃菌属。  相似文献   

7.
单宁与饲用纤维素酶对湖羊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添加单宁与饲用纤维素酶对湖羊生长育肥期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为单宁和饲用纤维素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更好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3月龄生长发育良好、平均体重(19.85±1.45)kg的肉用湖羊3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3个处理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加入0.1%单宁(单宁组)、0.1%饲用纤维素酶(纤维素酶组)和0.1%单宁+0.1%饲用纤维素酶(混合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湖羊。试验期70d,其中过渡期7d,预试期7d,正饲期56d。试验结束后,采集湖羊瘤胃液,提取细菌总DNA,进行PCR扩增后用Illumina Hi Seq 2500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1)12个湖羊瘤胃微生物样品测序共获得957 440对序列,平均每个样品产生55 997条clean tags,过滤嵌合体后共产生502 965条effective tags;各组湖羊瘤胃微生物样品的AvgLen均在419~420之间;(2)各组间湖羊瘤胃微生物的Ace指数和Chao1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单宁组、纤维素酶组和混合组湖羊瘤胃微生物的香农指数显著提高(P0.05);纤维素酶组湖羊瘤胃微生物的辛普森指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3)在门水平上,单宁组湖羊瘤胃内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单宁组、纤维素酶组和混合组湖羊瘤胃内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较对照组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4)在属水平上,单宁组湖羊瘤胃内普雷沃菌属-1(Prevotella_1)丰度降低,与对照组、纤维素酶组差异均显著(P0.05),但与混合组差异不显著(P0.05);单宁组和纤维素酶组湖羊瘤胃内瘤胃菌属(Rumen_bacterium)丰度较对照组和混合组提高,且与混合组的差异显著(P0.05)。综合试验结果,在湖羊日粮中同时加入单宁和饲用纤维素酶可以提高湖羊瘤胃内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影响瘤胃菌群结构,缓解单宁对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菌落的抑制;同时混合添加可以缓解单独添加单宁对纤维素分解的抑制作用;在门水平上各组湖羊瘤胃内优势菌群均为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在属水平上各组湖羊瘤胃内优势菌群均为理研菌科-RC9(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细菌(Bacterium)、普雷沃菌属-1和瘤胃菌属。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研究精料中直链与支链淀粉比对不同日龄羔羊瘤胃细菌菌群的影响。选取48只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的初生公羔,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各组精料中直链与支链淀粉比分别为0.12(木薯淀粉组)、0.23(玉米淀粉组)、0.24(小麦淀粉组)和0.48(豌豆淀粉组)。试验全期共77 d。于羔羊21、35、56和77日龄时,每个重复随机选择1只羔羊屠宰,采集瘤胃液样品。通过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测定分析羔羊瘤胃细菌菌群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直链与支链淀粉比精料组的羔羊于21、35、56和77日龄时,瘤胃细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1日龄羔羊瘤胃细菌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35日龄(P0.05),56和77日龄羔羊瘤胃细菌多样性指数有所升高,但在数值上仍低于21日龄羔羊。DGGE回收的条带多属厚壁菌门及拟杆菌门。56日龄的小麦淀粉组羔羊瘤胃内牛单胞月形菌含量较高。由此可见,不同直链与支链淀粉比精料未影响羔羊瘤胃优势细菌的结构,但饲喂小麦淀粉饲粮可促进56日龄羔羊瘤胃内牛单胞月形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日粮粗饲料来源对育肥湖羊生产性能、养分消化及瘤胃微生物组成的影响。选择60日龄健康湖羊公羔(22.9±1.2) kg 120只,根据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羊,分别以玉米秸秆(CS)、玉米芯(CC)、葵花籽壳(SH)和油菜秸秆(RS)作为粗饲料来源,添加比例均为20%,4组精料配比一致,预试期7 d,正试期70 d。在饲喂的49~55 d,每组选择5只羊采用全收粪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干物质(DM)、有机物质(O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氮(N)的表观消化率。试验结束后,每组选择15只羊进行屠宰,采集瘤胃内容物,提取瘤胃微生物DNA,对瘤胃细菌进行绝对定量。结果显示:1)CS组湖羊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且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RS组(P<0.05),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CS和CC组湖羊DM和ADF消化率显著高于RS组(P<0.05),且其OM和NDF消化率显著高于SH组和RS组(P<0.05);SH组湖羊N消化率显著高于RS组,其ADF消化率与其他3组湖羊差异均不显著(P>0.05)。3)CS组和CC组湖羊瘤胃中白色瘤胃球菌和普雷沃氏菌数量均显著高于RS组(P<0.05),而SH组湖羊瘤胃中两种细菌的数量与其他3组湖羊均无显著差异(P>0.05),CS组和CC组湖羊瘤胃中黄色瘤胃球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SH组和RS组(P<0.05),4组湖羊瘤胃中反刍兽新月单胞菌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相较于葵花籽壳组日粮和油菜秸秆组日粮,玉米秸秆组和玉米芯组日粮不仅可以确保育肥湖羊的生产性能,并且有利于纤维分解菌的生存,可促进纤维素在瘤胃中的降解。  相似文献   

10.
旨在研究灌服丁酸钠对哺乳羔羊瘤胃内容物和瘤胃上皮微生物菌群区系的影响。试验选取7对体重相近、胎次一致的10日龄湖羊双胎羔羊,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口腔灌服丁酸钠组(试验组,OB,n=7),另一组为灌服生理盐水组(对照组,CON,n=7)。羔羊在49日龄时屠宰采样,采取瘤胃内容物和瘤胃上皮样品,分别用于挥发性脂肪酸(VFA)及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口腔灌服丁酸钠显著影响了瘤胃内丁酸和总VFA的含量(P<0.05),但并未影响乙酸、丙酸的含量以及乙酸丙酸比值(乙丙比)(P>0.05)。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对照组和试验组之间瘤胃上皮微生物菌群结构差异较大,而瘤胃内容物微生物区系的差异较小。对瘤胃内容物微生物来说,灌服丁酸钠显著提高了BS11肠道菌族(Unclassified BS11 gut group)的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梭菌目(Unclassified Clostridiales)和丹毒丝菌科(Unclassified Erysipelotrichaceae)的丰度(P<0.05);对瘤胃上皮微生物来说,灌服丁酸钠显著了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断奶时间对南方黄牛犊牛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度的影响。选用18头南方黄牛犊牛,依据出生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成对照组(NW,n=3)和早期断奶组(EW,n=15)。NW组不早期断奶;3个早期断奶组逐渐增加开食料、青饲料的饲喂量,当犊牛连续3 d每日进食固体饲料干物质分别达500 g(EW500,n=5)、750 g(EW750,n=5)和1 000 g(EW1000,n=5)时,停喂代乳粉。犊牛断奶后利用口腔取样装置获取瘤胃内容物样品,用Illumina-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瘤胃细菌结构和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NW组瘤胃细菌最多的是厚壁菌门(P0.05);EW组拟杆菌门相对较高,EW750和EW1000组较NW组差异显著(P0.05);瘤胃内细菌在属水平上普雷沃氏菌占比例较多,EW组的普雷沃氏菌较NW组有所增加(P0.05),丁酸弧菌属和琥珀酸菌属均显著增加(P0.05),但EW500、EW750和EW1000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EW组分支杆菌属和颤螺菌属较NW组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早期断奶能显著影响犊牛瘤胃细菌多样性及物种丰度,但是不同早期断奶时间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从瘤胃微生物角度,推荐日采食固体饲料干物质达500 g时断奶。  相似文献   

12.
日粮中添加玉米油对肉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3头装有瘤胃瘘管的成年杂种牛 ,按 3× 3拉丁方试验设计 ,饲以添加 0 %、4 %和 8%玉米油的稻草和精料混合料 ( 2 1 )日粮。在饲喂后 2、4、6、8h采集瘤胃液样品 ,分别测定瘤胃液pH值、NH3-N和VFA浓度。结果表明 ,添加 4 %和 8%玉米油对瘤胃液pH值、NH3-N浓度没有显著影响 (P >0 .0 5) ;添加玉米油 4 %对瘤胃总VFA浓度没有显著影响 (P >0 .0 5) ,但添加 8%玉米油使瘤胃总VFA和乙酸浓度显著下降 (P <0 .0 5)。添加 8%以下的玉米油对丙酸、丁酸浓度没有影响 (P >0 .0 5) ,结果使乙酸 /丙酸比值从 3.75分别下降到 3.2 6和 3.1 4 (P <0 .0 5)。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探讨断奶时间对不同日龄湖羊羔羊瘤胃形态及表皮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两因子试验设计,设断奶时间和羔羊日龄2个因子。选择初生重[(3.51±0.57)kg]接近的54只湖羊羔羊,28日龄时随机屠宰6只后按照同质性原则将剩余48只湖羊分为28日龄断奶组[(8.21±0.97)kg]和56日龄断奶组[(8.06±0.53)kg],分别在42、56、70和84日龄从2组中各随机挑选6只羔羊进行屠宰。采集瘤胃腹囊组织样品测定瘤胃乳头长度、宽度和肌层厚度,提取瘤胃组织总RNA测定表皮生长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28日龄断奶组羔羊瘤胃乳头长度和宽度显著高于56日龄断奶组羔羊(P0.05),瘤胃肌层厚度显著低于56日龄断奶组羔羊(P0.05)。断奶时间和羔羊日龄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瘤胃乳头长度和肌层厚度有显著影响(P0.05)。28日龄断奶组羔羊瘤胃上皮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IGFBP5和IG FBP6表达量显著高于56日龄断奶组(P0.05)。羔羊瘤胃乳头长度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和IGFBP6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r=-0.318,P=0.001;r=-0.520,P0.001);瘤胃乳头宽度与TGFβ1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r=-0.275,P=0.004),与IGFBP3和IGFBP5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344,P0.001;r=0.256,P=0.001)。综上所述,28日龄断奶促进湖羊羔羊瘤胃乳头发育和瘤胃表皮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可能参与羔羊瘤胃早期发育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牛至油(Oo)与过瘤胃蛋氨酸(RPMet)的不同添加组合对奶牛瘤胃微生物蛋白(MCP)产量与养分消化率的影响。选取年龄、体重、胎次、产奶量、乳成分及泌乳期(90±15)d的荷斯坦奶牛40头,分为10个组,每组4头。对照(C)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不同添加水平的Oo和RPMet,Oo设置3个梯度,添加量分别为11.5(L)、13(M)、14.5(H)g/(d·头);RPMet设置3个梯度,添加量分别为22.5(L)、25(M)、27.5(H)g/(d·头),共组成9个不同的添加量组合,分别为LL、ML、HL、LM、MM、HM、LH、MH、HH(第1个字母为Oo添加水平,第2个字母为RPMet添加水平)。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奶牛的微生物蛋白(MCP)产量均有提高,其中MH、ML、LH、LM、HM组的MCP产量显著提高;试验组奶牛的养分表观消化率有提高趋势,其中MH、HM组粗蛋白质消化率极显著提高;HH、MH组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显著提高,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极显著提高;MH组干物质消化率显著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瘤胃MCP产量以及各主要养分的表观消化率,以Oo 13 g/(d·头)、RPMet 27.5 g/(d·头)组合(MH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梅花鹿瘤胃原虫、pH值年周期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梅花鹿瘤胃内原虫、pH值年周期变化,选用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梅花公鹿,对它们在生茸期及休闲期瘤胃内原虫数及pH值的变化作了系统研究与讨论。试验结果表明:生茸期采食前与采食后1小时和3小时之间原虫数变化不显著(P>005)。梅花鹿原虫生茸期与休闲期变化显著,其中夏季极显著地高于秋、冬、春3季(P<001),冬、春两季显著高于秋季(P<005)。冬、春两季间原虫数变化不显著(P>005)。鹿生茸期不同时间点间pH值采食前极显著地高于采食后1小时和采食后3小时(P<001),鹿个体间同一采样时间pH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鹿瘤胃pH值季度变化中,春季pH值显著地高于夏、秋、冬3季(P<005),夏、秋、冬3季之间变化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牛至油(Oo)与肉桂醛(CA)的不同添加组合对奶牛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与养分消化率的影响。选取年龄、体重、胎次、产奶量、乳成分相近及泌乳期为(90±15)d的荷斯坦奶牛40头,随机分为10个组,每组4头。对照组(C)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不同添加水平的Oo和CA,Oo 3个梯度分别为11.5(L)、13(M)、14.5(H)g/(d·头);CA 3个梯度分别为15(L)、18(M)、21(H)g/(d·头),共组成9个不同的添加量组合,分别为LL、ML、HL、LM、MM、HM、LH、MH、HH(第1个字母为Oo添加水平,第2个字母为CA添加水平)。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试验组奶牛的瘤胃微生物蛋白(MCP)产量均有提高趋势,其中LH组效果最好,瘤胃MCP产量比C组提高了12.82%(P<0.05);试验组奶牛在养分表观消化率方面有提高趋势,其中以LH组最优,干物质与粗蛋白质的消化率高于C组(P<0.05),中性洗涤纤维与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高于C组(P<0.01)。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瘤胃MCP产量以及各主要养分的表观消化率,以添加Oo 11.5 g/(d·头)、CA 21 g/(d·头)为最佳。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批次培养法研究了体外条件下日粮分别添加异麦芽寡糖、甘露寡糖及果寡糖对生长绵羊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三种功能性寡糖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0%(对照组)、0.2%、0.4%、0.6%、0.8%以及1.0%。结果表明:(1)日粮添加异麦芽寡糖可以提高培养液中的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降低培养液中的氨态氮(NH3-N)含量和培养残渣中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对培养液中菌体蛋白(BCP)含量的影响不确定。(2)日粮添加甘露寡糖可以提高培养液中的VFA和BCP含量,并以0.6%的添加量效果最佳;添加量在0.8%以上时,可以显著降低(P<0.05)培养液中的NH3-N含量,对培养残渣中的NDF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3)日粮添加果寡糖可以显著(P<0.05)提高培养液中的VFA含量;当添加量在0.6%以上时,可以显著(P<0.05)提高培养液中的BCP含量,显著(P<0.05)降低培养液中的NH3-N含量和培养残渣中的NDF含量;在本试验所设添加范围内,1.0%的果寡糖对瘤胃发酵影响的综合表现最优。日粮添加异麦芽寡糖、甘露寡糖和果寡糖有助于提高生长绵羊的瘤胃发酵功能,其中果寡糖对提高瘤胃整体发酵功能的作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没食子酸(GA)和三甲胺N-氧化物(TMAO)对体外瘤胃发酵和三甲胺(TMA)代谢的影响.通过瘤胃体外模拟试验分析瘤胃底物消失率、总产气量、发酵参数和TMA代谢情况,设置对照组、15 mg GA/g DM组、5 mg TMAO/g DM组、5 mg TMAO+15 mg GA/g DM组,每组4个重复,培养...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蛋氨酸限制与补偿对羔羊生长性能及内脏器官发育的影响。选取12对1周龄断奶的湖羊双胞胎公羔羊,采用配对试验设计,每对双胞胎羔羊分别分到2组中。第1阶段,2~8周龄,分别补充[基础代乳粉+0.70%蛋氨酸,基础开食料+0.40%蛋氨酸,对照(control,CON)组]和限制蛋氨酸[基础代乳粉,基础开食料,限制(restriction,RES)组];第2阶段,9~12周龄,2组羔羊饲喂相同的饲粮(基础开食料+0.40%蛋氨酸)。在8和12周龄末,各选取6对双胞胎羔羊进行屠宰,分离内脏器官并称重。结果表明:1)8周龄,RES组的体重显著低于CON组(P0.05);2~8周龄,RES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低于CON组(P0.01),而RES组料重比显著高于CON组(P0.05);9~12周龄,2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2)8周龄,RES组的宰前活重、空体重、胴体重均显著低于CON组(P0.05),但2组间的屠宰率无显著差异(P0.05);12周龄,RES组和CON组宰前活重、空体重、胴体重、屠宰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3)8和12周龄,2组的各内脏器官在重量、占宰前活重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4)8周龄,RES组的瘤胃重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其余各胃肠道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12周龄,2组间各胃肠道指数也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限制饲粮蛋氨酸水平降低了羔羊瘤胃重量、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恢复饲粮蛋氨酸水平后,羔羊生长性能及内脏器官发育状况也随之恢复。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蛋白源日粮条件下添加乳酸链球菌素(nisin)对育肥湖羊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两因子分别为蛋白源[豆粕(SBM)、干玉米酒精糟及其可溶物(DDGS)]和nisin (添加水平为0或30.5 mg·kg-1 DM),两两组合,配制4种等氮等能日粮。选取32只体重(23±2) kg的断奶湖羊公羔,按照随机区组设计,根据体重分为2个区组(低体重组,16只;高体重组,16只),每个区组的湖羊随机分配到4个组并分别饲喂对应日粮,单栏饲喂。试验预饲期1周,正式期9周,试验期结束时每组从高、低体重区组中各随机选取3只湖羊(共24只)进行屠宰,采集瘤胃内容物,提取微生物基因组DNA,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和Real-time qPCR方法分析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除Ruminococcaceae NK4A214 group和Unclassified 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外,日粮蛋白源与nisin对其他所有测定指标(瘤胃发酵参数、瘤胃菌群数量、瘤胃细菌多样性及相对丰度等)均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日粮添加nisin对所有测定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饲喂豆粕湖羊相比,饲喂DDGS湖羊瘤胃乙酸、氨态氮浓度及总支链脂肪酸(BCVFA)浓度显著降低(P<0.05)。qPCR结果显示,饲喂不同蛋白源日粮湖羊瘤胃总菌、真菌及甲烷菌数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但相对于饲喂豆粕湖羊而言,饲喂DDGS湖羊瘤胃内原虫和嗜氨梭菌(C.aminophilum)数量显著降低(P<0.05)。Illumina-MiSeq测序结果表明,饲喂DDGS湖羊瘤胃内细菌Chao1指数和ACE指数显著升高(P<0.05)。不同日粮处理组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门均为Bacteroidetes及Firmicutes;在属水平各处理组的主要优势菌属为Prevotella 1、Christensenellaceae R-7 group和Ruminococcaceae NK4A214 group。饲喂不同蛋白源湖羊瘤胃细菌在门水平上并未产生显著影响(P≥0.14);在属水平上,饲喂DDGS湖羊瘤胃PseudobutyrivibrioRoseburia丰度均显著高于饲喂豆粕湖羊(P<0.05),而Butyrivibrio 2以及Ruminococcaceae UCG-005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饲喂豆粕湖羊(P<0.05)。综上所述,使用DDGS作为日粮蛋白源改变了湖羊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菌群结构,原虫和C.aminophilum数量的降低可能是导致瘤胃氨态氮浓度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日粮添加30.5 mg·kg-1 DM的nisin对育肥期湖羊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菌群结构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