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褐斑病、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中国、美国、德国、巴拿马、韩国、新西兰、西印度群岛等地均有发生和报道。1960年在我国江西省首次发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迄今为止,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遍及全国,在温室、露地均有发生且不断加重。黄瓜棒孢叶斑病成为我国黄瓜栽培中主要病害之一,一般田间叶片发病率为10%~25%,严重时可达70%,甚至100%。各地  相似文献   

2.
<正>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褐斑病、疤斑病,俗称黄点子病。近年来,该病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已成为棚室黄瓜的主要病害之一。据调查,田间黄瓜叶片的发病率在10%~25%,严重时可达60%~70%,甚至造成毁棚。由于该病易于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炭疽病混淆,往往造成防治不及时、不对症,另外很多化学农药对该病防效较差,因此黄瓜棒孢叶斑病已成为生产上突出问题之一。1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识别与症状黄瓜棒孢叶斑病多发生在黄瓜生长中、后期,主要为害叶片,  相似文献   

3.
根据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与棒孢属下女贞棒孢(Corynesporalieustri)、威尔士棒孢(Corynespora cambrensis)和其他常见病原真菌Actin 基因序列差异,设计多主棒孢的特异性引物Caa5F/Caa5R,建立了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PCR 检测方法,可对引起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扩增出160 bp 的特异性条带,检测灵敏性为4 pg · μL-1 DNA,并可从接种后发病的黄瓜叶片总DNA中检测到特异条带。该引物的PCR 检测方法灵敏性较高,可直接检测植株总DNA,无需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适用于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特异快速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中国瓜菜》2019,(9):18-21
为明确植物诱抗剂净都煞对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诱导抗病效果及最佳诱导方案,测定了净都煞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了不同诱导浓度、诱导次数、诱导间隔期以及诱导持续期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诱抗效果。结果表明,净都煞本身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菌不具有杀伤力,但对黄瓜幼苗具有明显的诱抗效果;2.0 mL·L-1的净都煞间隔7 d诱导黄瓜3次,持续1 d对棒孢叶斑病菌的防效最高,达到68.93%。此研究结果为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治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5.
高苇  王勇  张春祥 《北方园艺》2016,(11):110-112
以天津、北京地区主要市售的24个黄瓜品种为试材,以黄瓜棒孢叶斑病菌株为供试菌,采用苗期喷雾法,研究了黄瓜主栽品种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黄瓜棒孢叶斑病菌株最适接种浓度为1×10~4个孢子·mL~(-1),筛选出2个黄瓜棒孢叶斑病高抗品种"津优38号"和"津优305号"。  相似文献   

6.
以6个黄瓜品种(系)为试材,以来自山东、辽宁、黑龙江的200个黄瓜棒孢叶斑病菌为供试菌株,采用苗期接种鉴定及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毒力分化。结果表明: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存在生理小种分化现象,并将200个菌株分为4个生理小种,初步筛选出D0330、D1306、D0649和D2025作为研究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的鉴别寄主备选材料;AFLPs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关,与毒力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黄瓜(Cueumissativus)是广东省主要蔬菜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15万hm^2以上。由半知菌亚门棒孢属(Corynespora)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为褐斑病、靶斑病,是近年来黄瓜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杨双娟等,2012),目前已在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吉林、河南、云南、海南、宁夏、甘肃和上海等11个省(市、区)发生为害,春秋种植的黄瓜发病比较严重,病害发生率达到30%以上(高苇,2011)。2011年,笔者在广东首次发现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广东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的发生及品种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瓜(Cucumis sativus)是广东省主要蔬菜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15 万hm 2 以上。由半知菌亚门棒孢属(Corynespora) 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cassiicola) 侵染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为褐斑病、靶斑病,是近年来黄瓜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杨双娟等,2012),目前已在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吉林、河南、云南、海南、宁夏、甘肃和上海等11 个省(市、区)发生为害,春秋种植的黄瓜发病比较严重,病害发生率达到30% 以上(高苇,2011)。2011 年,笔者在广东首次发现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和防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在山东省的为害、症状特点、生物学特性以及病原菌的鉴定进行了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并结合其rDNA 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将引起山东省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 Curt)Wei.〕。室内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3 %戊唑醇悬浮剂和33.5 %喹啉铜悬浮剂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0.49 %。  相似文献   

10.
《中国蔬菜》2012,1(3):19-21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研究概况杨双娟等(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蔬菜》2012(4)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近年来国内流行的一种新病害,对黄瓜生产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命名、分类、发病规律、抗病鉴定技术、抗病资源和防治方法。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cassiicola)是近年来国内流行的一种新病害,对黄瓜生产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命名、分类、发病规律、抗病鉴定技术、抗病资源和防治方法。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近年来国内流行的一种新病害,对黄瓜生产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命名、分类、发病规律、抗病鉴定技术、抗病资源和防治方法。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正棒孢叶斑病已成为黄石市设施蔬菜重要病害,其田间发病症状在黄瓜上与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炭疽病相似,在番茄上发病症状与早疫病相似,需正确识别,及时防治。近年来,笔者通过对湖北省黄石市及周边地区设施蔬菜棒孢叶斑病的调查,结合田间鉴定和寄样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进行病原诊  相似文献   

14.
黄瓜棒孢叶斑病近年来在桂北地区春秋 黄瓜上严重发生,成为当地黄瓜的主要病害之 一,2019 年较重或严重发病田块占60% 以上。 气象条件不利、栽培管理不当、缺乏抗病品 种、防治效果不佳是病害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用食用白醋1%、2%溶液、小苏打0.2%、0.3%溶液和红糖0.5%溶液喷施黄瓜叶片表面,通过调节叶面酸碱度,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控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苏打溶液防治效果最好,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低于对照,且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白醋溶液防治效果次之,发病率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其中2%的白醋溶液的病情指数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1%的白醋溶液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红糖溶液防治效果最差。利用0.2%~0.3%小苏打溶液喷于黄瓜叶片表面,调节叶面酸碱度,可有效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严重,该病又称褐斑病、靶斑病,在很多地区防治难度超过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病斑表现为多角形,易与黄瓜角斑病和霜霉病混淆,发病后期又与炭疽病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给农业技术人员及菜农正确识别和防治病害带来了困难。本文试图从病害病斑症状诊断、发生规律、防治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病害的快速、准确诊断及防治提供指导。
2005 年以来,通过对我国黄瓜棒孢叶斑病的为害进行田间调查,发现该病害在山东、河北、北京、天津、辽宁、河南、海南等多省市区严重发生。一般病田叶发病率为10 %~25 %,严重时可达60 %~70 %,甚至100 %。  相似文献   

17.
李敏  马青  雷虹  王阳 《西北园艺》2020,(3):40-41
近年来,设施黄瓜种植广泛,棚内易形成高温高湿的环境,导致黄瓜靶斑病大发生,对黄瓜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黄瓜靶斑病俗称黄点病,又名黄瓜褐斑病、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很广,危害黄瓜、番茄和茄子等上百种蔬菜,其中以黄瓜的危害最重,田间发病率可达60%~70%,严重时整株死亡,导致绝产。  相似文献   

18.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RFP标记转化株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已成为我国黄瓜生产上的重要新流行病害,目前尚缺乏抗性品种,病原菌侵染机制及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尚不清楚。为了开展多主棒孢的病原学研究,本试验采用农杆菌基因介导技术(ATMT),获得了红色荧光蛋白(RFP)标记的多主棒孢转化株,转化株在PDA培养基转接6次后仍能在菌丝和分生孢子上发出强烈的红色荧光,生物学测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转化株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褐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温带地区为害尤其严重,1906年在欧洲首次报道,1957年北美佛罗里达报道发生,1960年我国江西省报道发生,但由于当时保护地种植面积小,该病较为少见,未引起足够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辽宁省瓦房店市的保护地内,该病大面积连年严重为害,由于对致病病原菌缺乏研究,对黄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近年来该病已遍及全国各地,温室、露地都有发生,且有不断加重的趋势,成为栽培黄瓜的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芳德 《中国蔬菜》2011,1(9):41-42
1 为什么越冬茬黄瓜在春天还会出现“追尖”现象? 2 黄瓜落秧多高为宜? 3 怎样减少大拱棚西瓜、甜瓜裂瓜? 4 怎样预防黄瓜的棒孢叶斑病(黄点子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